美育浸润行动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优化路径探析
Exploring Optimized Pathway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Education under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mmersion Initiative
摘要: 美育浸润行动的系统推进,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了价值升华与路径优化的新契机。音乐教学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正从传统技能训练导向转向强调审美体验、文化认同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综合育人体系。然而在实践层面,初中音乐教学仍面临资源偏向、形式僵化、学生被动与队伍失衡等现实挑战,制约了美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立足国家《美育浸润行动》政策框架,围绕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多元媒介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系统提升,系统探析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路径,力求为构建富有文化厚度与审美张力的音乐课堂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核心目标。
Abstract: The systematic advancement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mmersion Initiative has crea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the value and optimizing the approach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s a key vehicle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music instruction is shifting from a traditional focus on skill training to a more holistic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emphasizes aesthetic experience, cultural identity, and creative capacity. However, in practice,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education continues to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bi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rigid instructional forms, passiv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n imbalanced teaching workforce—factors that hinder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goals. Grounded in the national policy framework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mmersion Initiative, this paper explores optimized pathways for music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ocusing on the systematic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philosophies, classroom practices, multimedia integra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The aim is to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building music classrooms rich in cultural depth and aesthetic vitality, thereby advancing the core goals of “educating through beauty, shaping through beauty, and nurturing the spirit through beauty”.
文章引用:陈胜国, 邵宇辉. 美育浸润行动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7): 641-6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64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高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标志着美育进入系统化、常态化发展的新阶段[1]。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初中音乐教学迎来了融合创新与深度实践的重大机遇。音乐教学不仅是旋律与节奏的传授,更承载着激发学生审美感知、涵养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育人使命。当前,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美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传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转型为强调审美体验、多元表达与融合创新的教学体系[2]。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初中音乐教学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使其既契合国家美育战略,又回应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与文化认同需求,已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2. 美育浸润行动的内涵及其对初中音乐教学的驱动作用

2.1. 美育浸润行动的核心理念与主要任务

1. 美育浸润行动的核心理念

美育浸润行动是我国教育体系近年推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旨在通过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不同,美育通过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促进其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政策要求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效果,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行动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更顺应了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教育体系已难以完全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3]。”美育作为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

2. 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任务

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深化美育教育,浸润学生、教师和学校。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方面:① 浸润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美术等课程,提升整体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② 浸润教师: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教育意识,增强其在教学中的美育功能。③ 浸润学校:通过构建富有艺术氛围的校园文化,将学校转化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场域。

2.2. 初中音乐教学在美育浸润行动中的独特价值

在“美育浸润行动”的系统推进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凭借其情感表达直接、文化内涵深厚、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在多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体系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具体而言,初中音乐教学通过旋律、节奏、和声以及情境的融合运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进而增强其情绪感知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心灵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柔性支撑。同时,初中音乐课程积极融入地域性音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学生通过对民族性与地域性音乐作品的学习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其文化自信[4]。此外,在课外活动方面,初中音乐教师则通过组织合唱团、器乐团、艺术节、校园歌会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校园美育生态中发挥组织者、引领者的关键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审美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潜移默化、全面浸润”的美育效果。

因此,初中音乐教学在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这一根本目标中发挥着关键支点作用,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2.3. 美育浸润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进路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 5号)指导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实践进路可从内容、方法、学生和教师四个维度系统推进:① 在内容维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音乐与时代审美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跨领域协同,进一步巩固音乐学科在美育中的主渠道地位。② 在方法维度,顺应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科学运用云展览、虚拟演出、全息影像等先进技术,构建具有多模态、沉浸式和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场景。③ 在学生维度,聚焦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设计突出体验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审美感受、艺术表达与创造实践中实现个性化发展。④ 在教师维度,系统实施美育素养提升计划,优化师资结构与配置,将美育理念深度融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向具备人文素养、审美视野与技术融合能力的复合型美育引领者转型。以上四个维度协同并进,将有力推动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与美育实践效果的全面提升,确保美育浸润行动落地生根。

3. 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的现实挑战

3.1. 资源偏向,难彰美育价值

在“美育浸润行动”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面临资源配置与内容结构上的不均衡问题,制约了美育目标的系统落实。这一困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① 内容组织零散,现有教学内容多呈“唱歌–欣赏–练耳”式的线性编排,缺乏围绕审美主题或文化情境展开的整体化设计,学生难以形成贯通的审美理解与艺术认知;② 资源结构失衡,课程资源在呈现中存在“今重古轻、外强内弱”的倾向,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呈现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建立扎根本土、开放多元的审美视野;③ 教学目标倾斜,在考试压力与成果导向的背景下,课堂实践偏向技能展示与技术训练,忽视了审美感受、情绪体验和艺术创造等育人维度;④ 技术应用碎片,虽然智能技术广泛介入教学场域,但在内容匹配与学习节奏把控上仍存在脱节,部分资源未能有效贴合学生的审美接受习惯,难以形成沉浸式体验。由此可见,资源分配与课程设计的结构性偏向,不仅限制了音乐课堂的育人功能,也影响了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

3.2. 形式僵化,难引审美之趣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形式僵化的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与艺术参与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的连接,课堂氛围沉闷,审美体验流于表面。部分教师依赖课本与音响,缺乏情境创设与多模态表达,难以呈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张力,学生容易陷入“听而不感、学而无趣”的被动状态。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等新型教学方式应用有限;智能技术多停留于“播放–展示–答题”等浅层操作,缺乏对音乐理解与表达的深度调动。教学方法的单一削弱了音乐教育的吸引力,制约了学生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亟需在理念、策略与技术融合上实现系统重构。

3.3. 学生被动,难启审美之思

在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整体呈现出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深度不足的被动状态,难以真正唤起其内在的审美思维与艺术感知能力。一方面,受“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学生处于“听讲–模仿–记忆”的单向接受过程中,缺乏自主感知、个性表达与创造性参与的空间,难以形成基于自身情感体验的审美判断。另一方面,受应试导向和成绩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将音乐学习视为“技能达标”或“任务完成”,而非情感交流与审美探寻,从而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艺术体验的深度。此外,部分学生在音乐素养、艺术兴趣及家庭文化氛围上的差异,也导致他们在课堂中难以深入理解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学习行为多流于表层的机械模仿与消极应对,缺乏对“美”的深层感悟与认同。在此背景下,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受限,无法真正实现“以美启智、以美化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感知–体验–表达–反思”的审美思维链条,成为优化音乐教学、落实美育价值的关键突破口。

3.4. 队伍失衡,难融美育之魂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实践主体,其专业素养是实现音乐课堂美育功能的根基。音乐教师素养具有多维结构,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审美引导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实质上是连接音乐审美本质与教育价值转化的关键枢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教师应通过专业示范与文化解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目标[5]。然而现实中,教师素养的异质性与不均衡性已形成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三方面:① 专业认知断层导致音乐理论难以转化为贴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教学内容,教学表达失序;② 实践示范缺失使学生陷入抽象理解困境,技能难以有效习得,声乐、器乐教学常因技术短板影响审美体验;③ 教育策略机械化,仍以“听唱背练”为主,削弱了音乐的情感表达与具身认知价值,导致学生误解音乐课为“轻松娱乐课”。要真正实现美育目标,亟需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重构课堂的文化引导力与审美生成力。

4. 美育浸润行动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路径优化

4.1. 聚焦素养立意,优化教学设计

在美育浸润行动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亟需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设计,充分实现育人功能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等核心能力。因此,教学设计应突破传统碎片化、技能导向的内容组织模式,转向主题化、情境化、探究式的整体建构路径[6]。具体而言,教师应以学生审美体验为核心,精心设计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教学主题,围绕“听–赏–演–创”的完整学习链条,创设情境真实、任务明确、评价多元的学习活动[7]。同时,教学内容应注重生活化转化与多模态呈现,灵活运用图像、视频、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多种符号系统,丰富学生的感知触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8]。在评价体系上,应摒弃单一的技能考核,采用过程性、表现性与反思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质量、审美表现及个性发展[9]。通过素养导向的教学优化,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对美、对文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认同,真正践行“以美育人”的教育使命。

4.2. 融通多元媒介,建构审美场域

在教育数字化与媒介融合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应积极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空间限制,融通多元媒介资源,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与学习边界。传统的黑板与音响已难以满足复杂音乐情境与多样审美需求,而多模态媒介——如数字音乐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AI伴奏系统、互动白板及可视化谱例——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情境张力。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媒介呈现,教师不仅能生动再现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与艺术空间,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动探究[10]。例如,借助数字影像还原民族节庆中的音乐实践,可让学生在视听融合中获得文化的沉浸式理解;利用AI自动伴奏与虚拟演奏平台,学生能在创演互动中实现个性化表达与协作探究[11]。更重要的是,媒介融通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整合,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要求教师具备跨媒介设计能力与审美叙事能力,引导学生从“观看”到“体验”、从“模仿”到“创造”的深度转化。通过多元媒介的有机整合与课堂场景的动态拓展,音乐教学将更具开放性、生成性与艺术感染力,为实现深层美育浸润提供坚实支撑。

4.3. 激发学生共创,打造生成课堂

在核心素养导向与美育浸润理念的引领下,初中音乐教学应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跟随”的传统范式,转向以“学生共创”为核心的生成性课堂实践。音乐作为一门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唯有通过“做中学”“创中悟”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构建审美理解与艺术表达能力。为此,课堂设计应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前提,创设开放性、情境化的任务,如旋律接龙、歌词改编、跨媒介创作、小组演绎及即兴编创等,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与表达中深度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音乐生成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场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学习的组织者、资源的整合者与审美体验的引导者,通过差异化指导、过程性评价和情感支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创作潜能[12]。更进一步,共创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应延伸至校园艺术节、社区音乐共享及数字平台展示等真实情境,拓宽学生的艺术传播渠道与文化实践空间[13]。通过共创机制的深度嵌入,课堂成为动态生成、意义共建的美育场域,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音乐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创造者,实现从“学音乐”到“做音乐”、从“懂音乐”到“创音乐”的质的跃迁,真正践行“以美育人”的教育使命。

4.4. 提升教师素养,赋能美育引领

在美育浸润行动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作为美育理念的传播者与课堂实践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直接决定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当前,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理念更新滞后、审美判断力不足及技术融合能力欠缺等问题,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实现从感知美、理解美到创造美的跃迁。因此,亟需通过系统化路径锤炼教师综合素养,推动其向“人文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开阔、技术能力复合”的美育型教师转型[6]。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在师范教育阶段将美育理念与音乐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审美认知、艺术实践与教育方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应强化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校本研修,通过名师工作坊、教学共同体、跨校教研及线上研修等多元形式,提升其课程设计、跨学科整合及审美教学的执行能力[14]。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音乐创演、艺术实践及文化传播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深化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涵养其审美情怀与教育情感。通过教师素养的持续锤炼,不仅能显著提升教学品质与课堂感染力,还能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育审美”的深刻转变,增强教师在学校美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助力初中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根本目标。

5. 小结

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承载单元,正面临目标转向与路径优化的现实挑战。本文围绕教学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媒介应用与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为提升课堂审美效能与文化涵育功能提供可行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实践验证与机制完善,推动美育理念在教学全过程的深入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Z]. 教体艺(2023)5号, 2023-12-2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中共中央办公厅, 2020-10-1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Z].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02-23.
[4] 程欣雨. 美育浸润理念融入初中民间音乐课堂实践探究——以苏少版《丝竹江南》单元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24.
[5] 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6] 杜卫. 美育与教育: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7] 尹爱青. 音乐教育新体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1.
[8] 郑莉.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6): 45-50.
[9] 王安国. 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J]. 中国音乐教育, 2020(10): 12-18.
[10] 张丽娟. 多模态媒介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 2020(8): 25-31.
[11] 王芳. AI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2): 38-43.
[12] 王安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生成性课堂的构建[J]. 中国音乐教育, 2022(12): 18-24.
[13] 张丽娟.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学跨界实践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4): 50-56.
[14] 郑莉. 美育视域下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路径[J]. 中国音乐教育, 2023(3):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