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帮助教育者具备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综合素质。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管理作为其支撑力量。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管理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职业教育管理是指行政部门或者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开展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价等系统的过程,其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质量,但如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岗位匹配度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这种矛盾折射出职业教育管理在资源整合、标准制定、质量监控等环节的深层困境。本文立足职业教育管理理论框架,剖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针对性改革方案。
2. 职业教育管理优化的现实困境
2.1. 管理体系封闭,协同机制不足
第一,管理主体协同机制的不足。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和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协同亟待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导致多主体之间的资源难以共享,陷入一定程度的机制失灵与困境。第二,人才培养体系协同的匮乏。一方面,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的错位。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方面未能及时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现实要求和学生需求存在鸿沟。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弱化。职业教育管理应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性。现实中学校与企业缺乏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难以接触到企业、行业和社会所需的最新技术。第三,校企合作协同机制的缺乏。职业教育管理的落实和实践,应强调学校和企业运行的统一。一方面,合作的形式单一。现实中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合作,对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国际化交流等高层次的合作比较弱。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校企双方的合作尚未寻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企业会因为成本过高而弱化校企合作的程度。
2.2. 产教融合程度低,人才培养脱节
第一,专业制订与产业需求错位。一方面,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制订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对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的持续加快,然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更新机制难以适配社会的发展。第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脱钩。目前国内对于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亟待加强,尽管有学者集中对于职业教育教材进行深化研究,但是对于此方面的研究仍然未能形成体系化、理论化的成果。教材建设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协同发展。第三,教师队伍与实践能力的差距。教师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力量,自身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形成了重视理论教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较弱。并且,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降低,有些校企合作协议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3. 教学质量待提升,学生发展受限
当前职业教育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从教学质量上看,部分学院存在“双师型”教师缺口,职业教育综合素质相对落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培养及自身管理均存在不足,年长的教师仅少数部分掌握新技术的应用经验,而年轻教师虽掌握数字技能但实操教学能力薄弱,形成“数字鸿沟”与“经验断层”的双层困境,导致理论与教学实际脱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时差”,导致部分院校专业课因未能及时接触行业产业最新技术,使内容滞后行业技术2年以上的时间,出现“学校教的技能,企业已经淘汰”的尴尬局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部分学生未能获得企业实训的机会,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市场需要的核心技能,实训内容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缺乏真实企业生产任务融入,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受限。课程体系参考普通高等教育,缺少职业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课堂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弱,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4. 学生获得感低,职业荣誉感缺失
第一,课程内容的滞后。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材更新的滞后形成现实的矛盾,企业的现实需求与教学技能存在落差。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尚不能感受到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内心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第二,管理评价标准的错位。目前教育评价过于重视纸面成绩,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就业和成长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未建立与行业标准适配的多维评价体系,导致评价主体单一化。第三,社会大众认知的偏见。重视学历,轻实践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的地位亟待提高。部分社会宣传贬低职业教育,认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升学的失败者,这些错误的观念亟待转变。同时,认为在工厂工作仅仅是工人角色,难以有光明的前途,加剧了学生的内心焦虑。这种认知压力和职业约束使得学生专业、技能等优势难以发挥,进一步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5. 社会认可度低,资源配置失衡
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在社会认知当中,职业教育往往代表了低学历,在社会层面普遍被视为“末路选择”,在职场上也很容易处于求职劣势。家长和考生对普通教育路径更为信任,对职业教育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其培养的人才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都偏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报考职业院校成为无奈之举。这一观念极大程度上加剧职业院校招生难且生源参差不齐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在区域、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发达地区往往先具有最先进的实训设备与最优质的师资力量,而较不发达的地区则是不断面临着“设施陈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问题。此外,政府对不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使得产教融合流于形式。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进一步抑制了其的发展,形成了社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矛盾。
3. 职业教育管理优化的价值意义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既重视专业知识又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源泉。然而,职业教育在理论层面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对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权衡缺乏规范的标准,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多数人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的未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进步,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有了一定的创新与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职业教育政策设立的重要举措聚集于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且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职业教育高质量的管理,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和范式,直接促进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3.1.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与产业技术的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管理优化创新应精准对接制造业的升级需求,围绕新兴产业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专业的调整,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淘汰落后的专业,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2. 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趋势,但由于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当中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导致产教融合形式流于层面。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共享平台[3]。推动“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加强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程度。例如,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专业适配产业–学校联动企业–岗位对接市场”的方式来提升职业院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
3.3. 解决传统职业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滞后性
第一,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密切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管理的滞后性和封闭性。加强校企联动、合作和协同,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的设置。第二,促进教育质量,推进教学模式创新。职业院校需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4],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动能源泉。通过混合式教学、现代学徒制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的升级与革新。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效能是破解职业教育管理滞后性和封闭性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院校要积极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培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4. 适应终身学习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进步与职业的变迁,劳动者需持续更新技能。职业教育管理需要向终身学习体系转型,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服务体系,支持学生的技术技能提升。并且,规范企业培训行为,确保企业培训质量[5],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普职融通,扩宽人才培养路径。
3.5. 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吸引力
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良性运转,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管理发展生态。在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管理生态基础上,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吸引力。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提升的过程,亦是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进程。创新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推动建构“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体系,增加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4. 职业教育管理优化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制度的保障。职业教育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类型[6],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破解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制订、完善职业教育管理的相关法律与制度,为职业教育管理的创新保驾护航。并且,明确多元主体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多元治理机制[7]。第二,推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在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8],完善企业参与机制,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协同治理。第三,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实践主体,应优化内部的治理结构,逐步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并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职业教育管理的建设提供中坚力量。
4.2.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的程度,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一步。国家鼓励、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的完善,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实践载体,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9]。职业院校需要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和紧缺领域,专业对接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动,共同搭建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在标准化的场域中整合多元资源,实现双边资源共生、共享和共用,从而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课程对接岗位,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1 + X”证书制度下的模块化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范式,职业院校可以面向市场、行业和企业设置系统化的实训课程,切实推进学校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加强产教融合的程度和质量,校企共同探究职业教育的联合办学路径,寻求两者的利益共同点,协调平衡好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方[10],从而真正地实现双边共赢发展。推动教师队伍进入企业车间的进程,将教师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纳入相应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的量化指标,职业院校可建立“双师型”制度[11],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等深度的合作范式。
4.3. 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
第一,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部门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设备等工具,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其实践能力和适应现实岗位的能力。第二,优化数字化流程。建立数字化学校系统,整合学校的教学、后勤、学生等管理工作,推进资源和数据的实时互通与共享。并且,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第三,建设数字化教师队伍。学校要积极组织服务教师的数字化培育项目,提升教师应用数字化工具的能力。同时,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4.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质量标准。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和社会市场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院校要积极制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相应细致的质量标准。第二,加强质量检测和评估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控[12],职业院校要成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改进和完善。并且,建立外部质量评估。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管理评估,确保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第三,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理念融入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建设文化[13],加强质量意识的培育,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4.5. 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吸引力
政府要主动发挥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指导、引导作用,为其发展指明宏观方向和前进道路。职业院校要积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的模式和范式,为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优化职业教育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等层面的管理模式,强化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协同运行机制,从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的内涵式、系统性发展。并且,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是促进职业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可程度,要提升社会积极宣传的力度,营造良性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与生态。
5. 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的优化过程是系统的、复杂的,亟待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多元协同的生态场域。在分析职业教育管理现存困境的基础上,认识职业教育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优化职业教育管理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力量。未来研究会重点关注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如何优化职业教育管理路径,或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职业教育管理的优化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