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学、生态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自己以“劳动实践创造美”为核心命题的美学思想。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以实践本体论为哲学基础,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劳动实践创造美”的核心命题,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对“美”的价值扭曲,指出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运动,才能实现审美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建立“美的自由王国”。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历久弥新,对今天的美学思想发展和审美实践进步依然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
Abstract: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is a seminal work by Marx, rich in content that spans economics, ecology, and philosophy. In this work, Marx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his aesthetic theory, which centers on the proposition that “labor practice creates beauty.” Grounded in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ontology, Marx argues for the core proposition that “labor practice creates beauty,” criticizing how alienated labor under capitalism distorts the value of “beauty.” He emphasizes that only through the movement from reality to the future can aesthetic liber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ree kingdom of beauty” be achieved. Marx’s aesthetic thought remains relevant and continues to hold uniqu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ough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aesthetic practices.
1.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重要著作,也是其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关键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界对《手稿》的美学思想研究相对于《手稿》其他思想如经济学思想、哲学思想、生态学思想的研究较少,与此同时,面对当前社会存在“贵就是美”的审美异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回归《手稿》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寻找治病良药。理解《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批判维度,更对思考当代社会的审美异化现象以及人类解放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下面将从“美”的来源、扭曲和复归三个维度论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 实践本体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任何思想理论都有它的立论之基,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即实践本体论的思想。固然,在写作《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新世界观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但是,他已经自觉地将正在形成的新观点贯彻到美学思考中,初步形成了以“劳动实践创造美”为核心命题的美学思想。具体而言,“劳动实践创造美”的思想包括“劳动实践创造美的客体”和“劳动实践创造美的主体”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 劳动实践创造美的客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体上的感性显现过程,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的劳动实践创造出了“美”的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这一论断反对了将“美”视为自然之物或者纯粹精神产品的启蒙美学,第一次把“劳动实践”即“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人的类本质引入了美学思考中,深刻揭示了美的客体的社会历史生成机制。在马克思看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 p. 53)。劳动实践不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美的规律是自然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相统一”([2]: pp. 21-24)。人通过劳动实践将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和对“美的规律”的理解凝结在劳动产品之中,将内在的价值尺度与外在的客体本身相结合,从而赋予客体以“美”的属性与价值,于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物变成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审美对象。“劳动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性活动,既关乎物质,又关乎精神。”([3]: pp. 91-97)具体而言,在物质产品生产层面上,无论是原始雕塑的造型设计,还是现代工业产品的工艺美学,都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赋予其的形式美感与艺术价值;在精神产品生产层面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都凝结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由此可知,“美”并非纯粹的自然物或者纯粹精神世界的产物,“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类在劳动实践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本身的追求。正是通过劳动实践,人才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创造力,不断塑造“美”的客观世界。
(二) 劳动实践塑造美的主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1]: p. 53)。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本质活动,不仅创造美的客体,同时塑造能感受美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 p. 84)。也就是说,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地、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素养,培养“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正是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中,劳动者将想象力、技艺与审美理想融入劳动对象,赋予劳动对象精神内涵,使劳动产品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种对象化过程不仅赋予劳动以审美属性,而且因为劳动过程中情感投入与价值追求的投入,劳动主体会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判断,从而塑造了独特的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如果人无法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那么就会导致马克思所说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 p. 83)。主体无法在非对象化的美好音乐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一个对象对我的任何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 p. 84)。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感受的深度、广度与丰富性,从根本上取决于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劳动实践的深度、广度与丰富性,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劳动实践塑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3. 异化劳动:“美”价值扭曲的资本主义根源
理解异化劳动,关键在于理解“异化”,所谓“异化”就是指人的创造物不仅摆脱了创造者,不受创造者控制,而且成为了奴役和控制创造者的异己力量。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中极具特色的思想,它包括四个规定性即“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工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与他人相异化”,每一个规定性都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息息相关,集中体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美”是如何被扭曲的,而这种扭曲具体可以表现为“美”的特权化、肤浅化和商品化。
(一) 异化劳动使美与劳动相分离造成了美的特权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 pp. 57-59)但是,异化劳动分离了本来密不可分的“美”与劳动,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产品不仅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也是工人创造的“美”的客体,但是由于异化劳动使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美”的客体不仅无法带给工人以“美”的愉悦,反而成为压迫他的异己力量,工人无法在其产品中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实现,也无法体验蕴含其中的深层意义与创造之美;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本身中,由于异化劳动使工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创造美的活动沦为痛苦的、被迫的、不自由的谋生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1]: p. 84)。使“工人”变得畸形的创造“美”的活动和“美”的产品不属于工人,那么它一定属于外在于工人的其他人,这个其他人,就是资本家,这同时也体现了工人与他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家能完全占有“美”、享受“美”、具有审美素养和能力。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一方面,劳动过程被分割为标准化、机械化的操作,劳动者的审美感知能力因重复劳动而钝化;另一方面,劳动者创造的“美”的产品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仅能为掌握经济资源的特权阶层所占有,于是,“美”沦为了资产阶级经济权力的附属品。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美”的特权化根源在经济领域的生产关系,但是影响却不局限在经济领域中,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文化领域,这突出体现在资产阶级通过垄断审美评判标准,将符合自己阶级利益和阶级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定义为“美”,从而无形中消弭工人自身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实现对工人的精神统治。
(二) 异化劳动使美与内涵相分离造成了美的肤浅化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一体两面的,一个是过程,一个是过程的结果,批判私有财产的同时也就是在批判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私有财产的出现也意味着私有制的建立。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1]: p. 82)。由此可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物的关系简化为占有和被占有的商品关系,即“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1]: p. 82)。就如马克思所说的“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1]: p. 84)。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为追求交换价值最大化,生产过程以迎合市场消费趣味为导向,“美”被简化为刺激感官、满足即时欲望的符号,作为“美”的客体的劳动产品不再致力于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或深刻的生存体验,而是服务于制造欲望、刺激消费和彰显占有。于是,艺术创作与审美产品被批量复制,沦为可量化、可快速消费的商品,其内在精神价值被外在形式与商业价值所取代。这种趋势导致社会审美风尚趋向表面化、娱乐化,审美体验停留于感官愉悦层面,丧失了对人性、生命与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这种“美”的肤浅化集中体现了当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被异化后人类精神世界的退化情况,异化劳动使审美从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中剥离,社会整体审美能力出现退化,深度审美体验与批判性审美意识被消解。与此同时,这种“美”的肤浅化不仅是审美体验的退化和批判性审美意识的消解,更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被“经济资本”侵蚀的表现。例如,当奢侈品品牌通过广告将“贵 = 美”的逻辑植入大众认知,资本就完成了对审美判断标准的重构。
(三) 异化劳动使美与商品相结合造成了美的商品化
商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劳动实践创造的“美”则是与人类社会同生并存。在商品经济时期,大多数商品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时期,为了最大程度地刺激消费以实现资本增殖,资本家将“美”强制性地嵌入资本逻辑,“美”的本质属性被商品属性所取代,无论是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还是艺术作品的批量生产,“美”的创造都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商品竞争力为核心目标,这就是“美的商品化”现象。美的商品化对人类审美活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当“美”堕落为可以通过金钱购买的商品时,一方面,人们对“美”的感知就会转化为对“金钱”的感知,占有“金钱”就等于占有了“美”;另一方面,审美判断标准被市场价值所主导,美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商品,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被彻底消解。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索,而是转变为对“美”的符号的占有。更加严重的是,美的商品化还导致审美的同质化与标准化,从而在审美层面消弭变革可能。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借助异化劳动推动审美生产走向工业化、规模化,以“流行审美”的名义扼杀多元审美风格的发展。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更使得“美”成为资本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社会文化生态。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马尔库塞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应保持对现实的批判性距离,然而,商品化的艺术已经失去了批判维度,无法实现“艺术作为解放工具”的理想。
4. 共产主义指向:审美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
《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并不停留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美”的特权化、肤浅化和商品化的批判,而是进一步指向未来,为人类变革现存社会提供方法论指导。既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导致了“美”的价值扭曲,那么,要克服这种价值扭曲,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审美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建立起“美”的自由王国。对于马克思而言,审美解放是人的解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向“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 p. 78)的重要环节。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消除异化劳动,消灭剥削,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所有人都能够创造“美”、欣赏“美”,这才构成“美”的世界。
(一) 扬弃私有财产:审美复归的物质前提
在《手稿》所阐述的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下,私有财产的扬弃构成审美复归的物质前提与制度基础。所谓“扬弃”,并非简单的废除,而是如黑格尔所言“既克服又保留”,即在否定私有财产剥削属性的同时,继承其创造的生产力成果,为审美活动的普遍化提供物质基础。私有财产存在的核心在于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垄断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迫使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其直接后果便是劳动的异化,而这种劳动的异化,构成了“美”的异化的总根源。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导致“美”的客体完全服务于商品交换的资本增殖需要,使“美”的主体彻底丧失了审美能力,沦为机器大工业中的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零件,最终导致了“美”的异化和扭曲化。因此,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才能为“美”的复归提供物质前提,而要实现扬弃私有财产的宏伟目标,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运动。只有通过指向未来的现实的社会运动,才能完成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使人和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因此扬弃私有财产“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 p. 82),也是人的审美价值与体验直接的同一。只有扬弃了私有财产,生产资料才不再被少数人所垄断,劳动者才得以重新掌控劳动过程,劳动将摆脱生存压迫的强制属性,成为展现主体创造性与生命力的活动。在这种生命活动中,劳动者的对“美”的把握才能融入生产过程,形成“美”的生产产品。于是,“美”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专属,而是回归为全体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体验。
(二) 创造美的自由王国:人的解放的必然维度
“美的自由王国”的实现是“自由王国”的内在要求。“自由王国”来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是指马克思语境下的理想社会模式,通过现实的社会运动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出发可以明晰“自由王国”是“美的自由王国”,这是因为:一方面从“自由王国”的定义出发,所谓“必然王国”,指的是人类在尚未把握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盲目支配的状态,在美学视域下可以理解为受资产阶级审美所支配、被统治者与“美”绝缘的社会状态,而所谓“自由王国”,指的是人类在把握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后,摆脱了盲目必然性和外在强制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之后所实现的自由自觉状态,在美学视域下可以理解为能够实现人的审美解放和审美自由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从“自由王国”的内涵出发,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使人成为审美对象且具有审美价值追求的发展史,美的创造作为人类自由本质的最高体现,正是人类突破生存束缚、迈向自由王国的核心路径。在“美的自由王国”中,劳动不再是纯粹的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审美实践,美的规律在更高层次上被自觉运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从异化对立转变为和谐统一。
“美的自由王国”的实现是人类解放的必然维度。这种解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美”的主客体从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当“美”的主客体即“美”的创造者和对象彻底摆脱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支配后,劳动得以回归其自由自觉的本质,人能够根据美的规律实现自由创作。这种自由创作重塑了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中的工艺设计,还是纯粹精神领域的艺术创作,都成为个体表达生命体验、追求理想境界的方式;第二是“美”的主客体的感性能力从审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美的自由王国”中,人创造和欣赏“美”不再受外部强制力量或者占有欲望的束缚,对“美”的创造与欣赏,超越了狭隘的占有欲望,人们在创造本身中就可以感受到“美”带来的愉悦,于是,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本身为目的、以美的规律为内在尺度的崭新历史阶段,这是人向自身类本质的全面复归和最高实现,到那时,社会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
综上所述,《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以实践本体论为根基、以“劳动实践创造美”为核心命题,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美”的异化与人的异化的同源性,并且超越了批判的维度,指出通过现实的指向未来的社会运动,实现审美解放的路径,创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 p. 84),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消费主义与算法推荐主导审美的今天,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为反思短视频审美同质化、网红经济对“美”的商品化侵蚀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