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服务的重点已从控制人口增长转变为促进生殖健康及生育,然而,我国仍面临着人工流产率逐年升高的严峻趋势[1],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2],2020年约有950万女性接受人工流产手术。对人流危害认识不足及未被满足的避孕需求是导致人工流产和重复流产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就患者对人流与避孕知识的了解情况及避孕行为展开调查与分析。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作为研究地点,选择2024年06月01日~2024年12月31日在该院就诊行人工流产术的非意愿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稽留流产、难免流产及智力障碍者除外。搜集其一般特征资料(如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个人月收入等),以及人流、避孕相关知识及PAC后LARCs落实率等。
2.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调查由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制作完成,本研究获得长寿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非意愿妊娠女性一般人口学特征
统计2024年06月~2024年12月在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就诊行人工流产的早期非意愿妊娠女性共133例,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见表1。其中按照高危人工流产定义确定符合高危人流有49例,占比36.8%,非高危人流84例,占比63.2%。
Table 1. Gener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表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 |
例数 |
构成比 |
人口学特征 |
例数 |
构成比 |
年龄 |
|
|
职业 |
|
|
<18岁 |
0 |
0 |
职员 |
25 |
18.8% |
18~29岁 |
53 |
39.8% |
工人 |
9 |
6.8% |
30~39岁 |
75 |
56.4% |
个体经营者 |
11 |
8.3% |
≥40岁 |
5 |
3.8% |
专业技术员 |
9 |
6.8% |
婚姻状况 |
|
|
自由职业 |
24 |
18.0% |
已婚 |
104 |
78.2% |
无业 |
16 |
12.0% |
未婚 |
19 |
14.3% |
其他 |
39 |
29.3% |
离异 |
9 |
6.8% |
个人月收入 |
|
|
再婚 |
1 |
0.7% |
≤1000元 |
20 |
15.0% |
文化程度 |
|
|
1000~3000元 |
22 |
16.5% |
小学及初中 |
35 |
26.3% |
3000~5000元 |
54 |
40.6% |
高中 |
47 |
35.3% |
≥5000元 |
37 |
27.8% |
大学 |
50 |
37.6% |
|
|
|
研究生 |
1 |
0.8% |
|
|
|
3.2. 人工流产知识调查
3.2.1. 人工流产知识获取途径
依照调查对象了解人工流产知识途径的例数及其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医院的宣传栏103例(77.4%),人工流产门诊宣教/PAC中心85例(63.9%),电视剧、广告47例(35.3%),科学杂志、期刊33例(24.8%),熟人介绍28例(21.1%),路边小广告17例(12.8%),网络8例(6.0%)。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主动了解人工流产相关知识的有78例(58.65%),被动了解55例(41.35%)。
3.2.2. 人工流产并发症了解情况
将调查对象了解的人工流产并发症情况按照种类数进行分级评分,了解≤1种人流并发症为不了解(8例,6.0%),2~3种为较少了解(20例,15.0%),4~5种为一般(21例,15.7%),6~7种为较多了解,共18例(13.5%),≥8种为非常了解,共66例(49.6%)。
3.2.3. 人工流产危害认识情况
对早期人工流产的危害认知中,认为危害很大的有40例(30.1%),危害较大的62例(46.6%),危害一般的23例(17.3%),危害较小的7例(5.3%),没有危害的1例(0.7%)。认为药物流产危害最大的有7例(5.3%),负压吸宫术有13例(9.8%),钳刮术有34例(25.6%),所有人工流产方式危害均大的有79例(59.4%)。
3.3. 避孕知识调查
3.3.1. 避孕知识获取途径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主动了解避孕知识的有108例(81.2%),被动了解25例(18.8%)。其中,获取避孕知识的方式按例数及其占比依次由高到低是:医院的宣传栏47例(35.3%),人工流产门诊宣教/PAC中心41例(30.8%),电视剧、广告16例(12.0%),熟人介绍13例(9.8%),科学杂志、期刊10例(7.5%),网络4例(3.0%),路边小广告2例(1.5%)。
3.3.2. 避孕措施了解情况
按照对避孕措施了解种类数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依次为:1~2种为极少了解(30例,22.5%),3~4种较少了解(33例,24.8%),5~6种一般(29例,21.8%),7~8种为较多了解(20例,15.0%),≥9种为非常了解(21例,15.7%)。
3.3.3. LARC了解情况
按照对LARCs了解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完全不了解有47例(35.3%),了解1种为了解较少,有63例(47.4%),了解2种为了解较多13例(9.8%),3种均了解为完全了解,共10例(7.5%)。
3.4. 避孕行为分析
本次妊娠前避孕情况
调查研究对象本次非意愿妊娠前采取的避孕方式(见表2),发现约一半的调查对象采用男用避孕套进行避孕,而采用高效避孕措施(COC、IUD等)仅占4.5%。对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PAC服务后,调查其对人流术后是否需即刻采用LARCs的看法,119例(89.5%)认为需立即采取,14例(10.5%)认为不需要采取。
Table 2. Pre-pregnancy contraceptive methods
表2. 本次妊娠前避孕方式
避孕措施 |
例数(例) |
比例(%) |
男用避孕套 |
61 |
45.9 |
短效口服避孕药 |
3 |
2.3 |
紧急避孕药 |
16 |
12.0 |
宫内节育器(含曼月乐) |
3 |
2.3 |
体外射精 |
23 |
17.3 |
男性输精管结扎 |
0 |
0 |
未避孕 |
24 |
18.0 |
皮下埋植剂 |
0 |
0 |
其他 |
3 |
2.3 |
分析一般特征与避孕行为的关系,详见表3。数据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与是否采用高效避孕措施之间并没有相关性(P > 0.05)。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emographics and contraceptive behaviors
表3. 一般特征与避孕行为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 |
分类 |
例数 |
占比 |
P |
年龄 |
<18岁 |
0 |
0 |
0.784 |
18~29岁 |
53 |
39.8% |
30~39岁 |
75 |
56.4% |
≥40岁 |
5 |
3.8% |
婚姻状况 |
已婚 |
104 |
78.2% |
0.284 |
未婚 |
19 |
14.3% |
离异 |
9 |
6.8% |
再婚 |
1 |
0.7% |
文化程度 |
小学及初中 |
35 |
26.3% |
0.958 |
高中 |
47 |
35.3% |
大学 |
50 |
37.6% |
研究生 |
1 |
0.8% |
个人月收入 |
≤1000元 |
20 |
15.0% |
0.167 |
1000~3000元 |
22 |
16.5% |
3000~5000元 |
54 |
40.6% |
≥5000元 |
37 |
27.8% |
继续调查认为人流术后需立即采取LARCs的119例研究对象在人流术后计划采用的避孕方式(见表4),发现该部分群体术后倾向选择男用避孕套的比例仍高达46.2%,但倾向不避孕或非安全性避孕措施的人数较PAC前明显减少,倾向采用LARCs的比例占41.2%,较PAC前明显升高。
Table 4. Intended contraceptive methods post-abortion
表4. 人流术后计划采用的避孕方式
计划采用的避孕方式 |
例数(例) |
比例(%) |
男用避孕套 |
55 |
46.2 |
短效口服避孕药 |
8 |
6.7 |
紧急避孕药 |
2 |
1.7 |
宫内节育器 |
48 |
40.3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
1 |
0.8 |
体外射精 |
0 |
0 |
男性输精管结扎 |
4 |
3.4 |
不避孕 |
0 |
0 |
皮下埋植剂 |
0 |
0 |
其他 |
1 |
0.8 |
4. 讨论
人工流产是目前我国最常用的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手术带来一系列并发症[4],如出血、感染、子宫穿孔、人工流产综合征、流产不全、宫颈宫腔粘连、月经不调、不孕等,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5],严重损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中,多数研究对象均表示具有主动获取人流与避孕知识的意识,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医院的宣传栏及人工流产门诊宣教/PAC中心占比最高,来自专业医务人员的科普专业、全面且详细,但知识普及地点却相当受限,多数女性虽然有主动避孕意识,却仅在寻求人流服务时才会至医院就诊及获取知识,且多数未婚女性对此类问题羞于启齿,在毫无知识储备及避孕准备的情况下即开始初次性生活,这极大增加了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6]。相对而言,网络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在内容的专业性及科学性上缺乏有效管理,容易使患者产生认知误区[1],因此,社会与医院应开拓更多、更全面的正规途径进行人流及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强对科普内容的监督与管理,并为女性提供更安全、隐私的就诊环境,让人流及避孕知识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及获取便携性。
在对人工流产的危害性认知上,仅49.6%的研究对象对人流并发症非常了解,认为人工流产危害很大的仅30.1%,认为仅某种人工流产方式危害最大的占40.6%,这说明多数研究对象严重缺乏人流相关知识,对人流的危害性认知不足,且在选择人工流产方式时抱有侥幸心理,未来应加强对人流知识宣传内容的管理,明确指出每一种人流方式的利与弊,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人流的危害[7]。
在对避孕措施的了解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仅15.7%的研究对象知道所有的避孕措施,而完全不了解LARC或仅了解一种比例高达82.7%,虽然81.2%的女性会主动了解避孕知识,但缺乏足够的避孕知识以及对避孕措施的认知错误仍然促使其选择错误的避孕措施,这是导致非意愿妊娠发生率高及重复人工流产率高的重要原因[8]。因此,在进行计划生育服务及相关知识宣传时,也应着重加强避孕知识的宣传。
长效避孕措施(LARC)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具有高效避孕效果(>99%)的避孕方法,包括宫内节育器(IUC)和皮下埋植剂[9]。其中,IUC是我国最广泛使用的长效、高效避孕措施,包括含铜节育器(Cu-IUD)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 [10],为响应国际倡导LARC的号召,我院对每一位接受人工流产服务的患者均进行PAC服务。本研究中,本次妊娠前采用LARC的患者仅2.3%,而PAC服务后有89.5%的研究对象认为人流术后需立即采取LARC,实际调查发现,这部分群体中41.2%倾向于术后使用LARC,较PAC前明显升高,其中倾向不避孕或非安全性避孕措施的人数较PAC前明显减少,说明PAC服务具有实际且明显成效,但其中认为术后需立即采取LARC而术后未倾向采用LARC的群体仍占58.8%,这体现出这部分患者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特点。对这部分女性,医务人员应在提供PAC服务时主动了解其真实原因,同时根据不同类型LARC的优缺点与其适用人群,制定适合每一位患者的避孕措施。
既往多个研究显示[11] [12],患者人工流产术后即时放置IUD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生育、有无流产史、有无流产高危因素、医院等级等,而重复人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避孕及人流知识熟悉度等[13]。
综上,非意愿妊娠女性往往存在对人流危害认识不足、人流及避孕知识匮乏及认知错误等特点,对人流及避孕知识的正确宣传与避孕方式的个体化正确引导可提高女性对人流与避孕的正确认知,促进女性的正确的避孕行为。
基金项目
重庆市长寿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SKJ202405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