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大学生就业除了要求过硬技能本领,还需具备优良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定向作用、引领作用,能够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产业。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的教育载体,把“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有机融合,是回应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产业学院产学研平台,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将紧扣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分析产学研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通过本研究,期望为应用型高校在新时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Abstract: As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mass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has risen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 double hotspo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quires not only excellent skills, but also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directional role and a leading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ich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ustry. As an educational carrier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ducation system of “double innovation +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rganically, which is a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develop and improve people, and is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people through moralit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platform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especially i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The research will closely follow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better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现代大学体制建设的新主题是创新创业教育,是考察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量化指标,对地方大学学生在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发挥着巨大效能。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及“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指示要求,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战略落实的重要驱动主体责任,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社会的教育载体,把“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有机融合,是回应教育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
2.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2.1. 广西“十四五”规划对教育改革的要求
广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规划强调,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同时,规划还提出要通过“思政引领,产教融合”的双驱动模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2.2. 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教学框架,顺应时代要求
应用型民办本科在办学模式的调整上比研究型本科院校更具有灵活性,因其更注重与地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要求应用型民办本科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教学框架,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故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的教育融合,以更好为地方、社会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摸索应用型民办本科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是民办高校转型、改革的应有之义[2]。
2.3.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具有独到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2.3.1. 学术意义
本研究从个案“双创 + 专业 + 思政”分析到共性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方法;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新角度,丰富应用型民办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立意新颖,可为后续应用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转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3.2. 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研究开展,实现成果转化,培养学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融合的新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同时可以延伸专业课教学的新领域、拓展专业课教学的新视野。
3.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3.1. 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研究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以应用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顶层设计融合、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内容融合、文化氛围融合以及“线上 + 线下”新模式探索五个维度来具体研究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构建。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制定与主题相关的研究计划、理论学习、案例收集、比赛经验分享、成果总结等内容,结合学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体制与制度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收获,制定可以量化的评定标准,通过团队和个人评价的形式,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量化评价机制,研究如何具体将“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创新创业品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顶层设计融合
研究积极构建高校实践经验丰富、有创业经历“双创 + 专业 + 思政”师资结构,研究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到有关高校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结合老师们的专业特长,充分挖掘社会力量,聘请各行业实践经验丰富、有创业经历并具备教学能力的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3]。“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研究全力打造一支学校多元化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互融师资队伍,推动“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
3.3.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理念融合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虽都属于高等教育方向,但其内涵却有所不同,这为三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和契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4]。当下,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实施教育的新载体或新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着力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知识融入到思政教育里的方法,从主体教育观念上来说属于一脉同宗。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双创 + 专业 + 思政”的新型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运用新的理念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观念正、素质高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3.4.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内容融合
结合专业课程开展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来进行空洞的、缺乏依据的教育,课题通过研究“专业课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延伸专业课教学的新领域、拓展专业课教学的新视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本领过硬、创新创业嗅觉灵敏、创新创业能力出众、思想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深度挖掘课堂教学潜在的教育功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三者相互影响、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生态局面,关系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Pathways for integrating contents in the new educational system of “double innovation +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applied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图1.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内容融合途径
4.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综合培养存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需要的不仅是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思政 + 双创 + 专业”融合教育模式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2. 当前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
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现象。思政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存在“两张皮”问题;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发挥专业优势,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缺乏深度和持续性;专业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融合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共进,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
融合教育模式是对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它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改革创新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5.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
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的改革路径
5.1. 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第二课堂,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高校众创空间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驱动下成长起来的,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内聚集的办公室、水电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打印机、计算机等各种创新创业硬件基础设施,都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和实践的第二课堂。研究将通过开拓高校众创空间,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活动,例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路演以及与企业经营的市场营销、商业拓展、资金融投、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法律法规和税务等相关知识的解读与指导,这些软件基础服务涉及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转化的各个具体环节,为项目顺利进入市场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5.2. 积极打造“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文化氛围融合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教育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师生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熏陶和行为的养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是思政教育传播的有效力量,思政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起到深化和补充的作用,“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者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研究计划积极调动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并充分发挥其合力,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依靠学校网页、报刊、宣传栏、广播、官方公众号、微博、论坛、贴吧、二级学院公众号等媒介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改变老师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积极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理念及文化氛围融合。
5.3. 积极探索“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线上 + 线下”新模式
在“互联网 +”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因势利导,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动抓住新媒体平台占领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新阵地。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平台和各网络软件开辟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新路径。积极引导大学生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树立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环境。
5.4.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关注的话题,开展“双创 + 专业 + 思政”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具备时效性以及实用性。研究结合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和发展理论,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涉及思政教育、创新创业、社会学、等领域,采用多学科的观点开展研究,具有多学科的视角,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解决时效性问题,能够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双创 + 专业 + 思政”辅导,努力培养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技能。
6. 结语
研究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育改革,探讨如何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的新型教育体系。研究基于广西“十四五”规划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深入剖析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价机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应用型民办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南宁学院通过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的教育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在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思政教育深化和产教融合深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同类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重点课题):新时代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广西教育科学(课题编号:2023ZJY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