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三低”困境化解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Resolution Strategies of the “Three-Low” Dilemm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5.157126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尹湘旭: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贵州 贵阳;陈 演: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大思政课“三低”困境化解策略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Low” Dilemma Resolution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困境,系统描述了“三低”困境的问题表征,深入剖析了“三低”困境的发生机制,提出“三低”困境的化解策略,创新构建了“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鲜活教学模式”。旨在全面系统地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提高思政素养,探索思政课“活”起来与“火”起来的创新路径。
Abstract: Regarding the “three-low” dilemma (low attendance rate, low engagement rate, and low approval rate) that is comm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ree-low” dilemma, thoroughly analyzes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proposes resolution strategies and innovatively constructs a “vibrant teaching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driv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form,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acti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Ultimately, it explores innovative pathways to m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ore dynamic and impactful.
文章引用:尹湘旭, 陈演.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三低”困境化解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666-6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68

1. 引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中再次强调“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学校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下简称“思政课”)普遍存在“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困境[2]。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多维立体、虚实结合的成长时空场域,传统价值生态、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思政课亟需结合传统优势和新媒体传播有效化解“三低”困境。

2. “三低”困境的问题表征描述

2.1. “三低”困境的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中自信豪迈的一代,他们是在脱贫攻坚中见证了百年圆梦的小康一代,是在大国盛典中唱响时代强音的强国一代,是有极高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代。

同时,他们也是有新困惑的一代,在教学常规管理执行较好的情况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思政课课程的到课率平均要低15%左右,学生缺勤的事由多为请假。基于手机来源的大数据信息推送使得他们持续接受碎片化和片面化思想教育[3],基于物质文明快速增长衍生的文化圈层使得他们择类群自居并垒起了凌厉的圈层壁垒(如cosplay) [4],基于祖国的伟大发展他们无苦可吃使得他们无苦可忆。所以,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实际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这表明了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缺乏学习动力。

在思政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这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学生或低头玩手机、看其他书籍或进行其他与课程无关的活动,即便是教师提问时候,主动思考并抬头回答的学生也并不多,教学互动困难。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策略的适用性并不强,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和尽量丰富的案例来讲授,学生反应往往较为平淡,未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和认同;从课后作业和考核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普遍不高。点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认同和理解程度不高,这深刻反映了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效不足的问题,未能做到入脑入心。

2.2. “三低”困境的表征

问题的主体。课程方面,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足,课程资源开发不全面应用效度不高;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重视程度不足、学习能力欠缺、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方面,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互动,理论创新能力未能与时俱进;社会环境方面,一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

“三低”困境在思政课中普遍存在,涵盖了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群体。显现出覆盖范围广、影响纵度深、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且学生的群体效应加剧了问题恶化发展的速度。“三低”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反映出当前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学生学习质量不够高,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供需矛盾,即教学内容和方式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问题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教师,则降低了教学成就感,影响教学积极性和职业发展;从学校层面看,阻碍了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提升了教学管理的风险控制难度,影响整体育人质量和校园文化建设;于社会而言,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价值观传承产生消极作用。

可见,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三低”困境在问题主体、范围、特征、性质和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复杂和严峻的态势,需要深入剖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

3. “三低”困境的发生机制剖析

3.1. “三低”困境的问题因素与作用过程

当代大学生是“碎片一代”。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主要为手机且多为碎片化信息,习惯了大数据依据其喜好推送的碎片化信息,导致他们难以对事物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这使得他们思维模式变得零散和片面,难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入思考能力。导致在思政课上难以跟上系统的教学节奏,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吸收系统的思政知识,影响对思政课内容的接受度,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后喻一代”。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人往往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和新观念,从而在某些领域比长辈更具优势,能够反过来教育和影响长辈。他们从后喻逆差中形成了个性鲜明、壁垒分明的文化圈层,圈层内有独特的交流用语和文化。对思政课这种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规范性的课程存在抵触情绪,认为与自己的圈层文化不契合不愿意主动参与和融入思政课堂,从而影响他们在思政课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当代大学生是“花儿一代”。他们成长于祖国快速发展时期,并没有经历战争伤痛和艰苦岁月,享受着如花沐阳光般幸福美好的社会生活,思政课中的忆苦思甜类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巨大的现实隔阂,难以产生共鸣和共情。使得他们对思政课的内容缺乏兴趣,无法将思政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进而降低了对思政课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当代大学生是“压力一代”。社会快速发展造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活压力,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应对压力源上,如学业竞争、未来职业规划等,对思政课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同时,为了缓解压力,他们更追求即时性、娱乐性和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减少了对思政课的精力投入和关注。

综上可见,“碎片一代”的问题因素影响了学习效果,“后喻一代”的问题因素降低了参与度,“花呗一代”的问题因素削弱了兴趣和联系感,“压力一代”的问题因素减少了精力投入和关注,共同作用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政课上面临“三低”困境,即学习效果低、参与度低、兴趣和重视程度低。

3.2. “三低”困境的主要解决目标

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着“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严峻困境,这反映出学生在参与思政课学习时积极性、专注度和认可度方面的严重不足。“三低”困境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中,主要的解决目标为:(1) 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和认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贴近实际、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3) 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4)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和素养。

4. “三低”困境的化解策略

4.1. 化解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采用“大思政课”视域,融合新媒体技术,统筹学生虚实成长时空场域,构建学生喜欢、学生受用的思政课。采用“大思政课”视域剖析“Z世代”大学生群体特征,构建既通俗化又避免庸俗化的思政课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加强宣传引导。实现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以说教为主到体验式启发为主、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到引导与浸润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到学生主动选择的转变。

4.2. 化解机制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协同其他课程组、社团或机构,横向组织“思政课+”治理团队;由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组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参与者,共同研制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策划组织等。重在确保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4.3. 建立监控与评价机制

联合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建立监控与评价机制,在实施治理过程中进行动态监督和质量评价,提高治理机制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使用“AI智慧评价教室”结合教学督导评课开展线下教学评价;拟借助抖音APP等新媒体的视频转发、点赞、留言等功能开展线上评价。

4.4. 构建“鲜活教学模式”

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基于新媒体视频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思政课“鲜活教学模式”。“鲜活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使命,以当前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为立足点;以课程思政为延伸基础,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为教学领域;以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运用等为主要教学方法;借鉴新媒体视频产品“游戏 + 竞技 + 展示 + 交流 + 表感”制作流程为模块的教学模式。

传播效度表明“游戏、竞技、展示、交流、表感”的传播模式,能引导受众普遍呈现“互动–融入–感知–认同–模仿”的被传播规律,这是一种高度吻合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改革方向的,符合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过程“知、情、意、行”统一要求的传播传承理念[5]。基于传播学逻辑,“鲜活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具体如下。

(1) 拟定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主要基于思政课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思政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重在从顶层设计改变局限于室内教学的教学观,确立更符合和彰显高职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教学理念,优化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教学资源。

(2) 提炼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结合教学资源,配套设计“游戏 + 竞技 + 展示 + 交流 + 表感”教学模式,重在解决思政内容与新媒体视频录制的融合,既通俗化又避免庸俗化。

(3) 组建课程团队,制定教学计划。以思政课程教师担任主持人,思政课程学生为主体观众,兼容课外学生。选取不同专业、年龄段、男女教师4人组成主场成员,一学期录制2~3个板块内容,重点解决教学计划与新媒体视频文本融合编写。

(4) 课堂教学实践,视频录制传播。课堂空间以教室为基础向学校剧场、音乐厅、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宿舍延伸拓展,授课形式包含面授和线上直播、录播。重在后期制作短视频,并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5) 联动其他课堂,促进课程思政。主要以视频录制所需技术技能为切入点,联动对应专业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师开展项目式和任务式教学合作。具体思路如下图1

Figure 1. Vivid teaching model

1. 鲜活教学模式

5. 结语

“大思政课”要求我们要“真用”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和大师资开门办活动化思政课,提升全社会对“大思政课”的价值认识高度,增强协同育人使命感。“大思政课”视域与新媒体传播融合,实现了思政课的时空延伸、内涵延展、意蕴延长,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化解“三低”困境实现“提质增效”提供范式参考。参考新媒体视频产品的传播规律,构建既能通俗化又避免庸俗化的鲜活教学模式,能处理好“趣味性”“生动性”与“理论性”“深度性”的平衡,探索思政课“活”起来与“火”起来的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项目批准号:2021B24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022-07-25.
[2] 秦晓华. “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3): 70-74.
[3] 郑灵敏, 陆振生. 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15): 65.
[4] 何萍. 网络圈层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效度消解与纾困之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8): 6-9.
[5] 黄琴.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3):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