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5.1571271, PDF, HTML, XML,   
作者: 郑晓彤: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学院,辽宁 营口
关键词: 美育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路径Aesthet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职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内涵,结合职校铸魂育人的目标与任务,阐述两者融合的重要意义。从思政教育、美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融合路径,旨在提升职校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the goals and task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expounded. Integr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文章引用:郑晓彤. 职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7): 684-6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71

1. 引言

职业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理论,推动美育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挖掘思政教育进入美育课堂,在塑造学生价值观、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课程体系上,开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和民间非遗文化等特色美育课程;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铸魂育人新路径,进一步明确美育思政课堂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2. 职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目标任务

2.1. 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的内涵与核心要义

美育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思政教育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旨在实现两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1]。其核心要义是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和民间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美育通过艺术浸润和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思政教育则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的融合,既能够发挥美育教育工作在学生情感上的培养、审美提升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借助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共融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共融研究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专业技能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任务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两者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有助于丰富职校育人的内涵和形式,提升育人质量,使职校育人更具时代性和方向性。同时,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是思政教育进课堂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两者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3. 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的现状分析

3.1. 思政教育融入美育课堂的贯彻情况

部分职业院校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美育课堂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特色艺术类专题讲座、举办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和比赛活动,如《歌声与雷锋同行》等,让学生在参与美育课堂的同时,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政意义。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尝试在美育课程中加入思政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艺术作品鉴赏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等进行思考和讨论。一些院校还注重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然而,仍有部分职校对思政教育进课堂的贯彻不够深入,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

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融合不深入的问题,思政教育未能有机融入专业美育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艺术类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和深入,缺乏将其自然流畅地融入教学的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意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地方特有的思政文化的内涵。此外,实践教学环节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实践中对文化思想的感悟和体验不足。

3.3. 原因分析

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职校领导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和方法,在美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思政元素的程度不够深入。

4. 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的路径探索

4.1. 加强思政教育,融入美育课堂

优化思政课程体系是融入美育课堂的关键基础。应将思政教育全方位、系统性地融入美育课程内容,组织专业团队编写专门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紧密贴合时代发展,准确传达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在教材中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鉴赏、历史文化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政内涵。精心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2]。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引入各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开展情境教学,模拟交流场景、文化建设项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思政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2.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践行优秀思政文化

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将这些与思政文化紧密结合,能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结合学校周边红色文化主题,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开展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开展艺术展览,鼓励学生用艺术作品表达对思政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文化思想中的责任担当精神[3]。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践行思政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校园景观,如建设含有思政文化的雕塑、文化墙等;打造文化长廊,展示思政方向的重要论述、文化发展历程等内容。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文化思想和美育教育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4.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化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围绕美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等主题,深入社会基层,了解发展现状与问题。积极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文化产业实践平台,社区则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文化需求。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正确引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实践成果、思想认识提升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融合能力

美育教师是思政教育进课堂的关键实施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定期组织艺术类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思政教育;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分享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通过这些举措,提升美育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

设立专项教学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美育与思政教育共融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提供晋升机会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将思政元素融入职校美育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职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共融研究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美育教育、思政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可以有效推动两者的融合,提升职校育人质量。然而,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完善融合机制和方法。

5.2. 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职业院校的铸魂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职业院校应继续深入思政教育进入美育课堂的共融研究,不断探索创新融合路径和方法。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铸魂育人工作。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对融合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珂. 新时代设计美育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新美术, 2023, 44(4): 251-257.
[2] 刘捷, 郭瑾. 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价值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7): 125-127.
[3] 林坤婷. “大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美育相融合的路径与作用探析[J]. 大学, 2025(6):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