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优化
Optimization of Path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ircle
DOI: 10.12677/ae.2025.157127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樊 雪, 夏小华: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关键词: 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Circl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网络圈层基于业缘、趣缘、地缘等特征聚合而成,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社交的重要栖息地。网络圈层社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但也需要警惕因圈层壁垒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主导力被弱化,内容吸引力被淡化,策略有效性被虚化等一系列风险。为此可以从优化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环境三方面入手,通过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圈层化形象,联动意见领袖与朋辈群体,强化主体认同;通过创新议题与符号设置,情理交融地进行话语表达,增强话语内容吸引力;通过利用智能技术搭建高校网络互动平台,过滤不良信息来优化话语环境,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力。
Abstract: The network circle is form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interest, geopolitic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abitat for contemporary youth social interaction. Although online circle social networks can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we also need to be wary of a series of risks such as weakening the dominance of discourse subj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circle barriers, weaken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content, and blur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y. To this end, we can start from optimizing the discourse subject, discourse content, and discourse environment. By shaping the network circle im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linking opinion leaders and peers to strengthen subject identity; by innovating topics and symbol settings, discourse expression is carried out in a blend of emotion and reason,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discourse content; by us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build an online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ltering bad information to optimize the discourse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discours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樊雪, 夏小华.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优化[J]. 教育进展, 2025, 15(7): 723-7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76

1. 引言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1]这一新论断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互联网重塑传播格局、信息环境的当下,大学生常常根据自身趣缘、地缘、业缘创建或加入各类网络聚合群体,形成风格迥异的网络圈层。面对“圈层化”现象日渐加深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化对“圈层化”现象的了解,牢牢抓紧网络空间这个场域的主动权,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圈层化视域下所面临的困境,积极探寻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困境的有效路径。

2. 网络“圈层化”的基本特点

2.1. 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

一是网络圈层内的同质性。一方面是在社交维度上的同质性,成员在偏好驱动下主动选择圈层类型,实现群体过滤,并共同构建自主选择圈层中特有语言符号、交往规则。另一方面也包括信息来源的同质性。大数据分析及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筛选提供便利,圈层成员可以通过标签“一刀切”式地过滤掉不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圈层内部的成员也会在传递信息中进行自主过滤和筛选,致使圈层内部信息的同质化趋势加强,由此堆砌成“信息茧房”,最终导致圈层内部产生认知窄化甚至观点极化现象。二是网络圈层间的异质性。各圈层关注的焦点不同,反映着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其传播内容有显著的差异性,圈层之间通常处于毫无交集的状态。圈层成员如若长时间浸润在同质化信息中,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圈层文化氛围中,对异质信息产生排斥心理,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道信息交互的屏障,客观上削弱了跨圈层对话的可能性,阻碍圈圈之间的话语传播。

2.2. 稳定性与裂变性的统一

网络圈层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稳定性。趣缘关系是圈层构建的核心纽带,相较于地缘、血缘等先赋型社会关系,网络圈层更多地依靠认知模式趋同或者兴趣领域聚合这类趣缘关系来实现建构。这种基于个人主观意愿的联结,已经隐含着高度粘合性。语言符号同频共振也是圈层得以稳定的重要条件。语言是用声音表达象征,是社会的产物,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在熟人社会中的交流有时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人直接会意,但在陌生的网络社会,交流往往需要完整精准的表达,否则容易表达模糊使交流双方会错意。而网络圈层却在陌生的网络世界中独辟一片“熟人社会”,圈层成员间无需标准化的语言,只需要特定的词句就能领悟其中意思,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方式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交流,又强化了身份认同,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加固了圈层稳定性。但网络圈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技术更新迭代推动群体互动方式升级,社会文化转型推动个体认知与兴趣点更新,亚文化创新催生出垂直细分圈层,都在持续推动网络圈层群体共识的分裂与重组,从而引发圈层裂变。

2.3.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统一

在网络圈层化社交中,个体身份往往是虚拟而隐匿的,每个用户都通过“数字麦克风”获得了平等的表达端口,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机构对公共话语权进行主要掌控的格局,网络圈层中的每个成员都兼具信息传播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都拥有一定的圈层话语权,圈层呈现出话语权去中心化的特征。然而深入观察圈层内部的话语实践,成员间的互动并非停留于理想化的平等,随着社交积累和关系网的动态演化,个体在圈层中表现出不同的活跃程度及影响力。领域专家或高质量创作者通过持续内容输出,在特定圈层中构建起隐性的权威体系,并且掌握着部分文化符号的阐释权,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引导圈内成员的思想走向。去中心化的话语结构中实际上依然存在着层级化体系,即越靠近核心圈层的成员影响力越大,由此形成网络圈层的“再”中心化趋势。

3.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现实困境

3.1. 网络圈层区隔:弱化话语主体主导力

1. 圈层内信息加密,致使话语主体“失语”

实现内容有效传达需要经过内容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不同的网络圈层在长期互动中已发展出独特的亚文化编码规则,这些规则通过特定隐喻、符号重组等方式,构筑起圈层专属的语义屏障,使得圈内话语体系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产生隔阂甚至断裂,此类亚文化符号体系客观上固化了群体边界,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隔阂。一方面,圈层暗语作为群体认知习惯的产物,天然排斥外部主体的异己性解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缺乏对亚文化编码规则的深度掌握,难以辨识圈层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偏移风险,因此无法及时介入引导,最终在跨圈层对话中陷入解码失效导致沟通断裂最终导致话语权流失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进不了圈”以至于“失语”的境地。

2. 圈层内部层级化,导致话语主体“失语”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一方面,同一圈层的大学生受圈内同一话语体系、价值准则的影响,加上算法精准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持续浸润强化圈层内部的认知环境,无形之中群体共识被异化为价值评判的标准,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辨别信息的能力不足,错误地将圈层内意见领袖的言论奉为圭臬,对外建构“非友即敌”的防御壁垒。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社会性本质使得人们出于对孤独感的畏惧和对意见气候的认知,决定其是否发表言论[3]。多数圈内成员为避免被孤立而倾向于采取观点趋同策略以强化群体认同,对异质性意见则往往保持缄默或回避,这种群体压力机制最终强化了优势话语持续扩张,边缘声音日渐式微的差序格局。思想政治教育者受制于圈内的话语权力差序难以突破圈层壁垒实现有效“入圈”,无法精准发声,长期“缺场”最终可能导致大学生桎梏于信息闭环,出现价值观念的偏差。

3.2. 泛娱乐化信息: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吸引力

1. 圈层信息碎片化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系统性特征相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方式一般以宏观、整体、连贯和系统为主要特征,而圈层信息的内容大多以零碎、片面的方式随意呈现,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框架及话语规则,极易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性逻辑[4]。大学生如长期受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系统性、整体性的内容,容易习惯浅层化、跳跃式的思维模式,形成以偏代全、以散代整、以具象代抽象的思维惯式,其理性判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将可能被消解。加之鱼龙混杂的信息碎片化容易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为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温床。主流价值话语在负面冲击下逐渐被“圈禁”,导致圈群价值诉求偏离主流价值观念,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

2. 圈层信息浅表化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深邃性特点相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本质上具有高度理论性、抽象性,尤其是经典著作、党的领导人讲话、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等,更需要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与传播。而网络圈层中的成员沟通往往有其约定成俗的语言,只需表达特定语言符号,双方就能迅速领会其中意思,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虽然在效率上得到提升,但代价却是意义深度的消减。这种网络趣缘圈层浅表化表达方式,更迎合大部分学生“快餐式”精神享受。相比之下,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直观有趣的圈层亚文化表达,而对于具有严密逻辑、深刻内涵的学术话语往往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学习解读,这类系统性话语面临着被圈层边缘化、隔离化的危机。

3.3. 圈层表达“脱序化”:虚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有效性

1. 圈层文化的商品化编码消解主体价值判断

“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再具有约束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趋于断裂。”[5]大学生面临对社会关系的原子化倾向、内卷化现象往往感到个体归属感、认同感缺失,难以在现实中获得认同,转而借助圈层内风格化的内容表达困惑,寻求心理共鸣。然而在网络圈层中,异质信息往往通过个性、时尚化的文化商品形式,将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元素包装为青年亚文化符号,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大学生在追求圈层认同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成为某些特定价值观念的传播载体,很大程度会掩盖教育主体主动传递的有效信息,容易形成彼此抗阻的不同舆论导向。隐蔽性的异质文化和不良思潮便可趁机寄生于圈层文化中,进行多层面、多领域传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2. 传播权力的技术重构颠覆传统治理范式

在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矩阵中,“把关人”可以准确筛选不良言论的发布和传播,有效控制舆情走向。然而,圈群信息载体灵活多变,舆论焦点“分散化”,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线传播关系,使得把关人难以及时了解并控制圈层舆情走向。部分夹杂着暴力、低俗、错误的内容可以通过表情包加密、跨平台跳转等技术策略进行迅速传播,实现数字化逃逸。这种不良信息的传播如果未得到及时制止,易在部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中诱发蔓延非理性情绪,形成极端行为。圈层舆情监测的难度逐渐增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失效风险增加。

4. 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路径

4.1. 优化主体要素,畅通多方沟通渠道

网络圈群空间相互区隔,正日益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往鸿沟。“信息渠道的畅通是教育主客体间沟通交流的先决条件。”[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入圈,并充分挖掘各方力量以拉近与圈层成员的沟通距离,畅通对话渠道。

第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圈层形象。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入住网络平台,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现有圈层内“意见领袖”的话语动态,以了解不同圈层的特性、各个圈层的差异及其善用的话语传播途径和手段,来突破圈层信息壁垒,获取不同圈层内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针对不同群体循序渐进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善于利用趣缘,将个人兴趣爱好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相结合,将网络圈层文化择优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适时改变交流姿态,以网络圈层中爱好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话题,通过发表颇具营养的独到见解,以提升个人魅力,提高主客体间沟通频次,引导舆情正向发展,不断提高圈层话语权领导力,以自身“在轨”吸引圈层成员主动“回轨”。

第二,注重挖掘吸纳现有意见领袖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吸纳各领域意见领袖时,要着重鼓励具有高关注度的社公众人物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善于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圈层中开展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隐性思想政治工作。例如,一些官方媒体开通抖音账号和正能量“网红”合创视频,可以有效纠正一些错误思想观点,引导圈群文化生态健康生长。同时,大学生圈层化以同辈社交这一较强社会关系为基础,要利用好朋辈话语效力。同龄人之间在兴趣爱好、生活学习环境、社交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共通之处,他们能够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鼓励同辈话语领袖主动收集并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贴近学生实际、易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此,借助同辈意见领袖在圈内的亲和力、公信力,建立稳固的话语沟通渠道,有效追踪成员思想动态,反馈思想诉求,过滤负面信息,实现突破圈层、弥合话语鸿沟效果。

4.2. 优化表达策略,提升话语内容吸引力

“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血脉’相连,形成了以话语内容为中心的‘体’和以话语表达与话语传播为‘翼’的‘一体两翼’格局。”[7]话语表达可以影响内容传播效力。然而圈层信息编码化、碎片化正不断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与权威性。由此,要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策略,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吸引力。

第一,提高议题质量,创新语言符号。语言产生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应当从现实世界中汲取营养。要关注圈层热点,选择性地将其中的正能量热词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中,依据热点设置正能量话题,提高话语内容针对性。比如,当前古风圈中的汉服文化借助网络新媒体逐渐出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此深层解码其中蕴含的“华夏衣冠”文化,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进行了解,引领古风圈正向发展,厚植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另外,面对网络圈层的突发事件也要及时聚焦大众情绪焦点,“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8]围绕热点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临时话语圈层。网络符号话语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9]。可以在注重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同时结合网络热词醒目、简洁的优点,设计一套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话语符号,引非主流文化圈层大学生主动调整话语内容,逐步回归主流圈层。

第二,完善话语形态,情理交融地进行话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者说理要关注到“人”,具体到“事”,融以真“情”。首先,具象政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通过严谨的逻辑话语,旗帜鲜明地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还要灵活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现实状况,创设话语情景,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独具中国特色的热词具象地在情境中展现出来,增强内容亲和力。其次,生动学术话语。在幽默的圈层话语面前,学术话语一般被冠以“僵硬晦涩”的帽子,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因此,要深入了解网络圈群异质话语规则,利用其个性特征凝练出既逻辑严密又具有圈层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阐明观点。同时在说理过程要注意结合使用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善用图文、动漫等圈层要素叙事,以立体叙事转变单一说教、以多元叙事应对碎片化阅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认同。最后,丰富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重视理性的说理叙事,还要注重个体的价值诉求与内心感受。要将“国家大事”与“个人小事”相结合,关注大学生实际诉求,结合生活小事、身边故事来阐释理论,用讲好故事的方式讲清道理。只有言之有情、融情于理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破除圈层隔阂,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之间距离。

4.3. 优化话语场域,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教育者走向受教育者的单向过程,也是包含受教育者积极反馈、形成感受共鸣的双向过程。”[10]然而圈层表达的脱序脱轨,导致圈层信息鱼龙混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有效把握大学生反馈信息。因此,要不断净化现有网络圈层的环境,积极开辟网络育人新阵地,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互动空间。

第一,打造高校优质互动平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圈层。首先,完善高校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平台,分析学生群体中的热点网络圈层,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学生个性画像,并持续进行动态化更新,用数据反哺教育,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效能。其次,制定双向互动激励机制。在学生层面,鼓励其积极参与校园媒体的管理与校园文化的创作,对于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奖励;在教师层面可以将校园平台互动活跃度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学生意见与困惑,在回应诉求中增进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圈层的归属感与参与度。最后,推动线上线下活动融合发展。要以校园网络圈层推动线下实践活动,通过扩展学生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将目光回归现实生活,并转变思维方式主动跳出网络虚拟圈,摆脱圈层化带来的封闭效应。

第二,净化网络圈层,优化话语场域。其一,高校内部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机制。建立智能化信息筛查系统,运用语义和图像分析技术对低俗不良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及时控制、删除危害主流价值观的错误信息。其二,深化校地网络空间协同治理。高校可以与网信部门共建舆情监测数据平台,通过用户画像技术构建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模型,对不良言行进行预警,以便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及时干预。其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并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与时俱进地研发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课程基础。同时也要转变传统网络素养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开发移动端学习社区,组织网络素养挑战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性,从而使其在参与中自觉明晰虚拟空间的行为边界,厘清网络圈层中的权力和义务,引导其从被动管理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使其在小众圈层也能自觉承担起维护网络环境的义务。

基金项目

安徽省“三全育人”能力提升项目: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法实践探索(sztsjh-2023-2-14);阜阳师范大学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网络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2023CXJH0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 2024-09-11(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515.
[3] 虞鑫, 许弘智. 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仿真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9, 41(5): 6-26.
[4] 刘康. 形散神不散: 碎片化传播环境下如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2): 25-32.
[5] 张楷芹. 网络圈层生态下凝聚价值共识的困境与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9): 99-105.
[6] 陈志勇. “圈层化”困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5): 70-74.
[7] 范香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路径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30): 44-47.
[8]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2-19(01).
[9] 骆郁廷, 李庭涛. 论网络育人的符号话语艺术[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1): 124-131.
[10] 徐稳, 葛世林. 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四重维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1): 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