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与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Green Finance in Promoting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DOI: 10.12677/fin.2025.15408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智芸: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绿色金融低碳经济挑战策略Green Finance Low-Carbon Economy Challenges Strategies
摘要: 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绿色金融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研究梳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各自内涵以及两者的关联,分析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以推动绿色金融更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开启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Abstract: Driven by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nd the “double carbon” goals, green finance has become a key driver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respective connotations of green finance and the low-carbon economy, as well as their interconnection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support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proposes measures for green financ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rough green finance and drive China’s economy to embark on a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文章引用:张智芸.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与策略研究[J]. 金融, 2025, 15(4): 788-793.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5.154084

1. 引言

在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倾向,我国积极响应全球实施减排的号召,提出了“双碳”目标,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清晰提出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产业;《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色债券市场加以规范,开辟低碳项目新的融资渠道;《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督促金融机构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踊跃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这些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起到有力支撑作用,绿色金融依靠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及服务模式,能切实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领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助力企业走向绿色转型,基于当下的背景情形,进一步研究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对促进我国经济绿色优质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鲍文哲等(2025) [1]探讨了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流通业低碳发展的关联,认为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进而助力流通业实现低碳转型。刘琳等(2025) [2]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结合绿色金融,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为企业绿色发展注入动力。潘文富等(2025) [3]则强调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绿色金融在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及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方向。

廖乐焕等(2024) [4]指出,新质生产力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栗向阳等(2025) [5]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新质生产力对降低碳强度、赋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效应与机制。汪如磊(2025) [6]提出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需探索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最新研究则是从不同视角剖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在路径。

绿色金融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王志强等(2020) [7]认为绿色金融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等路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进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郭希宇(2022) [8]实证检验发现,绿色金融能通过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技术创新等机制,助推低碳经济转型。李苏等(2023) [9]从空间视角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在区域层面能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可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为其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通过创新碳金融产品,完善碳市场融资工具,提升市场流动性与活跃度;还可利用差别化利率和碳市场机制,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合理价格参考,激励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发展。

3. 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内涵

3.1.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向,绿色金融是指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的金融服务[10]。在金融实际操作中,绿色金融借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样工具,促使社会资本流入低碳产业,银行借助绿色信贷,为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环保设备采购以及低碳项目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企业完成绿色转型;绿色债券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色交通建设等大型低碳基础设施项目去筹集资金,依靠多样金融工具。绿色金融为低碳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引领经济走向绿色转型。

3.2.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理念在英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被提出,此后,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低碳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0]。低碳经济,作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有效呵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带动下,低碳经济凭借理念革新、技术革新、经营革新以及新能源开发应用等多种手段,专心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提高低碳或非碳燃料制造与利用的占比,最大程度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含碳能源的依赖。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主要是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

3.3. 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绿色金融跟低碳经济彼此推动,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需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投入大量资金,绿色金融借助创新产品及服务,为低碳项目给予融资支撑,减少融资开支,且利用风险管理支持投资者作出科学判断。低碳经济的逐步推进为绿色金融缔造了广阔市场空间,全球对气候及环境问题的看重,推动各国增加对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投资,为绿色金融增添更多机遇空间,推动其市场繁荣[11]。二者共同协作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促进经济加速绿色化转型,达成社会、经济、环境同步共赢,随着环境问题急剧加剧,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关联会更加紧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点。

4.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4.1.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我国对绿色金融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借助一系列政策法规与顶层规划,为绿色金融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筑牢了稳固的政策根基,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与坚实的政策后盾。从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起,我国构建起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谋划,成为全球第一个构建起较为完备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掀开了绿色金融高速发展的崭新一页。国家继续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形,实施各显特色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造就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格局,作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浙江省湖州市,经由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绿色项目库等手段,吸引金融机构扩大对当地绿色产业的支持规模,引导当地经济实现绿色化转变,这些政策法规的推出实施,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引导与推动效果。

4.2.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一直扩张、结构多元,切实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长期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一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12]。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境内外发行规模稳步攀升,发行主体涵盖国企、民企与地方政府,产品涵盖绿色项目债券、绿色转型债券等,自2016年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3.65万亿元[12]。绿色保险规模当下较小,但创新步伐加快,碳配额质押融资保险、碳汇保险等新产品开始试点,全国首张ESG保险已正式落地,绿色基金发展得十分迅速,国家与地方层面积极实施布局,2020年正式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规模总计885亿元1,主要往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进行投资,为绿色产业增添强大动力。

4.3.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实践

随着绿色金融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在绿色信贷、债券、保险及服务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绿色信贷范畴,兴业银行的“能源效率贷款”颇具典型性,其为企业节能改造给予额度较高、利率较低、还款较为灵活的资金援助,到2023年年底,该贷款的余额为8090亿元,帮助数千个项目可节能量约952万吨标准煤,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2292万吨2。绿色债券创新动作频频,碳中和债券专门支持碳减排相关项目,2021年我国首批发行后迅速得到市场热捧;绿色转型债券主要为支持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低碳转型项目服务,助力企业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化进步,绿色保险范畴,碳配额质押融资保险这一创新产品为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托底,降低信贷隐患,助力碳市场走向活跃,部分金融单位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依靠大数据等技术达成项目跟产品的精准对应,还提供碳资产管理之类的增值服务。

5.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政策法规不全面

尽管我国已出台多项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法规,但现阶段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全面。目前,政策多以指导性文件为主,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导致下级单位无法采取具体行动[13]。在绿色项目的认定工作中,各部门对“绿色”的定义有差异存在,让金融机构评估项目的时候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增加了项目筛选及风险管理的开支。政策激励机制存在短板,对于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参与低碳转型的企业,缺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这类实质性的激励措施,无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监管这个维度,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环保、金融、发改等部门彼此信息共享存在阻滞,监管职责存在着交叉与空缺,致使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通过变相手段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削弱了绿色金融推动低碳经济的实际效能。

5.2. 信息披露不完善

信息披露是保障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还有不少漏洞,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缺少强制性约束,部分企业由于成本方面的考虑或怕影响形象,有选择地披露或不披露环境数据,致使金融机构没办法精准评估项目的环境风险与收益。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申请绿色信贷的时候,对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关键信息遮遮掩掩,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尽职调查的难度。信息披露标准也未达成一致,各个行业和地区的信息披露内容及格式差异较大,缺乏对比性以及规范属性,同时信息披露的渠道较分散,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易借助统一平台获得全面、确切的绿色金融信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妨碍了绿色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导致部分真正具备低碳发展潜力的项目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保障。

5.3. 公众意识与企业责任不足

公众对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认知水平不高,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限制。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知晓甚少,欠缺主动参与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的自觉,这主要源于金融素养教育缺位导致的基础知识匮乏、信息披露不透明造成的信任缺失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引发的参与惰性,其直接影响是导致了绿色金融产品市场需求的匮乏,市场规模不易扩大[14]。部分企业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的领悟存在不足,表现为责任认知与执行能力的结构性失衡,这种问题源于三重矛盾:短期利润考核与长期转型投入的冲突、传统管理思维与绿色治理要求的脱节以及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导致的技术瓶颈。公众与企业的绿色意识不足,还源于政策激励的协同性缺失,这种政策工具的结构性缺陷,使得绿色认知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企业责任也缺乏刚性约束,最终制约低碳经济的整体推进效率。

6.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6.1.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构建健全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国家需要制定统一且细化的绿色项目认定标准,由多个部门共同组建绿色项目评估委员会,明确各行业“绿色”指标的边界,去除政策执行中的模糊地带,减少金融机构筛选项目的成本。夯实政策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之类的优惠,就如同对绿色信贷占比达标的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比例;为实施低碳转型的企业提供研发补贴、绿色采购上给予优先待遇等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投身绿色金融的积极性[15]。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环保、金融、发改等部门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协同监管模式,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流向的动态跟踪监测,严肃整治“洗绿”“漂绿”等违规举动,保证资金精准流入低碳领域。此外,也需出台针对新兴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监管细则,填补政策上的空白,防控金融风险,为绿色金融发展打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6.2. 提升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质量

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是破解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困境的关键。一可以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明确企业于碳排放、污染物处理、能源消耗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而制定严苛的惩处手段,对隐瞒信息或虚报数据的企业施以重罚。二需要做到信息披露标准的一致,由监管部门牵头拟定覆盖不同行业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规则,确定披露的内容、格式与频率,提高信息的可对比性与规范性。三是构建全国统一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平台,把企业环境信息、金融机构绿色业务数据以及项目进展等信息做整合处理,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查询便利。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环境信息开展独立的审计与鉴证,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与透明度,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地核算项目风险与收益,实现绿色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使绿色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6.3. 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绿色意识

增强企业跟公众的环保理念和绿色意识,是推动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根基。国家应加大绿色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依靠学校课程安排、社区宣传活动、媒体传播平台等多种途径,促进公众对绿色金融产品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可组织“绿色金融进社区”活动,举行聚焦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的主题讲座;采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这些新媒体,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宣传绿色金融理念,带动公众树立起绿色投资及消费观念,增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度。政府要强化政策指引与培训扶持,按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绿色金融政策解读及技术培训,助力企业掌握绿色金融工具应用办法与转型途径。同时,树立做绿色转型榜样的标杆企业,采用政策荣誉表彰、经验案例分享会等形式,发挥榜样效应,引发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战略规划及日常经营,营造全社会共同融入低碳经济建设的良好局面。

7. 结语

绿色金融跟低碳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未来,应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生态体系,增进跨部门协同与国际合作,将绿色金融嵌入到产业升级、能源转型以及消费模式变革的全流程,构建起“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同治理格局。这不仅对解决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有作用,还会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助力人类社会迈向低碳、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样式。

NOTES

1https://m.gmw.cn/baijia/2020-07/28/34036070.html

2https://download.cib.com.cn/netbank/download/cn/Sustainable_Finance/Sustainability_Report_2023.pdf

参考文献

[1] 鲍文哲, 施柯沁.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流通业低碳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 2025(3): 68-73.
[2] 刘琳, 张雨晴. ESG表现、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5(4): 29-44.
[3] 潘文富, 喻荣美, 李姝桦. 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J]. 会计之友, 2025(12): 132-139.
[4] 廖乐焕, 董燕燕, 王珏. 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21): 29-34.
[5] 栗向阳, 张静. 新质生产力赋能低碳经济发展的效应与机制——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碳强度的实证分析[J]. 江汉论坛, 2025(3): 56-64.
[6] 汪如磊.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 2025, 41(6): 230-231.
[7] 王志强, 王一凡. 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0, 19(3): 389-396.
[8] 郭希宇. 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J]. 南方金融, 2022(1): 52-67.
[9] 李苏, 刘浩南. 空间视角下绿色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3(1): 140-147.
[10] 叶青华. 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措施浅谈[J]. 低碳世界, 2025, 15(1): 160-162.
[11] 姚德利, 朱子祥. 绿色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J/OL].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fr434Wv7ssZCWWs-1rdZwzckPL7_REqoRkCM5UoX8WewmFNGd3VzlgUjGvBJrJKUJo08NTwMwUxuKQ2QYKztu2Oh5pd1EA7_14MzaQhTa0H4-gcl26UhNqIQZW4-Gr5GKgKoc_B2M9nzCMce-WxRZwEfpa1uUw7KUF2ZWSiAwzLOptwjVXgO4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025-07-13.
[12] 朱现丽. 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 中国市场, 2025(6): 29-32.
[13] 吴朝霞, 张思. 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 2022(2): 67-73.
[14] 李梦舟.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与挑战[J]. 中国市场, 2025(5): 17-20.
[15] 刘潭, 徐璋勇. 中国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及时空特征[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8): 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