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赋能“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igital Finance to Enable the Development of “Ganwei”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电商兴农大背景下,农产品电商越来越重要。但是因为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鲜活等特点,电商领域普遍存在着束缚,加上近年来农产品电商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等待被解决。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还针对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产品电商的必要性以及具体路径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中数字经济平台应用的产品功能为案例提供了关于优化数字金融服务、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有关优化思路与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经验。
Abstract: In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network, digital China, e-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backgrou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perishable, fresh and liv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mselves, there is a general constraint in the field of e-commerce, coupled with the lack of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e-commerce financial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so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aiting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m, and also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and specific path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empowering agricultural e-commerce, and on this basis, combines the reality of the digital economy platform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 function for the cas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optimizing the 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 improve the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establish a sound and comple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related to digital finance,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ptimization of digital finance-relate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other related ideas and suggestions. It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周子钰. 数字金融赋能“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7): 1720-172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7236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金融正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降低服务门槛、提高效率,为农村地区提供支付、融资、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支持。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载体,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还通过直播带货、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匹配供需,成为推动“甘味”农产品走向全国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发挥着关键纽带作用,通过整合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需求,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季节性资金压力[1]。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既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也促使生产模式不断革新,从多方面助力农村地区迅猛崛起。在数字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如火如荼,从直播带货到秒杀砍价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推手。“甘味”品牌是甘肃加快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正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通过电商平台展示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以数字普惠金融为基本特征的支持服务功能更加突出,通过线上信贷、保险产品等创新服务,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鲜活等自然属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季节性明显等商品属性,在金融上予以支持有一定的难度和限制。在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攻克这些难题,推动数字金融、电商平台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甘味”农产品电商稳健快速发展,成为甘肃地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 “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概述

2.1. “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

“甘味”农产品得益于甘肃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品质优势,在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甘肃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孕育出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在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已形成涵盖资源培育、质量把控、品牌塑造的发展链条,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甘味”农产品在电商发展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甘肃积极推动线上销售,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官方数据可知,截至2024年,已成功搭建21个“甘味”品牌线上销售电商平台。此外,甘肃各市州积极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线上销售平台,既拓展了销售渠道,又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近年来,甘味农产品交易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甘味”农产品全省销售总额达309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14.4%。随着甘肃电商渠道不断拓宽、品牌影响力逐步增强以及消费者需求持续增长,预计交易规模将持续扩大。甘肃“甘味”品牌矩阵已初步成形。众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和个体从业者参与其中,各地还培育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数字金融在“甘味”农产品电商领域的应用现状

由甘肃农信官网发布的数据可知,2024年甘肃农信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30.1亿元,较年初净增83.7亿元,余额达到2716.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1.4%,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其中,类似“陇农e贷”这样的普惠金融产品持续发力,为农户提供了大量低利率贷款。例如,甘肃农信的“兴陇快贷”2024年授信90亿元,“兴陇税易贷”授信13.03亿元。同时,甘肃农信深入开展“一县一业一品”金融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累计向245户“甘味”企业发放贷款36.1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7户,金额10亿元。此外,农行甘肃省分行2024年累计投放乡村产业贷款234亿元,“甘味”品牌企业贷款6亿元。在风险保障方面,2023年农产品质量追溯保险的保额达到5.8亿元,生鲜运输保险提供了3.2亿元的保障,并实现了24小时内快速理赔。

在风险保障方面,2024年甘肃在农产品保险上不断探索创新。如太平洋产险甘肃分公司运用e农险 “慧眼·智远”AI遥感平台为甘肃省兰州、酒泉等11个市的29个县区的农作物提供常态化长势监测、灾情预警等服务,整体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保障领域不断拓宽,甘肃苹果等逾500种特色农产品保险纳入保障范围,助力构建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销售模式上,传统电商平台仍是重要阵地,甘肃省商务厅的官方统计及媒体报道,2024年“甘味”农产品通过传统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额达300亿元。2024年甘肃省各级团组织共开展公益直播活动1105场次,累计销售农产品1513万元。政府继续推动“干部主播→网红助播→农民参与”模式,举办大赛构建新生态。

3. 数字金融赋能“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首先是金融产品单一。目前,电商平台向“甘味”农产品电商提供的数字金融产品,大多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与农产品电商长期发展密切关联的诸如品牌建设方面的支持、技术研发方面的资助等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导致农产品电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影响其全方位竞争力的提升。金融产品适用性不强。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农产品电商的季节性特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波动较大,一旦进入旺季,对资金的需求就会激增,而甘肃目前的金融产品供给却不能随季节性生产销售规律而弹性调整[1]。其次,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偏高。小农户、小合作社等农产品电商的经营主体仍然面临诸多障碍。虽然数字普惠金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但是小农户与小合作社等缺乏标准化的财务信息,很难符合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或合作社成员的风险评估要求,因而很难获得充足的金融服务。再次,金融机构与小农户、小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突出。金融机构对于小农户、小合作社的实际经营、市场前景知之甚少,缺乏对这片领域的深入调研,只能机械地套用标准的评估体系,这无疑加剧了小农户、小合作社在获得金融服务上的劣势[2]

3.2.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首先甘肃省部分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质量不稳定。在“甘味”农产品的直播销售中,信号弱和带宽低的问题频繁出现,影响了农民的销售效率。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网络设施的落后,导致许多农产品无法及时、有效地推向市场,从而错失良机。此外,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受到阻碍,支付结算设施相对滞后,使得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受到限制。农民在进行交易时,常常面临支付不便、结算周期长的问题,这不仅降低了交易效率,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1]。部分农村地区在物流配送方面面临困难,严重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这导致甘味农产品电商在资金流转和结算环节效率低下,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其次,甘肃“甘味”农产品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甘肃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这直接影响了数字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进而制约了农产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但没有完善的数据支持,农民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金融服务也难以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2]

3.3. 数据安全与信用体系不完善

在金融服务与农产品电商适配性探讨上,信贷产品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凸显。甘肃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出了许多特色农产品,像百合、枸杞、中药材等。这些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季节性特征明显,电商销售旺季与淡季差异巨大。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电商企业得在收获季前囤积大量商品,可资金回笼却分散全年,这就让农产品电商资金流动呈现出小额、高频、周转快的特点。但传统银行贷款要求到期一次性偿还大额资金,与农产品电商资金周转需求严重不搭[3]。一方面担保方式与客户实际需求脱节。大多数“甘味”农产品电商企业走轻资产运营路线,主要借助线上平台开展业务,没有土地、厂房等传统抵押物。银行面对农村电商贷款申请时,仍看重抵押品和担保,评估时坚持传统抵押标准,完全忽视了农产品电商的流量数据、供应链价值、品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这种信贷方式,让众多潜在的农产品中小型电商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限制了企业在扩大规模、升级物流和仓储等关键环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相关保险问题重重。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苹果、高原夏菜等农产品种植带来极大风险。农业既受自然因素影响,又面临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电商的运营风险。然而,现有农业保险产品覆盖范围窄、赔偿标准模糊、理赔流程复杂,无法为农产品电商提供有效风险保障。许多电商企业因缺乏保险保障,陷入破产困境[4]

3.4. 专业人才短缺

首先,甘肃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机会不佳,导致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他们对电商平台和数字金融工具的接受度较低。大部分农产品种植户缺乏电商运营的知识和技能,店铺宣传和客户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缺陷,限制“甘味”农产品扩大线上销售规模。其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缺乏系统培养“农业知识 + 电子商务技能”跨学科人才的环境。无法提升甜味农产品从业者的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导致金融机构在为“甘味”农产品电商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时,缺乏专业研究、产品设计和风险防控方面的人才,定制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供应不足[4]

从金融普惠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大多数农民存在“不愿借、不敢借”的观念。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信贷层面,对投资、理财等新兴金融服务了解甚少。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较低,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利用网络技术获取金融信息,这使得实施“甘味”农产品电商的新兴融资渠道变得困难,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优势也难以转化为实际服务效果[3]

4. 数字金融赋能“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4.1. 政策支持与协调机制不足

首先,政府在推动数字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发展时,在政策扶持力度和部门协调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这导致相关政策难以有效实施。甘肃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数字金融与农产品电商融合本可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甘肃地域广大,农产品种类、种植规模和销售模式存在明显差异,甘肃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未深入调研甘肃农产品电商的地域和产业特点。部分政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难以满足企业和农户的需求。例如有些扶持政策更适合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电商模式,甘肃农产品电商因地域和产业基础不同,申请政策支持时困难重重,无法享受政策红利[2]。其次,数字金融赋能农产品电商涉及金融、农业、商务等多个部门,但部门间缺乏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政策执行时,因职责划分不清,容易出现衔接问题。比如,推动数字金融产品与农产品电商对接时,金融部门关注风险控制和合规,农业部门侧重农产品生产和质量保障,商务部门注重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拓展。由于没有统一协调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执行时相互推诿,导致政策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5]

4.2. 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机构在开展数字金融业务时面临着成本高、风险管控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削弱了其创新动力,导致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数字金融业务作为新兴领域,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极高。金融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搭建安全可靠的线上平台,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需要开发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经营风险等进行精准评估。这些都需要高额的技术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无疑大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5]。“甘味”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这些主体自身存在诸多局限性,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难度。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抵押物也相对有限。中小微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在资金实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在高成本与高风险的双重压力下,金融机构缺乏主动创新的积极性,推出的数字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产品和服务难以精准匹配“甘味”农产品电商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无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6]

4.3. 农户与企业认知与能力有限

农户和农产品电商企业对数字金融的认知度低,缺乏应用数字金融工具的能力和经验,成为制约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甘肃部分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对新兴的数字金融概念知之甚少,更难以理解其操作流程和潜在价值。农产品电商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同样面临认知与能力不足的困境。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这些企业在面对种类繁多的数字金融产品时不清楚如何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也不知道如何有效运用这些产品来优化企业的资金运作和经营管理。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数字金融工具来解决资金周转、扩大生产等实际问题[7]

4.4. 区域经济与技术发展制约

甘肃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数字金融与农产品电商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阻碍。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在网络覆盖方面,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甚至存在信号盲区,这使得数字金融业务的开展面临技术障碍。农户和企业无法顺畅地进行线上交易、资金结算等操作,严重影响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应用[8]

5. 数字金融赋能“甘味”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对策

5.1. 完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对于数字信贷产品的开发,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甘味农产品电商生产和用款特性,在不同的生产、经营时期,设计了不同的金融服务方式,对企业的不同经营时期都给予差异化贷款安排,如企业种植养殖期可为其申请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短期小额贷款,在企业收购加工销售旺季,可为其安排一定金额的、一定的使用期限的流动资金贷款;为了满足企业特定发展的要求,还设立了专项贷款业务种类,具体包括:品牌贷款(为企业发展做宣传推介、培育品牌产品等提供融资),技术贷款(引进先进的电商平台技术和物流配送等),市场拓展金融(为企业开设旗舰店、参加展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等提供贷款)。丰富数字保险产品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一方面扩大传统农业保险,把中药材、水果等特色农货纳入保险中,护航生产环节。另一方面开拓全产业链保险,开展质量安全险、物流运输险、电商交易信用险等多种类型保险,全方面保护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9]。再者,创新保险服务方式,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时对产品、交易、流通、销售环节进行监控,并且对大数据利用的结果作为精准定价以及理赔的依据,保证所有操作的真实可靠。除常规贷款外,金融机构还引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初创期企业提供联合风投注入资金、给予创业指导并协助对接资源;为成熟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帮助其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实力;以多种形式推动股权投资发展,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开辟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融资途径,为企业开拓融资通道,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建立“甘味白名单”制度由农业农村部门推荐优质企业,开发“甘味金融”专属APP实现业务线上化办理,各地市还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对产品参数进行差异化调整,如定西马铃薯产业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陇南花椒产业提高保险保额等,从而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产品电商金融服务体系。

5.2. 强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提高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必须提高网络基础设施质量,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性,加强政策、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合性,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金融支持协同作用,首先要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把新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将新基础设施推进到农村,让“信息化” + “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并推进发展,在定西马铃薯、陇南花椒、庆阳苹果等“甘味”主产区优先部署5G基站和光纤网络,建立农产品直播专用通道,确保近两年实现重点产区行政村5G全覆盖。二是要加强金融终端设备的普及性,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ATM机,在产业集聚区增设智能金融服务终端和“甘味贷”专属ATM机,每个示范基地至少配置1台多功能终端。使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电商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的、智能化的数字金融服务[10]。三是要做好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的工作,为了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要加大物流配送点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鼓励物流企业进入农村设置配送点、仓库等。此外是对冷链物流领域的投入要加大,要着力建设“省会–市州–县区”三级仓储网络,重点支持兰州高原夏菜冷链中心、天水花牛苹果专用冷库和陇南中药材恒温仓储等项目建设,并对购置冷藏车的物流企业给予相应补贴。在冷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更好地保证运输期间的农产品的新鲜度、减少物流损失,以此来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盈利能力、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吸引力;最后,建立健全一套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集实时温控监测、运输路径优化和供需智能匹配于一体的“甘味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配套建立产品溯源区块链平台[11]

5.3. 健全数据安全与信用体系

第一,推广应急融资产品。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面向农产品企业研制推广相应的短期应急融资产品,帮助农产品企业在收获季节顺利获得必要的流动资金支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困境。第二,建立多元化信用评估。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实现信用评估模式的革新与重构。将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及副食品采购中心等贸易平台的实时数据、甘肃农产品物流网中甘肃运货信息和甘肃企业社会媒体知名度等维度融合到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中,以降低传统担保方式对信用评估结果的影响,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三,打造数字普惠金融补偿机制。依托甘南牦牛、陇南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制定相应的小额贷款或补偿的优惠政策措施,为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的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利息补贴或风险补偿,降低该类主体的经营风险。第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一方面要推动兰州银行、甘肃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对接,通过“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来精准匹配金融供需双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第五,要在武威国际陆港、天水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建立省级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平台,对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甜味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和供需情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企业,为生产企业提前做好市场预警工作奠定基础[12];同时可以由政府建立相应储备仓库和冷链存储中心,建立敦煌及丝路电商等平台的监控体系,调节市场供需,控制价格,加强市场监管。第六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治理体系。建立产业链不诚信行为“红黑名单”,并开展联合惩戒,加强信用约束;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用风险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工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并预警[13]

5.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政府要将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立足于“甘味”农产品的特点,量身打造不同的培训方案,如为定西土豆全产业链运营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追溯、冷链物流等业务技能的培训;对陇南辣椒、甘南牦牛等农特产品,据其特性组织培训,开展带货直播、品牌营销等内容的培训[14]。此外,在“甘味”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上开设线上课程,在兰州新区、天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区域设立线下实训基地,吸引电商领军人物、数字营销达人等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实践教学让农民和合作社人员熟练掌握开网店、制作短视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5]。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方面要与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在武威国际干港、酒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数字金融实践基地,培养掌握“甘味”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村支付等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单位现有人员的“甘味”特色金融产品培训工作,并结合张掖玉米种子、敦煌丽光兴等产业周期,为其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还要用好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办法,引导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向农村流动,助力推进数字金融、农村电商发展。此外,针对庆阳苹果、临夏高原夏菜等生产区可以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对接帮扶计划”,把既懂品牌包装,又有跨境电商运营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引进来,跟当地的农民、中小微企业对接;还可以依托有关部门组织举办“甘味”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和经验分享会,在兰州、天水等地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做到一站到位服务,形成“甘味”农产品电子商务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提高甜味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质量,给振兴乡村注入新的力量[12]

参考文献

[1] 袁洁冰.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产品电商的路径研究[J]. 现代商业, 2025(8): 79-82.
[2] 屈晓娟, 杨易昆.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J]. 经营管理者, 2024(2): 59-61.
[3] 陈惠.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 当代农村财经, 2022(12): 57-61.
[4] 李蒙蒙.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探析[J]. 当代农村财经, 2024(12): 58-62.
[5] 毛怡萱.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产品电商的困境与路径[J]. 农业经济, 2021(11): 112-114.
[6] 杨洋.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策略研究[J]. 营销界, 2022(20): 29-31.
[7] 刘清逸.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产品电商的路径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7): 220-222, 237.
[8] 丛亮, 褚志亮. 我国农产品电商渠道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实现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24): 142-145.
[9] 郑妍.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促进作用——基于农村电商发展的调节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7): 101-104.
[10] 曹勐.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数字金融创新研究[J]. 商展经济, 2025(5): 99-102.
[11] 李照青, 杨建春. “电商兴农”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3): 112-116.
[12] 刘振超, 张曦, 王晶.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探究[J]. 广东蚕业, 2023, 57(12): 120-122.
[13] 杨维.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物流的协同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 2024, 47(8): 67-69.
[14] 刘杰. 直播电商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逻辑、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4): 150-153.
[15] 李舒怡.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途径分析[J]. 山西农经, 2022(16):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