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农民、农业、农村这三个乡村主体的必要性,随后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三步走”计划,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根据我国国情,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新部署。近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文件内容公布了乡村振兴“路线图”,谈及乡村振兴六大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不断适应国情变化与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与机遇。《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9方面工作,公布两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政策利好下,农村电商、快递进村、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气象出现,数字经济与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数字乡村的建设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背景下,必须发挥好数字创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让数字创业赋能乡村振兴。这里的数字创业通常被理解为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创业活动,不仅包括电子商务,还涵盖了数字产品开发、在线服务提供,以及借助社交媒体和数据分析进行市场营销等多种活动。以朱秀梅为代表的研究学者,将数字创业的特征归纳为高数字性(即数字创业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为创业活动提供了新动力)、高价值性(即数字创业创造出的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与高创新性(包括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三大类。乡村数字创业,则更为具体,如短视频宣传农产品、宽带入村、农户入驻电商平台售卖农副产品、乡村物流体系的建设、乡村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本文以昆明市杨林镇核桃村为例,分析其数字创业现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构建具体指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对数字创业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进程这一命题进行研究。
2. 核桃村概况
核桃村作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杨林镇东南部,东面与宜良县接壤,南面与阳宗海管委会接壤,西面与老于屯村接壤,北面接近落水村委会,距昆明1.5小时车程,平均海拔2123.20米,下辖草子坡、干海子、石板沟等8个村民小组。村庄占地面积26.0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866.7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豌豆、烤烟、苞谷等经济作物,夏有甜脆豌豆、四季豆,秋有卷心菜,冬有雪莲果,是特色优质高原作物生产地。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509.00亩、林地2684.00亩,有农户395户1456人,村子95%以上的土地均用于种植特色农业经济作物。
(一) 基础条件与发展历程
核桃村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再探索融入数字经济的转变。早期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增收受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嵩明县、杨林镇、核桃村三级联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先后投入资金共1688万元,修建了乡村道路34公里,实现了“路通村、路通田”,初步搭建起物流体系,解决了农产品“运不出”的难题[1]。此外,还投入资金建设村民公共服务场所、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村庄面貌。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在昆明市扶贫财政补贴支持下,核桃村投资241万余元建成农产品分拣交易市场,将分散的地头交易集中化、规范化[1]。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发展特色农业和探索数字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二) 特色农业与品牌建设现状
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核桃村逐步确立了以甜脆豌豆、雪莲果、烤烟、核桃、结球甘蓝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规模化的“瓜果豆菜”产销一体示范性基地。据统计,2019年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村土地面积95%以上,其中雪莲果3500亩、甜脆豌豆2800亩[2];2024年甜脆豌豆种植稳定在2000余亩,涉及400余户,亩产约0.5吨,年产值约350万元。为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在杨林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委会建立种植基地,邀请专家田间指导,组织种植技术、农药安全等培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在品牌建设方面,村子于2023年成立村集体经济有限公司,积极组织参加“菜篮子艺术节”、“嵩明县新农人”等展评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同时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村子的结球甘蓝、四季豆、甜脆豌豆、西葫芦已获得绿色食品资质认证[3],迈出了打造“一村一品”的关键一步。
(三) 数字创业初步探索
在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核桃村开始初步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一方面是物流基础奠定:修建的34公里乡村道路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流通和潜在的电商物流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在政策引导下,核桃村对农产品采样进行绿色食品申报检验,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一村一品”,村子的结球甘蓝、四季豆、甜脆豌豆、西葫芦获得了绿色食品资质认证[3],提升村子农产品品牌价值。另一方面是村子数字营销萌芽:自2021年起,草子坡村委会村干部李海丽尝试利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取得一定效果,吸引部分收购商关注。2024年,嵩明县组织了乡村电子商务培训,核桃村有40名村民参加,并进行了模拟电商直播带货的实践[4],标志着村民数字技能提升和电商意识觉醒的开端。除此之外,还涉及企业主体参与:村集体企业昆明文多商贸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未来整合资源、开展线上营销、打造品牌提供了可能的运营主体。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码,数字乡村建设文件出台,核桃村在政策导向下,顺应“天时”,依托村子资源,打造“地利”,完善农业、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发展以甜脆豌豆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产业;并发挥“人和”作用,村干部带头、尝试数字营销。整个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体现了核桃村的发展驱动力。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ath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tao village
图1. 核桃村数字创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示意图
3. 核桃村数字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不足与挑战
尽管核桃村在基础设施和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进展,并开始了数字创业的初步探索,但实地调研发现,其在利用数字创业深度赋能乡村振兴,特别是在推动产业兴旺方面,仍面临显著的障碍。这些障碍可系统性地归纳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应用与能力)两大层面的不足。
(一) 硬件层面:数字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薄弱
1)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滞后:核桃村地处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导致网络信号覆盖不均衡且整体网速较慢。5G网络覆盖和千兆光纤入户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普及或存在盲区,制约了高清直播、大数据应用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数字创业活动的开展[4]。调研中村民反映,在部分田地或居住区域,手机信号不稳定,影响实时信息获取和在线交易。
2) 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缺失:缺乏预冷、冷藏、冷冻等关键的保鲜仓储设施。生鲜农产品(如甜脆豌豆、雪莲果)在采摘后无法及时进行预冷处理和冷藏储存,因此核桃村目前蔬果类农产品销售仍以收购商现场收购为主。
3) 加工设施匮乏:目前核桃村的农产品(除烤烟外)几乎全部以初级形态(鲜豆、鲜果、鲜菜)销售,缺乏深加工环节所需的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使得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也无法满足电商平台对标准化、差异化、长保质期商品的需求,阻碍了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二) 软件层面:数字化应用能力与价值链提升不足
1) 村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欠缺:虽然开展了电商培训,但覆盖面有限(如2024年仅40人受训),且培训多为入门级,深度和持续性不足。大部分村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户,对智能手机、电商平台(如拼多多、淘宝)、社交媒体(如抖音、快手)的操作不熟悉,缺乏利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在线营销(直播带货、橱窗展示)、处理电子订单和支付、运用数据分析优化生产销售等核心数字技能[4] [5]。数字素养的鸿沟导致村民难以主动拥抱和有效利用数字创业工具,“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数字营销应用层次浅、效果有限:目前数字营销主要依靠个别村干部(如李女士)的抖音短视频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策划和传播效果有限。村集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官方线上营销渠道(如电商店铺、社交媒体官方号)和专业的运营团队。村民自发的、系统性的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尚未真正落地实践,线上销售渠道远未打通,对知名度和销售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这些硬件和软件层面的不足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数字创业在核桃村释放其“高数字性、高价值性、高创新性”的潜力,阻碍了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核心目标的深度赋能。
4. 核桃村数字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展望与路径
针对核桃村数字创业面临的挑战,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展望。
(一) 持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服务,夯实“地利”基础
1) 硬件是数字创业的基石,要固本强基:积极向通信管理部门和运营商反映需求,争取加快5G基站建设和光纤宽带入户工程,特别是在居住集中区和主要种植区域,消除信号盲区,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满足直播、大数据传输等需求,切实提升网络覆盖与质量,持续优化核桃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环境。
2) 产业基础设施方面,补齐冷链仓储短板: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或引入社会资本,在交易市场附近或交通便利处建设中小型冷库(含预冷设施)。优先保障甜脆豌豆、雪莲果等生鲜农产品的保鲜需求,延长货架期,降低损耗,为电商销售和跨区域流通创造条件。
3) 探索农产品深加工路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设施:购置加工机器,对甜脆豌豆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精品小包装、礼品装),探索发展脱水豌豆、冻干豌豆/雪莲果、豌豆粉、核桃油、雪莲果果脯/果汁等产品,提升产品价值链地位。
(二) 关注“人和”问题,提高村子数字化应用能力,提升产品价值链
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将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作为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扩大培训覆盖面与深度:在嵩明县已有电商培训基础上,增加培训频次,覆盖更多农户(尤其是青年、合作社骨干、返乡人员)。培训内容需进阶化,从基础操作(智能手机使用、电商平台注册)延伸到核心技能(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直播带货技巧、店铺运营管理、数据分析基础、在线客服与物流管理) [4] [5]。并发挥榜样作用,设立“数字新农人”等奖项,重点表彰像李女士这样勇于尝试并取得成效的先行者[5]。通过他们的成功案例,激发其他村民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形成“传帮带”的氛围。
2) 利用县域电商生态和村庄特色,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入驻主流电商平台,由村集体企业牵头,在拼多多、淘宝天猫(或京东)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或专营店,统一销售核桃村的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鼓励并支持农户(特别是培训学员)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设账号,进行短视频内容创作(种植过程、乡村生活、美食制作)和直播带货。村集体可建立“核桃村直播间”,轮流组织农户或聘请主播进行带货。打造“村干部李海丽”等个人IP,同时强化“昆明文多商贸”的企业账号运营[4]。同时借力县域公共资源,积极对接嵩明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嵩明有礼”区域公共品牌资源[4]。利用其提供的供销渠道、营销推广、孵化服务等,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影响力。
5. 结语
数字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到《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的更新,明确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指导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本文以核桃村作为单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总结经验,即要发挥村子资源优势,打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局面,助力数字兴农进程。例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桃村村民能够直接销售农产品,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市场信息,提升村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调研报告也揭示了许多挑战,比如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用过程中,乡村进行数字创业面临的障碍仍然存在,包括但不限于村民数字技能的欠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足等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困境。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政策和实践中得到重视与解决。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支持的增强,数字创业将会在中国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国家级,20241067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