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健康资源配置失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人员短缺、医疗物资供应不足、医疗设备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始终影响着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损害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可持续性。电子商务进村政策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之一,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农村医疗健康生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向农村社会下沉,构建覆盖药品流通、医疗信息共享、远程诊疗等领域的健康资源网络,突破了以往健康资源配置的地理限制与制度壁垒,凸显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治理逻辑。本文立足于农村健康资源配置的三大困境与挑战,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发展的联动效应,揭示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健康资源配置平等化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农村地区人才资本与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化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Abstract: The imbala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s a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services. For a long ti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medical personnel, insufficient supply of medical materials, and slow update of medical equipment in rural areas of our country have always aff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ealth level of rural resident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unequal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not only restricts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undermin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s one of the key 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olicy of bringing e-commerce to rural areas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ecosystem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infrastructure of e-commerce is sinking into rural society, building a health resource network covering areas such as drug circula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remo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of the previous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highlighting the governance logic of “empowering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dilemmas and challenges of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nkag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the equalization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providing a certain degree of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电子商务进村政策作为国家治理资源下沉的重要抓手,正在重塑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作为农村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要素,其健康问题是农村农业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下,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村民就医意愿等仍然持续低于城市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再生与延续,限制了农村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推动农村地区健康资源配置的平等化,对于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甚至提高全社会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核心要素的电商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2024年3月国家商务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这一政策开启了农村“电商 + 健康”模式的尝试,推动了健康资源向基层下沉,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有力破解农村健康产品流通与健康消费受限等困境,从而赋能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电子商务进村政策对农村健康资源平等化的赋能效应,本质上是数字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折射,通过数字化公共产品的供给新范式,进一步平衡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张力,为农村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
2. 农村健康资源配置的困境与挑战
首先,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成为制约农村健康资源有效流通的首要因素。由于农村居民(不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收入呈现“季节性断裂”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结构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与风险性,在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的基础上,农民在医疗与健康领域的消费空间被大大压缩[1]。加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民对医药产品与医疗服务的自费费用占比仍然较高,在收入水平与健康权利出现结构性断层情况下,农民更多选择对健康权利的让渡,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健康资源的流通。
其次,农村对于健康教育的普及水平较低成为健康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软约束”。由于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农村健康教育活动多以“赶大集式”发放传单为主,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农村居民对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加之农村老龄化人口较多,农村老年人口对于网络健康知识检索、在线医疗咨询等现代健康信息咨询能力较弱。健康教育水平与健康信息资讯能力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村居民难以通过主动学习突破健康资源配置不均的困境[2]。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是制约健康资源纵向下沉的“硬瓶颈”。农村物流体系呈现出“点状分布,线状薄弱”的特征,有些偏远地区至今尚未实现“快递直达”,医药产品与医疗设备等健康资源无法有效及时地向农村地区下沉。同时,农村冷链物流覆盖率较低,一些特殊健康产品(如疫苗、生鲜营养品等)向偏远农村地区的运输成本较高,健康产品形成了“越偏远、价格越高昂”的状况。另外,农村地区数字基建较为落后,智能化、数字化健康设备供应不足且使用率较低,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的远程诊疗、医疗数据整合等健康服务难以转化为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3]。
上述三重挑战因素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农民低收入水平导致健康教育投资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减缓了农村智慧物流体系与数字技术的普及,落后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了城乡健康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困境。
3.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健康资源配置的关联性
第一,电子商务创新了农村健康资源的市场供应主体,激活了多元主体供给活力。随着数字经济模式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个行业瞄准电子商务发展机遇,探索不同的电商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医药行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成为健康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的重要途径。农村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医疗信息服务与药品交易服务。目前我国农村有三类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一是以第三方平台为基础,药店、医药企业等在遵循第三方平台的医药零售商入驻规则的前提下,依托于该平台原有的消费群体,于线上进行药品销售、医疗器械销售等服务,农村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用药需求,在该平台上检索和购买药品;二是B2B交易模式,城市大型医药生产企业与农村零售药店达成合作,借助电商物流渠道,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一对多的医药交易模式;三是B2C交易模式,农村居民通过网络渠道对专业医药网站进行查询,这些网站多为医药健康产品销售企业或独立的信息技术公司。农村居民在获取专业性的医疗健康指导后,直接面向医药企业进行线上购买药品。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了单一化的公立医疗机构供给格局,通过利益交换实现社会资本对农村健康服务的投资与运作,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格局[4]。
第二,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健康资源建设,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农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通信网络等基建设施不够完善,医疗数据等信息传输不畅,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农村健康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有效实现城市与农村健康资源的双向互动[5]。电子商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要素,通过电商进村政策推动数字基建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使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呈现数据化形态,城市医疗机构借助数据沉淀实现其健康需求图谱的精准化建立,打通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触达的有效渠道。同时,在政府监管下,将电商平台中与健康资源相关的在线问诊记录、购药数据等纳入农民健康档案,农民健康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健康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三,电子商务的发展重构农村基础设施,破解医疗资源“最后一公里”困境。长期以来,农村医疗设备、药品等健康资源供应体系呈现出层级代理模式,城市医药企业与乡村卫生室之间的运输体系存在配送时效低、物流成本高等困境。在电子商务进村政策的推动下,第三方网络平台(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建构了“多地域中心仓”,实现了县乡药品仓储中心全覆盖,医疗药品就近发货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同时完善了农村地区冷链物流体系,不仅使农村紧急医疗资源的配送时间大幅缩短,还保证了特殊医药产品的活性与有效性,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4. 电商进村政策推动农村健康资源配置平等化的路径
4.1. 电商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消费水平
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赋能效应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电商经济模式搭建了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供销产业链,解决了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产品损耗率大大降低,产品种类和销售模式更加多元化;其次,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合,催生了农村物流业、乡村特色旅游业等配套产业,不仅有效倒逼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扩充其多个产业的收入来源;最后,电商经济模式打破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壁垒,带动各类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性保障[6]。
农民健康消费涵盖医疗服务、保健产品、健康投资等多元领域。电商经济模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后,对农民健康消费的影响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电商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农产品交易市场边界,增强了农民对于城市市场的可及性,农产品销售范围的扩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对健康与医疗层面的消费能力,增加农民在营养膳食、看病就医等方面的健康消费支出。第二,电商平台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养生保健信息向农村地区传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消费场景为农民在健康资源领域的消费提供了途径。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商经济模式催生了农村新型消费心理和文化,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保障自身健康的消费投入更加主动和积极,农村文化生态由传统的生存理性向现代化发展理性转变。
4.2. 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民健康咨询获取能力
一方面,农村地区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并与医疗领域相结合,在改善农村医疗行业供需失衡、提高村民就医效率、解决健康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通过“互联网 + 医疗”的形式,推动了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纵向下沉,村民通过手机、电脑等即可轻松便捷获取健康资讯等资源,提高了农村医疗的可及性。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将医药产品与医疗服务有效聚合,提高了商品信息的透明度和对接农民用药需求的精准度,降低了农民对于健康信息的搜索成本[7]。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医疗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对自身健康问题的认知不够明晰,通过农村信息技术的普及,村民能够扩大对医疗健康服务的认知需求,同时将互联网健康咨询服务纳入医保政策中,促使村民将主观健康需求转化为客观就医行为,使农村患者在病情初期及时获得医疗检查和干预,避免因健康资讯获取不足而导致延误治疗、不治疗等状况[8]。
4.3.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农村医疗资源与就医条件
健康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模式受限于经济成本、地理位置与制度安排等因素,在我国农村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健康资源下沉成本过高,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更加剧了健康资源的供给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健康资源平等化的基础性条件,电子商务进村政策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实现了对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数字基础建设、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等要素的系统化整合,打破了城乡健康资源配置不均的空间与制度壁垒[9]。
第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升级。农村电商经济模式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电商平台整合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物流配送网络,改善了农村地区医药用品与医疗设备等资源的配送效率,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来说,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增强了药品配送的时效性,大大降低了就医延迟等风险。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功能多元化。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不仅承载着农民直播带货场所、产品供应中转仓等功能,同时赋予了其健康服务的职能,例如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与城市医院系统相结合,建立“健康驿站”,既销售保健养生类药食产品,又提供医疗信息咨询服务,将电商的流量优势与医疗团队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实现电商服务站点与医疗机构的线上线下深度整合,既强化了农村居民的健康资源获取便利性,又缓解了健康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10]。第三,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依托的电商经济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覆盖率的提升,为农村居民线上咨询健康问题、线上购买医疗用品等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数字基建的完善促进了基层医疗信息的系统化整合,通过对农村居民健康消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的精准化配置,优化了农村健康资源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