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词义研究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语文学时期以“考证”的形式研究词义,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注重从历时角度研究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注重从共时角度研究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场、词义之间的关系,生成语言学时期出现的认知语言学注重运用隐喻、换喻理论研究词义变化,等等。这类研究多从词的内部构成要素研究词义,具有个别性、随意性、非公理性的特点,研究成果多具推测性质、含混笼统,说服力不强、经不起检验。
正如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一样,影响词义发展的因素也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词既有自身的语义特征(内部因素)也有外在的句法表现形式(外部因素),词义研究应该把上述因素都考虑在内。论元结构是以动词及其支配的名词性成分(论元)构成的语义结构模型,动词自身的特征决定其所支配的论元数量、性质及类型,因此论元结构能够反映动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其句法特征在实际运用中的配对关系。本文结合论元结构理论与语料库技术,重新划分并描写了“走”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这种词义研究既考虑到了词的内部因素也考虑到了词的外部因素,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客观性、公理性的特点。
2. 必有论元变化产生的义项
“走”涉及的必有论元包括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非必有论元则包括方式论元、趋向论元、源点论元、范围论元。“走”的意义变化多与上述论元有关。必有论元又称核心论元,对构成基本的述谓结构来说必不可少。“必有论元变化”是指充当主体(或客体)的“事物”由A类变成B类。如果充当主客体论元的“事物”发生变化,“走”就会产生新义。具体如下:
(1) 当主体论元由“人或动物”充当时,产生义项“人或动物用脚在地面向前移动”。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3766条语料,约占37.66%。例句:
① 他们一出发就快走,走着走着就喘不过气来,都是山路啊。(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② 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搔痒。(萧红《生死场》)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①“动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1];对应的英语义项“walk”在《牛高》中释为:“to move or go somewhere by putting one foot in front of the other on the ground, but without running”[2]。《剑高》中释为:“to move along by putting one foot in front of the other, allowing each foot to touch the ground before lifting the next”[3]。
《现汉》和其他英语词典对“走”的释义中都体现了工具论元、方式论元以及目的论元。不同之处在于,英语词典中体现了“walk”的处所论元“the ground”,《当代汉语学习词典》中“走”的该义项释为“人或动物的脚在地面上交换向前移动”[4],同样体现了处所论元“在地面上”。“位移动词的位移介质应在释义中得到体现”[5],我们认为在解释该义项时,应体现处所论元“在地面上”。“便于读者理解,是释义的优先原则。”[6]相比“鸟兽”一词,“动物”更易于用户理解。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该义项释为“人或动物用脚在地面向前移动”。
(2) 当主体论元由“车、船等交通工具”充当时,产生义项“车、船等交通工具行驶、运行”。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845条语料,约占8.45%。例句:
① 过了一会儿,车走得慢多了,车道两旁都是大街了。(老舍《二马》)
② 公共汽车走到台北大桥上。因为回台北的人多,桥上车辆挤得满满的,公共汽车走得非常迟缓。(白先勇《孽子》)
按:该义项与《现汉》中义项③“(车、船等)运行”相对应。“运行”在《现汉》中的解释为“动周而复始地运转(多指星球、车船等):人造卫星的~轨道|列车~示意图|缩短列车的~时间。”从释义和用例中可以看出,“运行”的搭配对象一般都具有相对固定的运行路线或轨道,行为角色包括“周期性”和“巡回性”。可见,用“运行”无法概括日常生活中所有车型的运动模式。动词“行驶”在《现汉》中释为“(车、船)行走:列车向南~│长江下游可以~万吨轮船。”在语料库中,与各种“交通工具”搭配的用例十分丰富:
③ 复原了的工厂正在冒烟,矿场正在开采,火车正在铁轨上行驶。(人民日报/1949)
④ 他们在冬眠中心的外面上了一辆公共汽车,这是真正的公共汽车,在地面行驶。(刘慈欣《三体III》)
“语文词典需要注意概括义域内的绝大多数用例。”[7]“行驶”几乎适用于“交通工具”语义场内的所有成员。因此,我们将该义项释为“车、船等交通工具行驶、运行”。
(3) 当主体论元由“钟表等仪器”充当时,产生义项“钟表等仪器运转”。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127条语料,约占1.27%。例句:
① 他抱着双臂坐了一会儿,倾听着闹钟走动的嘀嗒声。(张承志《北方的河》)
② 日本人大叫:“你们的计程表走得太快了。”(读者/1994年)
按:该义项可与《现汉》中义项③的释语“移动”对应。此义原指仪器的指针在仪表盘内移动,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没有指针”的仪器,如“电子时钟”“计程表”“电子计数表”等,此处的“走”意义范围扩大,泛指机械、电子(钟表等)仪器的运转。我们明确了该义项的主体论元“钟表等仪器”,并设立一级义项“钟表等仪器运转”。
(4) 当主体论元由“气体或液体等”充当时,产生义项“气体或液体漏出”。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73条语料,约占0.73%。例句:
① 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人民日报/2020年)
② 采回摊晾,待茶叶走水变得柔软,大铁锅已经烧热。(人民日报/2022年)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⑨“动漏出;泄露”。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释语“漏出”和“泄露”分别隐含主体论元“气体、液体”和客体论元“消息、秘密等”。因此我们在释义中添加了相应论元,并为具体义“(气体、液体等)漏出”和抽象义“泄露(消息、秘密等)”1分别设立两个义项。
(5) 当客体论元由“棋子”充当时,产生义项“按特定规则移动棋子”。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28条语料,约占0.28%。例句:
① 老卢,这一盘棋,你算没走对。(杨沫《青春之歌》)
② 用他那又白又细的手把棋子摆成小金字塔形,等待着对手走棋,一面望着贝格的面孔,显然他在思忖下棋的游戏。(翻译作品/《战争与和平》)
按:该义项可与《现汉》中义项③的释语“挪动”对应,未明确其主体论元,导致意义不明。《当汉》将该义释为“使棋子移动”,虽明确了其客体论元“棋子”,但释义的准确性仍有欠缺。“推棋子、摆棋子、拾起棋子”均为“使棋子移动”,但意义却与“走棋”不同,可见用“使棋子移动”解释该义项存在不妥。将“棋子”的移动称为“走”有其必要条件:要在棋盘上,根据特定规则移动。该义项在《牛高》中的解释是“chess piece moved according to special rules”[2]恰是凸显了其依凭论元“according to special rules”。“要把模糊的义值、义域解释成准确的或明确的。”[7]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将“走”的该义项描写为“按特定规则移动棋子”。
(6) 当客体论元由“消息、秘密等”充当时,产生义项“泄露(消息、秘密等)”。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85条语料,约占0.85%。例句:
① 村中只有三四户赤贫农民,与外边素少来往,不会走漏消息。(姚雪垠《李自成》)
② 若与西班牙人签订的这种协议走了风声,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便有可能落入戴高乐的手中。(翻译作品/《从乞丐到元首》)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⑨“动漏出;泄露”。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释语“泄露”隐含了客体论元“消息、秘密等”,而释语“漏出”则隐含主体论元“气体、液体等”。“释义者的任务不仅是指出词的意思,而且还要指出是否还有一项或更多的新意义需要区分。”[8]因此建议在释义中添加相应的论元,并为具体义“(气体、液体等)漏出”和抽象义“泄露(消息、秘密等)”2分别设立两个义项。
(7) 当客体论元由“亲友”充当时,产生义项“(亲友之间)来往”。该义项在“走”字语料库中共有91条语料,约占0.91%。例句:
① 他是拴车的,你是拉车的,他不肯往下走亲戚。(老舍《骆驼祥子》)
② 本来都是亲戚,走动走动也不要紧。(茅盾《子夜》)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⑦“动(亲友之间)来往”。例句中,“亲戚”的语义具有参与性,自愿或被动地参与到事件当中。当走的客体论元由“亲友”充当时,“走”表示亲戚好友间的来往互动。
3. 非必有论元变化产生的义项
非必有论元,又称外围论元,它们起到扩充基本的述谓结构、形成复杂命题的作用。“走”涉及的非必有论元有方式论元、趋向论元、源点论元以及范围论元,以上论元的变化会引起其意义的变化。
3.1. 方式论元
方式论元指的是“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9]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走”的方式论元与其客体论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走”的客体论元类别不同,其所凸显的方式论元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相应义项。具体如下:
(8) 当“走”的客体论元由“具体的某地或某处”充当时,会凸显“走”的方式论元,产生义项“经过、穿过(某个地方)”。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589条语料,约占5.89%。例句:
① 大约贪近便,不走正门而从此处出去。(翻译作品/《源氏物语》)
② 走大桥上岛只需几分钟。(人民日报/2012年)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⑧“动通过:在咱们~这个门出去吧”。“释义若简而不明,只会让用户浪费时间查阅、猜想。”[10]释语“通过”一词虽然简洁,但它在《现汉》中有4个义项,这种情况下用户难以直接明白其意思。CCL语料库中有大量语料显示,该义项经常和表示处所的词语搭配使用。“正门”“大桥”作为“走”的客体论元,表示移动的方向或所经过的具体道路,凸显了“走”这一动作的方式。用户友好原则要求“词典在编纂宗旨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使释义详尽实用”[8]据此,我们将该义项释为“经过、穿过(某个地方)”。
(9) 当“走”的客体论元由“抽象的路径、方法或手段”充当时,会凸显“走”的方式论元,产生义项“采取或遵循某种路径、方法做某事”。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131条语料,约占1.31%。例句:
① 究竟是走无产阶级革命化的大道,还是走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道路,必须“一分为二”,清清楚楚;绝不能“合二而一”,迷迷糊糊。(人民日报/1964年)
② 不管世界风云变化如何,我们都要走自己的道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日报/1995年)
按:该义项是在语料标注过程中发现的新义项。例①“无产阶级革命化的大道”是一种发展路线、方向,例②“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一种发展路线、方向。以上表达凸显“走”的方式,表示“遵循某种路径或采取某种方式以实现目标”的行为。《现汉》中已有义项无法涵盖“走”的该意义,因此,我们为此设立新义项。
(10) 当“走”的客体论元由“某种规定或流程”充当时,会凸显“走”的方式论元,产生义项“按规定的要求或流程做”。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67条语料,约占0.67%。例句:
① 调查表明,主要原因是许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混乱,有章不循,不走程序。(人民日报/2006年)
② 警察有气无力地说着,仅仅是走形式地做了做调查记录。(翻译作品/《人性的证明》)
按:该义项是在语料标注过程中发现的新义项。以上例句中,“走”的客体论元为“程序”“形式”等某种规定的流程或要求事项,这时凸显“走”的方式论元,表示“按规定的要求或流程去做”。《现汉》中已有义项无法涵盖“走”的该意义,因此,我们为此设立新义项。
3.2. 趋向论元
趋向论元指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向或趋势。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走”的趋向论元可分“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两类,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根据这一不同,产生以下两个义项:
(11) 当趋向论元由“人或事物状态变化的趋势”充当时,产生义项“人或事物的状态呈现某种趋势”。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258条语料,约占2.58%。例句:
① 改革开放之后,茅台酒大肆走红,大批客商又云集于此。(人民日报/1999年)
② 什么时候走偏了,我们就会遇到挫折。(报刊/新华社新闻报道)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④“动趋向;呈现某种趋势”。需要注意的是,例句①中的“走红”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而“呈现某种趋势”更多用于现象的描述,不直接用于人。词典释义的用户友好性原则要求词典的“释义和例证等内容要连贯,避免内容不匹配,甚至相互矛盾。”[11]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相应语料可知,“走”只有在“红”“低”“热”“跌”等表示某种状态或结果的词语前出现时,才会产生此义。此时的“走”呈现人或事物“状态的变化趋势”。根据词典释义的准确原则,我们将释义修改为“人或事物的状态呈现某种趋势”。
(12) 当趋向论元由“人或事物的发展方向”充当时,产生义项“朝某方向发展”。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462条语料,约占4.62%。例句:
① 今年,世界之窗让这浪漫画面走进现实!(人民日报/2020年)
② 音乐渐渐缓慢,正一丝一丝地走向深沉和舒缓。(张炜《美妙雨夜》)
按:该义项是在语料分析过程中发现的新义项。这里的“走”表示“发展”,“走向深沉和舒缓”“走进现实”表示“音乐节奏”和“画面”正在朝特定方向发展。《现汉》中已有义项无法涵盖“走”的该意义,因此我们为此设立新义项“朝某方向发展”。
3.3. 源点论元
源点论元指的是“动作行为开始的地点或时间。”[9],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走”的源点论元为“动作开始的地点”时,产生以下义项:
(13) 当源点论元由“某地、某处”充当时,产生义项“离开某地”。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2549条语料,约占25.49%。例句:
① 女人便答应了,临走还冲着田平微微一笑。(方方《白雾》)
② 客人要走了,饮马烧水的人还拉拉扯扯挽留着。(吴伯箫《神头岭》)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⑤“动离开;去”。“离开”在《现汉》中解释为“跟人、物或地方分开”;“去”解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二者相同之处是语义中皆含源点论元“某地”,不同之处是“去”的语义中含终点论元。显然,“走”的该义项与“去”的语义不同。释文必须“准确地解释词所指内容”[12]。基于此,我们在释义中添加源点论元“某地”,将该义项释为“离开某地”。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动词+走”,多用于“抬、带、拿、送、夺、搬”等动词后,作为动作的结果论元,表示受事伴随动作离开。
① 留给我也没什么用,值钱的你统统拿走。(王朔《过把瘾就死》)
② 冬春季节,强烈的西北风吹走了峰北面的积雪。(人民日报/1960年)
鉴于上述两个义项核心义相同,且均为常用义,我们划分出义项群及其子义项:动离开:a) 离开某地;b) 伴随动作离开。
(14) 当源点论元由“原本的样子或标准”充当时,产生义项“事物原样发生改变;偏离某种标准”。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144条语料,约占1.44%。例句:
① 他们仅剩的走味面包和干果似乎成为难得的珍馐美味。(翻译作品/《魔戒》)
② 我感到那门十分烫手,而且门框已经被高温拧歪走形,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了。(陈染《私人生活》)
按:该义项对应《现汉》中的义项⑩“动改变或失去原样”。“改变”在《现汉》中有两个义项:(1) “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2) “改换;更动”。“改变”的两个义项差别在于:义项(1)表示“事物发生了变化”,是动作、行为造成的结果。而义项(2)表示“改换、更动”,是由主体发出的动作。以上例句中的“走味”和“走形”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走”的该义项属于(1)“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因此,我们将释语“改变或失去原样”修改为“事物原样发生改变”。
另外,在标注语料过程中,我们发现下列语例用“事物原样发生改变”或“失去原样”来解释有些牵强:
③ 这是走题儿的话,不说也罢。(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④ 想着想着,心醉地笑了,在幽黑的路上洒下一串走调的音符。(韩寒《三重门》)
以上例句中,“走题”是偏离了说话的主题;“走调”是偏离了正确的音调;“某个话题的主题”“某首歌的调值”等都隐含着某种“标准”,其评价角色可以是“正确”“错误”等。“走题”“走调”并不是“话题”“音符”的“原样”发生了改变,而是偏离了其标准。可见,“走”还有“偏离”的意思。为精确释义,以免用户混淆,添加系事论元“某种标准”。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添加释语“偏离某种标准”,将该义项释为“事物原样发生改变;偏离某种标准”。
(15) 当源点论元由“人世、现实世界”充当时,产生义项“婉辞,指人死”。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51条语料,约占0.51%。例句:
① 八舅,我亲爱的八舅走了,永远地走了。(张胜利《八舅》)
② 英雄走好!今天,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国家以最高的祭奠向英雄哀悼。(人民日报/2020年)
3.4. 范围论元
范围论元指的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数量、频率、幅度、时间等相关事项。”[9],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走”范围论元为“空间的广度”时,产生以下义项:
(16) 当范围论元由“全国或全世界的各地”充当时,产生义项“人到多处活动”。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90条语料,约占0.90%。例句:
① 陈:江湖医生,串铃一响走四方。(人民日报/1965年)
② 半个暑期,师生们乘着乌篷船,到处流浪,仿佛真的成了走江湖的班子。(唐韬《三迁》)
按:该义项是在语料标注中发现的新义项。以上例句中,“走”的范围“四方、江湖”,不是具体的某个地点,而是泛指某空间范围,这时产生义项“人到多处活动”。《现汉》中已有的义项无法解释以上例句中的“走”,因此我们为此设立新义项。
4. 其他义项
(17) ˂书˃跑。该义项在所建的“走”字语料库中共有194条语料,约占1.94%。例句:
① 池凤臣心想,刚才那龙浮游于云海之间,莫不是要远走高飞?(迟子建《原始风景》)
② 今天,当我们奔走在已经变得陌生的田野,却依然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应用文/陈桂棣《春桃》)
按:该义项与《现汉》中义项②对应。“走”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说明“走”在古代汉语中本义为“跑”。该义项仍然存在于现代汉语成语中,被广泛使用,如:~马观花、奔~相告、远~高飞、东奔西~等。
5. 结语
本文结合论元结构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走”的义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描写,使“走”每个义项的划分和描写都有理论说明和翔实的数据支撑,这是一种实证化、计量化的新型研究范式,有利于研究清楚现代汉语多义动词的义项分布情况,提高动词义项划分的完备性、义项描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并丰富词义研究视角。
NOTES
1见义项(6)。
2见义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