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交流的生活化,人们获得了更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便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原有的语言形式上引申出新的意义,甚至创造了许多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咋了”和“躺平”等网络热词一样,在网络语言交际中也延伸出了新的意义和功能。本文主要是探究“那咋了”在口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以及蕴含的文化心态。
2. “那咋了”语义分析
“那咋了”现有两种含义。一是询问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相当于“那边怎么了?”。二是表示质疑、反问或是不以为然的说话态度,相当于“那怎么了”或“那又怎样”。第二种含义原有语言形式在网络交际中的新用法,是在第一种含义基础上引申而来的语义。
第一种语义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用于询问状况。“那”是指示代词,指示前面提到过的某个情况或者事物,“咋了”是“怎么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句中作谓语。
第二种语义的句法结构是中补结构,用于表态度或询问后果,以此来引导对方继续传递详细信息。与“那怎么了”“那又怎样”语义相近,但语用功能不同。“那怎么了”“那又怎样”口语化程度较弱,多用于比较正式或严肃的场合,适用范围更广。如下例所示:
(1) 甲:今天出门忘记带钥匙了!
乙:那咋了,打电话叫家里人送呗。
(2) 甲:这个方案我认为有风险。
乙:那怎么了,我们可以提前指定应对措施。
例(1)中,乙使用“那咋了”回应,是因为在说话人认知范围内甲所说的事不是一件大事,会话场合也是在日常交谈中,比较轻松随意。例(2)是发生在商务合作谈判中的对话,交际语境正式、严肃,因而对话语的要求也更加规范,乙使用“那怎么了”回应。
在语义侧重方面,“那咋了”语义更侧重于对当前所讨论事情的直接回应,强调对事情本身的看法或态度,简洁明了地表达出“这有什么问题”“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意思。“那怎么了”除了表达对事情的看法,更多带有进一步询问原因、寻求解释的意味。
(3) 孩子:我这次考试没考好。
家长:那咋了,下次努力就行。
(4) 甲:这个规定好像不合理。
乙:那怎么了?
甲:很少有人能加班到十点。
例(3)中,家长在回答序列使用“那咋了”回应,是用于表达自己对孩子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直接态度——不用太在意。例(4)中“那怎么了”不仅表达了乙对甲观点的不满意,还引导了甲阐述其觉得规定不合理的原因。
在情感态度方面,“那咋了”表达时更加直接、强烈。当用于表达不以为然或反问质疑时,语气更具冲击力,传达出一种满不在乎或强烈反驳的态度。“那怎么了”情感强度相对温和,即便是表达质疑或不以为然,语气也没那么强烈,表达更平和、理性。
(5) 甲:你也看球?
乙:那咋了?兴你看?
(6) 甲:你自称鹏哥,我也是够了。
乙:那怎么了?
甲:应该叫阿鹏。
例(5)中的“那咋了”以反问的形式表反诘语气,表示说话人的不满。例(6)中“那怎么了”的语气比较平和,没有强烈的不满或反驳的态度,意在询问应该“叫什么”。
由对比可知,“那咋了”语气更加强烈,表示说话人对事情的态度,常适用于日常口语交流,“那怎么了”语气相对平和,更多是寻求一种解释,适用范围更广。当然,两者的语言意义还受到语境、说话者的意图、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那咋了”语法分析
“那咋了”在表示询问事情的发生情况时,会有以下用法:
A. 独立小句
当“那咋了”中在“那”表示指示代词时,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那咋了”作为小句,可以作为独立疑问句出现,如“那咋了,发生什么事了?”,此时表示询问。也可以作为回应,此时“那咋了”表示质疑,如例(5)。
B. 作为句子成分
(7) 甲:你锁骨那咋了?
乙:她纹身了,不学好。
此时“那咋了”就需要分开分析,“你”作为句子的主语,“锁骨那”是状语,“咋了”是表示询问,作谓语。
“那咋了”在表示质疑反驳或者是引导对方传递详细信息时,一般是作独立的小句使用,如例(5)。
4. “那咋了”语用功能
4.1. “那咋了”语用化
语用化是语法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语用化可以理解为词汇或语法项发展出规约意义(conventional meaning)而非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的语言演化过程(Beeching 2009: 83) [1],也可以理解为某词汇形式或词汇组合在特定的语境下,其命题意义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元交际性的(metacommunicative)话语互动意义。语用化是语义或功能从语义领域向语用领域变化的过程,表达说话者的语用意义增强,语篇意义增强,语义更个体化,从命题意义向主观表达性意义转变。
“那咋了”在用于反问时,更多是质疑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或者是用强烈的语气反驳对方。
(8) 甲:这个项目风险太大了,我们不能做。
乙:那咋了?风险大就不做了?不冒风险哪来的收益?
此时“那咋了”不再是询问发生的事情,而是对于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提出与对方相反的看法,“那咋了”就更像是一个整体,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态度,当然说话人的态度也不都是反驳或质疑的,还有打趣或乐观,具体的态度还是看具体的语境,但是通过对bcc语料库的检索以及网络语料收集,“那咋了”语气一般比较强烈,表示说话人的质疑。
4.2. “那咋了”对话衔接功能
“那咋了”可以作为承接上一个话题的过渡语,推动话轮,引导对话进一步展开[2]。
(9) 甲:你居然关注我了。
乙:那咋了。
甲:比较激动。
乙:得了吧。
“那咋了”就不是表达态度,而是询问甲说这句话的原因,它起到了推动话题发展的作用,让交流双方能够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使信息得以更充分地交换,丰富对话内容。
4.3. “那咋了”表情功能
“那咋了”表情功能源于主观性,董秀芳指出汉语中的主观性表达比较侧重于反映说话者的个人态度与评价,主观性体现了说话者的感情态度,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3]。“那咋了”主要是表示说话人的反驳、轻视以及幽默打趣的态度。
4.3.1. 表示不以为然或轻视
当说话者使用“那咋了”回应他人观点或陈述时,常传达出对所提及事情并不看重、认为其没什么大不了的态度。
(10) 甲:这次考试题目好难啊,好多人都没考好。
乙:那咋了,难大家都难,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觉得难。
(11) 甲:如果你加价,我就不买了。
乙:那咋了,不买就不买呗。
这种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方对所讨论事情的重视程度,引导对方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减轻对方的焦虑或担忧情绪。同时,也表明说话者自身对该事有较为豁达的看法,试图影响对方的认知,此时“那咋了”语气就比较平和,表示不以为然。例(11)是说话人对对方威胁的轻视,用“那咋了”表明自己不会被威胁的态度。
4.3.2. 表示质疑或反驳
“那咋了”表示反问,用于质疑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或直接反驳对方,如例(8)通过“那咋了”表达对A认为项目因风险大而不能做这一观点的质疑,进而阐述自己相反的看法。
4.3.3. 表示打趣和调侃
(12) 甲:你今天又吃多了。
乙:那咋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朋友之间互相打趣时就会用到“那咋了”,营造幽默快乐的交谈氛围,表现了一种自我宽慰的心态,表示不把别人的否定当回事,不寻求对方的回应或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心态表达的过渡。
“那咋了”在抖音上被频繁使用,“那咋了”作为视频内容中的台词或口头禅,可以为视频营造出一种轻松、自信的氛围。观众在观看这样的视频时,更容易被创作者的态度所感染,产生共鸣。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个性和魅力,增加对创作者的关注和喜爱。例如,一个美食博主在尝试新的美食时,勇敢地说出“那咋了,不好吃也得尝尝!”会让观众觉得博主很有勇气和探索精神,从而更愿意关注博主的其他视频。
5. “那咋了”形成机制
5.1. 语言本身的原因
邹立志(2007)提出网络流行词很多不是新词,而是对旧词语进行的命名改造[4]。“那咋了”在语用化之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存在,并且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作为独立应答小句出现,表示询问。其使用并没有改变语言形式,在原有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语义,属于语言的旧词新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交际需求发展出来的语言意义。在网络交际中需要语言表达情绪的时刻经常出现,从而被赋予新的语用意义,根据不同的语境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小句简短精悍,但是可以准确表达人们对于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而可以在网络平台流行使用。
5.2. 语言的经济原则
马丁把语言的经济原则看作是语言运转的基本原理,赵世举(2017)在分析语言的经济原则时认为,交际和表达始终在变化,人们的惰性会让言语活动尽可能少耗费精力[5]。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想要用最少的成本完成最多的事情,在语言交流中也是如此。语言的经济原则就是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完整的思想,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话语,使得沟通迅速简单通畅,在网络语言中表现的也非常明显。尽管“那咋了”只有三个字,但它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可以是表达对说话人观点的否定,也可以是调侃说话人所说的内容。
5.3. 亚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综合,语言是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能够反应文化,并且影响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能够反应人们的心理、认知等多种因素,而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网民的文化心态、使用语言的心路历程[6]。亚文化被称作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与主流文化相对应[7]。亚文化的传播主体是年轻一代,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幽默、更吸引人,年轻网友们会思考新颖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博取眼球和流量。
6. “那咋了”文化心态
从语言形成机制可知语言是反映人们的认知的,并且深受亚文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现象。李秀萍(2023)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说明人们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心理,网络流行语体现社会文明的进展,也是人类语言能力提升的一个反映[7]。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那咋了”隐含的心理认知机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是由个人的主观性的表述演变到大众的从众使用的。
6.1. 网络流行语形成的文化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思维是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就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内心心理认可度的反映,它可以比较快速表现人们的心理状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比如“那咋了”表示否定功能的语言意义[8],也是人们根据语言环境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的本义并没有这个含义,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某些观点的反驳,但是至于这个意义会不会固定下来,还要看之后的语言使用频率。
语言的发展也是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网络流行语使用体现了共有的认知心理基础。“那咋了”的使用,刚开始在一个网络博主直播时对于网友评论的回应,对于评论的不满和反驳,在被网友们反复使用后,在网络上流行开来,说明大家对于它的新含义已经认同,体现了人们对于其新意义的接受,“那咋了”的新含义也就从个体应用到社会应用。
6.2. 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表现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显示了大众的求异心理和从众同质化心理。在“那咋了”的应用中,因其打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4],网友的心理先是对它新含义的好奇,对于新的含义没有应用过,因而会在对话中频繁使用,从而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享受打破传统的体验。
(13) 甲:你没有参加聚会吗?领导肯定会问你的。
乙:那咋了,我自有办法应付过去。
在上述对话中,甲的心态其实对乙的关心,但是乙是对甲的关心不以为然,并不在乎,表达“那又怎样”的意思,从而用“那咋了”表现双重语义,隐含着乙内心反抗的心理,从而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
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在特定时间内频繁使用,这和人们的同质化从众心理分不开。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主要想获得认同感,不仅是自我的认同,还是群体的认同。获得他人的认同就是希望其他人认为自己是在追随潮流的,也希望自己因此能够和他人交流时没有沟通的障碍[9]。
6.3. 网络流行语的心理作用
根据上述的分析,网络流行语有满足个性化交流需求、释放情绪表达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可以满足部分人求新求异的心理,能够让人们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认同感,让人们在语言使用的新鲜感中不断表达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感受。同时,词语的表达带有个人的主观性,“那咋了”有否定意义倾向的情感态度,也能让网友们以一种更加文明的态度,表达自己的不满,有利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和谐。
7. 结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那咋了”在原有语义基础上,在网络语言生活中产生了哪些新的语言功能及蕴含的文化心态,“那咋了”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和心理需求,表达人们的主观态度,推动话轮,引导话题的延伸,被青年群体广泛使用。“那咋了”的语用化离不开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展现了当前时代交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