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环卫工人职业健康及干预研究——基于BJ市的调查分析
Research on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Interventions of Sanitation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A Survey and Analysis Based on BJ City
DOI: 10.12677/ass.2025.14763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白雨欣, 杨玲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关键词: 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社会支持Sanitation Workers Occupation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摘要: 本研究以BJ市环卫工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法,全面剖析其职业健康现状。研究发现,环卫工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如职业病高发、心理压力过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基于增能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并实施职业防护培训、社区支持网络构建、政策倡导等干预措施,有效提升了该群体的健康意识与社会支持水平。本研究为改善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对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anitation workers in BJ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comprehensively employ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ir current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sanitation workers face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such as a high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n incomple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theory and social support theory,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training, community support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advocacy a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health awareness and social support level of this group.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status of sanitation worker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文章引用:白雨欣, 杨玲玲. 社会工作视角下环卫工人职业健康及干预研究——基于BJ市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499-50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39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美容师”,承担着垃圾清扫、运输、处理等基础性工作,是城市环境卫生系统的核心力量。然而,环卫工人的教育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以及薪酬福利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1]

从工作环境来看,环卫工人每日需直面恶劣的作业条件。在垃圾清扫过程中,他们频繁接触粉尘、有害化学物质以及腐烂垃圾散发的有毒气体;夏季高温时段,户外作业温度常超过40℃,极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高温疾病;冬季低温环境下,手部、耳部冻伤等问题也较为常见。长期的户外作业与高强度体力劳动,使得他们成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骨骼肌肉疾病的高发人群。

社会层面,职业偏见与歧视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工作内容常被视为“脏、累、差”,环卫工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面临不公正对待,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被嫌弃、在公共场所遭人侧目等。这种社会歧视不仅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还导致其社交范围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在工作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与超长的工作时间(部分工人日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也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制度保障方面,环卫工人队伍结构复杂,临时工占比高达60%以上。由于劳动关系不稳定,企业为降低成本,常忽视对临时工的社会保障投入,导致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权益难以落实。同时,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缺失,多数环卫工人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健康培训,单位也未建立定期体检制度,无法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应用于职业健康领域,探索针对特殊职业群体的干预模式,丰富了社会工作理论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实践内涵,为专业理论发展提供新的案例支撑。

在实践层面,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社区开展服务以及企业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BJ市100名环卫工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正式工40人,临时工60人,涵盖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不同岗位类型。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采用街头偶遇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环卫工人工作集中区域(如垃圾中转站、主干道清扫点)进行随机抽样,获取初始样本;然后通过已受访工人的推荐,逐步扩大样本范围,覆盖不同年龄、工龄及工作区域的工人。

2.2. 数据收集

1) 问卷调查:设计《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状况调查表》,内容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保障三个维度。生理健康部分包括职业病患病情况、症状表现、防护用具使用频率等;心理健康部分涉及情绪状态、社交困扰、心理压力来源等;社会保障部分则聚焦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健康体检经历、职业健康培训参与度等。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置45个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40个,开放式问题5个。在正式调查前,选取20名环卫工人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订,确保问题表述清晰、逻辑合理。正式调查阶段,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处理。

2) 深度访谈:从问卷调查样本中选取15名具有典型性的环卫工人进行深度访谈,包括不同年龄、岗位及工作年限的工人。访谈提纲围绕职业健康困扰、需求认知、现有保障措施评价等展开,采用半结构化方式,鼓励受访者详细讲述个人经历与感受。每次访谈时长约60~90分钟,全程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成文字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分类与主题提炼,与定量数据相互补充验证。

3. 研究发现: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现状

3.1. 生理健康问题

1) 职业病高发:调查显示,超过70%的环卫工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主要因长期弯腰清扫、搬运重物所致;约50%的工人患有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与长期接触粉尘、有害气体密切相关。此外,手部皮肤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较为常见,部分工人因长期接触污水、化学清洁剂,手部皮肤出现皲裂、湿疹等问题。

2) 防护意识薄弱:尽管多数工人知晓防护用具的重要性,但实际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仅有35%的工人能够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且存在重复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具的现象。部分工人表示,单位提供的防护用具尺寸不合适、质量较差,佩戴后影响工作效率;还有工人为节省成本,一副手套使用数月之久,导致防护功能丧失。此外,工人对科学劳动姿势的认知不足,如搬运重物时未采用正确的发力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身体损伤风险。

3.2. 心理健康问题

1) 社会歧视影响:社会对环卫工人的偏见与歧视,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冲击。大部分环卫工人无法正常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社会群众往往用异样、甚至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即使在职业内部也存在着等级歧视[2]。在访谈中,多名工人反映曾在乘坐公交车、进入商场时遭遇他人嫌弃,甚至被要求“离远点”。这种歧视性对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部分人因此减少社交活动,不愿参加亲友聚会或社区活动。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家庭关系也受到影响,有工人坦言“在外面受了气,回家也没心情和家人交流”。

2) 工作压力过大: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与严格的考核制度,使环卫工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多数工人表示,每天需完成固定的清扫面积或垃圾清运量,若未达标将面临罚款;部分路段实行“网格化”管理,要求全天候保持路面清洁,导致工人精神高度紧张。长期的压力积累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部分工人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3]

3.3. 社会保障缺失

环卫工人多来自农村,学历较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谋生。因社会保障缺失,面对职业伤害或不公平用工待遇时,既担心失去工作而被迫隐忍,又因知识阅历不足、维权能力弱,难以保障自身权益,凸显出社会保障体系对这一群体保障的不足[4]

1) 临时工权益保障不足:临时工在环卫工人队伍中占比高,但社会保障权益严重缺失。仅有20%的临时工参加了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往往面临高额医疗费用与赔偿纠纷。在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方面,参保率同样较低,部分临时工因收入微薄,无力承担个人缴费部分;还有工人对社保政策了解不足,误认为“干一天活拿一天钱,没必要参保”。

2) 健康管理机制缺位:企业与单位普遍缺乏完善的职业健康管理机制。超过80%的工人从未接受过职业健康培训,对职业病预防知识知之甚少;仅10%的单位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且体检项目简单,无法有效筛查出职业病隐患。此外,企业未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对工人的健康状况缺乏动态跟踪与管理,导致职业病早期干预缺失。

4. 社会工作干预策略与实践

4.1. 微观层面:个体健康能力提升

1) 职业防护培训:联合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环卫设备专家,开展系列职业防护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常见职业病预防知识、防护用具正确使用方法、科学劳动姿势指导等。采用“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的方式,如医护人员现场演示N95口罩的佩戴步骤,并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设备专家讲解新型环卫工具的使用技巧,减少身体劳损。培训后设置考核环节,确保工人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共开展6期培训,覆盖80名工人,培训后正确使用防护用具的比例提升至60%。后续可定期评估工人防护知识与技能的保持情况,根据新出现的职业健康风险,更新培训内容,持续强化工人防护能力。

2) 心理支持小组:组建心理支持小组,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担任组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团体辅导活动。活动主题包括“压力释放与情绪管理”“自我认同与职业价值”“家庭沟通技巧”等,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享、冥想训练等形式,帮助工人释放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工人相互倾诉、彼此支持,建立情感联结。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工人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社交意愿显著提升。后续可将心理支持小组常态化,根据工人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设计针对性主题活动,如应对工作变动、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心理调适课程。

4.2. 中观层面:社区支持网络构建

1) 设立“环卫驿站”:联合社区居委会、爱心企业,在环卫工人工作密集区域设立5个“环卫驿站”。驿站内配备空调、饮水机、微波炉、急救箱等设施,为工人提供休息、饮水、热饭、简单医疗处理等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志愿者为工人提供理发、按摩等关爱服务。“环卫驿站”不仅成为工人的休息补给站,还成为社区与工人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工人的社区归属感。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环卫驿站”功能,引入专业医疗团队定期坐诊,提供健康咨询、康复理疗服务;设置图书角、技能培训室,满足工人精神文化与职业技能提升需求。

2) 开展公众倡导活动:组织“城市美容师”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宣传栏、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展示环卫工人的工作日常与职业价值,呼吁社会尊重与关爱这一群体。举办“环卫体验日”活动,邀请市民参与垃圾清扫、清运工作,亲身体验环卫工作的艰辛。活动期间,累计吸引300余名市民参与,通过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对比发现,市民对环卫工人的理解与尊重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后续可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联合学校、企业等机构,将关爱环卫工人纳入文明创建、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建立长效的市民互动机制,如定期组织市民志愿者协助环卫工作,深化社会对环卫职业的理解与支持。

4.3. 宏观层面:政策倡导

1) 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撰写《关于将环卫工人健康管理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建议报告》,详细阐述当前环卫工人职业健康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提出具体服务方案与资金预算。通过参加政府座谈会、提交政协提案等方式,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多方努力下,BJ市政府将环卫工人职业健康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纳入2024年度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后续应跟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根据工人实际需求与服务反馈,优化服务内容与资金分配;同时,倡导更多城市借鉴此模式,将环卫工人健康管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5]

2)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联合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环卫工人社会保障政策调研,形成《BJ市环卫工人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报告》。通过人大代表提案、媒体发声等途径,呼吁政府完善临时工工伤保险制度,提高社保补贴标准;推动建立环卫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制度,明确规定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体检,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劳动监察范围。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政策修订程序,拟将临时工工伤保险参保率提升至50%以上。后续需持续关注政策修订进程,参与政策制定讨论,确保政策内容切实保障环卫工人权益;推动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落实社保政策、健康管理措施的监管力度,对违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环卫工人职业健康问题呈现多维度、复杂化特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且各方面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社会工作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介入,通过提升个体健康能力、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推动政策完善,能够有效改善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跟踪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探索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干预模式,为提升环卫工人职业健康水平持续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基金项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412453022)。

参考文献

[1] 董云芳, 范明林. 女性农民工的生命轨迹与职业流动: 生命历程视角的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5(4): 26-38.
[2] 李美婷. 环卫工人的社会认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5.
[3] 江翡翡. 纸媒记者工作倦怠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4] 黄莹玥. 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5] 坚定改革信心 走深走实北京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之路[EB/OL].
http://www.ccgp.gov.cn/gpsr/zhxx/df/202409/t20240911_23128738.htm,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