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Medical Spirit into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DOI: 10.12677/ass.2025.14764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鑫, 欧阳倩, 邓 蓓: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红医精神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Red Doctor Spirit Medical Colleg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th
摘要: 新时代医学教育背景下,红医精神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融合是培育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空间–制度–技术”三维融入模型,设计实践路径并建立评价体系,探索出“红色基因 + 专业教育 + 社区生活”融合模式。以成都医学院为例,通过打造文化长廊、实施“红医先锋”工程、建立研学基地等举措,全方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未来需精准把握契合点,拓展融入渠道与方式,创新育人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研究,以完善理论与实践,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医学教育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red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cultivate medical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 and ability. By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l of “space-institution-technology”, designing a practice path and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red gene +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community life” is explored. Taking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rough building a cultural corridor, implementing the “Red Medical Pioneer” project,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base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vergence point, expand the channels and ways of integration, innovate the forms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 so as to improv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mote it to better serve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鑫, 欧阳倩, 邓蓓.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511-51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41

1. 引言

新时代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双重驱动下,如何将红医精神“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1] [2]。“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新型育人场域,通过空间重构与资源整合,推动教育从课堂向生活场景延伸,为红医精神传承提供了实践平台。然而,当前试点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专业特色缺失、文化融入表层化等问题。部分院校简单移植红色符号,导致教育活动形式化;另一些则忽视医学特性,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两张皮”。同时“一站式”社区建设偏重管理模式,鲜见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3]

本文立足医学教育规律,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解析红医精神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关联,构建“空间–制度–技术”三维融入模型;二是设计文化叙事重构、价值导向嵌入、精神涵育创新的实践路径;三是建立涵盖认知、情感、行为、文化的四维评价体系。通过试点院校实践验证“红色基因 + 专业教育 + 社区生活”融合模式,探索可复制的建设范式。研究创新体现于三方面:理论层面拓展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实践层面创建专业教育与社区育人的协同机制,方法论层面形成可视化评价标准。这对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仁心仁术的新时代医学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红医精神与“一站式”社区建设的理论耦合

2.1. 红医精神的三重维度解析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从价值、教育、实践三重维度进行系统性解构[4]。一是价值维度层面,红医精神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医护工作者始终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维度强调医者需同步实现党性原则、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二是教育维度上,红医精神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引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三是实践维度,体现为救死扶伤、精益求精,激励全体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医术,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红医精神的三重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精神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价值维度为红医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了医疗事业的前进方向;教育维度为红医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有生力量,确保其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实践维度则将红医精神具体落实到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真正成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现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深入挖掘红医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一站式”社区的育人机理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创新体现在空间重构、机制协同与技术赋能三个层面。社区突破传统教室与宿舍的二元区隔,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第三空间”,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协同育人机制方面,辅导员负责价值引领,专业教师进行知识嫁接,临床导师指导实践转化。大数据赋能的智慧社区建设则实现精准思政:通过物联网采集学生相关书籍借阅记录、社区门禁数据、课堂表现等指标,构建“红医精神素养画像”,自动推送定制化教育方案。从理论层面来看,“空间–制度–技术”三维融入模型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育人生态系统。空间重构为制度协同与技术赋能提供了基础平台与场域;制度协同确保了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技术应用的规范有序,保障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技术赋能则为空间拓展与制度创新提供了动力支持与实现手段,提升了育人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通过这一三维模型的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知识、高尚医学职业精神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与实践范式,也为其他领域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3. 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现状与必要性

3.1. 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在学生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完善了基础设施,建立了社区管理组织架构,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等。然而,根据2023年全国127所试点医学院校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5]。西安医学院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明确提到“整体育人力量下沉不够,育人抓手单一,学生参与认可度低”,并指出需通过品牌建设增强吸引力;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研讨中指出,社区教育内容“碎片化、临时性”,供给与学生需求存在“结构不匹配、内容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总结目前国内高校一站式社区文化建设整体表现出缺乏特色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不够深入,主体参与不足,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不足[6]

Table 1.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127 pilot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1. 全国127所试点院校调研分析

问题类型

院校数量

占比

典型表现

文化符号化

86所

67.7%

红色标语简单复制,缺乏医学特色

教育脱节

70所

55.7%

思政活动与日常实践关联度低

主体参与不足

54所

42.5%

专业教师社区参与率 < 30%

3.2. 红医精神融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针对上述问题,将红医精神融入学生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红医精神能够为学生社区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7]

4.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路径

4.1.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红医精神根基

1)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学生社区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组织党员师生开展红医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学习红医历史、传承红医精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红医精神。

2) 加强党员学生队伍建设:在学生社区设立党员服务岗、示范寝室等,鼓励党员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实际行动弘扬红医精神,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注重在学生社区中发展党员,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为红医精神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4.2. 融入思想教育,培育红医精神传承人

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学生社区定期举办红医精神主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邀请红医前辈、医学专家、优秀校友等为学生讲述红医故事,阐释红医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医学职业荣誉感。

2)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红医精神融入学生社区的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社区宣传栏、公众号、班级群等平台,推送红医精神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浓厚的红医文化氛围;在学生日常谈心、班会、团日活动中融入红医精神元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红医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3. 创新社区文化,营造红医精神氛围

1) 打造红医文化空间:在学生社区设置红医文化展示厅、荣誉室、阅读角等,展示红医历史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料,介绍红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让学生在社区中随时能够感受到红医文化的熏陶;同时,配备医学专业书籍、期刊等,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促进红医精神与医学知识的融合。

2)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医主题文艺演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红医精神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红医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学生社团成立红医精神研究会、医学志愿服务队等,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将红医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4.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弘扬红医精神

1)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在学生社区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如社区委员会、楼栋自治小组等,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规章制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活动策划组织等事务,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评等方式,对社区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激励,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升。

2)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在学生社区设立学业辅导中心、创新创业工作室、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红医精神中的进取精神。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承红医精神

1) 提升教师红医素养:组织教师参加红医精神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邀请红医专家进行授课,使教师深入了解红医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实质和时代价值,增强教师传承红医精神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将红医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红医精神,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践行红医精神。

2) 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教师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红医精神;在学生社区中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励教师积极投身红医精神传承事业,带动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5.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案例

成都医学院作为一所军转地医学院校,凭借其独特的红色历史渊源,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将红医精神深度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 + 专业教育 + 社区生活”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其他医学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5.1. 实践过程

5.1.1. 打造红医文化长廊,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在学生社区通道两侧,打造红医文化长廊,综合运用壁画、展板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红医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与医学成就。从红军长征途中的医疗队英勇救死扶伤,到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再到历代红医人在艰苦环境下攻坚克难,这些珍贵史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红医文化的深厚底蕴,汲取精神力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5.1.2. 实施“红医先锋”工程,强化专业锻炼

从学生社区选拔政治素质高、专业成绩优的学生党员和骨干,组建“红医先锋”志愿服务队。他们深入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医学知识普及、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医精神,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树立红医学子良好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定期组织“红医先锋”队员培训与考核,邀请医学专家传授诊疗技术、沟通技巧等,严格考核促使队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志愿服务专业性与实效性,使其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成为传承红医精神的中坚力量。

5.1.3. 建立红医精神研学基地,深化实践教学

依托学校周边红色医疗遗址、纪念馆等资源建立红医精神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实地研学。学生行走先辈奋斗过的土地,触摸历史痕迹,聆听亲历者讲述,直观感受红医前辈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使历史鲜活呈现,激发情感共鸣。与基地合作开发系统研学课程,编写包含理论阐述、拓展思考的书面资料,将研学活动纳入学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分评定、成果考核等机制保障学生深度参与,实现研学成果反哺课堂,形成学习闭环,助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养。

5.2. 遇到的挑战

在成都医学院将红医精神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主要遇到了以下挑战:其一,资源协调存在困难。打造红医文化长廊时涉及多部门协作,不同部门的工作节奏与要求存在差异,导致协调难度较大;而建立红医精神研学基地时,因学校周边的红色医疗遗址和纪念馆分属不同管理单位,需与多方沟通协调,过程较为复杂。其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觉得志愿服务占用课余时间,且对红医精神的理解较为肤浅,未充分认识到参与相关活动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导致参与志愿服务队的意愿较低。其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不够深入。红医精神研学基地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后,发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未充分融入红医精神,致使学生在实践研学时,对红医精神的感悟与理解缺乏理论支撑,无法有效将实践所见所感与专业知识结合。

5.3. 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挑战,成都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方法:一是建立高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学校成立红医精神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积极与周边红色医疗遗址和纪念馆的管理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联席会议、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交流与协作。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校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与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挂钩,并设立专项奖学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志愿服务意识。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学融合。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红医精神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讲学,鼓励教师将红医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推动红医精神全面融入理论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

成都医学院在红医精神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医学教育育人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实施过程、积极应对挑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学校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为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分析,红医精神在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显著,在提升育人功能的同时丰富其文化内涵。同时,将红医精神多维度路径融入学生社区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医学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需进一步精准把握红医精神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点,拓展融入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育人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研究以科学评估育人效果,不断完善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医学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

成都医学院科技基金资助科研项目(CYFDZ23-07)。

参考文献

[1] 肖巍, 陈李君, 马悠然. 红医精神的美德伦理建构[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5, 38(7): 817-823.
[2] 吴宇晴. 红医精神引领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维探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5(1): 88-92.
[3] 李芳. 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2): 107-114.
[4] 刘鑫, 邓蓓, 黄燕. 红医精神在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融合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 484-488.
[5] 闫周慧, 徐瑞.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样态、问题检视及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1): 101-105.
[6] 范璐, 翟子懿.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2): 137-141.
[7] 赵剑锋, 邓蕾, 朱雨桐.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创新路径 [J]. 江苏高教, 2025(2):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