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中国渔村转型: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
Technology Innovation Empowe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Fishing Villag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Paths
摘要: 本文以现代科技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为视角,探讨中国渔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现代渔业发展新要求的内涵及对渔村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渔村的分布、规模、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为渔村带来智能化养殖、大数据决策等机遇,同时也面临资金短缺与技术创新困境、高端人才缺失与产业升级阻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难题、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冲突、市场波动与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衔接落差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shing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modern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ishing village development, while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scale, economic structure,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fishing villag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bring opportunities such as intelligent aquaculture and big-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to fishing villages. Simultaneously,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capital shortag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lemmas; scarcity of high-end talent and obstacles to industrial upgrading; trade-offs betwee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capacity to respond to market fluctuations and risks; and disconnects between policies/regulations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文章引用:马鸣, 赵旭阳, 张亚茹. 科技创新赋能中国渔村转型: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J]. 农业科学, 2025, 15(7): 899-906.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7112

1. 引言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理念,正深刻重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其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本质在于通过科技创新、要素创新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突破传统依赖资源与劳动力的发展路径,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1]。在核心驱动力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推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渗透全产业链;在发展路径上,突破依赖资源消耗与人口红利的传统模式,转向数据、知识、人才等新型要素的高效配置;在目标维度上,追求效率跃升、价值增值、生态可持续的协同统一[2]。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渔村场域呈现显著范式变革,在生产方式上,需从经验型捕捞转向智能型养殖,在产业形态上,需从单一渔业经济转向“渔业 + 文旅 + 数字”融合生态,在发展逻辑上,需从产量扩张转向品牌增值与生态修复并重[3]

渔村作为海洋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战略交汇点,其转型亟需科技创新引领。当前,渔村虽面临渔业资源衰退、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但也迎来智能化养殖、绿色能源应用等机遇。本文系统解构科技创新对渔村要素配置、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的赋能路径,进而提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渔村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2. 中国渔村发展现状

(一) 我国渔村的分布与规模情况

据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知,2023年我国渔业乡708个,渔业村7121个,渔业户4,085,684户渔业人口15,985,678人,渔业从业人员11,762,334人,其中自2021年起我国渔业乡、渔业村整体呈上升趋势,渔业人口、渔业从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我国沿海省份,如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渔村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是小型的渔业社区,可能仅有几十户人家,而有的则是大型的渔业城镇,人口可达数万。例如,舟山群岛上的一些城镇人口规模超万人。一些著名的渔村,如浙江的舟山群岛,其渔业年产量可达上百万吨;福建的平潭岛,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广东的海陵岛,渔业总产值超十亿元等,这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

以辽宁省为例,2023全省渔业乡133个,与上年度持平;渔业村643个,比上年度668个减少25个;渔业户13.6380万户,同比下降1.36%,全省渔业人口53.2943万人,同比下降1.55%。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08.1185万吨,同比增长3.86%,全省渔民的人均纯收入2.817183万元,较之上年度的2.629558万元,同比增长7.14%。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鼓励渔民退捕上岸、近海渔业资源减少,传统海洋捕捞产量下降以及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休渔期延长等因素相关。虽然渔业人口及从业人员逐渐减少,全国捕捞产量减幅明显,但是渔业产值却在逐年增加,根据《2024中国渔业年鉴》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量7116.1716万吨,比2022年增长了3.62%,这反映出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捕捞产量下降的同时渔业产值增加,意味着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相关服务业等领域发展显著。在养殖技术提高、品种优化、市场需求增长及产业链拓展等多方作用下,使得渔业实现更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这一趋势表明我国渔业正朝着更可持续、高效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丰富饮食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Figure 1. Statistical data on fisheries population and employees from 2019 to 2023

1. 2019~2023年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数据统计

(二) 当前渔村的经济结构

渔业捕捞是渔村的传统产业,亦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4]。但近些年来,因渔业资源持续减少,加之国家政策号召,渔业捕捞的规模与产量渐趋下降。据统计,2023年全国海洋捕捞产量对比2010年降幅约达20%。渔业养殖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产业,通过人工养殖的模式,能提升渔业产量与质量,进而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加工作为渔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能够提升渔业产品的附加值,使渔民增收,2023年渔业加工产业的产值相比上一年增长约15%。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渔村的重要产业之一,部分渔村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多达数百万,旅游收入在当地经济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攀升。

(三) 渔村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渔村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其社会结构相对简明,渔民长期共同劳作、相互依存,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团结互助氛围浓厚,为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5]。渔业文化传承久远,独特的捕鱼技法、禁忌与习俗饱含智慧,且传承严格。海洋文化深邃,对海洋的敬畏与探索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多样,如特色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这些文化要素相互交融,塑造了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成为渔村的独特魅力所在。

然而,渔村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近十年渔业资源大幅缩减,部分海域降幅超30%,传统渔场渔获量减少,渔民被迫转行。环境污染严重,周边海域水质污染威胁生态平衡与渔业产量质量,珍稀海洋生物濒临灭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和水电等设施不完善,制约现代化进程[6]。人才外流严峻,年轻一代离村致创新能力不足。但科技创新也带来机遇,新兴海洋科技和智能化养殖技术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生态旅游模式吸引游客带动相关产业,电商平台拓展海产品市场增加收益。若能把握机遇,渔村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3. 科技创新驱动下中国渔村转型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渔村发展需满足以下核心要求。技术创新层面,需广泛应用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对养殖环境的实时精准监控与自动化调控,提升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采用远程操控捕捞设备,借助先进技术提高捕捞成功率与效率,降低作业风险,避免过度捕捞[7]。产业融合方向上,推动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促进渔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创作创意产品;推进渔业与健康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型管理模式中,要运用信息管理平台整合资源,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提高管理效率与游客满意度;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养殖,应用绿色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推动多元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海产品加工产业,依托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8]。大数据应用领域,应整合多领域数据,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价格趋势,以此规划养殖品种和规模;分析鱼类分布和迁徙规律,优化捕捞策略;在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预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绿色能源应用方面,广泛应用清洁能源,为渔村提供电力供应,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成本,创造就业机会[9]。在发展目标上,要朝着高质量迈进,注重产品品质提升、加强标准化生产和优化服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并健全保护机制;还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培养现代化渔民队伍,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以更好地推动技术升级转型,助力渔村向繁荣、先进、可持续的方向持续进步[10]

4. 科技创新驱动下中国渔村发展机遇

(一) 技术创新推动渔业生产智能化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渔村的渔业生产方式。智能化养殖设备如自动化投饵系统、水质监测传感器以及智能增氧装置等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实时、精准监控和自动化调控。这些先进设备不仅能够根据水质的变化自动调整饲料投放量和增氧量,确保鱼类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还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通过精准的饲料投放管理,减少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品质。此外,远程操控的捕捞设备也为渔业捕捞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借助卫星定位、声呐探测和智能导航等技术,捕捞作业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鱼群,提高捕捞的成功率和效率。同时,远程操控技术减少了渔民在恶劣海况下的作业风险,保障了渔民的生命安全。智能化的捕捞设备还能够对捕捞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避免过度捕捞,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 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

科技创新加速了渔村产业融合进程,催生了众多富有活力的新业态。渔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渔家乐、海洋主题公园、海钓基地等旅游项目。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新鲜美味的海鲜,还能亲身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出海捕捞、水产养殖体验等,丰富了旅游体验,增加了旅游收入。渔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孕育出了以渔业文化为主题的手工艺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这些创意产品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渔村的传统文化,还为渔村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以渔村传说和渔民生活为蓝本创作的动漫作品,吸引了大量粉丝,带动了相关周边产品的销售。此外,渔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也逐渐兴起。利用渔村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出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品,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拓展了渔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渔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 新型管理模式赋能渔村新发展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中国渔村构建新型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机遇。其一,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可整合渔村各项资源,实现高效调度与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渔村能够实时监测渔业生产环境、渔船动态等重要信息,为渔业生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大数据分析则能深入挖掘游客需求与市场趋势,助力渔村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极大提高管理效率与游客满意度。其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渔村管理开辟全新发展方向。推广生态养殖,建立新型渔业示范区,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应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渔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提升渔村形象,为渔村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根基。其三,多元化发展为渔村拓展广阔发展空间。凭借渔村独特自然风光与海洋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与体验,为渔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海产品加工产业,提升海产品附加值,延长渔业产业链等。其四,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海产品销售渠道,使更多消费者能够购置到新鲜、优质的海产品。同时,电子商务也为渔村特色产品与旅游服务提供展示和推广平台,提高渔民收入,为渔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 大数据引领渔业精准决策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渔村迎来了精准决策的新时代。通过整合和分析来自市场、气象、海洋生态等多领域的海量数据,渔民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价格波动趋势。这使得他们可以提前规划养殖品种和规模,根据市场的热门需求选择养殖具有高附加值的鱼类品种,或者根据价格预测调整养殖量,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捕捞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渔民精确了解不同海域、不同季节的鱼类分布和迁徙规律,从而优化捕捞策略,避免盲目出海捕捞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例如,根据历史捕捞数据和海洋生态模型,渔民可以预测特定鱼类在特定时间段内的集中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捕捞作业,提高捕捞效率。此外,大数据还在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预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气象数据、海洋环境指标以及疫病传播模型的分析,渔村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加固养殖设施、储备应急物资、提前进行疫病预防接种等,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和疫病带来的损失,保障渔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 绿色能源助力渔村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浪潮催动促使绿色能源在渔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渔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逐渐成为渔村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渔村的屋顶和空旷地带广泛铺设,为渔业生产设施、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风能发电装置在海边矗立,充分利用丰富的海风资源转化为电能。潮汐能发电技术也在一些沿海渔村得到试点应用,有效利用了海洋的潮汐运动产生清洁电力。

这些绿色能源的应用不仅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显著减少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绿色能源的使用降低了渔村的能源成本,使得渔民在能源支出方面节省了大量费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此外,绿色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还为渔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 科技创新驱动下中国渔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资金短缺与产业升级的困境

渔业智能化转型需持续投入先进技术,但渔村面临融资困境。渔村经济通常以渔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整体经济实力较为薄弱。融资渠道的狭窄使得渔村获取资金的途径有限,无论是银行贷款的高门槛,还是民间资本的谨慎投入,都导致渔村在现代渔业转型时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对于许多渔民而言,引进智能化养殖设备、新型捕捞工具以及绿色能源设施等所需的高昂费用令人望而却步。即使部分渔民有意愿进行技术改造,也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无法付诸实践。这种资金短缺的状况不仅限制了新技术在渔村的应用,还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使得渔村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 技术创新难与人才匮乏共存

现代渔业技术创新在环境适应性、技术集成、成本与需求等多方面受限,例如在渔业养殖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不同水域环境的特点,多种技术进行集成兼容性难以突破,新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成本投入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经济效益不显著。

技术升级转型的发展依托于具备高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渔村在吸引和留住这类高端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渔村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为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难以满足高端人才对舒适生活和便捷交通的需求。其次,渔村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无法提供与城市相媲美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再者,渔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围绕渔业展开,对于跨领域、综合性的高端人才来说,缺乏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多元化平台。这种高端人才的匮乏使得渔村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培育以及创新发展方面力不从心,难以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无法有效适应技术升级转型带来的变革。

(三)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艰难权衡

在追求科技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渔村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难题。一方面,生态保护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长期的渔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域污染加剧,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受到削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另一方面,渔业作为渔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渔民对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期望迫切。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仍占据主导地位,而新的绿色、可持续的渔业发展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如何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推动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确保渔民的收入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成为渔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需要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精准施策,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进。

(四) 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碰撞冲突

科技创新带来的现代化浪潮对渔村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变革使得传统渔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与之相关的渔业文化、民俗习惯和传统技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导致他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降低。同时,在渔村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设施建设,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迹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逐渐消失。如何在推动渔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多元化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好独特的渔村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市场需求相融合,成为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例如,如何将传统渔业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旅游项目,使其既具有吸引力又能传承文化内涵;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渔村文化。

(五) 市场波动与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科技创新背景下,市场对渔业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也更加频繁和剧烈。渔村由于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以及市场预测能力薄弱,往往难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例如,当市场对某种海鲜产品的需求突然下降时,渔村可能会面临产品滞销、价格暴跌的困境;而当市场对有机、绿色水产品的需求增加时,渔村由于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和认证体系,无法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国际贸易摩擦、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因素也会给渔村的渔业出口和旅游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然而,渔村在风险防范机制、应急储备资金、多元化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手段,这使得渔村在市场波动面前显得极为脆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六) 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的衔接落差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与渔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法规与渔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落差。例如,某些环保政策对渔业养殖的排放标准提出了严格要求,但渔村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标准;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在申报和审批流程上较为繁琐,导致渔村无法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此外,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不协调的情况,使得渔村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不仅影响了科技转型在渔村的落地效果,也削弱了渔民和相关企业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信心。

6. 科技创新赋能中国渔村转型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 破解渔村技术升级资金瓶颈的多维路径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渔村技术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智能化养殖设备研发和应用、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等相关项目,可借鉴一些地区对海洋经济项目给予研发费用补贴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补贴比例和范围,推动渔村技术升级项目落地。其次,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贷款门槛,可推出“渔村产业贷”等金融产品,为渔村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低息贷款和融资担保,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降低融资成本。最后,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渔村项目建设,通过建立项目库发布项目信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对于大型项目,可采用PPP模式,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二) 消除渔村高端人才缺失及产业升级阻碍的多策并用

为解决高端人才缺失与产业升级的阻碍,应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为到渔村工作的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吸引人才参与渔村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为渔村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提高渔村产业技术水平。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开展“渔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为他们提供更多培训和晋升机会,定期组织渔业技能培训和电商运营培训,提高本土人才素质和能力。同时,设立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激发创新活力和积极性。

(三) 化解渔村生态与经济权衡矛盾的创新思路

应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而限制发展的渔村给予合理经济补偿,保障渔民利益。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规划和技术升级转型发展策略,促进二者协调共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的推广的贝藻混养、多营养层次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加强渔村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学习“渔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发展案例”,开展渔村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环境治理工作,提升渔村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增加渔民收入。

(四) 应对渔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针对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碰撞冲突,应加强对渔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渔业衍生品,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借助“手机”等新工具加强文化宣传推广,提高渔村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创造市场条件。通过举办地区特色文化节鼓励渔民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培养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经验推动渔村文化发展。

(五) 解决渔业市场波动与风险应对问题的多元途径

为应对市场波动与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的状况,建立渔业市场监测平台的做法,定期发布渔业市场价格、供求等信息,为渔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推广智能化养殖设备和养殖技术的做法,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建立渔业风险防范机制,设立渔业风险补偿基金,对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原因导致渔民受损的项目给予一定补偿。同时,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强国内外市场联系与合作,降低市场风险。

(六) 拉近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距离的渔村行动

解决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的衔接落差问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渔村技术升级转型发展提供支持,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执行效率,通过建立渔村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措施,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渔民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执行效果。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3): 22-30.
[2]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3): 12-21.
[3] 王香懿, 贝金兰. 乡村振兴背景下渔村发展的新模式研究——以连云港渔村为例[J]. 南方农机, 2023, 54(22): 119-122.
[4] 周文, 李吉良.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2): 114-124.
[5] 赵儒煜.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战略与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3): 31-38.
[6] 赵乙丞, 焦晓燕. 海岛休闲渔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庄河市黑岛镇黑岛村为例[J]. 河北渔业, 2022(8): 34-37+44.
[7] 闫心悦.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沿海渔村振兴模式的探索——以日照市沿海渔村为例[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5): 49-51.
[8] 刘勤, 袁瑞. 多产业融合视角下渔村发展路径探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21, 39(5): 19-24.
[9] 马波. 发展新质生产力: 旅游业的逻辑分析框架[J]. 旅游导刊, 2024, 8(3): 1-11.
[10] 令小雄, 谢何源, 妥亮, 等. 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向度: 时空向度, 结构向度, 科技向度[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