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乒乓球饭圈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Fandom Culture” in Table Tenn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摘要: 本文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乒乓球饭圈文化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乒乓球饭圈文化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身体共在”、严格划分群体边界、共同焦点的符号化建构以及情感能量的积累与释放等方式建立互动仪式链。这一构建过程产生了群体团结、情感能量增益、群体性符号和群体道德感等结果。然而,乒乓球饭圈文化也存在仪式焦点偏移、群体互动排他性以及商业化导致的价值内核异化等问题。为推动其良性发展,需要强化粉丝价值观引导、完善网络平台监管机制以及加强体育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协作。该研究为乒乓球饭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也为拓展互动仪式链理论在多元文化语境及不同体育项目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Randall Collins’s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logic of the table tennis fan circle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table tennis fan circle culture constructs an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physical coexistence” through technology empowerment, strict division of group boundarie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on focus, and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emotional energy. This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duces the results of group solidarity, emotional energy gain, group symbols, and group morality. However, the table tennis fan circle culture also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shift of ritual focus, the exclusivity of group interaction,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value core caused by commerci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fan values,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online platforms,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port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fan circle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and different sports.
文章引用:李玉萌, 王浩宇.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乒乓球饭圈化的形成机制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7): 1252-125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7179

1. 引言

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以来,源自娱乐产业的“饭圈文化”正加速渗透至体育领域,乒乓球项目成为受畸形体育饭圈文化侵蚀的“重灾区”之一。“体育饭圈化”不仅冲击竞技体育的纯粹性,更引发了关于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层讨论。因此,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聚焦乒乓球领域,解析饭圈文化形成的动态机制,以期为体育领域的文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2. 乒乓球饭圈化现象中互动仪式链的构建过程

() 技术赋能实现“身体共在”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发生的起始条件之一是需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形成身体上的共在,以便参与者感知彼此的行为和情绪[1]。早期,人们主要通过线下观看比赛的形式获得观赛体验,出于场地限制、时空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能够形成互动仪式,但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在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时空限制被打破,人们可以在不到线下观看比赛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观赛体验,使球迷之间的“身体共在”取代物理的“身体在场”,即无论处在哪一个地方,只要观看同一场比赛就能有处在同一互动环境的感受。以咪咕平台为例,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用户一进入到平台,就可以看到跟乒乓球有关的赛程信息,直接进入比赛直播间。此时,虽然观看直播的用户地理位置不同,但用户不仅可以实时观看和收听到同样的声音,还可以发送弹幕与他人实时进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与其他弹幕进行呼应,在弹幕互动中实现用户间的情感汇聚[2],形成一种集体的情感爆发,也就是增强用户参与感和“身体共在”感。

与此同时,线下的“身体在场”感同样重要。柯林斯认为:“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能够发出信号,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3]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粉丝仍会选择参与一些线下活动,比如购买门票现场观看比赛,在线下观赛的过程中,粉丝的热情和情感连带被放到最大,处在一个情感能量高度集中的环境内,使得粉丝的体验更为深刻。

() 严格划分群体边界

柯林斯强调,互动仪式链形成的前提之一是对局外人设限,使参与其中的个体具有类似的身份属性,从而为情境划定边界[4]。在乒乓球饭圈文化的互动仪式链构建过程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边界划分,包括通过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排除局外人、通过独特的话语符号在交流中识别出局内人、通过防御性反应再一次明确群体边界。

乒乓球粉丝社群同其他粉丝社群一样,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准入机制严格。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以来,体育饭圈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乒乓球成重灾之区。以微博为例,在2024年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前,乒乓球主力队员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超话,要想进入超话需要回答相关问题和出示相关记录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些问题和记录通常与乒乓球运动员本身的经历、粉丝关注运动员的天数及与运动员有关的独特性符号表达等有关,这些问题的设置构成了严格的准入机制,自动排除局外人。

粉丝之间通常使用独特的话语符号进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标识,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既可以通过交流的顺畅度识别出对方是否同属“局内人”,又便于在公开场合隐秘地进行讨论,防止被局外人解读。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就通过使用特定的昵称、口号和表情包来表达他们的身份和归属感。例如,王楚钦的粉丝们将王楚钦称为“大头”,喜欢王楚钦和孙颖莎这一对混双组合的将其称为“莎头组合”等。这些独特的称谓不仅强化了粉丝们的群体认同,还使他们能够与支持其他运动员的粉丝群体区分开来,形成一种无形但明确的群体边界。

粉丝群体还通过对外部批评和负面看法的防御性反应,再次明确群体边界。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互动仪式中的情感共享和连带感。当粉丝们感受到来自外部的批评或负面评价时,他们往往会团结起来,对外部威胁做出一致的防御反应。例如,当有批评声音质疑某些粉丝的狂热行为时,饭圈内部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抵制情绪,甚至对批评者进行反击。这种对外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团结和边界意识。这种现象在乒乓球饭圈中尤为明显,当某些粉丝群体对裁判判罚或比赛结果表达不满时,往往会引发其他粉丝的共鸣和支持,形成对外一致的立场。

() 共同焦点的符号化建构

柯林斯强调,互动仪式链的构建需要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并意识到彼此相同的关注焦点[5]。同样,在乒乓球饭圈文化的互动仪式链构建中,共同焦点的符号化建构也是一个核心环节,这种共同焦点主要集中在运动员个人及比赛过程中。

乒乓球运动员的形象和符号是乒乓球饭圈文化中最重要的共同焦点。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共享注意力在仪式形成中的重要性。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对运动员形象的符号化建构,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和认同,这种符号化建构不仅包括对运动员外貌的美化,还包括对其个性、气质和价值观的解读。比如粉丝根据马龙、张继科、许昕的打球特点,分别将其称为“六边形战士”、“藏獒”、“蟒蛇”,又将其三人的组合成为“国乒三剑客”。

此外,比赛本身也是符号化建构的焦点。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共同的情感体验是仪式形成的关键要素。乒乓球比赛通过其规则、技术和战术,为粉丝们提供了共同的符号系统和情感体验。例如,国乒运动员方博在与日籍运动员丹羽孝希的一场比赛中,虽然赢了比赛,但比赛中丹羽孝希一个“漫不经心”的直线球,成为了这场比赛中最常被双方粉丝复盘的“关键球”,丹羽孝希的粉丝剪辑这一球是想要重复证明其是“偶尔的神”的人设,方博的粉丝剪辑这一球是通过这个球进行玩梗。这种对比赛中的球进行符号化建构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粉丝群体的凝聚力,还能为互动仪式链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情感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构建后参与者共享相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1]。同样,在乒乓球饭圈文化的互动仪式链构建中,情感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是一个关键环节,粉丝们通过各种活动积累和释放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连接和社会凝聚力。

比赛中的情感体验是情感能量积累的重要来源。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情感在社会互动中的核心作用。观看乒乓球比赛可以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兴奋、紧张、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失望。这些情感体验在粉丝群体中被集体分享和放大,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氛围。例如,当国乒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取得胜利时,粉丝们可能会同时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而当运动员表现不佳时,他们则可能共同经历失败的痛苦。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联系,还为互动仪式链的构建提供了情感基础。

粉丝互动中的情感交流是情感能量传递的重要方式。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指出,互动者之间的情感连带是仪式形成的关键。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互动平台,粉丝们可以分享他们的情感,增强彼此的联系和情感体验。例如,当樊振东粉丝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观看2024年巴黎奥运会,樊振东与张本智和比赛的感受时,其他粉丝会表达共鸣,进一步强化情感连接。这种情感交流不仅能够减轻个体的情感负担,还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粉丝活动中的情感释放也为情感能量的释放提供了出口。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情感释放对仪式完成的重要性。集会、应援和其他粉丝活动为情感的集体释放提供了机会,进一步加强了群体团结。例如,在比赛现场,粉丝们可能会通过统一的加油口号、挥舞旗帜或穿着特定服装等方式表达支持,这种集体行为不仅能够为运动员加油,还能够满足粉丝们的情感表达需求。同样,在线上的粉丝活动中,如集体观看比赛、讨论比赛或参与应援活动,也能够为粉丝们提供情感释放的渠道。

3. 乒乓球饭圈化现象中互动仪式链的构建结果

() 群体团结

柯林斯认为当人们积累起较高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水平时,会形成一系列结果,首先就是形成一种群体团结,参与者会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成员身份[6]。在乒乓球饭圈文化中,最典型的群体团结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和抵抗行为上。

粉丝们在参与了共同的活动、交流了彼此的情感后,会使粉丝们感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强化群体团结。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也强调了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连带在形成社会行动中的作用。因此,当粉丝认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受到外界的不公正对待时或运动员自身支持某些事件时,粉丝们就会通过集体行动,如抵制某些行为或支持某些事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抵抗力量。例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单决赛结束后,部分孙颖莎的粉丝认为偶像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进行集体发声抗议;当孙颖莎代言了ONLY之后,他们会以购买的方式,表达对孙颖莎的支持。这种集体行动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联系和群体的凝聚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表达群体力量和影响力的方式。

() 情感能量增益

柯林斯强调,互动仪式链也会让参与个体从中获得情感能量,即一种充满信心和力量的主动进取的情绪和感觉[1]。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线上线下观看比赛、与其他粉丝互动以及参与粉丝活动等形式,不断积累和释放情感,形成情感循环,并在情感循环中不断提升和升华自己的情感,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例如,当粉丝们观看同一场比赛时,他们会因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比赛得分而体验到紧张、兴奋或失望等情感。当他们与其他粉丝交流时,这些情感不仅会得到分享和放大,还为其提供了释放渠道,形成一种情感循环。在这种情感循环中,粉丝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共同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还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反应,包括对体育精神的敬畏、对团队合作的欣赏或对运动员个人的认同等。以2021年东京奥运会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混双决赛为例,因为2021年,乒乓球混双比赛第一次纳入奥运会赛程,且每个国家仅能派出一队,竞争十分激烈,中国没有获得第一届混双金牌,在巴黎周期,“莎头”组合肩负着争夺混双金牌的任务,不管是唯粉还是组合粉,在看到“莎头”组合夺冠的瞬间,除了敬佩运动员的付出外,还能产生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的提升和升华不仅可以增强粉丝之间的联系,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情感满足和升华的渠道,使其体验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和幸福感,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群体性符号

柯林斯认为,共同的焦点成为代表群体的符号,为群体赋予神圣的成员身份和精神寄托[1]。在乒乓球饭圈文化中,群体性符号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形象和符号、粉丝群体中的特定语言和表达方式、粉丝群体的特定行为和仪式三个方面。

第一,运动员的形象和符号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标志。柯林斯强调共享符号在形成社会团结中具有重要作用。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对运动员形象的符号化建构,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和认同。例如,许昕的粉丝们会将他的标志性动作、特定的握拍方式与庆祝姿势等符号化为群体标识,例如“三米开外,许昕地带”等,这些符号不仅表达了粉丝们对许昕的崇拜,还演化成为了群体身份的重要标志。当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这些特定符号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宣告自己的群体归属,同时也在与非粉丝群体划清界限。

第二,粉丝群体中的特定语言和表达方式构成了独特的群体符号系统。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的语言和符号是形成群体认同的重要工具。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创造特定的昵称、口号和表达方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比如,樊振东的粉丝称其为“小胖”,梁靖崑的粉丝称其为“大胖”等,这些符号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联系,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表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方式。

第三,粉丝群体的特定行为和仪式也成为了群体性符号的一部分。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仪式行为在形成社会团结中的作用。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特定的行为和仪式表达他们的群体身份。例如,他们会在线下观看比赛时带着统一的周边、穿着统一的应援服装、喊着特定的口号来表达支持。这些行为不仅强化了群体边界,还为粉丝们提供了一种表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方式,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群体道德感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的成员形成维护群体的道德感,他们尊重群体符号,并以违背符号和群体团结为耻[1]。乒乓球饭圈的粉丝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互动,形成了一套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些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不仅指导着粉丝们的行为和互动,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通过这些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粉丝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识,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此外,集体的道德行动和实践是群体道德感的外部表现。粉丝在社会公共议题或行业事件介入过程中,通过符号化动员机制形成价值共识,针对违背群体道德认知的行为,如对WTT赛事公正性的争议、运动员权益侵害等,采取集体舆论声援、话题广场控评等抗议行动;对符合群体价值取向的社会事件,如体育精神弘扬、运动员公益行为等,则通过统一的应援策略、内容共创等方式进行价值宣示。这种道德实践本质上是情感能量的聚合与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粉丝个体在群体仪式中完成身份认同的建构,群体凝聚力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得以巩固,进而塑造出具有鲜明亚文化特征的集体道德共同体。

4. 乒乓球饭圈化现象衍生的问题

乒乓球饭圈文化作为体育与粉丝文化深度交融的产物,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现象已构成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包括仪式焦点偏移、显著排他性的弊端与商业逻辑下的异化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乒乓球运动的健康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制约乒乓球运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仪式焦点偏移

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来看,乒乓球饭圈文化中存在的首要问题表现为仪式焦点的偏移。在粉丝群体的互动实践中,对运动员个人形象、生活细节的过度关注,使得乒乓球运动所承载的竞技精神、体育价值被边缘化。这种注意力的转移弱化了体育精神在粉丝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导致粉丝对运动员的保护行为呈现非理性特征,对比赛结果的情感反馈也趋于极端化。例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后,部分粉丝在网络空间中因比赛胜负产生情绪失控,对持不同观点者进行言语攻击,此类行为严重背离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涵,损害了乒乓球运动的公众形象与社会声誉。

() 显著排他性的弊端

乒乓球饭圈文化的群体互动呈现出显著的排他性特征。严格的群体边界划分加剧了粉丝群体与外部群体间的对立情绪,由此引发的群体间冲突屡见不鲜。当粉丝群体对运动员的批评性言论采取过激回应,或在网络舆论场中对异见进行围剿时,不仅破坏了饭圈文化的良性生态,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这种排他性互动模式与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包容、开放精神相悖,阻碍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进程。

() 商业逻辑下的异化

商业化逻辑对乒乓球饭圈文化的深度渗透导致其价值内核发生异化。在资本驱动下,粉丝应援、打榜、消费等行为逐渐演变为商业运作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粉丝文化的情感属性被过度商品化。这种商业化倾向不仅加重了粉丝群体的经济负担,还催生了对运动员形象的过度消费现象,使得粉丝文化的本质内涵被严重扭曲。

5. 乒乓球饭圈化现象的治理路径

() 强化粉丝群体价值观引导,构建理性偶像崇拜观念

针对乒乓球饭圈文化中粉丝情感投入非理性化倾向显著的问题,需从教育引导层面入手,帮助粉丝建立科学、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念。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社区等机构,定期举办乒乓球文化讲座与粉丝教育活动,通过制作系列短视频、开设网络直播课程等形式,邀请乒乓球领域的专家、运动员及资深媒体人,向粉丝普及乒乓球运动的历史、规则、精神内涵以及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与奋斗故事,引导粉丝关注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体育精神,而非单纯聚焦外貌、私人生活等非竞技因素。另一方面,鼓励乒乓球粉丝在其群体内部成立自我管理组织,制定内部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对粉丝成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开展内部交流活动、分享会等形式,促进粉丝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共同营造理性、健康的追星氛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

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粉丝参与度,部分粉丝可能对教育活动缺乏兴趣,认为这些活动会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参与度较低。为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要在教育活动中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粉丝群体的引导,帮助其建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避免出现因其内部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矛盾等问题,影响自我教育机制有效运行的问题。

() 网络平台完善内容审核与用户行为监管机制,遏制不良信息传播

网络平台是乒乓球饭圈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网络暴力和不当言论滋生的温床。为有效遏制此类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平台需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与用户行为监管机制。一方面,平台应优化内容审核算法,提高对乒乓球相关内容的识别和审核能力,通过建立关键词库、语义分析模型等方式,对涉及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恶意造谣等不当言论进行精准识别和拦截。同时,加强对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审核,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当开展有关乒乓球的大型比赛时,平台可成立专项小组,进行针对乒乓球饭圈文化的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清理平台上的不良信息和违规账号。同时,在整治行动中,加强与体育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依法进行打击。

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见技术难题,难以完全避免误判和漏判的情况,需要平台不断投入研发资源,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由于乒乓球饭圈化是在不同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因此还存在跨平台监管难题,需要建立跨平台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共同打击有关乒乓球饭圈化不良信息的传播。

() 体育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协作,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

体育管理部门与相关社会组织在乒乓球饭圈化问题的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为引导粉丝文化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需加强两者之间的协作,建立常态化的治理机制。比如,体育管理部门可定期与相关社会组织,如媒体平台,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传播理性追星的理念和乒乓球运动的正能量,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公益活动等形式,提高公众对乒乓球饭圈化问题的认识,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星观。

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体育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在职能、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治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协调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常态化治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可能会出现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益,加强沟通和协商,实现互利共赢。

6. 结语

本论文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解构了乒乓球饭圈文化的内在运行逻辑,揭示其通过技术赋能下的“身体共在”重构、群体边界的多重划分机制、共同焦点的符号化生产以及情感能量的循环释放等路径,完成了互动仪式链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催生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增益、群体性符号系统及群体道德感等文化效应,也暴露出仪式焦点偏移、互动排他性及商业化异化等现实困境,凸显了体育饭圈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需要从粉丝群体内部、社交媒体平台、乒乓球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三个层面解决乒乓球饭圈化产生的现实困境。

整体而言,本论文遵循了学术规范,揭示了乒乓球饭圈文化的形成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本论文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没有对乒乓球粉丝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成为粉丝的动机;二是仅聚焦乒乓球项目,未对比其他体育饭圈;三是仅从外部环境探讨乒乓球饭圈文化形成的原因,缺少对国家乒乓球队内部的深度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对乒乓球饭圈文化的形成机制进行长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章富淼. 从情境到社会——评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EB/OL]. 符号学论坛.
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view/index/news/7602, 2025-06-02.
[2] 李庆, 朱爱敏.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养成类节目粉丝行为分析——以《创造营2021》为例[J]. 视听, 2021(8): 44-46.
[3] 秦倩文, 徐静.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新粉丝文化研究[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2(3): 66-71.
[4] 蒋佳瑜.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析弹幕海报视域下受众的互动机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11): 10-13.
[5] 毛敬莲, 陈锐.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主流媒体公益直播中的互动分析——以“小朱配琦”为例[J]. 视听, 2021(11): 178-180.
[6] 何国平, 王榕. 在线视频《天籁之战》的用户互动考察——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J]. 南方电视学刊, 2017(4): 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