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 [1],明确提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总体方案提出“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师机制改革亟需深入研究、优化创新,其教师评价体系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与取得实效。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经过多年探索,立足“三农”服务,以评价改革为抓手,构建了“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教师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提升了办学质量。
2.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与原则
2.1. 核心目标
1) 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 服务“双高”建设:围绕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 激发创新活力:破除“五唯”顽疾,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2]。
2.2. 基本原则
1) 师德为先:将师德考核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实行“一票否决制”。
2) 分类评价:根据教师岗位类型(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和专业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
3) 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强化实践能力、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成效考核。
4) 增值导向:关注教师成长发展,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促进教师持续改进。
3. 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1. 师德师风评价:筑牢育人根基
一是制度保障与组织架构。学院党委将师德师风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师工作部统筹、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师德考核评价标准》等20余项制度,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聘、推优评奖等全环节。二是多元监督与典型引领。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监督体系,通过集中学习典型案例、发布负面清单、设立举报平台等强化日常监督。打造“芍韵农情、铸魂塑人”文化品牌,以芍药老人韩老师退休30余年坚守基地培育芍药120余个新品种“芍药老人精神”为标杆,通过“三大讲堂”、先优评选等活动,选树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典型,营造崇德尚贤的育人氛围。
3.2. 专业能力评价:聚焦“双师”素养提升
一是创新分类分层评价机制。主要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3]。教学能力方面:打破课时费与职称挂钩机制,按课堂教学质量将课时津贴分为A、B、C三级;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实践能力:制定涉农类“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要求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企业实践,建立“下企业、下基地、下农村”长效机制,将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纳入考核(占量化考核30分);科研与社会服务: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社会服务项目绩效奖励分配暂行办法》,对技术攻关、专利发明、乡村振兴服务等成果给予专项奖励,鼓励教师参与科技特派员、“百村千社万户”助农等项目。
二是开展职称评聘改革。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聘用方案》,每年进行修订,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业绩贡献。例如,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将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奖、主持产业学院项目等纳入核心指标;对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绿色通道”直聘。
3.3. 教育教学评价:强化过程与产出导向
一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学生评教 + 督导听课 + 同行互评”多元评价体系,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技术技能培养实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线上资源学习 + 线下项目实战”考核,学生项目完成度占课程成绩50%。
二是“岗课赛证”融合评价。对接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要求,将1 + X证书获取率、技能竞赛成绩(如全国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获奖)与教师绩效挂钩。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可折算科研积分并优先参与职称评审。
三是社会服务评价。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农村电商培训、驻村帮扶等成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例如,物流专业教师牵头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项目,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超百万元,直接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
3.4. 评价结果应用:完善激励与发展机制
一是绩效分配有倾斜,实施《岗位绩效津贴分配方案》,教学质量考核A级教师津贴高出C级40%,科研与社会服务业绩突出者可获专项奖励。二是职业发展有优势,建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技能大师→领军人才”晋升通道,对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名匠等荣誉的教师,在科研经费、境外研修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持续反馈促提升,通过年度考核反馈会、教师发展座谈会等,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改进方案。例如,针对年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问题,组织“老带新”企业实践结对,提升双师素养。
4. 改革成效与经验启示
4.1. 改革成效
1)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引进产业教授、技能大师40余人,形成“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师资格局。
2) 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0余门;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00余项,1 + X证书平均通过率95%以上。
3)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0余人,服务180余个村、1.5万农户,助力5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获央视等媒体报道20余次。
4.2. 经验启示
1) 坚持党建引领: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载体,确保评价体系正确政治方向。
2) 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标准制定、考核过程,实现评价结果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3) 注重数字赋能:依托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教师发展数字化系统,实现评价数据动态采集与分析,提升评价科学性。
4) 强化文化浸润:以“农经精神”“耕读文化”为核心,构建特色评价文化,激发教师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
5. 挑战与展望
5.1. 现存挑战
1) 评价指标精细化不足:部分岗位(如行政兼课教师)评价标准仍需细化,跨专业团队协作成效考核有待完善。
2) 企业深度参与机制待健全:行业企业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需进一步提升,校企双元评价的长效机制需巩固。
3) 数字化评价工具应用滞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师成长画像、能力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5.2. 未来展望
1) 构建“数智化”评价体系:开发教师数字档案袋,整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动态追踪与增值评价。
2) 深化“双元制”评价改革:与头部企业共建评价共同体,制定行业认可的教师能力标准,探索“课证融通 + 企业认证”双轨评价模式。
3) 强化国际交流与认证: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AQF体系),开展教师国际认证试点,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6. 结语
学院通过“评建结合、破立并举”的教师评价改革,构建了“德技并修育人、匠心筑梦兴农”的特色体系,为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继续持续聚焦产教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国际标准对接,推动教师评价体系迭代升级,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课题编号:SJG2Y20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