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阐述了国与家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文化作为家庭代际传递的文化资源,通过抽象文化和具体实践,对家庭成员进行无意识的行为习惯塑造。家风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社会文明风尚的利器,其本身就具有最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强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具有良好个人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新时代青年,更能助力青年在文化传承中实现个人价值与责任使命的统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
2. 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
“家风”亦称“门风”,涵盖家庭价值取向、认知模式、伦理规范、家规祖训及行为准则,在家族和家庭的代际传承中积淀形成文化传统,延续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之一,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关系到家族的整体形象和文化氛围,更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
2.1. 家风文化的内涵
家风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以血缘谱系与婚姻联结为基础,以伦理和行为规范为具体实践,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并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对家庭成员进行不间断地濡染。家风所具有的长期性、传承性、稳定性等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家风文化又可具体表现在重视自我修养与家国观念、规范待人处事三方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自我修养的培育就有着非常完善的文化内容。《颜氏家训》有言:“师保固明孝仁礼仪。”胎教时就要讲授孝、仁、礼、义,表达了自我修养在子女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朱子治家格言》指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透露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的良好品德。林则徐在《家训》中写道:“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表达人不应过于重视财富,而应该注重培养内在的品格。这些言语在家风文化中此类语句数不胜数,都表达了对个人修养的不懈追求。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的家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行的塑造,从幼时开始教育子女辩善恶、知廉耻、勤学业,并将这样的自我修养贯穿于个人生命的始终。
家国同构是宗法制度下社会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传统家风文化十分重视对子女家国观念的培养。家风中的家国观念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和家庭传统中所传承和弘扬的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尊重和支持。传统家风文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已经牢牢根植于根治中华民族内心。不仅如此,传统家风文化的家国观念也还表现在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意识等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统一。这种观念要求家庭成员不仅要对国家表示认同,更要愿意为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遵纪守法,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家风文化除了在代际传递价值观念,以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家庭成员一生,也注重家庭成员待人处事的行为规范,为物质生活的开展提供了准则和方法。孔融让梨的典故明确指出对于兄弟姐妹我们应该做到相互帮助、相亲相爱。曾子信守承诺为儿杀猪,表达了做人应诚实守信的原则。左宗棠在家书中强调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这些家风文化都在教导世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善良友爱、诚实守信、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风文化对行为的规范以及其展示的优秀品质精神直到21世纪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家风文化的待人处事要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2.2. 家风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家风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追求目标和教育方法上相互贯通、同频共振,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1. 教育内容上的贯通性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容进行比较,两者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颜氏家训》中提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论语》提到“见贤思齐焉”,《尔雅·释训》有云:“善事父母曰孝”,《袁氏世范》指出:“子弟有愚缪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家风文化中宣扬的家国一体思想、鼓励个人勤奋好学、建功立业的奋斗思想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观的爱国主义、人生观的坚定人生理想、道德观的诚信友善与爱岗敬业思想和发展观的遵纪守法等思想不谋而合。
2. 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方面,家风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指向。中国传统家风以家庭为单位对子女进行政治上的引导、道德上的培养、家庭观念上的影响,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实现个人成长、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渠道,立足于学生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国家大德的培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价值引领方面,家风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致力于突破“小家”与“大家”的局限,构建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认同。学生来自于一个个小家庭,最终也会回归家庭并拥有自己的家庭。家风文化引导家庭成员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社会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促进文化传承方面,新时代家风文化育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场域,两者都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重要发展目标。
3. 教育方法上的互通性
家风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教育等方法互通共振。家风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长辈对后辈的言传说教,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陆游的《放翁家训》等典故,都是长辈通过口头或书面上的理论教育与自身示范,对个体在孩童时期进行道德启蒙。理论“灌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传递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家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注重理论、文化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家风文化倡导家庭成员积极入世,思想政治教育则倡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都强调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再次,自我教育也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法。《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管子》中的“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都强调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家风文化也常用榜样教育法,孔子主张“见贤思齐”,常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以教育弟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榜样教育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尤其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让榜样事迹更及时、更大范围地传播,榜样教育法因其生动性、典型性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3. 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主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日趋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逐渐加强,要把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
3.1. 优良家风文化资源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四史”教育为主要内容,优良家风文化内容在课程中占比较少,家风文化内容仅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有部分内容,缺乏有效载体传承和发扬优良家风文化。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家风文化都可以被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因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会产生糟粕文化,家风文化也是如此,同样存在一些与现代发展不相宜的旧观点、旧思想。社会意识并不会与经济基础同步发展,滞后的社会意识仍会导致糟粕家风文化的传播,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发掘家风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内容,加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资源。
3.2. 家风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削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变迁,文化交流日益丰富,教育制度也逐渐完善,但这也影响了传统家风教育的延续和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承。首先,社会结构的变革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使主流家庭价值观受到冲击。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最小单位,中国人的社会角色往往先于个人身份存在;而西方社会以独立的个体为基本细胞,个体从出生其即被是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家庭中更强调个体间的平等与边界。西方家庭结构的传入,使得松散的家庭关系和对个人实现的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新趋势。其次,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的渗入,使得家庭成员家在家庭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在此类观念影响下个别家庭成员只考虑“自我设计”和“自我造就”,家庭主体意识淡化,使得家庭内部关系疏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主体意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再次,教育的普及和进步使得部分家长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3],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忽视了家庭对子女的培养作用,进而导致优良家风的建设与传承陷入困境。最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产生了挤压,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
3.3. 学生对家风弘扬的价值理念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是出生于1995~2009年的Z世代,他们成长于物质生活高度丰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让这部分学生对传统家风文化较难产生认同。Z世代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从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到如今的独生子女小家庭,另外部分家长的过度宠爱,使部分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长幼有序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其次,因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外来事物具有极强的兴趣,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鲜少主动接受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熏陶;同时西方文化渗透、信息大爆炸、信息茧房等现象也让大学生身边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内容,不断冲击其意识形态,影响其对家风文化的认同。并且,现代教育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作为多数人人生的转折点,大学生们正在积极地寻找自我,努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传统的家风文化往往强调服从和遵守规则,降低了大学生对家风的认同。最后,多数大学生独自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家庭,减弱了其对家风文化的归属感。
3.4. 两者融合的实践途径较为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风文化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因课程时间有限、开课地点受限、家校合力不足等原因,使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难。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紧凑,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优秀家风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和讲解。另一方面,由于开课地点的限制,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在教室开展,对于地方家风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使得学生无法直接地、切身实地接触到相关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家风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接受。并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少与家庭教育进行联合发力,使得家风文化在高校内没有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与载体。
4. 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等价值功能与作用[5],其蕴含的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在新时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融合,必定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1. 科学指引: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大势,深刻把握家庭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的深邃思考,是新时代高校将中华优秀家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伟大事业,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有效地扩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系统学习、研究习近平的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思想,把握家风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领悟论述中革命年代的红色家风故事,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讲授老一辈的家风建设故事与家风文化。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授课方式,更能用动人事迹感化被教育者,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家风文化。
4.2. 顶层设计: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断创新课程资源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可堪大用的新时代人才,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发挥家风文化育人的作用,就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专业实际情况,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时代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家风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用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涵养人,实现家风文化育人。在将家风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面对数量众多、底蕴深厚、内容庞杂的家风文化,还应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工作,立足“第二个结合”系统化梳理总结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剔除不良家风文化,减少消极影响,推崇符合时代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家风文化。
4.3. 资源挖掘: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家风文化资源与价值意蕴
要将中华优秀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富矿”。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教学内容,将家风文化中与时代要求一致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一致的内容,与思政课的理论内容充分融合,结合时代背景对家风文化进行阐释论证,拉近学生与家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源远流长。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动画、电影等形式辅助教学,更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带领学生前往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点,让学生沉浸式感悟家风文化。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思政课教师要相信大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利用“翻转课堂”“文化宣讲”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亲自体验家风文化、整理体验感悟,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录制文化宣讲视频,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将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观念[6],以提升学生对家风文化传承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家风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