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AI时代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焦虑与身份重构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Role Anxiety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AI Era
DOI: 10.12677/ae.2025.1571287, PDF, HTML, XML,   
作者: 严陈秋: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关键词: AI时代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角色焦虑AI Era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Value Rationality Role Anxiety
摘要: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面临功能弱化、权威解构与职业认同危机,角色焦虑日益凸显。本文以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为指导,探讨教师焦虑的表现与根源,指出技术主导下教育理性的偏移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进而提出通过教学角色再界定、教学目标再聚焦与身份定位再建构,实现从工具理性导向向价值理性回归,重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身份与教育使命。本文旨在为AI时代教师发展的理论重构与实践转型提供借鉴。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eply integrating into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face function diminution, authority erosion,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crises, leading t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anxiety. Guided by Weber’s theorie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root causes of teacher anxiety, arguing that the deviation in educational rationality driven by technology lies at the core of the issue. It further proposes reconstruc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educational mission through redefining teaching roles, refocusing pedagogical objectives, and reconstructing identity positioning—shifting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wards a return to value rationality.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AI era.
文章引用:严陈秋.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AI时代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焦虑与身份重构[J]. 教育进展, 2025, 15(7): 795-7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87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教育各个层面,深刻重构教育生态系统。从智能批改、语音识别到多模态学习平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这种影响尤为显著。AI擅长语言识别、翻译与语料生成等功能,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与学生个体化学习的可能性。然而,技术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升,也引发了中学英语教师前所未有的角色焦虑:当机器可以自动批改作文、即时纠错语音发音时,教师“我是谁”“我做什么”的身份认知开始动摇,专业性与存在感面临挑战。

这种焦虑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技术逻辑与教育本质之间的张力之中。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区分人类理性类型时提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强调手段的高效与精准,强调“是否有效”;而价值理性则关心“是否值得做”,强调教育的道德目标与人文关怀。在AI时代,以效率、可量化、标准化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正在主导教育系统,而教师原本应当坚守的价值理性则逐渐被边缘化。教学行为愈发被流程化、模块化,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倾向于短期可见的“结果”,而非长远而深层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失去了教学内容的主导权,更失去了职业使命的内在支撑。这种理性的失衡正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焦虑的根源。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也为教师身份的重构提供了契机。AI可以替代的是标准化、机械化的知识传授,但无法触及的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情感沟通与人格塑造。中学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者,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者、学生人格成长的陪伴者。因此,AI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构不应只是技术适应的过程,更应是教育理念的回归与更新。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技术环境中,重建价值理性的教育场域,重塑教师的职业身份,成为AI时代教育变革中的关键命题。

基于此,本文以AI技术加速介入教育为背景,立足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为理论分析框架,聚焦教师的角色焦虑现象,并尝试探索教师身份重构的路径,为AI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启示,呼吁教育回归人的本质,推动教师从工具逻辑的束缚中走向价值理性的自由生长。

2. AI时代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焦虑的形态表现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外部变量强势进入教育系统,使教育实践在结构性层面发生了剧烈变动。对于中学英语教师而言,这种技术介入不仅仅意味着教学工具的更新,更直接改变了其专业角色的边界与功能定位。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者与课堂的绝对权威,而逐渐沦为教学算法的执行者和平台系统的操作者。面对这一转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冲击,角色焦虑悄然生发,并在现实教学中表现出多种形态。

首先,AI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教师功能的边界模糊,激发了“被替代感”所引发的职业焦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音识别与智能评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学生语音、写作的即时反馈;翻译软件和语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词汇解释与语法讲解的功能;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资源、互动练习也替代了部分课堂讲授内容。这种“智能替工”的趋势削弱了教师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专业垄断地位,教师逐渐由“知识拥有者”滑向“内容协调者”“系统监测者”的边缘角色。这种角色弱化,使教师在课堂中的“存在感”下降,引发了对专业价值的质疑与身份焦虑[1]

其次,教学权威的解构加剧了教师身份的不稳定感。过去,教师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在课堂中享有权威性地位,而在AI主导的信息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易通过互联网、智能终端获取多源信息,甚至对教师知识进行即时验证与反驳。课堂中的“质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教师以“讲授者”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力逐渐削弱[2]。在英语课堂中,学生越来越依赖技术资源进行自学、预习与练习,而教师则面临教学主导地位动摇、课堂参与度降低的挑战。在这种去中心化趋势下,教师角色的模糊化导致他们对“自己在课堂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的疑惑不断加深。

再次,教学目标的异化带来内在教育价值的失衡,引发教师的意义焦虑。在“效率–精准–测评”的工具理性驱动下,英语教学越来越偏重于语言技能的量化训练与应试目标的达成,如听力正确率、词汇掌握量、作文评分等级等。这种过度功利化的目标设置,遮蔽了语言学习中本应包含的文化理解、价值思辨与个体表达的深层意义[3],压缩了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发挥空间。中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经常面临“教语言”还是“育人”的两难抉择,而教学管理系统对“成果”的硬性考核也不断强化工具性任务,使教师丧失了教学过程中的精神成就感与情感联结,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倦怠感与身份迷失感。

此外,中学英语教师还普遍面临来自技术适应性的焦虑。AI时代的教学场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掌握各类平台操作、数据分析与技术融合能力。然而,对于大部分经验型教师而言,技术迁移能力有限,学习新工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这种“技术恐慌”带来的挫败感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自信心[4]。同时,教育技术的快速更迭也使教师难以建立稳定的教学机制与专业节奏,教学的不确定性与技术依赖性在现实中转化为情绪压力与焦虑来源。

综上所述,AI时代中学英语教师角色焦虑主要表现为功能边界模糊带来的“被替代感”、教学权威瓦解导致的“身份失重感”、教育目标功利化引发的“意义缺失感”以及技术更新驱动的“适应困难感”。这些多维度的焦虑不仅是技术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更反映出教师在理性转型中的困境与呼声,为后续的身份重构指明方向。

3. AI介入下教师角色焦虑的原因分析

3.1. 教育工具理性的扩张与技术逻辑的压制

AI系统所倡导的“精准–效率–可量化”正是韦伯所界定的工具理性核心特征:它强调手段的最优化与过程的标准化,却易忽视教育活动的价值指向[5]。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各式在线智能批改、口语评测、学习路径推荐等功能日益完善,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以学生的分数提升率、练习正确率等数据指标来评估教师绩效[4]。结果,教师的备课、讲授、反馈等专业行为被拆解为一系列技术环节,算法与平台推荐开始主导“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从而挤压了教师的自主裁量空间,削弱了他们对教学目标与过程的主体把控能力。这种“由下而上”的技术规则,使教师对自身专业判断的信任遭受质疑,进而产生焦虑感。

3.2. 教育价值理性的缺位与教育意义的迷失

教育的价值理性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培育人的全面发展”[6],而AI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却往往只关注可量化的“结果”指标,忽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创造力等无法简单量化的核心素养。中学英语教师在具体课堂里,面临着“要么按照平台推荐的技能训练流程走,要么在有限课堂时间中自行安排文化探究与人文关怀”的两难抉择[7]。当每一次教学决策都需考虑“这一环节是否能在数据平台上体现效果”,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追求便日渐边缘化,产生“我为何而教”“教书育人的初心何在”的价值迷失。

3.3. 教师专业性重构与知识更新的滞后

AI技术的快速迭代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中学英语教师入职时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面对海量的教学平台、APP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常常感到“望而生畏”[8]。即使学校安排培训,内容也多集中在“会用”“会操作”层面,缺乏如何将AI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深度指导与案例分享。这导致教师虽掌握了工具使用,却难以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与过程反馈中实现“技术 + 学科 + 教育”三位一体的融合,形成真正的“智慧教学”体系。专业发展支持的滞后,使教师在角色转型中处于“行动–反思”循环的断裂状态,焦虑由此再次加剧。

4.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中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构的路径

面对AI所引发的教师角色焦虑,仅靠个体适应或技术培训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教师身份的危机本质上源于教育理性失衡与教育逻辑重构中的教师边缘化。因此,必须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重建教师的价值理性立场,使其重新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力量。本章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辨析逻辑,提出AI时代中学英语教师身份重构的三条路径:教学角色的再界定、教学目标的再聚焦与教育身份的再建构。

4.1. 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智慧引导者”转变

AI的强项在于处理结构化知识、执行重复性任务,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教师应脱离“教知识”的传统身份,转而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文化视野的拓展者[9]。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I进行词汇识别、语音评估等“技术性教学任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跨文化理解、语言思辨与表达的引导上,重新确立“不可替代”的教育存在。

4.2. 教学目标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转向“不可量化的人性成长”

在AI主导的教学情境中,效率和成果主导了课程目标与评价方式,但真正的教育不能忽视人作为“目的”的本体地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文化交融的学科,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语法和词汇掌握,更在于跨文化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突破应试导向的教育框架,重构教学目标体系,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文化认同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7]。价值理性的回归意味着要承认教育中的“不可测量性”,重建“人是教育目的”这一根本命题。

4.3. 教师身份从“技术适应者”重构为“人文守望者”与“人机协同者”

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并非被动接受技术的对象,而应成为“教育技术整合的主体”。这一身份转变不仅意味着操作工具的能力,还意味着教师要具备对技术伦理的思考力,对教学情境的判断力,以及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力[10]。教师不应将AI视为竞争者,而应通过人机协同探索新的教育共生结构,发挥“人”的情感温度与道德智慧优势,弥补AI理性冷静背后的人文空洞。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人机共教”的双师课堂,重新确立自己在教育场域中的存在价值。在“双师结构”中,AI完成技术性操作与数据分析,教师则引导情感交流、价值判断与人文省思,形成“机器精准 + 教师智慧”的协同育人机制[11]。这种身份重构不是对旧有身份的割裂,而是对教师主体性的延伸,是教师以教育理性回应技术挑战、实现自我超越的主动姿态。

4.4. 教师身份重构的深层基础是教育哲学的转向

AI的逻辑是“可计算–可预测–可控”,而教育的逻辑应是“生成–不确定–意义”。教师要以价值理性为出发点,重新定位教育的根本目标,激活自身的教育信念、专业伦理与文化责任感,从而在智能化浪潮中守住教育的“人”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教育的“价值载体”“文化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其身份应在理性重构中获得升华[12]

综上,教师身份的重构路径并非简单适应技术趋势,而是基于教育理性重建的价值回归过程。在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与教师定位等多个维度,教师都应超越工具理性限域,回应时代提出的价值诉求。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AI时代重塑专业尊严,实现从“工具依赖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跃迁。

5. 结语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动能,也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被技术高度渗透的学科领域之一,中学英语教师在AI赋能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功能边界的压缩、职业权威的削弱以及教育意义的模糊,从而引发了多维度的角色焦虑。

本文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为理论支点,分析了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现与深层成因,指出其根源在于教育理性结构的失衡与技术逻辑的过度扩张。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身份重构应走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路径,即通过教学角色的再界定、教学目标的再聚焦与教育身份的再建构,重拾教育的本质使命,重建教师的专业尊严。AI不应替代教育的灵魂,教师也不应沦为技术的附庸。唯有坚持价值理性的引领,教师才能在技术时代中实现角色的自我超越与身份的重新确立。未来的教育,不只是更智能的教育,更应是更有温度、更有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鑫, 解月光. 智慧教学能力: 智慧教育时代的教师能力向度[J]. 教育研究, 2019(8): 150-159.
[2] 宁虹, 赖力敏. “人工智能+教育”: 居间的构成性存在[J]. 教育研究, 2019(6): 27-37.
[3] 唐汉卫.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 教育研究, 2018(11): 18-24.
[4] 李芒, 申静洁. 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5): 62-68.
[5]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第I卷)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6] 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7] 张永波. 智慧教育伦理观的建构机理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49-55.
[8] 李海峰, 王炜. “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7): 81-87.
[9] 王国维. 论教育之宗旨[J]. 基础教育, 2008(9): 64.
[10] 李栋.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行动哲学”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0): 12-18.
[11] 余胜泉, 王琦. “AI + 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4): 14-22+29.
[12]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 林俊宏,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