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系统探讨1995年以来我国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为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5至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有关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的发文量、发文作者、期刊来源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856篇文献,来自253份期刊杂志,294位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在2篇及以上。其中,《基础医学教育》为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中山大学学者吴忠道为发文最多的作者。关键词聚类分析产生11个聚类主题,包含关键词最多的前3个聚类分别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寄生虫学。翻转课堂、课程思政和雨课堂是当下的热点关键词。结论:我国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构建起了系统且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改革重点聚焦于新型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以及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s in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since 1995, providing insight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cal professionals. Method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we visualized the publication volume, authors, journal sources, and keywords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trieved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nd 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during 1995~2024. Results: A total of 856 documents from 253 journa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294 authors published two or more documents. Among them,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was the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Professor Wu Zhongdao from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prolific author.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produced 11 cluster themes, and the top 3 clusters containing the most keywords wer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and parasitology. Currently, the hot keywords include flipped classroom,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rain classroom. Conclusion: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s in China have developed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reform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aching models in human parasitology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ivic education element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1. 引言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医学生掌握与人体健康有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为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面对“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众多学者聚焦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案例陈旧、实践能力不足、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2] [3]。文献计量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文献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探究学科领域的总体状况、发展态势和研究热点[4]-[6]。因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至202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词设定为“人体寄生虫学”AND“教学”,检索时间199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论文”。初步检索得到2236篇文献,采用NoteExpress 4.1.0文献管理软件去重后,由两名研究者分别逐一阅读文献的摘要、全文,进一步剔除会议论文、新闻报道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856篇。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works-CiteSpace格式导出后,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6.4.R1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采用GraphPad Prism 10.0对年度发文量和期刊来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1995至202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发文量总体呈“M”型变化趋势。1995至2011年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年发文量快速攀升至峰值(51篇)。2012至2015年发文量逐年下降,2016至2024年发文量先波动上升后逐年下降,2024年发文量降至21篇,相比2011年降低58.82%。见图1。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s of literature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from 1995 to 2024
图1. 1995至202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年度发表情况
3.2. 发文作者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分析,共出现作者节点568个,彼此间形成链接684条。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9位,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作者分别是吴忠道(19篇)、邢杰(14篇)、刘晖(13篇)。见表1。发表文献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294位,占总发文作者的51.76%。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分别以中山大学吴忠道、武警后勤学院邢杰、遵义医科大学刘晖、蚌埠医科大学夏惠、郑州大学刘若丹、新疆医科大学单骄宇、皖南医学院刘婷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跨机构合作较少。见图2。
Table 1. Authors with at least 10 published papers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表1.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发文量 ≥ 10篇的作者
序号 |
作者 |
发文量(篇) |
所在单位 |
1 |
吴忠道 |
19 |
中山大学 |
2 |
邢杰 |
14 |
武警后勤学院 |
3 |
刘晖 |
13 |
遵义医科大学 |
4 |
夏惠 |
11 |
蚌埠医科大学 |
5 |
李鹏 |
10 |
武警后勤学院 |
6 |
季旻珺 |
10 |
南京医科大学 |
7 |
付琳琳 |
10 |
徐州医科大学 |
8 |
徐文岳 |
10 |
陆军军医大学 |
9 |
周必英 |
10 |
遵义医科大学 |
Figure 2. Cooperation network map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图2.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3. 期刊来源分析
研究纳入的856篇文献分别来自253份期刊杂志。其中,《基础医学教育》刊载量最多,达97篇,占文献总数的11.33%。其次是《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60篇)、《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45篇)和《热带医学杂志》(34篇)。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有4种是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载文总量共349篇,占全部文献的40.77%。见表2。
Table 2. Top 10 Journals of literature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表2.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刊载数量前10位的期刊
序号 |
期刊名称 |
刊载量(篇) |
1 |
基础医学教育 |
97 |
2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
60 |
3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45 |
4 |
热带医学杂志 |
34 |
5 |
卫生职业教育 |
29 |
6 |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
21 |
7 |
教育教学论坛 |
18 |
8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7 |
9 |
现代医药卫生 |
15 |
10 |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13 |
3.4. 关键词分析
3.4.1. 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共纳入38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教学改革(157次)、实验教学(128次)、教学方法(84次)、寄生虫学(66次)、教学(62次)、改革(31次)、课程思政(30次)、教学效果(26次)、教学模式(25次)、教学质量(23次)。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聚类Q值为0.82,S值为0.96,表明聚类效果良好,可信度高。研究共形成11个聚类主题,分别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寄生虫学、医学生、实验教学、教学、教学质量、微课、思维导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3。
Figure 3. Cluster network map of key words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图3.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3.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有课程思政、寄生虫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其中,课程思政突现强度高达13.43,且从2019年持续至今。近5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课程思政以及雨课堂。见图4。
Figure 4. Keyword emergence map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图4.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图谱
4. 讨论
4.1. 人体寄生虫学改革发展迅速,但力度仍需加强
从发文量来看,1995至2024年我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整体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变化特征。1995至2002年间发文量相对较少,年均发文9.75篇,说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献内容以讲述教学体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为主。2003至2011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发文量显著增长,年均发文35.89篇,并在2011年达到高峰(51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改革的核心是实验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发文量显著增长的原因,可能与医学教育改革政策文件出台,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各层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设立,人体寄生虫学领域新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的反向推动,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及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等有关。2012至2024年发文量先下降后上升再降低,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处于深化与拓展阶段。这一阶段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的是,2021至2024年发文量平均每年减少6.25篇,提示应持续强化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7],以激励教师深入开展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研究。
4.2. 代表性研究团队已经形成,但跨机构合作较少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显示,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分别以中山大学吴忠道、武警后勤学院邢杰、遵义医科大学刘晖等为核心的代表性研究团队,但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相对匮乏。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建设普遍面临被忽视、课时数压缩、优秀人才不足等困难和挑战,不同机构间合作的加强,将极大促进先进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及推广应用,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帮助提升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推动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持续发展与创新。同时,作者主要来自高等医学院校,提示与临床、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在教学方面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成功举办17届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已成为我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8]。
4.3. 医学教育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同向发力,推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期刊来源分析表明,《基础医学教育》和《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分别是刊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文献数量最多的医学教育领域期刊和寄生虫学专业学术期刊,为教学改革研究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传播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寄生虫学专业期刊设置教育专栏,为高质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分享搭建高效的传播通道,表明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许多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文献在《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极大提升了研究的影响力,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热情,推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4.4. 人体寄生虫教学改革聚焦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和实验教学研究
三十年来,我国人体寄生虫学从最初的挂图、投影片和录像带教学到如今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教学,从传统教室教学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价,从专业教育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9]。通过分析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研究的关键词,发现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型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以及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热点围绕“模式创新–价值引领–实践强化”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模式创新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耦合构成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基于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10]、BOPPPS教学法[11]、OBE教育理念等理论框架,结合翻转课堂[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思维导图、知识图谱、情景模拟、形态学读片及绘图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依托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室、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数字化平台,聚焦高阶思维训练与技能实操,重构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路径,推动教学形态从“单向灌输”向“互动探究”转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鲜明特征。“课程思政”的高突现强度,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挖掘人体寄生虫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彰显课程育人的双重功能。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实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发展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至2024年间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新型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展开。作者合作网络分散,跨机构合作有待加强。课程思政和雨课堂是当下的研究热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AI赋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13]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近年来全健康理念(One health)逐步推广,基于全健康理念重构人体寄生虫学[14] [15]教学体系也尤为迫切。
基金项目
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SKL-HIDCA-2023-39)、新疆医科大学校级自然科学青年研究项目(2024XYZR11)、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410760126, X20241076016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