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案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Examples with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DOI: 10.12677/ae.2025.157129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梅景: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敦煌文化“纲要”课文化自信 Dunhuang Culture “Outline” Course Cultural Confidence
摘要: 敦煌文化是多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敦煌文化案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立德树人。
Abstract: Dunhuang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ong-term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ivilizations, demonstrat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amples of Dunhuang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ut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it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文章引用:李梅景. 敦煌文化案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7): 851-8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29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1]。敦煌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敦煌文化案例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课,能更充分发挥思政课“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

2. 敦煌文化案例融入“纲要”课的价值意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将包罗万象的敦煌文化具体案例有机融入“纲要”课教学,符合“纲要”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敦煌文化融入“纲要”课,一方面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性”,提高教学实效,推进课程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担当意识。

2.1.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

“纲要”课目前的主要授课对象是零五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新知更为敏感,对老生常谈式的旧知复述缺乏兴趣。“纲要”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们在以往学习阶段中有过涉猎和学习,如照本宣科式讲述,乏味枯燥,缺乏吸引力。

将敦煌文化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资源体系,可为“纲要”课创新提供新的方法论路径。甄选敦煌文化中的具体案例,将之与“纲要”课生动融合,一则能够消解程式化教材带来的扁平化叙事结构,通过微观史视角重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感知;二则运用新鲜的知识谱系激活认知机制,使抽象历史概念转化为可触知的认知图式。从而有效地突破教材局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性”,推进课程建设。例如:通过具象化展示敦煌文化中无与伦比的飞天壁画、精美绝伦的菩萨塑像、错落有致的石窟等,可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悟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悠久。

2.2. 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担当意识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例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4]。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5]

敦煌文化呈现的璀璨文明,是中华文明博大气象的实证。敦煌文化,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自信。将敦煌文化中的璀璨文明有效地融入“纲要”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切实践行,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崭新历史方位。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接班人和圆梦人。在享受新时代美好生活之时,大学生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更深切地认识和担当意识。将敦煌文化有机地融入“纲要”课,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近代敦煌文物的被盗与流散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近代中国的磨难,深切体悟民族复兴何以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强化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历史担当意识。

3. 敦煌文化可融入“纲要”课的具体案例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纲要”课程体系具有显著的教学价值。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实施路径:一是数字化技术路径。如依托“数字敦煌”虚拟工程平台,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敦煌文化的数字化融入。二是实践教学路径。通过组织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等现场教学活动,构建情境化学习场域。研究表明,该路径的教学效果显著,但实施不易。三是案例教学路径。通过对敦煌文化的系统梳理和发掘,将敦煌文化有机嵌入课程知识体系。该路径作为最具操作性的常规路径,最具推广性。本文主要探讨敦煌文化融入“纲要”课程的具体案例教学路径,拟构建标准化的案例教学范式。

3.1. 敦煌壁画的融入

4.5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不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而且生动再现千百年前现实世界的人生百态,是多种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展现出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莫高窟285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代表性洞窟之一,近200平米的壁画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285窟的壁画不仅有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形象如伏羲、女娲、雷公等,还有中亚、印度、波斯甚至希腊艺术印记的诸神形象如日天、月天、毗那耶伽等形象[6]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创作于初唐时期,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展现了中原与西域的早期政治、文化互动,是丝绸之路开拓的历史见证。此窟壁画融合汉地绘画风格与西域元素,反映唐代对边疆治理和文化交融的重视。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局部伎乐图,描绘的是一组小型乐舞图。六名乐手持不同的东西方乐器演奏,反映汉唐时期音乐舞蹈的多元融合,佐证了多民族交流与丝路繁荣。壁画中央的伎乐天神,姿态雍容、落落大方,举足顿地间,旋跨跃起,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大唐盛世在这一刻被定格[7]

敦煌壁画通过历史事件、世俗生活、宗教叙事等主题,呈现了汉唐时期敦煌作为丝路枢纽的文化交融盛景,彰显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和中华文化博大包容的精神内涵。敦煌壁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8]的历史规律。

3.2. 敦煌文献的融入

藏经洞出土的6万余卷敦煌遗书,是丝绸之路研究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与多种文明交融的印证。敦煌遗书以写本为主,另有少量印刷本,纪年从最早的“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至最晚的“大宋咸平五年(1002)”,时间跨度近7个世纪[9]。敦煌遗书内容包罗万象,除大量佛经外,非佛教文献体裁异常丰富,涵盖官方文书、文艺作品、儒道文献、字典、教材、信件、医书、占卜文献、日历等。

法藏敦煌文献(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内容涉及唐代沙州(敦煌)地理、水利、驿站体系,记录了西域商旅往来及多民族聚居的行政管理体系,体现唐朝边疆治理能力。英藏敦煌文献(S.1344)《唐开元户部格残卷》记载唐代户部法律条文,涉及西域屯田、赋税政策,反映中央对丝路经济带的规范管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BD08679)《摩尼教经典》,是汉文摩尼教文献,融合波斯宗教与中原文化,印证唐代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性。

敦煌文献中除汉文文献外,还有大量非汉文文献,如粟特文、回鹘文、藏文、于阗文等,佐证了不同民族、语言在敦煌地区的交流与融合。例如:法藏敦煌文献P.4521,是回鹘文汉文双语文献,涉及敦煌葡萄园租赁条款,体现元代双语契约的规范性;英藏敦煌文献Or.15000/1,是藏汉双语的佛教文献,反映汉藏佛教融合。

敦煌文献从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维度印证了汉唐时期敦煌多民族共生格局,呈现出敦煌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景象。千百年来多元文明荟萃交融于敦煌,敦煌文献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开放和包容并蓄,并且从中可以一窥千年前汉唐盛世的繁华。

3.3. 莫高精神的融入

2018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指出:“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文化旅游开发和遗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10]“莫高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将之融入“纲要”课,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文明传承担当意识的强化。

常书鸿(1904~1994年),中国现当代油画家、敦煌学家、艺术理论家。早年曾在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偶然接触到敦煌壁画图录,即为其中的敦煌艺术所吸引,后在战乱频仍、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远赴敦煌。他将一生献给了敦煌艺术,于战乱年代鞠躬尽瘁守护国宝,新中国成立后排除万难将敦煌学发扬光大,被誉为“敦煌守护神”[11]

段文杰(1917~2011),敦煌壁画临摹大师。1945年,从国立艺专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到了魂牵梦萦的敦煌。彼时莫高窟的生活极其艰辛,住马厩房、经常吃不饱,甚至还要提防盗贼。由于无电力照明,只能靠“借光法”、“秉烛作画”来临摹壁画。段文杰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用画笔临摹下大量敦煌壁画。为今天的敦煌壁画保护、修复、临摹等提供了宝贵资料。段文杰先生是一代敦煌人的代表,被誉为“大漠隐士”[12]

樊锦诗(1938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到敦煌工作,自此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樊锦诗先生在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方面潜心耕耘,坚持改革创新,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构建“数字敦煌”,为敦煌莫高窟文物和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13]

4. 结语

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营建,现存492座洞窟、6万余卷敦煌遗书、4.5万平方米精美壁画、2千余身精妙塑像……,除物质文明外,还有一代代敦煌人匠心传承铸就的“莫高精神”,这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宝藏。

将敦煌文化具体案例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是丰富“纲要”课的知识性、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担当意识。这一具体案例教学路径一则为“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育人功效;二则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3年安徽工程大学质量工程一般项目“芜湖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3jyxm52);2024年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示范课堂”(项目编号:2024szsfkt03);2022年安徽工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研究”项(S02202209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0-09-19(01).
[2] 本书编写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11.
[3]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10.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03.
[5] 季羡林. 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09-04(07).
[6] 张元林. 粟特人与莫高窟第285窟的营建——粟特人及其艺术对敦煌艺术贡献[C]//云冈石窟研究院.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401.
[7] 顾春芳. 聆听: 溢出洞窟的妙音[C]//巫鸿, 荣新江, 顾春芳, 等. 了不起的敦煌.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299.
[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468.
[9] 樊锦诗. 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J]. 求是, 2020(4): 62-63.
[10] 习近平.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J]. 求是, 2020(3): 4-7.
[11] 章琳.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J]. 中国档案, 2018(2): 82-83.
[12] 刘进宝. 敦煌学的珍贵历史记录——读《敦煌人生: 我的父亲段文杰》 [J]. 敦煌学辑刊, 2022, 4(4): 200-209.
[13] 汪正一.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J]. 敦煌研究, 2021(4):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