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中“花”意象概念隐喻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the “Flower” Image in The Vegetarian
DOI: 10.12677/ml.2025.137760, PDF, HTML, XML,   
作者: 姚雪慧: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关键词: 概念隐喻《素食者》认知语言学Flower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Vegetarian Cognitive Linguistics
摘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对小说《素食者》中出现的植物意象及其词频进行统计,从中选取出现频率最高且在小说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花”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再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角度,对《素食者》中的“花”意象例句进行分析,系统探究“花”这一意象在《素食者》中的多重内涵。在方位隐喻中,“花”象征着一种“生命力”;在本体隐喻中,“花”的意象被用来象征“艺术鉴赏力”;在结构隐喻中的“花”则象征着“解脱”。这三种隐喻类型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小说丰富的象征意义,增强了文本的内在统一性。通过这一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素食者》作品的理解,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素食者》提供了关于概念隐喻的新视角,也为认知语言学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案例和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its primary research framework, supplemented by corpus linguistics methods. First, it conduc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lant imagery and its frequency in the novel The Vegetarian, using corpus linguistic tools. Among these, the image of “flower” stands out as the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symbolically significant, and is thus selected as the core subject of this study. Drawing o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orientational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 and structural metaphor—the paper analyze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e “flower” image in the novel to explore its multiple layers of meaning. In the orientational metaphor, the flower symbolizes vitality; in the ontological metaphor, it represents artistic sensibility; and in the structural metaphor, it signifies liberation. This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egetarian, but also offers a new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grounde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viding a case stud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literary analysis.
文章引用:姚雪慧. 《素食者》中“花”意象概念隐喻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08-71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韩国作家韩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她的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文字,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中的苦难与挣扎,从而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2024年,韩江因其“富有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并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素食者》作为韩江的代表作之一,深刻揭示了社会如何一步步吞噬个体将那些无法适应“正常规则”的人推向“边缘”。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素食者》《胎记》和《树火》,分别从女主人公英惠的丈夫、姐夫、姐姐的视角展现英惠不同的人生阶段,刻画了一个拒绝肉食暴力、对压迫无声抗争的女性形象。《素食者》因其独特的创新性和深刻的影响力,在2016年一举斩获了“国际布克文学奖”,韩江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1.2. 先行研究

关于韩江的《素食者》小说在韩中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研究集中于女性主义、人物形象、叙事学和精神分析等领域。

韩国学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围绕韩江《素食者》的研究主要分为几大类型。首先,女性主义研究是重点,许多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和女性自我觉醒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其次,人物形象研究集中于女性的逃离与抵抗,分析其身体的变形与道具化。叙事学研究则聚焦于韩江作品的叙事特征变化,尤其是创伤叙事和叙述方式的逆转。此外,学者还从身体书写、精神分析等角度研究小说中的主题,探索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身份转变。

相比之下国内对韩江及其作品《素食者》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可分为翻译和作品分析两方面。在翻译方面,译者千日和胡椒筒分别将小说翻译为《素食主义者》和《素食者》,后者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在作品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人物形象、叙事学、伦理批评以及意象隐喻等角度展开研究。女性主义批评多关注小说对女性生存处境与父权制的批判,人物形象研究则深入探讨了女性抗争的意义与人物间的二元对立,叙事学和伦理批评分别解读了韩江作品的叙事特征与伦理危机,而意象隐喻研究则分析了小说中意象的隐喻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但数量很少。

整体来看,随着《素食者》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韩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韩两国研究者对该作品的兴趣日益浓厚,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现有研究大多是从文学角度出发。然而从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角度切入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分析韩江小说《素食者》中的“花”意象,探讨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这一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素食者》这部作品的理解,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素食者》提供了关于概念隐喻的新视角,也为认知语言学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案例和路径。

1.4. 研究方法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首先,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对小说《素食者》中出现的植物意象及其词频进行统计,从中选取出现频率最高且在小说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花”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再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角度,对《素食者》中的“花”意象例句进行分析,探究“花”这一意象在《素食者》中的多重内涵。

2. 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主张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现象或单纯的词汇表达,人类的思维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是通过隐喻进行映射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定义为从一种经验领域,即“源域”,向另一种经验领域,即“目标域”的系统性“认知映射”,并称之为“概念隐喻”。“源域”和“目标域”是体验层面上的对立概念。“源域”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体验,因此具体、物理性、明确且结构化;而“目标域”是用于表达的领域,通常是抽象的、非物理性、不明确且缺乏结构的体验[1]。比如“时间是金钱”“人生是旅途”以及“思想是食物”等,这样的隐喻称之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在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词典编纂和语言教学等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发展,还激发了隐喻理论、语言与思维关系以及哲学思想等研究方向的学者们对“概念隐喻”的浓厚兴趣。此外,莱考夫、约翰逊及其他学者共同推动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将其广泛运用于文学分析、政治、法律和数学思想等研究中,为这些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

基于对概念系统的分析和认知视角的探索,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一分类已在学术界广泛认可。因此,本文也采用此框架,对《素食者》中的“花”这一意象的“概念隐喻”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详细分析。

3. 《素食者》中“花”意象概念隐喻

依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人类认知顺序,植物范畴属于仅次于人体、动物的基本等级范畴[2]。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们不仅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随处可见,同时也是作家笔下虚构世界的重要元素。我们在认识植物和利用植物过程中,植物对我们的认知思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类将原本用来描述植物的概念用于植物以外其他事物的认知上面。以植物域的事物来映射理解其他抽象事物域就是植物隐喻的实质[3]

植物在人类的认知中与其他事物彼此关联,对于人类来说,植物不仅是自然环境中单纯的事物,它们也具有人的形态、器官、组织结构,甚至亲属关系,也可以反映出人类的状态、行为和心理特征等等。人们通常将植物实体的某个特征与人类特征或事物的相似之处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植物成为了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化和认知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花”作为植物界中常见的存在,不仅是植物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知隐喻研究中的重要对象之一。

Table 1. Statistics of plant imagery in The Vegetarian [4]

1. 《素食者》植物意象统计表[4]

植物意象

次数

所占比重(%)

꽃(花)

46

30.26%

나무(树)

33

21.71%

잎(사귀) (叶)

23

15.13%

숲(树林)

21

13.82%

초/풀(草)

9

5.92%

줄기/뿌리(根)

9

5.92%

가지(枝)

4

2.63%

껍질(皮)

2

1.32%

꽃송이(花朵)

2

1.32%

암술(雌蕊)

1

0.66%

낙엽(落叶)

1

0.66%

꽃봉오리(花骨朵)

1

0.66%

在《素食者》中,植物意象的使用颇为丰富,各种植物意象出现100余次,占各类意象之首[5]。如上表1所示,植物意象中“花”的使用尤为突出,在所有植物意象中占比高达30.26%,居于首位,这一比例不仅凸显了“花”在《素食者》植物意象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它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小说的第二章《胎记》中,“花”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成为了第二章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花”意象频繁的使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此外,从文学的角度看,“花”往往作为女性的象征,承载着关于女性身体、美感、欲望及生命状态的多重含义。在《素食者》中,“花”与女主人公英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紧密相连,折射出她在压抑环境中的挣扎与抗争。因此,“花”这一意象不仅是《素食者》植物意象中的一个显著代表,也成为了整个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以及结构隐喻三个方面结合例句探讨《素食者》中“花”这一植物意象。

3.1. “花”意象的方位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的认知以体验为基础,最直接的体验来自方位的感知。方位感帮助人们在初步感知世界后形成具体概念,进而推导出更抽象的概念,最终完善概念系统。抽象概念映射到空间方位时,例如“上”常表示健康、快乐、数量多,美德、地位高等,而“下”则对应相反的含义。这种空间取向与身体体验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使得“上”“下”“前”“后”等词汇不仅指示方向,还广泛用于描述情感、状态、地位和数量等抽象概念。

在《素食者》中,“花”这一意象从方位隐喻的角度象征着“生命力”。花朵从地下的根茎开始向上突破,破土而出,迎接阳光,最终盛开,这一过程反映了生命力的勃发与对向上生长的坚定追求。从种子萌发、发芽、成长、含苞到盛开,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生命在不断蓄积力量突最终突破束缚,这正如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生命力源源不断地积累,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例1: 그의 아내가 그 일요일 오후 그에게 아들을 목욕시켜달라고 하지 않았다면. 그가 아들을 커다란 수건으로 감싸서 안고 나온 뒤, 아내가 아들에게 팬티를 입히는 모습을 보며 “아직도 몽고반점이 제법 크게 남아 있군. 대체 언제나 없어지는 거지?” 하고 묻지 않았다면. 아내가 “글쎄…… 나도 정확한 기억은 없는데. 영혜는 뭐, 스무살까지도 남아 있었는걸” 하고 뜻없이 말하지 않았다면. “스무살?” 하는 그의 물음에 “응…… 그냥, 엄지손가락만하게, 파랗게. 그때까지 있었으니 아마 지금도 있을 거야” 라는 아내의 대답이 뒤따르지 않았다면. 여인의 엉덩이 가운데에서 푸른꽃이 열리는 장면은 바로 그 순간 그를 충격했다[6]1.

——<채식주의자>

如果那个星期天,妻子没有让他给儿子洗澡;如果他没有用大浴巾裹住儿子走出浴室,并在看到儿子穿内裤时说:“胎记怎么还那么大,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消失啊?”如果妻子没有漫不经心地回答:“谁知道……我也记不清了。不过英惠到了二十岁还有胎记呢。”如果面对他的疑惑,妻子没有追加描述说:“嗯,有拇指那么大,绿色的,可能现在还有吧。”假如没有发生这件事,那么女人臀部绽放花朵的画面也不会成为刺激他灵感的瞬间[7]2

——《素食者》

《素食者》中“花”这一意象始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胎记”这一形象上。“胎记”常见于新生儿的臀部,而在《素食者》中“胎记”却出现在女主人公英惠的臀部。一个成年人拥有婴儿才具备的特殊标记,这本身象征了英惠如初生般的原始生命力。同时,作者将“胎记”描绘成“花朵”,更赋予其一种植物般的生命力。当姐夫第一次听姐姐提到妹妹英惠身上的胎记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女人臀部绽放花朵”的画面,这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新生般的原始生命力深深触动了他,也激发了他对小姨子本能的欲望。

例2: 하늘에서 빛이 내려와 영혜의 몸을 통과해 내려갈 때, 땅에서 솟아나온 물은 거꾸로 헤엄쳐 올라와 영혜의 샅에서 으로 피어났을까. 영혜가 거꾸로 서서 온몸을 활짝 펼쳤을 때, 그애의 영혼에서는 그런 일들이 일어나고 있었을까.

——<채식주의자>

当阳光贯通英惠的身体,地下涌出的水逆流而上灌充她的身体时,她的胯下真的会开出花朵吗?当英惠倒立舒展身体时,她的灵魂深处真的在发生这一切吗?

——《素食者》

植物生长的终点是开花结果,这象征了生命历程的圆满。姐姐所想的源域“花朵”经过“概念隐喻”的转换,指向了目标域——英惠体内那股涌动的“生命力”。阳光贯通英惠的身体,地下水逆流而上,象征了一种超越常规的生命力,这股生命力自下而上涌动,突破生命的限制,从根源深处激发出强烈的向上力量,尤其是花朵从英惠胯下绽放的描写,更鲜明地展现了这股生命力自下而上的释放。主人公英惠在压抑环境中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内在觉醒,她以“花”的姿态生长,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完成自我意识的复苏,这种“向上”不仅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趋势,也代表着个体精神的反抗与升华。

3.2. “花”意象的本体隐喻

空间位置为人们理解世界提供了认知基础,但方位隐喻存在一定局限,而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为了理解更深奥的概念,必须通过特定的物理实体实现意义转化,这便形成了本体隐喻。本体隐喻将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实体的概念和结构应用于非实体的事物,意味着我们将抽象体验视为具体实体,从而赋予这些抽象概念可被感知、量化和指称的特征。例如:事件、想法、活动、情感等抽象概念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物质或实体。

在《素食者》中,“花”这一意象从本体隐喻的角度象征“艺术鉴赏力”。

“花”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实体,具有清晰可感的特征,如形状、颜色、气味等,而“艺术鉴赏力”作为一种抽象的认知能力,通过花的象征得以具象化。通过这种概念隐喻,韩江使得“艺术鉴赏力”不再是一个遥远难以触及的精神能力,而是变得如同花朵一般,能够被观者感知、欣赏和理解。

例3:먼저 그녀의 어깨까지 흘러내린 머리카락을 쓸어올리고, 목덜미에서부터 꽃을 그리기 시작했다. 자주와 빨강의 반쯤 열린 꽃봉오리들이 어깨와 등으로 흐드러지고, 가느다란 줄기들은 옆구리를 따라 흘러내렸다. 오른쪽 엉덩이의 둔덕에 이르러 자줏빛 꽃은 만개해, 샛노란 암술을 도톰하게 내밀었다. 몽고반점이 있는 왼쪽 엉덩이는 여백으로 남겼다. 대신 그 푸르스름한 점 주변으로 그보다 흐린 연둣빛을 큰 붓으로 깔아, 연한 꽃잎 그림자 같은 반점이 도드라지게 했다.

——<채식주의자>

他先把垂在她肩膀上的头发撩开,然后从后颈开始下笔。紫色和红色半开的花蕾在她的背后绽放开来,细细的花茎沿着她的侧腰延伸下来。当花茎延伸到右侧臀部时,一朵紫色的花朵彻底绽放开来,花心处伸展出厚实的黄色雌蕊。印有胎记的左侧臀部留下了空白,他拿起大笔在青色的胎记周围上了一层淡绿色,使得那如同花瓣般的胎记更为突出了。

——《素食者》

例4:그녀는 천천히, 마치 어떤 조용한 음악을 타고 몸을 움직이듯이 팔과 다리, 허리를 구부려 모로 누웠다. 그는 부드러운 능선과 같은 그녀의 옆구리와 엉덩이의 선을 찍고, 뒷모습의 밤의 꽃들과 앞모습의 태양의 꽃들을 번갈아 찍었다.

——<채식주의자>

她像伴随着某种安静的音乐慢慢地移动着手臂和大腿,弯曲着腰背侧躺了过来。他用镜头捕捉了那如同山脊般柔美的侧腰曲线和背后的黑夜之花,以及胸前的太阳之花

——《素食者》

在小说第二部分《胎记》中作者描绘姐夫在英惠身上作画的过程时,有大量对花朵的细节描写,通过花朵次第开放的描写深刻地隐喻了艺术鉴赏力。姐夫在英惠身上画花的场景通过细致的笔触和色彩的层次,将一种精致而压抑的情感缓缓展开。这种描写带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像一幅细腻的画作,展示了英惠身体与花朵的融合,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花的意象在这里不仅是装饰物,更是通往艺术的窗口,象征了一种“艺术鉴赏力”。

3.3. “花”意象的结构隐喻

与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相比,结构隐喻更为普遍,结构隐喻指的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8]当一种概念的结构被固定后,便可以创造出更加广泛和灵活的表达。

在《素食者》中,“花”这一意象从结构隐喻的角度象征“解脱”。花朵的生长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转变,从种子到发芽,再到生长,最终绽放,花朵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束缚、挣脱困境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解脱的概念结构相契合,解脱不仅是精神层面的突破,也是从外界压抑和内心束缚中逐步获得自由的过程。花朵突破束缚到绚烂地盛开正如英惠通过努力突破内心的束缚,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我,从而完成自我解脱的转变。通过花的绽放,韩江建构了一种突破性别刻板、实现女性主体觉醒的隐喻路径,同时也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

例5:언니, 내가 물구나무서 있는데, 내 몸에 잎사귀가 자라고, 내 손 에서 뿌리가 돋아서……땅속으로 파고들었어. 끝없이, 끝없이……응, 사타구니에서 꽃이 피어나려고 해서 다리를 벌렸는데, 활짝 벌렸는데……

——<채식주의자>

“姐,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扎进土里,不停地、不断地……嗯,胯下就要绽放出花朵了,所以我会打开双腿,彻底打开……”

——《素食者》

例6:어떻게 내가 알게 됐는지 알아? 꿈에 말이야, 내가 물구나무서 있었는데……내 몸에서 잎사귀가 자라고, 내 손에서 뿌리가 돋아서……땅속으로 파고들었어. 끝없이, 끝없이……사타구니에서 꽃이 피어나려고 해서 다리를 벌렸는데, 활짝 벌렸는데……

——<채식주의자>

“你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吗?是梦,我在梦里倒立……身上长出了树叶,手掌生出了树根……一直钻进地里,不停地,无止境地……我的胯下仿佛要开了,于是我劈开双腿,大大地劈开……”

——《素食者》

英惠描述自己在倒立时,感觉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生出树根,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自然和大地连接的渴望和一种回归本源的向往。这种连接让她感觉到自己仿佛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再是一个被社会规范和期望所束缚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身体和心灵仿佛与大地连接,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这朵花不仅是她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她对束缚的突破和对自由的渴望。在她的内心深处,这朵花代表着从压抑中觉醒的力量,是她从社会规范和期望中解放出来,寻找自我解脱的过程。

4. 结论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韩江小说《素食者》中的“花”意象进行“概念隐喻”分析,揭示了“花”在《素食者》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在方位隐喻中,“花”象征着一种“生命力”;在本体隐喻中,“花”的意象被用来象征“艺术鉴赏力”;在结构隐喻中的“花”则象征着“解脱”。通过对“花”意象的多层次解读,可以看出该意象不仅承载了人物心理状态的外化,也构建了小说主题的深层象征,体现了韩江在叙事与审美表达上的高度融合与创新。与此同时,这一研究也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文学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与解释力,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

NOTES

1笔者参考的文献为电子版,页码无从考证,下同。

2笔者参考的文献为电子版,页码无从考证,下同。

参考文献

[1] 임지룡. 인지의미론[M]. 서울: 탑출판사, 1997: 173-174.
[2] 陈晦. “植物是人”概念隐喻在汉英植物名中的投射[J]. 外国语文, 2014, 30(5): 81-87.
[3] 贾兴俊. 《水浒传》中植物隐喻的维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22.
[4] 于欣悦, 金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树”意象植物隐喻研究——以《素食者》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19): 42-46.
[5] 于智雯. 韩江小说中的植物意象隐喻——以《素食主义者》为主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6(9): 177-182.
[6] 한강. 채식주의자[M]. 파주: 전자책, 2007.
[7] 韩江. 素食者[M].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8]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