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方言语气词“哈”和“嘎”辨析
Analysis of the Modal Particles “Ha” and “Ga” in Cangxi Dialect, Sichuan Province
DOI: 10.12677/ml.2025.13776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哈”“嘎”语用功能句类选择“Ha” “Ga” Pragmatic Function Sentence Selection
摘要: 本文以四川苍溪方言中的语气词“哈”和“嘎”为研究对象,对两者进行了语用功能、句类选择两方面的辨析,并利用zhTenTen软件进行了搭配验证。研究发现在表达停顿的功能上,“哈”表承接,“嘎”表转折;征询认同功能上,“哈”强调提出建议,征询受话人同意,而“嘎”强调提出说话人和受话人共有的背景信息,对受话人进行再次确认;在附和功能上,“哈”表示受话人初次接受说话人的新信息,程度较轻。“嘎”表示受话人接受说话人和自己共知的旧信息,程度较重,伴随着受话人的话语印证和进一步解释;质询和讽刺功能上,“哈”和“嘎”可以混用。在句类选择上,“嘎”主要出现在疑问句中,“哈”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odal particles “ha” and “ga” in the Cangxi dialect of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sentence type selection, and verifies their collocation using zhTenTen softwar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pauses, “ha” represents continuation, and “ga” represents inflection;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 of seeking recognition, “ha” emphasizes making suggestions and seeking the consent of the listener, while “ga” emphasizes presenting comm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listener to reconfirm the listener; in terms of the echo function, “ha” indicates that the recipient is receiv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the speaker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is relatively light. Ga “indicates that the recipient accepts old information known to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mselves, to a greater extent, accompanied by the recipient’s discourse confirmation and further explanation; in terms of questioning and satire functions, “ha” and “ga” can be mixed. In terms of sentence type selection, “ga” mainly appears in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while “ha” appears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文章引用:李洋. 四川苍溪方言语气词“哈”和“嘎”辨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15-7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1

1. 引言

苍溪县,位于四川北部,广元市南端,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东与南江、巴中二县接壤,南与阆中市比邻,西与剑阁县、广元市元坝区相连,北与旺苍县交界,属于西南官话片区。苍溪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方言词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苍溪方言独特的地域特色。“哈”和“嘎”是四川苍溪方言语气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在语用功能和句类选择方面都存在相似性,有时两者互换并不影响句意,但在句意表达上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误用会导致语篇逻辑不合理。然而由于语气词“哈”与“嘎”同现的方言区较少,目前尚未出现关于两者辨析的研究。

“哈”并非四川特有的语气词,在北京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中都有使用,近年在网络语体中十分常见,比如“晚点哈!”、“加油哈”,表示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嘎”主要作为西南官话中的语气词出现,同时,在上海金山方言枫泾片区也有出现,但枫泾片区“嘎”的语用功能与西南官话差异较大。

学者们目前对语气词“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察“哈”作为方言语气词的功能,一方面探究“哈”的语义形式和功能。

第一类研究,目前已有对北京方言,四川广安、四川大竹、重庆、湖北利川、江西南昌、内蒙开鲁等方言语气词“哈”的考察。贺阳依据北京话的口语对话录音,讨论了北京话的语气词“哈”的句法、语义特征和社会分布特点(贺阳,1994)。蒋红梅探讨了“哈”在四川方言四类句子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蒋红梅,2009)。周丹丹从语音和功能两方面讨论了开鲁方言和四川方言中“哈”的使用(周丹丹,2011)。滕竹梅解析了重庆方言中的语气词“哈”和“哒”在不同句类中表示的不同语气意义(滕竹梅,2018)。向小娟描述了广安话语气词“哈”在不同句类中的主观性表现(向小娟,2019)。罗琭昕对比分析了南昌方言中的互动语气词“哈”“嗬”的语法位置和搭配模式(罗琭昕,2023)。黄婧分别探析了大竹话句末四种语气词“哈”“噻”“哇”“哒”出现的语境和意义。

第二类研究,将“哈”看作是已从方言进入普通话,再进入到网络语体的语气词。研究方向有“哈”的语用功能,语法化过程,语气意义,语义源流,还有网络语境下的变异等方面。如尹世超探析了“哈”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的特点。苏小妹(2008)将句末语气词分为附加问句中的“哈1”和语法化后的“哈2”。崔莉佳(2009)用“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归纳法”研究归纳了“哈”的语气意义。刘金勤、马宝鹏、庄会彬等对语气词“哈”进行了源流考察。崔希亮(2011)认为“哈”具备交互主观性。王佳梅(2012)对“哈”为代表的六种语气词进行主观性研究。吴宝安,韩小红(2013)探析句末语气词“哈”的语气意义虚化成因,具有委婉情态效果。张传枝(2013)发现了“哈”作为网络聊天语能够增强聊天语气,使话语连贯。马永娜、丁泉琨分析了“哈”作为句末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游璐、朱丹、朱玉琴对网络语境下语气词“哈”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程润峰(2023)着眼于网络语境下“哈”的变异:如形式衍生、意义分化与功能扩展。牛筠睿(202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探究语气词“哈”的语用功能研究。

目前对“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方言语气词的语义比较、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王彬安(2010)关注到上海枫泾方言中“嘎”的语用功能,以及与消极语境的联系。卢定信(2017)、宁柏慧(2018)和金瑞(2023)分别讨论了云南文山方言、昆明方言中“嘎”的语气意义和语用功能。何婧,杜依倩(2020)探析了巴中话疑问语气词“嘎”,认为其在语用功能上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来自北大CCL语料库,北语BCC语料库,新浪微博,微信等200余条语料,并采访了5位来自苍溪县陵江镇、岳东镇、龙山镇、八庙镇的,年龄在25~50岁之间,方言背景相似(都在苍溪县生活了10年以上)的本地居民作为访谈对象,引导访谈对象在不同语境下说出带语气词“哈”和“嘎”的100余条相关语料,对“哈”和“嘎”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层面进行比较,通过同义替换法等语义诊断法,从而得出两者在方言语境下的不同语用功能、句类选择和语用色彩。

2. “哈”和“嘎”的语用功能

崔希亮(2011)认为语言的表态成分包括三大部分:直陈情态通过汉语的“语气”范畴表达,事件情态通过情态副词、动词本身及动词附加成分表达,能愿情态用能愿动词来表达[1]。据此可知,我们所讨论的“哈”和“嘎”都属于直陈情态的语气词,其中,“哈”作语气词可分为两类,此处标为“哈1”[xa55]、“哈2”[xa42]和“哈3”[xa0],“哈3”[xa0]为轻声,在句中起到短暂停顿,表示话轮尚未切换。“哈1”[xa55]用作疑问句末的语气词,用法与北京方言类似,表示征询受话人的相似意见,或向受话人进行事实确认。“哈2”[xa42]常用作祈使句或陈述句中,表达对受话人的请求、叮嘱、肯定和提示[2]。例如:

(1) 原来英雄们也坐地铁哈1

(2) 谁敢这样要求老婆?不想活了哈1

(3) 怎么说冷就冷了呢?储备了很久的棉衣是不是穿上了哈1

(4) 今天数学课表现不错哈2

(5) 近期抄牌很频繁啊~大家上街购物的时候不要心怀侥幸而乱停放哈2

(6) 希望别有事,还是看看书睡睡觉上上网发发呆最好哈2

(7) 这个集中处理的办法,哈,还是能起到治理污水的作用。

在例(1)中,表达对受话人确认“英雄们坐地铁”这件事情的发生,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评价。例句(2)和(3)带有轻微反问色彩,征询受话人是否也有相似意见和看法。例句(4)中,表达对受话人“表现不错”的肯定,例句(5) (6)表现对受话人的叮嘱和提示。例(7)中,表明话未说完,去掉“哈”整句依然表达完整的语义。

此类观点是依据“哈”在不同句类的读音划分“哈”的语气意义,但具体释义较为笼统,比如征询相似意见和提出事实确认两种含义界限不明,因此只能这种划分方式只能粗略分到句类。

同样,“嘎”作为句末语气词也能够出现在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四类句子中,表达祈使、不满、征询、催促和感叹等语气意义,具有表示停顿,凸显焦点信息和缓和话语的作用[3]。但由于“嘎”和“哈”在四川方言中并存,并且具有相似的语气意义,如表征询、祈使和感叹,具有相似的语用功能,如表示停顿,凸显语义,缓和话语等。因此需要比较辨析,才能发现“哈”和“嘎”句类下衔接的小句特征,常用的搭配词,表层–深层的心理因素和语篇背后逻辑的差异。

(一) 表示停顿

“哈”和“嘎”独立出现在四川方言口语中,可以分为句中和句末两种情况。两者位于句中时,都能够起到语篇停顿的作用,标志着话轮延长且尚在持续。例如:

(8) 你就算再生气,嘎,还是放不下他。

(9) 饭好不好吃是一回事,嘎,不能浪费。

(10) 我就说这么多,哈,你具体买不买还是看你各人。

(11) 情绪总是要发泄出去的,哈,放宽心。

例句中,“哈”和“嘎”都表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情况已有了解,短暂思考后给出了后句的建议和推理。在例句(8) (9)中,句意上有明显的转折,前句条件是“我知道你就算再生气,也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你的饭好不好吃,但不能浪费。”。“嘎”意为“我知道你(前句内容),但(后句建议/推理)”。例句(10) (11)中,“哈”表达说话人对前句的确认,句意上有承接并递进的作用,“我说了这么多,接下来看你自己的想法了”,“情绪已经发泄了,接下来放宽心”。为了验证“嘎”的转折语气义和“哈”的递进语气义。这里用替换法对原句进行语义检测。

(12) *你就算再生气,哈,还是放不下他。

(13) 你就算再生气哈,还是放不下他。

(14) *饭好不好吃是一回事,哈,不能浪费。

(15) 饭好不好吃是一回事哈,不能浪费。

(16) *我就说这么多,嘎,你具体买不买还是看你各人。

(17) 情绪总是要发泄出去的,嘎,放宽心。

通过两者替换会发现,只有例句(17)在替换之后依然合理。也就是说在例句(13)中既具有“哈”的核心语义特征,又具有“嘎”的核心语义特征。“情绪总是要发泄出去的”是一种常识,属于说话人和受话人共有的背景知识,既可以用“哈”表达说话人意见,也可以用“嘎”对受话人行为的认可。而例句(12) (14)中,“哈”单独出现在转折句中并不合理,而直接作为前句语气词又合理了,可以发现,“哈”无法作为转折句中的标识,只能表达承接、加强语气的作用。通过例句(16)和(17)的对比,会发现,“嘎”不止能用于转折句中,在前句作为会话共有的背景知识的条件下,也能够用在递进和承接句中,由于受话人并不知晓“我就说这么多”,因此无法用“嘎”表达说话人希望得到受话人认可的态度。

(二) 表示寻求说话人的认同

“哈”和“嘎”单独用作四川方言句末语气词时,都有说话人征询受话人认可之义。但两者语气意义有所不同。“哈”侧重于说话人提出建议,希望得到受话人同意。而“嘎”侧重于说话人提出与受话者共知的背景知识,希望得到受话人认可。例如:

(18) 天底下就莫得哪个父母是不爱儿女的,嘎?

(19) 人家都说儿子像妈妈,嘎?

(20) 反正礼你也送了,我就不拒绝了,哈!

(21) 反正也不是第一回这样了,莫想那么多了,哈!

(22) 我们周末出去耍,嘎?

(23) 我们周末出去耍,哈?

例句(18)中,“天下父母爱儿女”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共有知识背景,这种知识背景本身就存在,因此说话人无需受话人同意,而是希望得到受话人对此的认可。同样的,例句(19)“人家都说儿子像妈妈”,“人家都说”表明这种说法是较多人的共识,是说话人预设受话人已经知道这个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征询受话人的认可。例句(20)中,说话人提出收礼的建议,请求受话人的同意。例句(21)说话人提出让受话人别想太多,希望受话人能接受意见。因此,例(22)和例(23)两句虽然形式一致,但例(22)表明,说话人和受话人已经共有了“周末出去耍”的背景知识,说话人希望受话人能够再次确认,即“我们已经约好了周末出去耍”。例(23)表明,说话人希望受话人接受“周末出去耍”的建议。

我们可以用同义替换法来验证。将“哈”替换为“好吗?”,将“嘎”替换为“是吗”。

(24) 我们周末出去耍,好吗?

(25) 我们周末出去耍,对吗?

可以发现,“哈”的语气特征是提出建议,征询受话人同意。而“嘎”的语气特征是提出话人和受话人已经共同知晓的事情,对受话人进行再次确认。

(三) 表示对说话人的附和

当“哈”和“嘎”出现在话轮之后作为应答语时,具有表达对说话人的肯定,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前接“是”“对”等判断的动词或形容词,有时还接表程度的副词,比如“有点”。例如:

(26) 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是有点哈!

(27) 他这种人就不值得被同情!是哈!

(28) 我感觉她每天都不开心。是嘎!我也觉得。

(29) 东边的板房是不是着火了?是嘎!都冒黑烟了。

(30) 包包旁边不就挂着钥匙吗?对哈!/嘎!(是哈/嘎!)

(31) 家里面不是买了酱油了,怎么还买?对哈/嘎!(是哈/嘎!)

例句(26)中,受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太冒险了”表示认同附和,例句(27)中,受话人对“他不值得被同情”表示同意,这两例中,受话人此前可能并没有接受过“太冒险了”和“他不值得被同情”的背景信息,因此在说话人提出自己的主观意见时,受话人采用略微附和的方式。

相比之下,例句(28)和例句(29)中,受话人不仅通过判断动词“是”表达对说话人的认同,还加入了“我也觉得”、“都冒黑烟了”等新信息,为说话人的已知信息再次提供印证,凸显“每天都不开心”和“着火了”的话语信息,加强了说话人言语的可信度。例句(30)和例句(31)中,“对哈/嘎”和“是哈/嘎”可替换使用,说明两句话都具有“哈”和“嘎”的核心语义特征。例句(30)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说话人(甲)发现受话人(乙)的“钥匙”挂在“包包旁边”,并给乙言语提示,使其知道这一信息。然而联系上下文语境:

(32) 乙:我钥匙放哪去了?

甲:包包旁边不就挂着钥匙吗?

乙:对哈!/嘎!(是哈/嘎!)

会发现,“包包旁边挂着钥匙”是乙本来就知道的背景信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乙忘记了这件事情,因此发出疑问,而经过甲的言语提示之后,乙又重新获得了“包包旁边挂着钥匙”这一旧有信息,所以在回答时,可以用“对哈!”表现出刚获得新信息的兴奋,也可以用“对嘎!”表现出言语激活旧信息的恍然大悟。同时,“对”表达对说话人信息的赞同,“是”表明说话人所提出的信息与受话人已有背景信息内容相符,因此“对哈!/嘎!”“是哈/嘎!”都可以用于回答。同样地,例句(30)中“家里已经买了酱油”这条信息经过说话者的激活,重新以新信息/旧信息的形式让受话人明白,因此,“哈”和“嘎”两者都能够使用。

由此发现,“哈”和“嘎”出现在话轮之后的应答语时,“哈”表示受话人初次接受/不接受说话人的新信息,程度较轻。“嘎”表示受话人接受/不接受说话人和自己共知的旧信息,程度较重,往往伴随着受话人的话语印证和进一步解释。当“哈”与“嘎”两者可以混用时,则是因为说话人激活了受话人之前已知、现在未知的旧信息,受话人回应时,如果作为新信息理解可以用“哈”,表示刚获得新信息的兴奋,作为旧信息可以用“嘎”,表现言语激活旧信息的恍然大悟。

(四) 表达质询和讽刺

有时,“哈”和“嘎”作为疑问句中的句末语气词,其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所表达的语用色彩有较大差异。例如:

(33) 你们这几天好耍哈/嘎!作业都没做。

(34) 这下水倒床上了,你们开心了哈/嘎!

(35) 我现在说话是不起作用了哈/嘎!一个二个当耳旁风。

(36) 这下子也是出了名了哈/嘎,哪个不晓得你考了20分。

(37) 真以为能把你妈老汉儿都骗过去哈/嘎,背时娃儿!

结合前文,会发现在表达质询和讽刺的小句中,话语信息既可以理解为说话人提出的新信息,又可以理解为受话人已知的旧信息,因此“哈”和“嘎”可以混用。但究竟表达“征询同意”还是“质询讽刺”,其表达的语用色彩则需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可以发现在例句中,尽管“好耍”、“开心”、“出名”这类都属于积极性的语义,但和“作业都没做”、“水倒床上了”、“当耳旁风”、“考了20分”、“背时娃儿(倒霉孩子)”等带有消极性的语义特征的小句联系,就会带有较强的质询和讽刺意味,是一种似褒实贬的形式。

3. “哈”和“嘎”的句类选择辨析

句子根据语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以往研究认为,句末语气词“哈”能用于四种句类,语音不同,所表达的语气不同。而“嘎”主要出现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在是非问句中的用法最多,并且和语调都负载了疑问语气[4]。下面分别就四种句式讨论“哈”和“嘎”的不同使用情况。

(一) “哈”和“嘎”在陈述句中的运用情况

“‘哈’用于句末,它表达的语气意义是说话人在对所说的内容有所认定的基础上,询问听话人是否赞同或以询问的方式要求听话人对这一内容予以的肯定[5]。”这一说法来自贺阳对北京话语气词“哈”的研究,但也同样适用于四川方言陈述句末语气词“哈”的研究。

在陈述句中,“哈[xa53]”具有传递信息的语用功能。例如:

(38) 我家小区边上的银杏道也不错哈。

(39) 我这两天准备下手了哈。

(40) 我可不早安,又是新的一天哈。

(41) 第一次听你唱歌哈。

(42) 那天用phone的给pad充直接就没充起哈。

(43) 还好档口有电脑,发下微博希望你能看到哈。

“哈”在句中起到缓和语气、委婉表达的作用,也是话轮转换的标识,暗示受话人接下来作出回应,却并不强调受话人是否认可,肯定还是否定,交互性较弱。在四川方言中,“嘎”极少作为句末语气词在陈述句中出现,这里不做讨论。

(二) “哈”和“嘎”在疑问句中的运用情况

“哈[xa55]”和“嘎[ka55]”在疑问句中都是话轮转换的标识,两者都表示说话人对自身的肯定,“嘎”强调会话双方共有信息,暗示受话人应对自己话语进行肯定,疑问语气强,交互性较强。“哈”则通过疑问形式强调说话人自身的观点和主张,疑问语气较弱,交互性较弱。例如:

(44) 你好好想一下,玩具是弄丢了还是搞坏了哈?

(45) 今天下大雨,还去不去上学哈?

(46) 明天去耍有没有时间哈?

(47) 我记得你楼下有两棵桂花树嘎?

(48) 昨天说好的出去耍嘎?

(49) 他的手就不像干活的人嘎?

例句(44)中,玩具要么“弄丢了”、要么“搞坏了”,两种情况的信息都被说话人强调了一遍,受话人可以从中选择。例句(45) (46)也是选择问句。“哈”与小句中的固定搭配“是……还是……”、“去不去”、“是不是”这种“V不V”的选择疑问式,说明“哈”的核心语义特征具有“商榷”义。例句(47) (48) (49)则强调会话双方在不同方面达成的共识,如“楼下有两棵桂花树”、“说好出去耍”、“他的手(看起来)”,说话人要求受话人给出强肯定的回答,因此“嘎”在疑问句的核心语义特征具有“期待肯定”的强商讨性。

如果用替换法将例句(47) (48) (49)的“嘎”替换为“哈”,则疑问语气变弱,陈述语气加强。例如:

(50) 我记得你楼下有两棵桂花树哈?

(51) 昨天说好的出去耍哈?

(52) 他的手就不像干活的人哈?

因此,可以发现当“哈”和“嘎”作为句末语气词时,“哈”的核心语义特征具有“商榷”义,弱疑问语气,弱交互,强调说话人自身的观点和主张。“嘎”在疑问句的核心语义特征具有“期待肯定”义,强疑问语气,强交互,强调会话双方共有信息,暗示受话人应对自己话语进行肯定。

(三) “哈”和“嘎”在祈使句和感叹句中的运用情况

“祈使句是要求听话人或别的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句子。”[6]祈使句的语调一般用降调,而“急迫的命令”可以用升调。[7]而“哈”位于祈使句末时,除了表示征询建议,还常与祝福类动宾或者动补结构搭配使用。例如:

(53) 玩得开心哈!

(54) 生日快乐哈!

(55) 偶尔也换换口味吃个咸的哈[6]

(56) 跑的快些哈!

(57) 把这当做自己的家哈!

(58) 不能说这个话哈!

(59) *禁止黄赌毒哈!

与祝福类的结构搭配时,去掉“哈”并不影响语义,但缺乏口头对话的亲切感。命令要求类的祈使句中,去掉“哈”则句子表达更生硬,不够委婉,不能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强制警告类的祈使句中不能用“哈”,否则将冲淡事情的严重性。由此可知,“哈”用于祈使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具有“可商讨”的语义特征。正因如此,“嘎”在四川方言中,具有“期待肯定”的强商讨性,不符合祈使句的表达色彩,因此不参与祈使句讨论。

(四) “哈”和“嘎”在感叹句中的运用情况

感叹句是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蒋红梅认为,“哈”在四川方言中不表示一种强烈的语气,如果置于感叹句中将不符合说话者的表达意图[6]。王飞军也认为:“感叹句语义内容是情感类信息,没有情感信息的句子或句式不可能成为感叹句;暗示情感是否强烈或浓郁不是感叹句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能简单以“!”作为区分感叹句的手段,我们用替换法进行验证,将“哈”和“嘎”替换进常规的感叹句中。例如:

(60) 九寨沟好漂亮啊!

(61) *九寨沟好漂亮哈!

(62) *九寨沟好漂亮嘎?

(63) 好乖的一个学生啊!

(64) *好乖的一个学生哈!

(65) *好乖的一个学生嘎?

会发现,当“哈”和“嘎”替换到感叹句中,会发现句子变为了陈述句和疑问句,这可以体现出各自的语用功能,“哈”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强调话题信息的真实而非情感。“嘎”则更具互动性,强调受话人对说话人言语的认可和肯定。

4. “哈”和“嘎”的语用功能验证

通过检索来自CCL语料库的200余语料,发现和“哈”搭配较多的有以下词:

Table 1. The Sichuan dialect sentence end modal word “ha” is matched with a selection of high-frequency words

1. 四川方言句末语气词“哈”前后搭配高频词选录

Collocate

Freq

Coll. freq.

T-score

MI

logDice

33

92

4.33602

2.02799

11.85457

26

40

4.40908

2.88567

11.79355

21

49

3.64215

2.28477

11.43232

11

51

1.9642

1.29417

10.48789

6

20

1.73137

1.77019

9.8036

6

24

1.58775

1.50716

9.77761

可以

4

11

1.51627

2.04773

9.2789

你们

4

12

1.4723

1.9222

9.27208

大家

4

12

1.4723

1.9222

9.27208

记得

3

5

1.47816

2.77019

8.90548

越来越

3

5

1.47816

2.77019

8.90548

表1可知,“你”“我”出现频率较高,证实了“哈”作为句末语气词互动性强;“要”“可以”具有征询、商讨和建议义,印证了“哈”的语用逻辑;“你们”,“大家”面向多个受话对象,说话人有号召、呼吁等意图,“越来越……哈”则代表祝福类的祈使句和陈述句型,符合“哈”的积极语义倾向。

而由于“嘎”为特殊方言语气词,找到的语料较少,口语语料较为单一,还提供不了足够的语料样本,希望之后的研究能够丰富语料,弥补研究的不足。

5. 结语

关于语气词“哈”和“嘎”的研究历来已久,然而学者们却未曾将两者进行比较辨析,以四川苍溪方言为例,对句末语气词“哈”和“嘎”进行比较辨析时。发现两者在语用功能和句类选择上存在许多细微的差异。在表停顿的语用功能上,“哈”表承接建议,“嘎”表转折;在征询认同功能上,“哈”强调提出建议,征询受话人同意。而“嘎”提出说话人和受话人共有的背景信息,对受话人进行再次确认。在附和功能上,“哈”表示受话人初次接受/不接受说话人的新信息,程度较轻。“嘎”表示受话人接受/不接受说话人和自己共知的旧信息,程度较重,往往伴随着受话人的话语印证和进一步解释。在表达质询和讽刺功能上,“哈”和“嘎”可以混用。在第二部分,句类选择上,四川苍溪方言中,“嘎”主要出现在疑问句中的是非问句中,“哈”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但由于“嘎”语料不足,难以进行搭配实词的分析和验证,这也是研究的遗憾之处。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4): 39-45.
[2] 王红羽. 四川达州方言的“哈”字浅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 21(4): 103-106.
[3] 宁柏慧. 昆明方言语气词“嘎”的多角度考察[J]. 现代语文, 2018(8): 54-58.
[4] 金瑞. 昆明方言语气词“嘎”的语用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3.
[5] 贺阳. 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 方言, 1994(1): 60-63.
[6] 蒋红梅. 谈谈四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哈” [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8): 97-98.
[7] 马清华. 论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J]. 语言研究, 1995(1):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