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域下非遗文本多模态话语研究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Grammar
DOI: 10.12677/ml.2025.137763, PDF, HTML, XML,   
作者: 陈 杰: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视觉语法非遗文本七江炭花舞Visual Gramma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xts Qijiang Charcoal Flower Dance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非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其传播影响力显著增强。鉴于此,本文选取史海峰发布的《七江炭花舞》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该视频凭借其高播放量和广泛影响力,于2024年9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为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展现出巨大的传播潜力。本文借助Photoshop 2024将视频分解为366张图像,并从中筛选出16个代表性镜头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视觉语法三维度——再现、互动以及构图意义,探讨短视频如何构建和传达非遗文化的深层意义。研究发现,短视频通过再现意义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动态传承,通过互动意义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构图意义突出了文化的核心价值。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ying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Since 2005, under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el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and its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iven this, this paper selects Shi Haifeng’s short video of “Qijiang Charcoal Flower D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its high playback volume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this video successfully made it to CCTV’s “News Broadcast” in September 2024, becoming a successful case of the digital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monstrating great potential for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uses Photoshop 2024 to decompose the video into 366 images, and selects 16 representative shots for in-depth analysis. The study explores how short videos construct and convey the deeper meaning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isual grammar—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hort videos display the dynamic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enhance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resonance through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highlight the core values of culture through compositional meaning.
文章引用:陈杰. 视觉语法视域下非遗文本多模态话语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30-7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3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个地区或社群独特传统与价值观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连接过去与现在,记录文化特征和社会变迁,体现文化的连续性与发展脉络。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非遗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其传播影响力显著增强。短视频的出现,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非遗文化,培养了文化认同感和自信,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

Kress和Van Leeuwen在研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像意义由再现、互动以及构图意义构成[1]。国外的视觉语法也多以他们所提出的视觉语法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国外文献对于视觉语法的分析应用大多涉及到跨领域,比如将视觉语法同教育学结合起来[2];将视觉语法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方面的指导,鼓励学习者利用视觉图像的不同内涵,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3];在关于儿童眼球运动的实验中,运用视觉语法理论对数据进行了分析[4]

毋庸置疑的是,关于视觉语法的研究是具有意义的。通过在CNKI平台上以关键词“视觉语法”进行检索,不难发现,关于视觉语法的期刊以及论文等数量大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而国内视觉语法相关的研究多以Kress和Van Leeuwen [1]所提出的概念为理论基础,从再现、互动以及构图意义三个维度考察多模态意义实现和语法构成,并与Halliday [5]提出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相对应。视觉语法理论为学者分析语篇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往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国家形象[6],或是教学话语以及广告[7]等等多种语篇形态的意义构建[8]。但是关于视觉语法理论的研究,很少聚焦于非遗题材。

因此,本文从视觉语法角度分析非遗文化短视频,不仅完善了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与应用,还为理解非遗文化的深层意义提供了新视角和分析工具。在色彩饱和度、社交距离等视觉元素的选择与处理上,为非遗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有益启示。总结此非遗文化短视频的视觉图像模式,以期提升今后非遗文化相关短视频的公众吸引力。

2. 图像的视觉元素分析

图像通常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一种视觉叙事的结构。这些元素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从而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例如,线条的指向性可以暗示动作的方向,形状的变化可以反映事件的进程,而色彩的运用则可以营造氛围,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本节主要关注线条的指向性,即对应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

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下,图像意义包括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本节重点探讨再现意义的两个维度: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1]。从这两个维度去分析短视频的单帧图像意义,通过对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的分析,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短视频中视觉图像如何传达非遗文化的深层意义。

2.1. 文本中的故事叙述

在Kress和Van Leeuwen [1]所提出的视觉语法的框架下,叙事再现是再现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互动参与者和再现参与者通过矢量联系起来时,他们被认为对彼此做了某事,这种矢量模式称为叙事。叙事再现主要表达的是动作、事件、过程和瞬间的安排,它通过图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动作的变化。

不同类型的叙事过程可以根据矢量的种类以及参与者的数量和种类被划分,根据矢量种类的不同,叙事再现可以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和心理过程[1]

2.1.1. 行动过程

行动过程是叙事再现的核心,涉及行动者(发出矢量的参与者)、矢量(动作方向)和目标(接受矢量的参与者)。矢量通常由行动者的肢体动作或其他形式构成,且多由最显著的参与者发出。行动过程分为两类:及物动作过程包含行动者、矢量和目标三个要素;非及物动作过程仅包含行动者和矢量,缺少目标。若无行动者,仅有矢量和目标,则称为事件,表示某事正在发生,但未知其原因[1]

Figure 1. Shi Haifeng makes the lanterns needed for “Charcoal Flower Dance” performances

1. 史海峰制作“炭花舞”所需灯笼

图1中,佩戴黑色面罩的史海峰是行动的发出者,矢量是他所表现出的肢体动作,而目标则是铁丝和打造铁丝的工具。在图片所示的行动过程中,存在行动者、矢量和目标,故该图片所示的行动过程是及物的,属于再现意义中的叙事再现。

Figure 2. Bricks fell into the brazier

2. 砖块掉入火盆

图2中,矢量是砖块往下掉落的移动方向,而火盆则是目标,图像中并未体现出行动者的存在,故如图所示的行动过程称之为事件。随着火盆里的火愈燃愈旺,图片暗含着非遗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意味。

2.1.2. 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是叙事再现的重要部分,其矢量由一个或多个再现参与者的视线或目光方向构成,其中反应者是起点,现象是终点。而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者通常是能够“看”的人类或类似人类的拥有瞳孔且可以做出面部表情的动物。反应过程分为两类:及物反应过程包含反应者、矢量和现象三个要素[1];非及物反应过程则缺少现象这一要素。

Figure 3. The old man watched the car drive away

3. 老人望着车子离去

图3中,背着包站立的老人是反应者,靠右位置渐行渐远的车是现象,二者之间通过老人的目光投向——即矢量相连接。图像中没有缺失任何要素,是及物反应过程,故属于再现意义中的叙事再现。

短视频制作者通过这样的图像刻画老人(七江炭花舞传承人胡光旦)因身体原因未能一起见证炭花舞在安徽齐云山的表演而感到失落的形象,无不体现着老人对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传递非遗文化的坚定决心。

2.1.3. 言语和心理过程

言语和心理过程是叙事再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涉及到图像中的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一般都是通过对话泡或思维泡等方式表现出来[1]

Figure 4. Dialogues between the protagonists in short videos

4. 短视频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两个破旧的奶粉罐子做成的铁丝灯笼,从外观的锈迹斑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代之久。但是图4中史海峰对师傅胡光旦说扔了它们时,他第一反应是拒绝,暗示这两个奶粉罐子对传承人胡光旦的意义之深。视频中虽未提及奶粉罐子的使用之久,但对话反映,罐子不仅是练习炭花舞的工具,更是被烙上了时间的印记,是非遗文化传承的载体。

2.2. 文本中的概念表达

本节主要关注文本中通过静态、分类或象征性的方式传达信息的过程,强调的是对事物本质、类别或关系的描述,而非动态的事件或动作。

在视觉语法的框架下,概念再现是再现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再现不包含矢量,且在类别、结构上比叙事再现更为稳定。概念模式代表参与者的阶级、结构或者意义,也就是说,代表参与者广义的、或多或少稳定的和永恒的本质。根据表达方式以及发挥功能的不同,概念再现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1]

2.2.1. 分类过程

分类过程有两种参与者:上级(被从属者)和下级(从属者)。若未显示或命名总体类别,即被从属者缺失,这种分类称为隐密性分类,此时从属者尺寸相近、间距相等且对称排列;若出现被从属者,则为外显性分类,此时被从属者通常通过从属者之间的相似性推断或随附文本明确展示。简言之,分类过程关注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关系[1]

Figure 5. Learning manual for “Charcoal Flower Dance”

5. “炭花舞”的学习手册

图5中显示的上下两个招式皆是标题“传统花式”的从属者,标题是综合从属者的相似性而得出的,故标题是被从属者。这张图像中的图画及文字反映传承人胡光旦用自己的方式用心记录着炭花舞的“一招一式”,也体现他对这项非遗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2.2.2. 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涉及两类再现参与者:表示整体的承载者和表示部分的特征。它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根据图像中是否出现“部分”的参与者,分为结构性分析过程(有部分参与者)和非结构性分析过程(无部分参与者) [1]

Figure 6. The stat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during “Charcoal Flower Dance” performances and the Olympic rings shape swung out

6. 非遗传承者表演“炭花舞”时的状态和甩出的奥运五环形状

图6中,上面两张图像属于对部分的描写;而下面的一张图像描绘的是俯视视角下,三个人甩动灯笼时的整体图像。二者属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图像中既有部分又有整体,故属于结构性分析过程。

2.2.3. 象征过程

象征过程主要探讨“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包含两种参与者,即承载者和符号属性,前者表示其意义或特性在关系中被建立的参与者,后者表示帮助承载者传达其象征意义的特征。当象征过程只涉及一个参与者——承载者时,这种象征过程被称为象征暗示;而当象征过程中涉及两个参与者时,此象征过程被称为象征属性[1]

总而言之,象征过程运用具有象征性的图像元素去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得图像不仅仅是对现象的一种直观再现,更是包含与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Figure 7. Make a dragon-head-shaped lantern with iron wire

7. 用铁丝做龙头形状灯笼

图7中,存在两个参与者,承载者是铁丝做的灯笼,而符号属性是灯笼的龙头形状,故这个过程属于象征属性。此图像画面有两重暗含意思,首先,与短视频的文字形成呼应。文字中写道:“在这个网络时代,传承人胡光旦就像是一条深陷泥潭的巨龙,被困在了这大山之中。”故图像与文字共同说明,虽然胡光旦有一颗热爱非遗文化的心,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偏远,以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数字化,让他的传统技艺显得格格不入;除此之外,涉及到视觉上的隐喻[9],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将七江炭花舞同龙元素结合起来,也代表中华民族对非遗文化充满了期待以及自豪。

逐帧剖析短视频,数据汇成下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whether the images in the short video of “Qijiang Charcoal Flower Dance” contain vectors

1. “七江炭花舞”短视频中图像有无含矢量的数据对比

图像数量

图像占比

叙事再现

330

90.2%

概念再现

31

8.5%

综合可知,短视频中大多数为含有矢量的叙事再现,占比大约高达90.2%,概念再现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大约8.5%,说明该短视频更侧重于动作、眼神互动等细节,明显偏向于叙事类风格。

3. 图像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互动意义是图像意义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图像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将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个方面分析图像的互动意义。

3.1. 接触与态度:视觉交流的桥梁

再现参与者同互动参与者之间的视觉交流通过接触与态度实现,进而赋予互动参与者不同的角色与意义。

3.1.1. 接触

在视觉语法框架下,接触分为两类:提供类和索取类。当图像中的人物或物体直接看向观众,形成明显的目光交流时,称为索取类接触;反之,若人物或物体未看向观众,缺乏目光交流,则为提供类接触[1]。这种分类反映了图像与观众互动方式的根本差异。索取类接触通过再现参与者看向互动参与者的视线,建立一种想象中的联系,增强了图像的吸引力和观众的参与感。

Figure 8. The daily interactions between Shi Haifeng,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earner, and Hu Guangdan, a heritage inheritor

8. 非遗学习者史海峰同传承人胡光旦的日常相处状态

图8是提供类接触,此类型画面更能够让观看者沉浸于短视频之中。二人的关系正对应图像背景中摆放的牌匾上的字“一脉相连”,人物关系同背景相呼应,反映这条短视频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学习视频,更是暗示非遗文化的传承。

图9图10均属于索取类接触,图像中的人物直接看着镜头,与观看者之间有着直接的眼神交流。如图9,伴随着目光接触,向观看者传递着老先生的开心,描绘了一个质朴、热情的人物形象。在图10中,通过四人的大合照,向观看者展现了一种温暖、淳朴、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Figure 9. Hu Guangdan happily looks at the camera

9. 胡光旦开心地看着镜头

Figure 10. Group photo of inheritors of “Charcoal Flower Dance”

10. “炭花舞”继承人大合照

在史海峰的“七江炭花舞”短视频中,大部分图像呈现为提供类接触,仅少数画面为索取类接触。这种设计旨在再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营造一种“障碍”,给予观看者错觉,仿佛自己是隐身的旁观者,从而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

3.1.2. 态度

态度通过视角得以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反映图像制作者同再现参与者、再现参与者同观看者之间不同的关系,视角涉及不同的两方面: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水平视角取决于图像制作者与再现参与者视角的相对关系。视角平行时为正面直观,营造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感;视角偏斜时为侧面直观,增加客观性但减少直接眼神交流。例如,图1图7图8采用侧面直观,使观众以旁观者身份参与,增强短视频的客观性;而图9图10采用正面直观,提供直接眼神接触,拉近再现参与者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更易沉浸其中[1]

垂直视角可以被分为仰视、平视以及俯视,俯视可以使主体看起来微不足道,而仰视却可以让主体看起来令人生畏。垂直视角的判断是基于再现参与者同观看者的相对位置,当图像反映的是仰视视角时,再现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当图像呈现平视视角,再现参与者同观看者处于平等地位;当图像反映的是俯视视角时,观看者处于“强势地位”[1]

Figure 1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perform “Charcoal Flower Dance”

11. 非遗传承人表演“炭花舞”

图11以仰视的视角拍摄,此时再现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形象“高大”。这里运用仰视的镜头语言,是为了突出他们的伟大——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不起眼的角落,非遗传承人们仍坚守初衷。

图12以平视的角度拍摄,给人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感觉。画面中,史海峰微微前倾,专注的目光紧紧跟随胡光旦的手势,将传统技艺传承者与学习者之间毫无隔阂的互动,定格成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瞬间,无声诉说着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

Figure 12. Shi Haifeng earnestly lear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Hu Guangdan with humility

12. 史海峰虚心向胡光旦学习非遗文化

图6位于下方的图像属于俯视,图像中的五环是由图像制作者从高空俯瞰拍摄而成,如果单从平视或仰视视角拍摄炭花舞,观看者只能看到表演者卖力地舞动着龙头灯笼,而无法目睹这震撼的一幕。一般来说,圆圈表示“无尽、温暖、保护”或作为“永恒和天堂的传统象征”,但是结合当时的时间,可知图像制作者在拍摄这一幕时是紧跟时事,2024年8月11日巴黎奥运会闭幕,而奥运五环这一幕的呈现,也是以独有的方式——炭花舞,去表达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逐帧剖析短视频,数据汇成下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images from different viewing angles

2. 不同视角的图像数量对比

图像数量

图像占比

正面直观

161

44.0%

侧面直观

280

76.5%

仰视

82

22.4%

平视

207

56.6%

俯视

72

19.7%

注:由于图像中可能不止一个再现参与者,故如果一个图像既有正面直观的元素又有侧面直观的图像元素,则分别计数。

通过数据可知,史海峰所作的非遗文化短视频中,大多以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从而使得再现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处于平等的位置。以这种视角制作的图像,更能让观看者沉浸于图像的内容,让观看者有一种全程跟着主人公参与非遗文化学习过程的感觉。

3.2. 社会距离:空间中的文化意蕴

社会距离反映个体与群体在社会关系、情感联系和亲密程度上的差异,而非物理距离。它是互动意义的第二维度分析,通常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等镜头语言来体现亲密、社交或疏远的关系[10]。在图像创作中,镜头语言的选择不仅影响再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程度,还通过特写、近景、中景、中远景和远景等方式传递不同的社会距离[1]

特写镜头聚焦于细节,近景显示肩部以上,中景截断于腰部或膝盖,中远景呈现完整人物形象,而远景则强调环境与人物之间的相关性、共存性以及人物存在于环境中的合理性。

Figure 13. Shi Haifeng trains so hard that he is dripping with sweat

13. 史海峰训练得大汗淋漓

图13属于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在表现人物时,主要通过画面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而这样的特写镜头反映一种亲密型社会距离。短视频主人公史海峰对观看者像对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诉说他学习这项非遗文化的原因。而特写镜头下他的满头大汗更突出了学习这项非遗文化——炭花舞的不易。短视频制作者史海峰通过一系列的特写镜头,拉近观看者和非遗文化传承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引发观看者对非遗文化深层意义的思考。

Figure 14. Three people are discussing the performance content

14. 三人商讨表演内容

图14属于中景,镜头中站立的是传承人胡光旦的三位徒弟,三人腰部或膝盖以上的部分被呈现在观看者面前,通过图像,观看者可以获取到“他们三人正在围绕一件事情进行热烈商讨”的信息。这种镜头语言的选择既有熟悉感,又有距离感,在再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的社交距离。

Figure 15. Shi Haifeng practices “Charcoal Flower Dance” in a mountain stream

15. 史海峰在溪流中训练“炭花舞”

图15属于远景,在图像中,人物显得较为渺小,这种视觉距离创造了一种客观的观察角度,使观众感觉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增加了画面的客观性,从而反映出一种疏远型社会距离。同时,这张远景图片展现清楚了主人公史海峰平时练习炭花舞的环境——相对贴近大自然。

4. 图像整体分析

这一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对图像进行综合解读,从情态、信息值、显著性、取景四个方面去分析图像整体的意义。

4.1. 情态:图像可信度

“情态”源自语言学,用于衡量陈述的可信度或真实性,既非绝对真理,也非虚假谎言。在视觉语法中,情态标记包括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亮度、语境化、表现、深度和照明[1],用于评估图像的真实性。情态值分为低、中、高三级,例如,色彩饱和度越高,情态值越高。通过分析这些情态标记,可判断图像的情态值高低。情态值越高,图像在视觉上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Figure 16. Shi Haifeng performs “Qijiang Charcoal Flower Dance”

16. 史海峰表演“七江炭花舞”

图16是图像制作者史海峰“七江炭花舞”短视频的封面,色彩饱和度高,图像给人的感觉较为明亮,而正是因为图像中鲜艳的色彩更容易刺激视网膜,加速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所以此图可以增加视觉冲击力,迅速捕获观众的视线。其次,图像发生的时间处于傍晚,背景是深蓝色,史海峰身着黑色衣服,周围火光的亮度与他以及背景的亮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色彩区分度较高,且较为协调,将人物塑造得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呈现丰富的层次感,增强了图像的深度感。综合分析可知,图16属于高情态值图像,较为真实。

4.2. 信息值:视觉焦点与意义承载

元素在不同“区域”的位置会赋予它们特定的信息值,这里的“区域”主要是指左边和右边、顶部和底部、中心和边缘。信息值的差异主要如下:一般来说,居左是已知信息,居右是新信息;居上是理想或概括性信息,居下是真实或具体的信息;中心位置涵盖的信息相对于边缘位置的信息更重要[1]

在史海峰的“七江炭花舞”短视频中,图像元素多遵循“中心–边缘”构图原则,将重要元素置于图像中心位置,以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快速传达关键信息。例如,图6中,奥运五环位于中心,突出其重要性;图16的封面图像也将史海峰及其所持灯笼置于中心,清晰传达短视频的核心内容——主人公史海峰和七江炭花舞。

4.3. 显著性:视觉突出与文化强调

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在吸引观看者注意力时的程度差异[1],主要通过元素在前景或背景中的位置、相对大小、色调的对比、锐度差异等等因素实现。

信息值和显著性之间相互关联,位于中心位置的图像元素比位于边缘位置的元素更加显著;越显著的图像元素通常来说涵盖的信息更为重要,但也存在特殊情况,有时越是不起眼的图像元素越是能抓住图像的“主题”,这里主要论述典型情况。如图6图16等等,上文已分析图像将重要信息赋予相对中间位置的图像元素,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中间的图像元素相较于边缘的图像元素显著性更强。除此之外,如图1,主人公史海峰手上所拿的工具以及铁丝处于相对中间的位置,且史海峰和他所拿的工具清晰可见,反观背景被虚化了,由此可见,这张图片想要通过元素的位置摆放以及虚化背景来增加行动者和目标的“显著性”。图片借助虚化背景的方式来突出人物主体,减少背景杂乱对人物的干扰,引导观众视线集中到主人公史海峰制作炭花舞所用的灯笼上,从而创造图片的层次感,突出图片的主体。

构图意义与互动意义之间相互联系,主要体现在情态和显著性之间。关于情态标记的一部分分析,可以用来分析显著性的强弱。例如上文关于图16的情态分析,主要围绕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深度等等情态标记分析了图像,从图像元素区分度高、层次感强、立体感强等等分析结果中可知,图像中的元素较为显著。综合可知,关于图像元素显著性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4.4. 取景:视觉范围与文化视野

通过线条或框架对图像中的元素进行连接或割断,以表示它们在传达某种意义时是属于还是不属于[1]。取景的缺失强调群体认同,而取景的存在则意味着个体和差异。

图3中,位于图像中间位置的马路作为一个图像分割元素隔开了左边驻足盼望的老人和右边渐行渐远的车子,通过这样的取景更能展现出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随车子一同前往的落寞背影,强调一种“分离”。

5. 视觉语法与图像深层意义关系解构

视觉语法将图像的意义分为三个核心维度: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关注图像内容的表意与引申义,它不仅传递表层信息,还可能通过视觉隐喻传递更抽象的概念;互动意义则关注图像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构建;构图意义不仅影响图像的整体布局,还可能包含一定的隐喻和象征。

通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可以揭示图像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信息。图像的深层意义不仅体现在其表层符号中,还隐藏在其视觉隐喻和意识形态建构中。通过对视觉语法的解构,后续学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图像的意义表达,充分发挥图像的文化传播功能、情感共鸣作用和意识形态建构能力。例如,铁丝灯笼的龙头形状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还象征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豪感。这种隐喻的传递使图像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对文化价值的表达。除此之外,通过平视视角和平等的社会距离,图像传递出非遗文化的平易近人和全民参与的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建构使图像不仅仅是视觉作品,而是文化和社会理念的传播工具。总而言之,视觉语法理论为解构图像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系统的分析工具。

6. 结论

本文以史海峰制作的“七江炭花舞”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典型的图像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详细说明了图像的三种意义的具体体现,从而进一步完善视觉语法的相关理论框架,为后续学者研究非遗文化的深层含义提供新的视角。

不仅只有语言存在意义,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思想,图片亦是如此。图像是视觉层面的“语言”,图像制作者用图像表达情感,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倾注于图像之上,用镜头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本文选取的“七江炭花舞”短视频,大多运用平视的镜头去构造一个平等的视角,用真实的镜头去展示学习非遗文化的日常生活。所以经过对这则短视频的镜头语言以及图像深层意义的分析,这则短视频爆火的原因,很大程度归功于他对非遗文化学习生活的纪实拍摄,图像视角根据表达的情感相应发生变化,信息传达有主次之分,图像元素色彩区分度高、抓人眼球等等。

后续学者应重视从优秀案例中汲取到的可学习的因素,并应用于后续非遗数字化传承中,进而进一步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 Routledge.
[2] Papademetriou, E. and Makri, D. (2015) The Metalanguage of “Visual Design” into the Classroo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modal Mean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iteracy Studies, 3, 32-43.
https://doi.org/10.7575/aiac.ijels.v.3n.2p.32
[3] Qadha, A.M. and Al-Wasy, B.Q. (2022) The Impact of Implementing Visual Grammar on Learning Participle Adjectives by EFL Learners. PSU Research Review, 8, 455-466.
https://doi.org/10.1108/prr-02-2022-0017
[4] Li, L., Martin, C., Baogen, L. and Xiaomei, G. (2019) Moving Eyes on Pictures Following Visual Grammar Benefits Meaning Making: Evidence from the Independent Reading of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4, 57-70.
https://doi.org/10.1177/2513850219886109
[5] Halliday, M.A.K. (2013)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6] 王敏. 视觉语法下《战狼II》与国家形象构建[J]. 新闻爱好者, 2018(2): 81-84.
[7] 余忆萍, 李勇忠. 双重视阈下多模态语篇的动态构建——以两则可乐广告为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9(4): 127-132.
[8] 潘艳艳, 李战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9-59+168-169.
[9] 刘丹. 视觉语法视域下竖屏微电影广告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以华为广告《悟空》为例[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154-160.
[10] 司若, 宋欣欣. 非遗题材短视频的视觉语法与国际传播研究[J]. 中国电视, 2023(3):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