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动词重叠偏误研究
A Study on Verb Overlapping Errors Based on Corpus
摘要: 动词重叠一向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之上,以AA式和ABAB式动词重叠为例,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到的语料归结为误加偏误、遗漏偏误和误代偏误三种类型,并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例如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学习者受到的来自母语的负迁移和非目的语学习环境的影响等。
Abstract: Verbal reduplic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grammatical researches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Verbal Reduplication of AA and ABAB as an example to classify the corpus collected from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into three types: addition error, omission error and generation error, and then analyzes them and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students’ errors, 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verbs, negative transfer from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influence of non-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张文惠. 基于语料库的动词重叠偏误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43-75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4

1. 动词重叠偏误分析概述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并非是因为紧张或者是疏忽而产生的临时性的错误,所谓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本文参考“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检索1992~2005年的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中关于动词重叠式的偏误语料,按照误加偏误、遗漏偏误和误代偏误等三种类型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动词重叠式AA式和ABAB式的偏误语料展开具体的分析。

系统地分析学习过程中实际出现的偏误,发现学生对于动词重叠式的掌握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策略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做出改变,更好地服务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 动词重叠式偏误类型分析

2.1. 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指的是不该使用动词重叠的地方使用了动词重叠式。

1. 动词本身一般不能重叠

① 我立志要向他学习,盼望将来也能在商界有有此名望。

② 日本老师当中有一位是很严格地教学,学生们都怕怕那位老师,我也是其中之一。

③ 流行歌曲可以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从动词自身来看,能重叠的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诸如“有、没有、在、存在、出现、消失”“消散”等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存现动词,属于非动作动词,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久性或者是瞬间性,不能反复,不能表示某个阶段的动程,不能重叠,故例①中的“有”不能重叠。

非动作动词,如“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等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是内心想法的心理活动动词,不能重叠,极少数诸如“想”、“思考”等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和反复,可以重叠,故例②中的“怕”不可以重叠。

像例③中的“可以”以及表可能的“能、能够、会、可能”,表必要的“要、应、应该、应当”,表意愿的“肯、敢、要、愿、愿意”等能愿动词或者是助动词,不包含动作义,不可以重叠。

此外,可以重叠的动作动词必须是可持续或可反复的,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能是一次性的,必须可以反复多次进行,例如“牺牲、去世、出生、死”等没有反复义,不可以重复进行的词语不能重叠;可以重叠的动词主观上必须是可控的,例如“打嗝、做梦、哭”等非自主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不能自主控制动作,不可以重叠;另外,动词的情感色彩也会影响动词重叠式的使用,例如“抢劫、杀害、死亡”等含有消极色彩或者是人们内心不希望发生、说话者不能接受的动作,都不能重叠使用,应该要使用动词的基式。

2. 重叠后不符合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意义

① 并且我母亲也在外边工作,她不让我邀朋友到家里,而是让我好好看看家里和妹妹。

② 当时我是一个极内向、怕生人的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老缠着妈妈转转,她一离开我,非要马上大哭一通。

③ 那时,我跟男孩儿一样天天在外面玩儿玩儿。

④ 横滨的地理条件非常好,有海、有河、有山,我每个周末去那边玩玩了。

⑤ 他天天跟我们谈谈关于高尔夫球的话题。

上述例子中的“看看”、“转转”、“玩玩”和“谈谈”都是动词本身可以重叠,但是重叠之后不符合句子本身要表达的意义。

例①中“看家”中的“看”与重叠之后“看看”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看看”表示时量短,与“看家”中“看”表现出来的持续性含义冲突,重叠之后不能正确表达句子作者原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在本句中“看家”不能重叠为“看看家里”。

例②中的动词重叠式“转转”表示时量短、动量少的含义,与句子中“老”传达出来的时量长的含义存在语义上的矛盾,故此处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

例④中的每个周末和例③例⑤中的天天同样表示时量长的含义,如果使用动词重叠式的话就与句子本身的语义产生矛盾,故这几处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

3. 句子叙述的时态是进行体时动词不能重叠

① 然后我们一边吃一边聊聊,非常高兴。

② 不过制定法律之前,关于这个事我们必须进行讨论讨论,看看别的国家的情况。

③ 大人拿着烟叶走走,突然小孩子们跑过来,有时候会意外地伤害他们的眼睛。

上述例子中“聊聊”、“讨论讨论”和“走走”等动词重叠式表示“未然体”,即动作还没有发生,叙述时运用动词重叠表示的是尝试的意味,不能与“进行”、“正在”等词搭配使用,不能应用于表示进行时态的句子中,故上述三个例子都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

4. 动词重叠后面不能接助词 “了”、“着”、“过”

① 以后我试试着按爸爸的话去做事。

② 我现在也搞不清,一定是妈妈来劝劝你了吧!

③ 我呢,平时有什么事情全部跟二姐商量商量了。

④ 听着听着跟着唱,想着想着那首歌的歌词,这样听着流行歌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了。

动词重叠式与动后时间成分的共现能力极弱,动词重叠式本身就是一种“体”,因此排斥其他体范畴的标记,例子中的“了”和“过”都是典型的“完成体”的标记,“着”是“持续体”的标记,动词重叠式不能与之共现。

5. 表示先事时意义的词不能与表示持续体的动词重叠式共现

① 在电车上的四十分钟,我们聊聊很多事情。

② 大概两年前我来北京才过了六个月的时候,我一个叔叔来北京看看我。

③ 表演当天我父母从日本来看看我们的表演。

④ 今年五一放假的时候,我的亲妹妹来沈阳看看我。

可以表现时间性的成分中,除了动后时间成分如“了”、“着”、“过”等,还包括许多显性时间成分,例如表达时间意义的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等。上述例子中的“电车上的四十分钟”、“两年前”、“表演当天”、“今年五一放假的时候”都是发生于动作之前,是表示先事时意义的时间词,而后面接的动词重叠式都具有持续性,二者不可以搭配使用。

6. 动词重叠后面不能接无定有指的宾语

① 来北京以前我已经工作过,干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无聊想换换个环境,于是跟我父亲说要到北京来学习汉语。

② 父母亲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地随口说说出一些有些不太干净的话,在他们身边的孩子,有可能会听得很清楚,记下来,甚至会说出模仿父母的不干净的话来!

③ 他们在教孩子时,也要注意要给孩子做做一个好榜样。

④ 所以我也常常听音乐,看关于音乐的节目,练练几首歌。

李宇明(1998) [1]认为动词重叠式可以带有定有指和无定无指的宾语,不能带无定有指的宾语,并且提出动词重叠式不能带数量短语的原因在于,动词重叠式实际上是一种不定量,不能用数量词来标识。上述例子中,“一个环境”、“一些话”、“一个榜样”和“几首歌”等都是数量名短语(无定有指),故前面动词不能重叠。

7. 动词重叠后面一般能带补语

① 忽然有人从我背后拍拍了几下,回头望,是小青。

② 你们工作这么多年还不想休息休息一下吗?

③ 首先,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习惯,不抽烟,就算是朋友推荐你抽抽几口也千万不要去试。

上述例子中的数量补语如“几下”、“一下”和“几口”等都是表示不定量,与动词重叠式本身所具有的“不定量”和表尝试的语法意义产生重复,不符合语法规则。除了上述例子中提到的数量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时地补语、程度补语和趋向补语等前面都不能用动词重叠式。

8. 含有“不”和“没”等否定副词表示否定意义的句中动词不能重叠

① 以前,他一次也没说说:“你们一定要成功”。

② 因为直接毕业的话没有时间想想自己的未来。

③ 打仗、吵架、骂人、言行不一、吸烟、喝酒……这种不良的习惯,我不想给孩子看看。

上文中提到过可以重叠的动词主观上必须是可控的,动作的发出者主观上可以控制动作的发生和进行,而上述否定句中的“不”和“没”完全否定了动作发生的可能性,与动词重叠式发生冲突,故上述否定句中不能重叠。

少数句子中,虽然含有“不”和“没”等否定副词,但是句义表示肯定,动词也是可以重叠,例如:

① 事已至此,我不得不重新看看这份材料。

② 到了杭州,不看看西湖似乎说不过去。

上述句子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不”和“没”,但是句子表达的是肯定意义,如例①中“不得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例②中“不看看”和“说不过去”也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这两个句子都是形式上的否定,语义上表达的是肯定,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动词重叠。

9. 特殊句式中动词重叠式的偏误

① 第二个和尚看第一个和尚拿了水,准备要抬上去,立刻说要帮帮他抬,后来两个和尚就一起抬水上山去。

② 我们应该多关心孩子们,帮帮他们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某些特殊句式中,动词重叠式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例如兼语句中,一般不能重叠兼语前面的动词,例①和例②中“帮帮”不能重叠。

10. 动词重叠后不符合句子的感情色彩

① 可是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他痛苦。

② 对于安乐死问题,我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在医学技术上没有救好的方法,而且本人希望的时候,从法院或者医学协会那儿得到许可,可以做做安乐死。

朱景松(1998) [2]认为,可以重叠的动词必须满足动词词义较轻,没有庄重的色彩,上述语料中动词重叠式的使用与语境不符,例①中,提到的“看他痛苦”是作者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带有消极的情感色彩,动词重叠式带有轻松、随意的语气,因此不适宜用动词重叠式,另外,动词重叠式的动作是主观可以控制的,这就与例子中的“只能”发生了语义分歧;例②是涉及“死亡”、“安乐死”等十分庄重的话题,在这样的严肃的语境下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

2.2. 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是指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式的地方没有使用动词重叠式,从而没有表达出本应由动词重叠式表现出来的短时、尝试、惯常等语义。

1. 表示“时量短”时未使用动词重叠式

① 当时老师就跟我说:“我今天回家考虑,你也回家考虑一下吧。”

② 我从现在开始把我和周老师的关系给你们介绍吧,两年以前,我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了。

动词重叠式具有短时量的语法意义,王力[3]、常俭[4]等人认为动词重叠式实际上是动词的“轻微体”,上述例子中的“考虑”、“介绍”、“讲”、“说”和“谈”如果不用动词重叠式的话不能体现出“时量短”的语义,故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式。

2. 表示“尝试”的语义时未使用动词重叠

① 但当想母亲给了我什么影响的时候,我还想不出什么事情来。

② 因为我在上海留学,所以本来想跟上海的物价比较。

③ 我觉得为研究亚洲,你应该看中国以外的地方。

动词重叠后加“看”可以表示尝试的意思,例如“想想看”、“听听看”等,这里“看”本身的词汇意义已经弱化,表达的是“尝试”的语法意义。上述例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未然体”,动作处于还没有发生的状态,所以用动词重叠式表达想要或希望做某事。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尝试”意义时所用的语法手段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认识到汉语中用动词重叠式来表达“尝试”的语义,就可能会产生偏误。

3. 表示“惯常”的语义时未使用动词重叠

① 当时我在工作上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时,一定找她问我该怎么办。

② 许多父母当胎儿在母腹中就开始了所谓的胎教,也就是说胎儿教育,就开始和胎儿说话、听音乐等。

③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们俩互相尊敬,友谊很深厚,所以在我独立生活中,我还愿意听她的意见。

某些动词重叠后可以表示经常性、反复性的状态,所以动词重叠式就成为了汉语中表示“惯常”意义的一种方式,上述例子中的“问”、“说”、“听”在句子中都是表示惯常发生或者是可以持续发生的动作,所以应该用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能够反复出现,体现出一种“惯常”的状态,学习者如果没有认识到动词重叠式可以表达“惯常”的语义,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会出现偏误。

4. 其他

① 希望毕业以后,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多赚些钱,好好孝顺我的母亲,让她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② 可是那时候,他们应该仔细地想有没有好处,要不然有可能会一切都是白费。

上述例子必须使用动词重叠式,否则必须改成其他形式。“多”“好好”常和动词重叠式搭配在一起,表示作者的主观愿望,例①中表达的是作者想要好好孝顺母亲的主观愿望,所以应该用动词重叠式表示提议这个动作的进行;例②中的“想”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仔细用来修饰“想”这个思想过程的具体状态,因此应该使用动词重叠式。

2.3. 误代偏误

在本文中,误代偏误是指错误地使用了动词重叠的形式,造成了表意不准确或者是与句子时态不符等偏误。区别于误加偏误,误代偏误是本应该用动词重叠式却错误地使用了动词重叠式的形式,而不是本不应该用动词重叠式。

1. 重叠形式的偏误

① 所以,我尽量每个周末回家跟你们一起吃饭,一起散散步步,聊聊天天。

② 我们马上把照相机拿出来拍照拍照。

③ 父母对孩子很关爱,有时与孩子们谈谈心,了了解解孩子的心思,开导开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这是特别重要的。

④ 你该看开一点,不要当面指责,我们就做给他们看:在假日里心平气和地做几样特别丰盛的菜团团聚,聊聊家常,我想他们受了益也会照着做的。

前三个例句产生偏误的原因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没有正确掌握离合词和离合词的重叠形式,诸如上述例子中的“散步”、“聊天”和“拍照”,正确的重叠形式应该是AAB,但是学生错误地把它们当成了普通的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写成了AABB或ABAB,因而导致偏误的产生。

例④是错误地把“团聚”当成离合词,使用了AAB式的重叠,应该改为ABAB式重叠。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应该是ABAB式,很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会受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AA式的影响,将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写成AABB式,如例③就是错误地使用了动词重叠的形式,这就产生了偏误。

2. 动词重叠未能正确表现时态

① 女士还给我们讲讲越南的历史、习惯,甚至现在的状况。

② 三个和尚坐在一起,研究研究怎么找水。

结合语境,例①中“讲”应该是发生在过去的表示“已然体”的动作,而AA式重叠表示的是“未然体”与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正确的重叠形式应该是“A了A”;同理,例②也是“已然体”,正确的重叠形式应该是“AB了AB”。

3. 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小结

本文通过对HSK语料库穷尽式的整理,一共提取出动词重叠式“AA式”和“ABAB式”语料241例(其中有效语料154例),这154个语料中,动词主要包含“看、听、想、谈、研究、思考、拍照”等,其中误加偏误总量最多,占到了65.58%,主要是因为二语学习者对于动词重叠式的限制条件不够了解造成的偏误;其次是遗漏偏误,占总数的30.52%,主要是因为二语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使用规则或附加意义了解不够准确而造成的偏误;最后是误代偏误,占总数的3.90%,主要是因为二语学习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动词重叠式各种形式之间的区别造成的偏误。

4. 动词重叠式偏误类型分析

4.1. 对语言学习者的建议

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对汉语感兴趣而选择学习汉语,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课余之外也会自觉地运用汉语去交流,发现中国语言之美,尝试结交中国的朋友,克服文化休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汉语学习的环境之下,第二语言学习者要积极融入目的语的环境中去,除了课堂上语言知识的输入,还要通过日常的交际去获得更多的语言表达,同时提升自己口头表达的自信心;如果没有汉语的学习环境,学生也要积极在课堂上把握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课后尝试在一定时间段内尽量不用母语,形成运用汉语的思维,多开口交流。对于动词重叠式来说,学生在与汉语母语者交流中还要善于发现某些动词重叠后的附加意义和课本上未总结出来的语用限制,学习更加地道的语言表达。

4.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首先,整个《HSK标准教程》中关于动词重叠式的注释讲解只出现在三个课时中,并且间隔过大。我们认为应该提高动词重叠式的复现率和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保证学生对于动词重叠式的熟悉度,避免学生在继续深入学习时忘记之前的内容,或者记忆出现偏差。

其次,虽然整个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排,但是每个知识点讲解得过于简单,只能够达到浅显认识的程度,学生也仅仅能够模仿已经出现过的重叠形式,在与例句极为相似的语境中进行应用,但是如果语境改变,学生独立地运用动词重叠时就可能会出现偏误。我们认为应该对动词重叠式做更为深入的讲解,特别是要逐条分析不同形式的语用规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可以脱离课本的语境限制,更加灵活地使用动词重叠式来遣词造句。

再次,每个语言点的注释后面紧跟的练习中,应该针对动词重叠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设置专门的训练,加深学生对于不同重叠形式的语用范围的理解,减少出现误代偏误。

最后,在例句的选择上,应该针对每一条语用规则设置相应的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否则学生只能记住语法规则而不会具体运用;其次,例句应该尽量贴合现实中的语言,展示给学生语法点突出的、典型性的语言。

4.3.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 语法讲解

作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主要输出者,教师首先要保证自身知识的完备,能够清晰明白地讲解知识,解答来自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弥补。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教程中,在讲解动词重叠式这一语言点时,仅仅说明了动词重叠后表现出的语义和重叠的形式,并未详细说明语用规则,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动词重叠式的语义限制,例如“以后我试试着按爸爸的话去做事。”学生如果不知道动词重叠式不能与时间词共现,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偏误。

针对教材的这一缺陷,教师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延伸扩展动词重叠式的语用规则,使语法解释为实际应用服务,训练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2. 偏误纠正

我们从上文中的偏误分析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很多偏误都是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不顾使用条件造成的,而这些是我们母语使用者在学习语法规则时不会遇到的。在课堂上讲解语法,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将已知的语法知识更好地提炼总结出来,形成完整的、理性的逻辑系统,很少会实际地考虑老师所讲的语法知识的对错,就算老师有某些地方讲解失误,学生也有能力自我纠正;而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课堂上的语法讲解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语法规则,是知识的输入,学生的任务是如何理解并且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学会应用,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对老师讲授的语法规则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是过度延伸。

基于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点拨,让学生发现和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下一次有意识地检查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总结和分析学生产生的偏误,并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和课堂操练,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灵活使用。

3. 教学安排

动词重叠式不仅重叠形式繁多,而且使用条件也非常复杂,如果一股脑地全部灌输给学生,他们可能会感到非常混乱和迷茫,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用法开始,待学生对基础的用法熟练运用之后再逐渐深入,讲解更深层次的语用规则,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各种语法规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 语法研究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2] 朱景松.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 1998(5): 378-386.
[3]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4] 常俭. 谈动词的叠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1(2): 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