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韩汉经济语篇中“火”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Fire”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Korean vs. Chinese Economic Corpora: A Corpus-Based Approach
DOI: 10.12677/ml.2025.137766, PDF, HTML, XML,   
作者: 杨硕硕: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关键词: 语料库概念隐喻对比研究Corpora Fire Conceptual Metaphor A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韩汉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与“火”相关的隐喻表达。本文选取中国《人民日报》和韩国《朝鲜日报》的新闻语料自建汉语和韩语新闻语料库,从概念隐喻的视角下对韩汉经济新闻语料中的“火”的隐喻语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特点,为经济话语跨文化传播与翻译实践提供参照。
Abstract: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related to fire are widely present in both Kore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self-compiled news corpora from China’s Peoples Daily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s The Chosun Daily as primary data 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t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fire in Chinese and Korean economic news corpora. By doing so, it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economic discourses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s of economic discourse.
文章引用:杨硕硕. 基于语料库的韩汉经济语篇中“火”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58-76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6

1. 引言

在“经济”命题成为牵动各国社会以及全球发展命脉的时代大背景下,从语言学层面对经济话语加以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经济新闻与隐喻的关系密切,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常被用来简化复杂概念,增强叙事效果,帮助非专业的读者来理解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甚至影响读者对经济趋势的把握。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经济领域的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例如:金娟(2015)从认知角度对中英文经济语篇中的生物隐喻相关典型例子进行了对比研究[2];胡春雨、徐玉婷(2017)以靶域词语“经济”为检索对象,从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文化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英“经济隐喻”的情况,研究发现英语中自然导向的隐喻高于汉语,而汉语中人为导向的隐喻高于英语[3]等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多集中于中英两国经济语篇的概念隐喻比较,针对中韩两国的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

所以本文选取中国《人民日报》(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和韩国《朝鲜日报》(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经济领域的语篇新闻为自建小型语料库。从中筛选出使用关键字“火”和“불”相关概念的语料,并剔除使用其本义的无效条目,保留使用隐喻表达的有效条目,得出有效语料数量为《人民日报》247条、《朝鲜日报》65条,共计312条有效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对韩汉经济新闻中“火/불”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语言的隐喻特征。

2. 概念隐喻理论

自Lakoff和Johnson (1980)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4]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正式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以一个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且这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须臾不可缺少的心智机制,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理论”又叫“概念隐喻理论”[5]。这表示隐喻不再是单纯的修辞手段更是成为了一种认知手段。概念隐喻利用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概念语义,源域的概念要素经过认知加工映射到目标域,形成隐喻概念,并通过词汇语法手段表达出来[6]。简单来说,概念隐喻就是人们依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体验对陌生的抽象的世界进行简单化的理解。

3. “火/불”的隐喻产生的认知基础

为分析人们“火”的基本体验认知,论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7],针对“形容词 + 火”的搭配表达进行检索,共获得8206条语例,从中筛选出8个高频有效词汇进行分析,最终匹配到6696条语例。同时,基于延世大学20世纪韩语语料库[8],对“形容词 + 불”的搭配进行检索,共获得2453条语例,筛选出8个高频有效词汇,匹配语例总计396条。按词频对检索词条进行排序,相关结果汇总于表1表2中。

Table 1. Search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CCL corpus

1. 汉语CCL语料库检索结果

顺序

形容词 + 火

频次

频率

1

烈火

2522

37.66%

2

热火

1747

26.09%

3

大火

1443

21.55%

4

小火

484

7.23%

5

红火

257

3.84%

6

香火

163

2.43%

7

鬼火

56

0.84%

8

旺火

24

0.36%

Table 2. Search results from the Yonsei University 20th Century Korean corpus

2. 延世大学20世纪韩语语料库检索结果

顺序

形容词 + 불

频次

频率

1

뜨거운 불

118

29.80%

2

약한 불

113

28.54%

3

급한 불

84

21.21%

4

무서운 불

40

10.10%

5

큰 불

22

5.56%

6

맑은 불

9

2.27%

7

높은 불

6

1.51%

8

도깨비불

4

1.01%

如上表所示,韩语和汉语在“形容词 + 火/불”的常用搭配中,均强调火焰规模大、伴随光与热的特性,通常与红色相关联,同时描述火焰形态多样且火势猛烈的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汉字“火”的义项如下[9]:①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② 指枪炮弹药;③ 火气;④ 形容红色;⑤ 形容紧急;⑥ 怒气;⑦ 比喻发怒;⑧ 兴旺,兴隆;⑨ 旧同“伙”;⑩ 姓。《标准韩国语大字典》中韩语“불”的义项如下[10]:① 물질을 산소와 화합하여 높은 온도로 빛과 열을 내면서 타는 것;② “화재”를 이르는 말;③ 빛을 내어 어둠을 밝히는 물체;④ 불이 타는 듯이 영렬하고 거세게 타오르는 정열이나 감정을 비유적으로 이르는 말。

通过观察语料库中“火/불”的常用搭配以及韩汉字典中“火/불”的义项说明,可以看出“火”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光、热量、红色和破坏力。随着人们日常经验不断丰富发展,思维意识不断蔓延,“火”的这些语义特征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下不断扩展。

4. “火/불”的概念隐喻对比

认知语言学认为理解抽象概念(如经济)依赖于从更具体、熟悉的经验领域(如“火”)进行概念隐喻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火”和“经济”之间的体验相似性和结构对应关系。所以,在韩汉语言的演变过程中,“火”和“불”的原型词义向经济领域展开映射,衍生出很多的隐喻意义。

4.1. 汉语“火”的隐喻分析

(1) 喻指产品流行

火在燃烧时,会向四周迅速展开,火势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双重震撼。因此,火常常被视为源域映射到各种事物中,以突显事物的受欢迎程度。

例1:新春以来,中国经济热点多,特别是开源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

例2:蛇年生肖主题产品销售火热

例3:防晒衣火出圈,成为暑期热销产品。

在例1中“火”指DeepSeek在一经问世就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就像大火燃烧到一定程度进而爆发一样,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例2中“火”表示这类主题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旺盛,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出畅销的状态。例3中“火出圈”一词形象地表达了“防晒衣”从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的喜爱的现象,这也符合“火”的蔓延的特性。

(2) 喻指市场繁荣

在达到一定条件时,火力爆发,火势非常旺盛,温度极高,并且其展现的红色火焰,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由此派生出了“繁荣、兴旺”的隐喻意义。

例4:跨境电商生意火爆,我们在全国建了5个保税仓,但郑州一枝独秀,占出货量的九成。

例5:“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各地促消费举措密集出台,为本就热闹的春节市场再添一把火

例6:政策给力,托管业务越来越红火

在例4中,“火爆”隐喻了跨境电商市场的繁荣和快速增长;在例5、例6中,“添一把火”、“红火”表达出政府政策对市场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就像在已经燃烧的火上再加一把柴,使火势更旺,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热度和活力。

(3) 喻指生产建设

火焰向上燃烧且持续时间长,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因此火作为源域映射至其他事物上,引申出“活动的高涨和热烈”的隐喻意义。

例7:节后首个工作日,重大工程建设热火朝天(经济聚焦)。

例8:各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开展,这是我们发展的好机会。

例9:4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3班轮转,满负荷生产,预计一季度销量就能达到去年全年销量的80%。

在例7中“热火朝天”一词用来隐喻工程建设的建设现场的忙碌,体现了经济建设的高效和活力;例8中“如火如荼”隐喻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探索和广泛开展,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像火焰一样具有蓬勃向上的态势;例9中“火力全开”隐喻了生产线的高强度和高效率,企业在生产环节具备火势爆发一样的巨大势能。

(4) 喻指民生富足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繁荣,火的颜色和其热烈的特性作为源域演化出了新的隐喻意义,即人们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

例10:我国县乡居民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型消费需求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老百姓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例11:耕耘大海,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上,渔村一定更美丽,渔业一定更兴旺,渔民一定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

例10和例11中的“火”通过“红火”和“火热”来呈现,经济发展的成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这种状态与大火旺盛的形态相似,“火”被用于描述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富足和生活状态的繁荣。

4.2. 韩语“불”的隐喻分析

(1) 喻指风险危机

火的不可控性、破坏性和突发性,使其成为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有力隐喻。

例12:지난해 신세계아이앤씨는 형제기업의 급한 불끄기에 동원되기도 했다.

例13:고율 관세 “발등의 ” 가전, 현지화로 위기 넘는다.

例14:티몬·위메프 미정산 사태가 일파만파 커지면서 카드업계로 불똥이 고 있다.

例12的“급한 불끄기”译为“扑灭急火”,例13的“발등의 불”译为“脚下的火”,两个词均用来隐喻经济上的危机和困难,表明了情况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例14的“불똥이 튀다”是一个隐喻,事件的不断发酵如同“火星飞溅”,波及到了信用卡行业,隐喻风险的扩散和对相关行业的冲击。

(2) 喻指市场竞争

火燃烧时会发出强烈的光芒和热量,表现出极高的能量和激烈的状态。火的这种激烈的特性作为源域,激烈的竞争作为目标域的映射成功建立,成为一种常见的隐喻形式。

例15:구글 외 다른 경쟁사들도 AI 검색 서비스 경쟁에 불을 지폈다.

例16:각 금융지주별로 앱 고도화를 통한 고객 유치전이 불을 고 있다.

例17:보험사 차세대 먹거리 될 장기요양시설… KB 선공에 신한 맞불.

例15中,“불이 붙었다”一词译为“点燃火”,用来形容其他竞争对手也加入了AI搜索服务的竞争,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例16中,这里的“불을 뿜다”译为“喷火”,用来形容各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应用程序的高级化进行的客户争夺战非常激烈;例17中,“맞불”一词译为“对抗之火”,KB率先在长期护理设施市场采取行动,新韩银行则通过“点燃对抗之火”来回应,描绘了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

(3) 喻指产品流行

在韩语中,通常以火焰燃烧时,迸溅出火星,这种状态作为源域映射产品受欢迎程度。

例18:금값 배추’에 포장김치 불티… 품절현상 장기화 되나.

例18中“불티”一词译为“火花、火星”,隐喻了包装泡菜的畅销状态,这种状态就如同火花的转瞬即逝的特性,描绘了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以及销售速度之快的情况。

(4) 喻指市场繁荣

在韩语中,同样以火力爆发,燃烧极其旺盛的特点来隐喻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景象。

例19:한국은 EMV 컨택리스의 불모지였으나, 2023년 3월 현대카드가 애플페이를 도입한 이후부터 성장 속도에 불이 붙었다.

例20:불기둥 은 신세계그룹株

例19中,“불이 붙었다”(点燃火)用来隐喻EMV非接触支付在韩国的增长速度突然加快,市场开始蓬勃发展;例20中,“불기둥 뿜”一词译为“喷火柱”,形象地描述了新世界集团的股价像火柱一样飙升。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火”和“불”这两个词在汉语和韩语在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247条、《朝鲜日报》65条,共计312条有效表达为研究语料,从跨语言的角度对比同一年度韩汉经济语篇的“火”和“불”的概念隐喻使用情况。为更为直观地了解韩汉语言中的“火”隐喻分布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ire” metaphors

3. “火”的隐喻分布

源域

汉语

韩语

目标域

性质

占比

目标域

性质

占比

产品流行

正面

22%

产品流行

正面

2%

市场繁荣

正面

56%

市场繁荣

正面

12%

生产建设

正面

18%

风险危机

负面

38%

民生富足

正面

4%

市场竞争

负面

48%

从上表来看,汉语“火”在经济领域的隐喻表达的数量高于韩语的使用频率。在“火”和“불”共同的认知隐喻意义方面,它们都具有产品流行和市场繁荣的隐喻意义。在特殊隐喻方面,汉语的“火”还可以引申出经济生产建设活动高涨以及居民经济水平富足的隐喻意义。但是,韩语的“불”则可以表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危机和困境。

在经济新闻语篇中,人们对同一事物具有相似的基本意象,存在着相同的概念隐喻,说明中韩两国的人民对于经济的理解有相同认知模式。但在语言演化的过程中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的隐喻思维。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火给人类带来利益,所以韩语中“火”一般指积极的象征,以“经济活力”的正面意义为主导,体现了“火作为能量驱动”的认知框架;但是在韩国文化中,人们恐惧火本身的破坏力,所以韩语中“불”大多数情况下指消极的象征,以“经济困境”的负面意义为主导,展现“火作为破坏介质”的认知框架。这些隐喻意义使这两个词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力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陈朗.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经济话语隐喻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1(4): 34-42.
[2] 金娟. 中英经济语篇中生物隐喻的文化共通性[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6): 25+83.
[3] 胡春雨, 徐玉婷. 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 2017, 38(5): 38-43.
[4]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王寅.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29.
[6] 林正军. 概念隐喻的体认基础[J]. 外语教学, 2024, 45(2): 12-18.
[7]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
[8] 延世大学. 20世纪韩国语语料库.
https://ilis.yonsei.ac.kr/corpus/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592.
[10] 국립국어원. 홈페이지<표준국어대사전>.
http://www.korean.g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