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农牧业大区,农村地域广阔,特色农产品丰富,如羊肉、奶制品、杂粮杂豆等,具备发展农村电商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金融支持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为电商企业和从业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能推动农村电商产业链的升级。
2. 内蒙古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2.1. 产业规模与市场拓展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2024年农村电商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累计培育出电商企业3000余家,网店6万余个,成为推动内蒙古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内蒙古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60亿元,占比45.71%。以羊肉为例,2024年内蒙古羊肉通过电商平台的销售额达到80亿元,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1]。内蒙古特色奶制品(如奶酪、奶皮子等)借助电商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销量也大幅提升,仅奶酪的电商销售额就达到了30亿元[2]。
2.2. 经营模式与产业链协同现状
在内蒙古农村电商从业者中,约70%的电商户以自产自销经营模式为主,依托自家的种植、养殖产业,将农产品直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空间[3]。例如,赤峰市某农户种植了大量的杂粮杂豆,通过开设网店,将自家生产的绿豆、红豆、小米等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2024年农村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其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约30%的电商户采取进货代销模式,从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批发商处进货,然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借助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获取利润[4]。
受资金周转压力影响,约40%的电商户之间建立了赊销关系。在农产品集中上市季节,供应商允许电商户先拿货销售,待收到货款后再支付。如呼伦贝尔市奶制品供应商为当地电商户提供赊销服务,电商户可在销售后30天内支付货款,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
2.3. 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效应
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2024年内蒙古农村电商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许多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推动产业融合,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5]。据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2024年工作报告显示,乌兰察布市某县通过建设电商服务站、培训电商技能,推动土豆、燕麦等农产品线上销售,农民人均年收入从8000元增至12,000元,顺利达到脱贫标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3.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与实践探索
3.1. 政策框架与资金引导机制
为支持内蒙古农村电商的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电商企业和从业者的信贷投放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设立了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支持。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推出“电商贷”专项产品,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发放50亿元,支持5000家农村电商企业和1.5万户电商从业者[6]。
3.2. 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
县域商业银行立足当地电商产业特色,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包头市某县为例,当地商业银行根据电商企业经营规模、信用状况等制定个性化信贷方案,2024年累计发放农村电商贷款20亿元,同比增长 30%。其中,为一家羊肉电商企业提供1000万元贷款,支持其扩大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企业年销售额从800万元增至1500万元。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推出“农e贷”,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分析电商户经营数据与信用记录,实现线上申请、审批和放款,额度最高50万元。截至2024年末,“农e贷”累计发放30亿元,覆盖8000户农村电商从业者[7]。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为上下游电商企业和农户提供融资服务,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3. 新型金融机构引入与服务优化
内蒙古引入网商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利用其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为农村电商从业者提供小额、便捷的贷款服务。网商银行2024年区域业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网商银行在内蒙古累计为3万户电商从业者提供贷款支持,贷款余额达15亿元,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金融机构通过在农村地区设立电商金融服务站,提供贷款咨询、申请受理、账户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并将电商户线上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评价准确性。政府对为农村电商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改善农村电商金融服务环境。
4. 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分析
4.1. 电商主体融资能力薄弱与资金缺口显著
尽管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设立专项贷款、贴息补贴等政策持续加大农村电商金融支持力度,但根据内蒙古农村电商协会2024年覆盖全区12个盟市500家电商户的调研数据显示,仍有约60%的电商经营者反馈资金支持难以匹配实际发展需求。深入剖析其成因:在主体资质层面,中小电商户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问题,近78%的受访商户无法提供连续三年规范财务报表,且农村地区特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受限、农产品价值评估难等因素,导致可用于融资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8];从市场环境看,2023~2024年生鲜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超35%,加之全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40%,生鲜产品在运输存储环节货损率高达25%,显著增加了金融机构风险评估难度。据测算,金融机构对农村电商项目的尽职调查成本较城市商户高出42%,导致其放贷审批通过率不足30%,形成“融资难–发展慢”的恶性循环。
4.2. 金融机构参与度不足与供给结构性矛盾
农村电商客户分散、单笔贷款金额小、管理成本高,且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银行面临较高的贷后管理成本与风险,导致信贷投放相对谨慎。以中国有银行内蒙古分行为例,其农村电商贷款占普惠贷款比例不足8%,显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多为个体农户或小型合作社,缺乏标准化财务报表和固定资产抵押,银行难以通过传统风控模型评估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域辽阔,部分旗县农村电商网点分布零散,银行客户经理单次实地尽调成本高达数千元,叠加后续跟踪管理,人力成本占比超信贷收益的20%。
传统信贷产品期限、额度与电商季节性资金需求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以内蒙古河套地区蜜瓜电商销售为例,农户需在每年4~5月育苗期采购农资、搭建冷链仓储,资金需求集中爆发,但部分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仅3~6个月,而蜜瓜从种植到回款周期长达8~10个月,导致农户在销售旺季反而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此外,贷款额度普遍设置在5~20万元区间,难以覆盖大型电商企业在直播设备升级、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限制了农村电商产业规模化发展。
4.3. 政策协同不足与基础设施滞后
从覆盖范围看,政策仅针对少数重点电商企业或特定项目,大量中小微电商创业者和个体从业者被排除在外;在标准设定上,贴息额度与实际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风险补偿机制同样问题突出,补偿比例普遍低于30%,远不足以弥补金融机构潜在损失,加之补偿申请需经历多级审核、材料反复提交等复杂流程,从提交申请到资金到位平均耗时超6个月,严重削弱金融机构参与农村电商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部分地区电商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冷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内蒙古东部某旗县电商园区,由于缺乏恒温仓储设施,夏季奶制品存储环境难以保障,导致商品损耗率高达15%,直接造成年均约300万元经济损失。冷链物流网络同样薄弱,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需多次中转,运输时效普遍超过48小时,致使产品新鲜度下降,客户投诉率上升至22%。此外,园区内物流配送车辆不足、智能分拣设备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推高企业运营成本,制约电商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 优化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农村电商信用增信与融资能力提升体系
政府牵头整合电商平台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税务数据,2025年底前建立全区农村电商信用评价平台,由自治区商务厅联合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制定信用评分标准。对信用评级A级以上的电商户,推广“政府 + 银行 + 电商平台”风险分担模式,提供最高50万元免抵押信用贷款,额度可上浮20%。
自治区商务厅负责对接淘宝、京东等主要电商平台数据,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负责信用信息接入央行征信系统;2024年下半年启动试点,选择呼和浩特、赤峰等3个盟市先行先试,2025年全面推广。
5.2. 创新农村电商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
农村信用社开发“季节贷”,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长周期匹配(最长12个月),网商银行推出“流量贷”,根据电商平台流量数据动态调整额度;政府对农村电商贷款给予年利率2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3年。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24年6月底前完成“季节贷”产品设计,在巴彦淖尔、呼伦贝尔等农产品主产区试点;电商户通过“蒙企通”平台在线申请贴息,自治区财政厅按季度拨付贴息资金,单户每年贴息上限10万元。
5.3. 完善政策协同与农村电商金融生态建设
实施路径:建立“金融 + 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商务、农业、金融部门每季度召开协调会,2025 年前在全区建设20个农村电商冷链物流中心,政府投资70%,电商企业配套30%。设立5亿元农村电商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按本金的40%补偿,简化补偿申请流程(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政策协同实施方案,明确农牧厅负责冷链物流中心选址与建设标准,金融办负责风险补偿基金管理;2024年下半年启动首批5个冷链物流中心建设,优先布局羊肉、奶制品主产区。
6. 结束语
金融支持对于内蒙古农村电商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内蒙古在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电商主体融资能力薄弱、金融机构参与度不足、政策协同有待加强等挑战。通过构建信用增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政策协同等措施,可有效提升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水平,推动内蒙古农村电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持续完善,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