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及其在中学思政课运用的意义
现如今,为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迅速涌现,“一案到底”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于中思政课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1.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教育部指出: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想要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水平,最重要的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专业知识通常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新了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一案到底”作为一种特殊的案例教学方式,在某些方面与“案例教学法”存在本质的区别。
1.1.1.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内涵
本文所述的“一案到底”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具有特定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案例引入学习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真实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索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2]。在案例式教法中,所用案例通常仅与单个知识点相联系,而“一案到底”教学法则是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选择能够与课堂知识有效结合、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一个或一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将课本知识有效贯通起来。在应用过程中关注以下问题:首先,“一案”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案例,还可以是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案例。其次,“到底”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讲解时只借助于一个案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结尾可以将所讲内容联系实际,做到课堂知识的升华,同时确保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1.1.2.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场景下,衍生出多种具体形式,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单一案例教学法:围绕一个案例展开教学,聚焦案例的细节和特定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该案例;多案例比较教学法:选取多个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拓展视野;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模拟实际情境中的决策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渐进式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复杂的案例分解成多个阶段,逐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比上述几种方法,“一案到底”教学法有以下优势:
首先,所用案例的连贯性。“一案到底”教学法用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联系具体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使课堂问题迎刃而解。以相关案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内容,使课堂内容围绕案例有序进行,能够极大提高课堂时间使用效率,进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
其次,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一案到底”教学法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选用的案例都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不仅能增加说服力,而且能成为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桥梁。
最后,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因为“一案到底”的教学法所用的案例相关性较强,所以只能与具有紧密联系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如果对案例生搬硬套,不仅会使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教育效果大大降低,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1.2.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运用的意义
将“一案到底”教学法运用到中学思政课堂中,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3],更加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进而提升中学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具有独特意义。
1.2.1. 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标倡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新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案到底”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在分析案例理解课堂知识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2.2. 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
“一案到底”教学法具有视角的多样性、思维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这种方法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艰深晦涩的专业知识提供了条件,并且有效地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因此,在中学思政课中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其中包括选择与课程目标和学生兴趣紧密相关的案例、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案例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与课程的关键概念和理论相联系,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挑战性且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以及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并准备相应的反馈和指导等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1.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案到底”教学法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理解专业知识,进而使自己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例如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晦涩的专业知识点,并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分析问题、评估不同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记忆和理解知识点,这种情境化学习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促进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政课案例往往涉及道德和价值判断,通过讨论这些案例,学生可以形成和巩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1.2.4. 有利于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高效思政课堂,是高效性思政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在思政课中,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4]。“一案到底”教学法可以提升课堂参与度,加强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一案到底”教学法能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课堂中能够高效学习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2.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分析中学思政课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客观情况,明确“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运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查找“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受阻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推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应用中的日趋成熟。本文主要选取某市了解并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中学在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其中学生问卷发放170份,回收153份,教师问卷发放30份,回收27份。问卷采取不记名的形式。
2.1. 案例资源匮乏
“你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怎么样?”49.67%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很高,36.60%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一般,12.42%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比较少,1.31%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基本没有,表明在中学思政课中教师案例的使用虽然水平较可观但还需提高(如图1)。“你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数量怎么样?”9.15%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数量偏多,88.89%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数量适中,分别有0.65%和1.31%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数量较少和极少(如图2)。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但是频率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丰富的案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选择。
2.2. 案例与所设计问题之间联系不紧密
关于“一案到底”教学法你认为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27.45%对教师选取的案例不了解,不能积极参与讨论,55.56%学生认为不能找到案例与知识之间的联系,16.99%学生认为自己过于关注案例,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见图3)。可见,“一案到底”在中学思政课应用中,“你认为思政课教师选择的案例与所设计的问题之间关系如何?”55.56%学生认为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结合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很简单,在案例中就能找到答案,39.22%学生认为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结合案例所设计的问题难度适中,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5.22%学生认为教师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结合
Figure 1.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frequency of teachers using teaching case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图1. 你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案例的频率怎么样?
Figure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umber of teaching cases used by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图2. 你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数量怎么样?
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很难,在案例中根本找不到答案(如图4)。虽然多数学生认为案例设计与所涉及问题之间有联系,但问题设计的内容依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与知识点衔接不自然。即在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过程中,案例问题的设计或提出与所要讲解或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或自然,使得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难以直接关联到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二是案例问题逻辑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教师虽然运用了“一案到底”教学法,但“一案到底”案例问题设置不清晰、信息组织混乱逻辑链条断裂,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三是案例问题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案例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出现了如问题与目标不匹配、问题难度不当、问题缺乏实际情境以及问题设计过于笼统等问题。
2.3.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教学效果评价,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是否达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提供反馈[5]。教师访谈中,“您认为在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应该使用哪些评价方法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的教师认为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按时
Figure 3.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with the “one case to the end” method?
图3. 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你认为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Figure 4.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ses select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the questions designed?
图4. 你认为思政课教师选择的案例与所设计的问题之间关系如何?
检测,有的教师认为在评价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收获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教师的采访,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有的仅仅只是用成绩评价学生,有的则只根据课堂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影响“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运用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一案到底”教学法虽然在中学思政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但仍存在案例资源匮乏、案例问题设计与案例联系不紧密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影响“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运用的原因主要有案例资源难以收集、教师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能力有限、案例的延伸脱离学生实际以及“一案到底”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
3.1. 案例优质资源难以收集
“一案到底”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很高,但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时候,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性高的、可供借鉴的“一案”设计标准,另一方面,案例资源存在资源稀缺,信息分散以及版权和访问限制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导致优质案例资源的收集难度大。
3.2. 教师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能力有限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将知识理论传递给学生,又要重视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将“一案到底”教学法与日常课堂教学相融合[6],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通过调查,问题的关键大多是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需要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认识深度不够。虽然“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过于追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效率,忽视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未能将“一案到底”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并产生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信息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存在由于教师能力不足而造成“一案到底”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的现象。最后,教师在体现案例的时代性方面有待提高。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其案例的选取更要符合不同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3. “一案到底”教学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标准单一可能会导致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准确[7]。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标准阻碍学生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机械性学习而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教学评价绝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等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4.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的运用策略
影响“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运用的原因主要有案例资源难以收集、教师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能力有限以及“一案到底”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为了提升“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的使用成效,针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运用策略。
4.1. 丰富“一案”资源
4.1.1. 确定选取原则
在“一案到底”教学法中,确定合适的案例选取原则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首先,要坚持相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案例不仅应与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能够直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案例应具有时效性,反映当前社会或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8]。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应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能够有动力积极参与讨论的案例,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最后,要坚持代表性和普遍性相结合。既要能够反映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典型特征和规律。又要具有普遍性,能够适用于不同背景和层次的学生,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
4.1.2. 丰富互联网案例信息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构建丰富的互联网案例信息资源库尤为重要[9]。一方面,能够为教师在案例选择时提供借鉴,提升案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时代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提升备课效率,解决了一部分教师由于工作或家庭等因素无法投入更多时间发掘优秀案例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1.3. 增进教师的合作互助
课堂案例的选择是教学最优化的结果,不能仅仅依靠个别教师。不仅会很大程度地分散教师的工作精力,而且不利于对案例内容的与时俱进。因此,应通过建立教师交流组群、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以及鼓励跨学科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加强校内外教师的沟通合作,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应用水平。
4.2. 提升教师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水平
4.2.1. 深入理解“一案到底”教学法
教师应该对“一案到底”教学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其定义、特点、优势和应用技巧。了解该教学法强调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4.2.2. 参加集体教研活动
参加集体教研活动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和主题,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笔记和及时思考,而且要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想认识,并将得来的经验应用于“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实践中,不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4.2.3. 提高案例选取水平
思想政治课堂的案例选择,直接关系到课堂知识的讲授效果,故教师应在案例选择上更加谨慎,选择与学习内容能够紧密结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的课堂案例。选取案例时,首先,应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选择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案例并将其融入课堂。其次,选取的案例内容必须可信,来源可靠,确保案例内容的真实性。最后,案例要紧密贴合学生实际,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是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4.3.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4.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而是扩展到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第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形成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第二,重视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作用。教师作为具有专业能力的引导者,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三,还应关注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一案到底”教学法中的案例涉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3.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综合化是指在进行评价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评价指标,而是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10]。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当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评价。
4.3.3. 提高案例选取水平
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指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收集、分析信息,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达到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效果。一方面,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如果只选择一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产生片面化的评价结果。另一方面,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 结语
“一案到底”教学法是能够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型教学方法,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优势。笔者通过调查“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的运用情况,发现“一案到底”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一案到底”案例应用难度大,需要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更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选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现实案例。同时,教师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从而丰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不够丰富,在“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应用探究上还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得出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在之后的实践中还将继续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推进“一案到底”教学法在中学思政课中的发展。
附 录
附录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一案到底”教学法使用情况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一、选择题请在你选择的答案上打“√”,每题至少选出一项。
1. 你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否将“一案到底”教学法应用于实际课堂中?
A 是 B 否
2. 教师在“一案到底”教学法中使用的案例是否能帮助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A 是 B 否
3. 在思政课堂中,你认为哪种类型的案例能最快吸引你的注意力?
A 时政类 B 生活类 C 文学艺术类 D 其他(请说明)
4. 在思政课中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案例通常被表述为哪种形式?
A 文字 B 图片 C 视频 D 组合
5. 你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案例的效果怎么样?
A 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且具有吸引力
B 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但趣味性低
C 与教学内容相脱离,不符合学生实际
6.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案例讲解课堂内容的次数如何?
A 很高 B 一般 C 比较少 D 基本没有
7.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会采用多少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
A 偏多 B 适中 C 较少 D 极少
8. 你认为思政课教师选择的案例与所设计的问题之间关系如何?
A 问题很简单,在案例中就能找到
B 问题难度适中,需要结合案例分析
C 问题很难,在案例中根本找不到
9. 在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结合“一案到底”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你的感受是?
A 结合案例积极讨论
B 积极讨论但内容与知识无关
C 无视课堂案例
10. 针对“一案到底”教学法你认为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 对教师选取的案例不了解,不能积极参与讨论
B 不能找到案例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C 过于关注案例,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11. 你认为教师在思政课堂中使用的案例能在学习知识方面帮助你多少?
A 大于90% B 75%左右 C 50%左右 D 25%左右
12. 你认为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能够使一些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吗?
A 是 B 否
13. 使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大大提升了你的哪方面能力?
A 分析考虑问题能力 B 交流能力 C 实践能力
14. 你对“一案到底”教学法使用效果的态度是?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满
附录二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一案到底”教学法使用现状访谈问卷(教师版)
1. 请谈谈您对“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理解。
2. 您习惯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案例?
3. 您认为“一案到底”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中时,有哪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4. 您认为在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时,应该使用哪些评价方法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5. 您认为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提升自身应用“一案到底”教学方法的能力最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