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Digital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Empowered by AI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贸易的兴起,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针对当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探索AI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构建了AI赋能的数字化教学改革框架,包括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核心维度。在课程内容方面,新增数字贸易模块,涵盖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字支付结算、智能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线上预习 + 线下实践 + 线上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真实项目驱动的实战教学。在评价体系上,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能力导向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机制。预期改革将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和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同时分析了技术应用、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挑战,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等对策建议。本研究为贸易经济类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digital trad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ourses face severe challenges. This study addresses current issues, such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practical training conditions. It explor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deeply integrate AI technology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ourses.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n AI-empowered digital teaching reform framework comprising three core dimensions: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pedagogical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In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a digital trade module has been added, cover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 operations, digital payment settlement, and intellig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edagogically, a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online preview + offline practice + online extension” has been adopted, implementing real-project-driven practical teaching. For evaluation, a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chanism centered on process-based evaluation and competency orient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expected reforms will significantly enhance students’ digital operational skil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ies, improving teaching objective attainment and classroom efficiency. The study also analyzes challenges i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faculty training,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a sustainable academic ecosystem.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ransfer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e-related disciplines and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innovating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文章引用:姚稳. AI赋能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360-36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535

1. 引言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贸易的运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贸易方式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提出了全新挑战[1]。然而,当前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偏重于传统贸易流程和单据操作,与数字贸易时代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脱节。

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数字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企业普遍采用智能化工具进行市场分析、客户开发、订单处理和物流管理。人工智能在贸易单证识别、风险评估、汇率预测、智能客服等方面的应用日益成熟。这种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贸易知识,更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和AI工具应用能力。

反观高校教育现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仍以传统贸易理论和流程为主,对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涉及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依靠教师讲授和案例分析,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2]。再次,实训条件有限,多数高校缺乏贴近企业实际的实训平台,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操作体验。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AI技术能够创建仿真度高的虚拟贸易环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操作练习;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能够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评价,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3]。更重要的是,将AI工具的使用纳入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增强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AI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构建适应数字贸易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地将AI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而非局部应用;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AI工具应用能力,将其作为专业核心技能之一;三是建立基于AI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通过本研究,期望为贸易经济类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2.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根据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调研报告,超过73%的贸易类专业毕业生反映,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匹配度不足50%。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贸易理论、国际惯例解读和标准化流程讲解为主,而企业实际运作中大量使用的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数字化单证处理、在线支付结算等内容在教材中占比不足15%。

以信用证教学为例,多数教材仍在详细讲解纸质信用证的开立和审核流程,而实际上,2024年SWIFT数据显示,全球已有超过60%的信用证业务实现了电子化处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传统的单据缮制技巧,却对区块链信用证、电子提单等新型贸易工具知之甚少。这种知识结构的错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2.1.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据2024年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数据,国内贸易类专业课程中,传统讲授法仍占据70%以上的课时。教师主要依靠PPT展示和板书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不足。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也多是分析过时的经典案例,缺乏时效性和真实性。

2.1.3. 实训条件不足

实训条件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国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大部分院校的实训仍停留在使用简单的教学软件模拟贸易流程,缺乏真实的业务数据和市场环境模拟。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询盘报价、合同谈判、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实训软件大多开发于5~10年前,界面陈旧、功能单一,无法反映当前贸易实务的最新发展。例如,多数软件不支持跨境电商业务模拟,没有整合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功能,无法让学生接触到企业实际使用的主流贸易平台和工具。

2.2. 数字贸易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数字贸易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国际贸易的生态系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 2024年报告指出,全球数字贸易额已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3.2%,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70%。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而言,数字贸易时代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一是平台化运营能力,熟悉Amazon、阿里巴巴国际站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规则和操作;二是数据驱动决策能力,能够运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市场分析、选品和定价;三是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熟练使用AI翻译、智能客服、自动化营销等工具;四是数字风险管理能力,了解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型风险[4]

3. AI技术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3.1. 智能单证处理系统

3.1.1. 信用证AI审核

信用证审核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最复杂且容易出错的环节之一。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对照UCP600条款进行人工审核,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遗漏关键信息。引入AI审核系统后,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采用智能信用证审核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学习了超过10万份真实信用证案例。系统能够在30秒内完成一份信用证的全面审核,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首先上传信用证扫描件,AI系统会自动识别并提取关键条款,包括开证行、受益人、金额、装运期限、单据要求等。随后,系统会将这些信息与合同条款进行智能比对,标注出不符点并给出修改建议。

3.1.2. 单据自动生成与校验

AI驱动的单据自动生成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据制作教学。系统集成了商业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等十余种常用贸易单据的模板,并能根据信用证要求和合同信息自动填充相关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系统完成单据制作后,AI会进行全面的合规性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单据之间的一致性(如发票金额与信用证金额)、日期逻辑关系(如提单日期不得晚于信用证有效期)、必要栏位的完整性等。每发现一个问题,系统都会详细说明错误原因和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化理解。如图1所示,AI单据处理教学流程。

Figure 1. AI document processing teaching process

1. AI单据处理教学流程

3.2. 教学案例研究:AI辅助信用证审核实训

3.2.1. 案例背景

以某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真实信用证为教学案例,该信用证金额35万美元,涉及复杂的单据要求和特殊条款。选取我校国际贸易专业7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39人)和对照组(39人)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3.2.2. 实施过程

实验组:采用AI智能审核系统辅助教学

第一步:学生上传信用证扫描件,AI系统自动识别关键条款

第二步:系统与合同条款智能比对,标注潜在不符点

第三步:学生结合AI提示进行人工验证和分析

第四步:制定修改建议并完成审核报告

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审核方式

第一步:学生手工逐条核对信用证条款

第二步:人工查找不符点

第三步:独立完成审核分析

3.2.3. 实验结果

通过为期4周的教学实验,收集数据如下:

(1) 操作效率:实验组平均完成时间32分钟,对照组87分钟,效率提升63.2%;

(2) 准确率:实验组不符点识别准确率92.3%,对照组74.6%,提升17.7个百分点;

(3) 学习效果:期末测试中,实验组平均分84.7分,对照组78.2分,提升6.5分。

该案例表明,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技术依赖性问题,确保学生具备基础的人工分析能力。

3.3. 贸易流程虚拟仿真

3.3.1. 跨境电商全流程模拟

基于AI的跨境电商仿真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真实的实践环境。平台模拟了从选品、上架、营销到物流、售后的完整业务流程,集成了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主流平台的运营规则。

AI在其中扮演多重角色:作为智能选品助手,它能基于大数据分析推荐潜在爆款产品;作为虚拟买家,它会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特征进行询价、议价;作为市场环境模拟器,它会动态调整汇率、运费、竞争对手价格等变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市场波动。

3.3.2. 智能报关实训

智能报关实训系统彻底革新了传统的报关教学。系统内置了中国海关的最新监管政策和商品归类规则,能够模拟真实的报关环境。学生在系统中需要完成商品归类、税费计算、单据准备、风险应对等全流程操作。

AI的智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商品自动归类功能可以根据产品描述和图片,推荐最可能的HS编码,但会故意保留一定的模糊性,要求学生进行最终判断;其次,风险预警系统会根据商品特征、贸易国别、企业信用等因素,模拟海关的风险布控,让学生体验不同风险等级下的通关流程;最后,智能问答助手能够实时解答学生关于政策法规的疑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条文。

4. 基于AI的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4.1. 课程内容重构

4.1.1. 新增数字贸易模块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急需注入数字贸易的新鲜血液。我们将原有的64学时课程重新设计,新增了占总学时30%的数字贸易模块。这一模块包含四个核心单元:跨境电商平台运营(8学时)、数字支付与结算(4学时)、数字化供应链管理(4学时)、数据驱动的贸易决策(4学时)。

在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单元,学生不再是学习抽象的电商概念,而是直接操作主流平台的卖家后台。课程涵盖店铺开设、产品上架、SEO优化、广告投放、数据分析等实战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入了AI选品工具和智能定价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化运营的核心技能。

数字支付与结算单元则聚焦于PayPal、Payoneer等跨境支付工具的使用,以及区块链技术在贸易金融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完成从账户开设到风险控制的全流程操作,理解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等前沿概念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前景。

4.1.2. 融入AI工具操作

AI工具的实际操作被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传统的单证处理章节,我们不再让学生机械地填写表格,而是教授如何使用OCR技术快速识别单据信息、运用AI审单系统查找不符点、利用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工具批量处理订单。

具体实施中,每个传统知识点都配套了相应的AI工具学习。例如,在讲授贸易术语时,学生同时学习使用AI贸易条款解释器;在外贸函电写作中,引入ChatGPT、DeepL等AI写作和翻译工具;在市场调研环节,教授如何使用AI数据分析平台进行竞品分析和价格监测。这种“理论 + 工具”的双轨教学确保学生既懂原理又会应用。

4.2. 教学方法创新

4.2.1. 混合式教学设计

我们采用“线上预习 + 线下实践 + 线上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MOOC平台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AI学习助手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推送个性化的预习材料。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浏览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数据,识别出学习难点,为线下教学提供精准指导[5]

线下课堂彻底告别了“满堂灌”,转变为工作坊形式。以“信用证审核”一课为例,学生在课前已通过视频了解基本规则,课堂上则分组使用AI审核系统处理真实案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主要负责答疑解惑和组织讨论。每个小组处理不同类型的信用证,最后进行交叉审核和经验分享。

课后的线上拓展环节同样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训平台继续练习,AI系统会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生成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平台还设置了闯关模式,学生完成初级任务后才能解锁更复杂的业务场景,这种游戏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2.2. 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真题真做”。我们与多家外贸企业合作,引入真实的贸易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学生4~5人组成项目团队,从接到询盘开始,完成产品报价、合同谈判、单据制作、物流安排等全流程操作。

AI在项目执行中充当“智能顾问”角色。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向AI助手咨询,系统会提供相关的知识点链接、类似案例参考和解决方案建议。更重要的是,AI会模拟真实的市场变化,如汇率波动、运费上涨、客户变更要求等,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4.3. 评价体系改革

4.3.1. 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已经无法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占到总成绩的60%。AI学习分析系统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在线学习时长、讨论区发言质量、实训操作准确率、项目任务完成度等多个维度。系统采用智能算法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4.3.2. 能力导向考核

期末考核彻底抛弃了闭卷笔试,代之以能力导向的综合考核。考核分为三个部分:AI工具应用测试(30%)、实务操作考核(40%)、创新方案设计(30%)。

AI工具应用测试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使用指定的AI工具完成一系列任务,如用AI翻译工具处理多语种询盘、用数据分析平台制定价格策略等。实务操作考核则在仿真平台上进行,学生需要独立处理一笔完整的贸易业务。创新方案设计鼓励学生结合AI技术,为传统外贸企业设计数字化转型方案。

4.4. 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平台建设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保障,建设集“教、学、做、评”于一体的智慧贸易实训中心。平台的核心是自主开发的“AI贸易实训云平台”,集成了前述的各类AI工具和仿真系统。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可以灵活扩展新功能。尤其是是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访问平台资源,企业导师可以远程指导学生项目,其他高校也可以通过云服务使用我们的平台。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学经验的交流。

5. 改革实施效果与评价

5.1. 学生能力提升情况

基于改革方案的设计目标和预期效果,学生能力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数字化操作能力方面,通过AI工具的系统性训练,学生有望显著提高贸易业务处理效率。根据同类院校的改革经验和试点数据推算,学生完成贸易单据制作的时间预计可缩短60%~70%,准确率可提升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AI辅助下,学生对复杂贸易条款的理解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将得到实质性增强。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的核心目标。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的系统训练,结合真实项目的实战演练,预期8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参照其他高校的改革案例,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决策、智能工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将明显改善。

5.2. 教学质量改进分析

首先,教学目标达成度有望得到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传授型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能力培养型目标往往难以达成。通过AI辅助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预计能力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提升20~30个百分点。

其次,课堂教学效率将明显改善。AI承担基础知识讲解和简单问题答疑后,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指导和创新思维培养上。理论分析表明,这种分工可使有效教学时间提升40%以上,师生深度互动的机会增加2~3倍。

再次,教学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高。基于学习分析系统的数据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资源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教学策略。预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可从目前的30%左右提升到70%以上。

6. 挑战与对策建议

6.1. 技术应用挑战

在技术应用层面,改革将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问题是技术更新速度与教学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AI技术日新月异,而教学体系的调整需要时间,这种时间差可能导致教学内容滞后。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建立敏捷的课程更新机制,将课程内容分为“稳定核心”和“动态模块”两部分,确保既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又能及时吸纳新技术;二是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不仅教授具体工具的使用,更要培养快速学习新工具的能力;三是建立技术预研机制,提前关注和评估新技术的教学应用可能性[6]

6.2. 师资培训需求

师资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教师对新技术了解不足、应用能力欠缺、角色转变困难等。

建议实施系统化的师资培训计划:一是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根据教师的基础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二是采用“做中学”的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新技术;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

6.3. 可持续发展建议

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首先,建立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改革效果;建立反馈改进循环,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革方案;注重长期效果追踪,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

其次,构建创新发展生态。加强与行业组织、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培育学生创新社团,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最后,保持适度前瞻性。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前沿,及时评估新技术的应用潜力;建立预研机制,为下一步改革做好准备;培养创新思维,在变化中寻找机遇。

基金项目

2022年安徽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以跨境电商为导向的国贸课程教学改革——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项目号:2022jyxm653。

2023年安徽新华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新发展格局下合肥市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rw016。

2024年安徽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知识图谱 + AIGC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4jyxm0507。

参考文献

[1] 彭明明, 聂鹏, 李玲玲. “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29): 109-112.
[2] 赵丽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 对外经贸, 2023(12): 157-160.
[3] 李方静.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究数字贸易背景下[J]. 北方经贸, 2023(9): 140-143.
[4] 张建华, 陈金源, 温可仪.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 中国市场, 2023(18): 193-196
[5] 周佳, 朱要云.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修课程建设与实践——以人工智能与化学课程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22, 39(3): 90-93.
[6] 朱秘, 廖宁生, 彭波, 等. 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X”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24(9):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