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The Pathways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尤为关键,其中,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要求,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研究以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深入探究中学思政课教师所应具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并结合现实剖析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面临的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政治理论性不突出、师德示范作用不显著、专业知识更新滞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巩固教师的政治基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深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旨在持续促进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培育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支撑。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chiev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Among this,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of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o integrate core competencies with subject teaching, which undoubtedly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akes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deeply explores the four core competencies that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and analyzes the many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improvement of core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reality, such as the lack of prominence in political theory among some teachers, the insignificant exemplary role of teachers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lag in the updat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nsolidate teachers’ political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eaching style; expanding teachers’ knowledge reserves; and deepen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ing abilit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it aim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vide a solid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new era individuals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文章引用:王嘉欣. 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7): 380-38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7537

1. 引言

2018年1月16日,高中各学科修订完成的课程标准颁布。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在于提炼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贯彻“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理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教师作为教育实践中的关键角色,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优化教育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1]。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教育意义尤为突出。中学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其核心素养水平决定了思政课能否真正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迫切需要中学思政课教师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与任务。

2.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意蕴

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道德品格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了教师开展有效思政教学的核心素养。

2.1. 政治理论素养

政治理论素养是方向指引。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坚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在道德品格塑造上,明确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质;在专业知识传授中,确保知识传递的政治导向正确;在教学能力运用上,将正确的政治观念融入教学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政治性,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亦需体现此一属性。作为一门具有显著意识形态特征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求教师通过真诚学习、深入理解、坚定信仰,明确维护课程的政治本质,以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志青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2]。他们应能准确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将政治导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外,教师们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2.2. 道德品格素养

道德品格素养是内在支撑。良好的道德品格素养是政治理论素养的实践体现,教师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将政治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付诸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它也是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发挥作用的基础,教师以高尚的道德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中学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核心力量,其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新时代育人实践中,思政课教师需以崇高的道德品格构筑精神标杆,通过思想浸润与行为示范的双重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种教育影响力的生成,既源于教师个体对“经师”与“人师”双重身份的融合践行,更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的协同共进:其一,构建“专业传授”与“人格濡染”的共生模式。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平面化范式,将学术深度与人格魅力转化为立体化的教育场域,使中学思政课既以真理力量说服学生,更以教师的人格光辉吸引学生。其二,实现“个人修养”与“育人效能”的螺旋式提升。此类教育模式的创新,要求思政课教师持续坚持“以德为先”的立身原则,将道德修养作为治学之本,使真理的吸引力与人格的力量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持续磨练政治品格、提高理论素养、加强责任意识,塑造出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富含人格温度的教育者形象,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

2.3. 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是核心基础。专业知识素养是政治理论素养在学科领域的深化和细化,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使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深入解读和传播政治理论。它也是道德品格素养的知识依托,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此外,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关键表征,也是培养学生未来学习能力、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基础性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多个维度,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知识。所以,教师还应掌握与专业发展需求相关的知识,以在此基础上维持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要想讲透某些问题,必须具有学科综合能力,能够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4]。深入探讨教师知识的内涵,有助于缩小传统教师教育中偏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法的局限性与面向未来的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及终身学习要求之间的鸿沟。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构成了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政教学活动的底气。教师需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同时深入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此外,教师应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及时把握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这些生动的素材融入教学实践,以丰富教学内容。

2.4. 教学能力素养

教学能力素养是外在保障。教学能力素养是其他素养得以有效发挥的外在保障。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将政治理论、道德品格要求和专业知识以生动、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能力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政治理论素养、道德品格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技能来源于教师对专业知识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并作用于知识及态度和价值观的更新”[5]。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此外,教师技能的核心在于实践,而情境化、动态化的课堂教学正是教师实践技能得以施展的重要平台。实践技能是中学思政课教师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特指思政课程教师,其必须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能够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认知层次,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计划。教师应精通多种教学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案例分析法、小组互动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教师亦需擅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以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3. 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观照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迫切要求教师发展与核心素养教育相契合,然而,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在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上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3.1. 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素养有待优化

多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明确其政治立场,积极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并致力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然而,仍有少数教师的政治素养亟需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面临三大挑战:首先,部分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存在“重视知识积累而轻视实践转化”的问题,未能将理论学习有效地转化为育人能力;其次,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明显断层,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课堂中的融入深度不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常态化宣传频次与感染力有待提升;最后,时政教育与价值引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时政的关注仅限于教学相关的内容,缺乏将社会热点转化为思辨课堂的能力,且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价值观塑造”的问题,导致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未能充分实现。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构建“理论学习-实践转化-价值引领”的闭环机制[6]

3.2. 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示范有待加强

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道德素养提升面临以下现实问题:首先,部分教师道德认知与实践存在割裂。部分教师虽能清晰阐述师德规范,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升学压力、学生管理难题时,可能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例如,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成绩,可能忽视对学生品德的潜移默化引导,导致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其次,师德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当前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培训多停留在理论宣讲层面,缺乏针对道德冲突情境的实战演练。部分教师虽参与过师德培训,但在面对学生作弊、学术不端等具体问题时,仍缺乏有效的引导策略,暴露出道德教育能力的不足。再次,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道德投入。部分教师因职业倦怠、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对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使命感认识不足。这种心态导致其在教学中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主动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创新道德教育方式的积极性。最后,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存在短板。部分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缺乏量化标准,更多依赖主观评价,导致监督力度不足。同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缺乏实质性激励,难以形成“德者有得”的导向,削弱了教师提升道德素养的内在动力。

3.3. 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滞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思政教育的理论实践内容不断更新。然而,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未能及时跟进学习,对新理论、新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专业知识结构老化。首先,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束缚,将教学重心过度聚焦于考点背诵和知识点灌输。这种倾向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可能意识到时政热点的重要性,但出于提高考试成绩的考量,往往选择减少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得时政热点的融入更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与知识点形成深度融合。其次,教师职业负荷过重,制约了其专业发展的空间。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余,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学科动态、更新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了“重教学实务、轻知识更新”的困境。再者,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存在群体差异。虽然有部分新教师能够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也有部分教师陷入了“经验依赖”的误区,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更新机制。最后,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单一化风险。部分教师虽然能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但跨学科视野和现实关照能力相对薄弱。这种单一化的知识结构,不仅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力。

3.4. 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提升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先,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脱节问题显著,部分教师虽积极尝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新方法,但受限于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认知不足,导致创新流于形式,最终回归“填鸭式”教学。其次,教研参与意愿与能力存在结构性矛盾,多数教师认同教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但繁重的教学任务、教研支持力度不足及自身教研能力薄弱,使其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部分教师甚至将教研视为职称评定的“负担”。再次,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存在短板,部分教师虽意识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重要性,但在作业设计、课堂互动等环节仍显不足,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部分教师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主动探索教学方法、参与科研的意愿,这种“经验依赖”心态制约了其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些问题实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现实之间的张力,亟需构建“减负增效”的支持体系与“知行合一”的素养提升路径。

4.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根据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审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探讨现存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够持续提升,从而更好地履行思政课的教育使命。

4.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必须坚定,也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高度的自信,除了认真吃透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之外,更要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政治意识,并将其所学的相关知识再加工然后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定期组织中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其次,开展政治实践活动。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等,增强教师的政治情感体验。组织教师参与基层调研,了解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使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在教学中运用政治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建立政治素养考核机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纳入考核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政治素养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政治问题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纯洁性。

中学思政课教师应致力于让课程真正充满有“知”、有“料”、有“趣”、有“味”、有“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案例[7]。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还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此外,还要关注时事政治。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政策法规的变化,将时事热点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道德素养

“师德师风”是一个具有历史维度的概念,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对“优秀教师”的期望与标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道德自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开展师德专题讲座、学习师德模范事迹、组织师德主题研讨等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完善师德规范与监督机制。制定明确的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术道德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通过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事互评、学校监督等多渠道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要依规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形成警示效应。最后,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学校要积极营造尊师重道、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觉提升道德素养。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中学思政课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上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关爱学生、敬业奉献等,为学生树立榜样。

4.3. 推进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丰富专业知识素养

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教育教学文化知识是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深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文化知识,并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增添人文气息[8]。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积极拓展与思想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持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与学术研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中学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学科前沿问题研讨。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其次,加强教师自主学习与研究。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定期阅读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建立专业知识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交流平台,如学科论坛、在线学习社区等。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专业知识学习心得,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4.4. 加强教学能力培训与实践,提升教学能力素养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先成为自我发展的引领者,才能培养好学生。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其自身教学技能是提升其专业能力素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的学习和加强。

首先,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定期组织中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方法培训,系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技巧,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次,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学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使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教育教学类APP等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如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师自身也应着力于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一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技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效果。加强教学反思,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鲁小莉, 李娜, 鲍建生. 解读教师专业素养——基于专家教师和教研员的视角[J]. 基础教育, 2020, 17(2): 61-67+77.
[2] 杨虹. 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 105-106.
[3] 康沛竹, 艾四林. 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3): 15-18.
[4] 吴洋. 中学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探析[J]. 中国教师, 2019(10): 64-67.
[5] 王兴洲, Paine, L., 廖伟. 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专业素养体系——OECD教师核心素养框架的经验与启示[J]. 中小学管理, 2024(9): 24-27.
[6] 孙苏妮. 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24.
[7] 周利娟. 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论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5): 74-76.
[8] 甘晓敏, 明勇.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教研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2):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