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服务视角探析字幕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ervice—A Case Study of Friends
DOI: 10.12677/ml.2025.137767, PDF, HTML, XML,   
作者: 梁亚楠: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语言服务字幕翻译《老友记》法律机制Language Service Subtitle Translation Friends Legal Framework
摘要: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影视作品的跨国传播,影视字幕翻译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字幕翻译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负载词理解偏差、语境误读、版权纠纷等问题。本文以美剧《老友记》为例,分析字幕翻译中的典型误译与文化适应策略,并探讨当前高校翻译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滞后等现实问题。同时,本文从课程多元化、师资多样化、职业路径拓展及法律机制建设等角度提出应对之策,旨在为我国影视翻译的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subtitl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However, it still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in practice, such as mis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contextu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pyright dilemmas. Using the American TV series “Friends”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ypical mistranslations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subtitle translati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 such as a homogeneous curriculum, insufficient faculty resources, and outdated teaching content.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proposes feasible sol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diversifica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career path expansion, and legal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he aim is to offer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文章引用:梁亚楠. 从语言服务视角探析字幕翻译——以《老友记》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764-7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67

1. 引言

语言服务理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概念,涉及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与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其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翻译活动到综合性语言服务产业的演进。根据李宇明(2016)的研究,语言服务不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活动,更是涵盖语言技术开发、语言资产管理、语言教育与咨询的综合服务体系。字幕翻译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言服务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实践转向与技术融合[1]。随着影视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字幕翻译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影视翻译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兴的高附加值领域。

文献回顾显示,“语言服务”这一概念在中国翻译行业中的正式确立可追溯至2010年召开的“中国语言服务国际会议暨重大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1] (李宇明,2016)。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翻译协会代表郭晓勇发表了题为《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主旨报告。具体而言,语言服务主要涵盖以下三大类业务:(1) 口笔译、字幕转写与配音;(2) 本地化服务(包括网站、软件等)、语言技术与工具的研发(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语言服务管理系统等),以及语言资产管理(如术语库、语料库等);(3) 语言咨询、语言教育、培训与研究等。

在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多维探讨。例如,罗惠(2009)从幽默语言翻译角度研究《老友记》的英译策略,指出归化与异化手法在文化语境转换中的效用[2];吕玉勇与李民(2014)批评字幕译者过度娱乐化改写,强调应尊重源语文化信息的传递完整性[3];韩倩兰(2014)则从语言服务教育出发,强调翻译技术能力在字幕翻译中的关键作用[4]。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理论框架零散、缺乏实践反馈等问题,缺乏从产业视角审视字幕翻译的系统分析。本文将尝试填补该研究空白,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逻辑出发,聚焦字幕翻译,并结合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探讨当前字幕翻译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背后的行业性问题,并提供应对路径。

语言服务概况

“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s)作为交叉性强、实用性高的新兴研究领域,其内涵随着语言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扩展。从狭义看,语言服务主要指翻译、口译、配音、字幕制作、本地化等语言转换类服务;从广义上则包括语言资源管理、语言教学、语言技术研发与语言咨询等全流程语言支持体系(李宇明,2016) [1]

在发展历程上,语言服务最早起源于对国际交流和多语言管理的现实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技术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雏形,并在欧美等地催生出语言服务提供商(LSP)行业。达尼尔·葛岱克(Gouadec, 2007)提出语言服务已不再局限于“翻译活动”,而是覆盖信息生产、处理、传递、反馈的全链条,强调服务对象、目标语言文化与工具协同的系统性[5]

进入21世纪,随着CAT工具、MT (机器翻译)与TMS (翻译管理系统)的成熟,语言服务被视为连接“语言”与“信息”的关键枢纽。希门尼斯·克雷斯波(Jiménez-Crespo, 2013)等人提出“语言服务即内容适应”,语言服务人员需具备跨文化转化、技术驾驭与项目管理三重能力[6]

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主要集中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教育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如穆雷、仲伟合等(2013)提出以“翻译服务链”理念指导翻译人才培养[7];韩倩兰(2014)强调语言服务教育应聚焦技术复合型能力构建[4]。但整体上,理论研究相对分散,缺乏从具体实践(如字幕翻译)回溯语言服务体系的实证研究。

2. 中国字幕组的困境

字幕组通常指的是一群志愿者,他们基于对国外影视作品的兴趣,在网络平台上翻译带有外文字幕的视频资源,并制作中外双语字幕进行共享。这种以翻译知识、制作技术及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性社区,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翻译与创作分享的群体。当前中国字幕组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也是整个翻译行业所普遍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以下我们通过经典美剧《老友记》的字幕实例,来具体分析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误译现象在实践中的表现与成因,以及语言服务后续的版权困境问题。

2.1. 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

李和庆、薄振杰(2005: 46)认为,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应当简洁明了(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感知)且具可读性,从而避免观众在理解字幕时产生额外的认知负担[8]。因此,译者应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俚语或方言,而应优先采用标准化、明确无歧义的语言。

例1:

Ross: 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 Three Mis…WAIT! WAIT! I’m not—I’ve not finished counting!!

Ross: You sprayed my front twice!

Assistant: You’ve never turned?

Ross: No, I barely even got to three Mississippi.

Assistant: Mississippi? I said count to five!

字幕翻译版本:

罗斯:一只羊,两只羊,三……等等!等等!我还没数完呢!!

罗斯:你朝我前面喷了两次!

助理:你没转身?

罗斯:没有,我才数到第三只羊而已。

助理:羊?我说的是数到五!

在例1中,“Mississippi”被译为“羊”,属于一种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事实上,“Mississippi”是一个具有典型美国文化负载的词汇,它既是美国最大的河流名,也是美国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州名。在英语表达中,由于“Mississippi”一词的读音较长,读出一遍大约需一秒,因此常被美国人用于计时或计数。其重复的音节结构也便于保持节奏感,从而逐渐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当然,美国人也使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 2, 3…”来计数。该片段中两种计数方法并置,因此在翻译时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异,才能准确传达原意。

在中国,“Mississippi”既无文化背景,也无计数功能的语言习惯,因此译者采用了“羊”这一文化替代词(cultural substitution)。尽管“数羊”原本也是舶来文化,但因其在中国已广为人知,观众能够迅速联想到非数字的另类计数方式,从而理解罗斯此处使用的计数形式不同于简单数字计数。此译法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意,也借助“羊”的形象增强了幽默效果,突出了罗斯笨拙而可爱的性格特点。

然而,也有译者选择将其直译为“密西西比”,这种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原貌,但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美国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可见,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必须具备对源语文化与目标语受众文化的双重理解与把控能力。

2.2. 误译现象

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内容的接受与理解。吕玉勇,李民(2014: 50)认为,娱乐化改写有时不惜放弃原文,随便进行替换和改写,剥夺了观众获取原文准确意义和品味异域文化魅力的权利[3]

例2:

Monica: You have a quality [2].

字幕翻译:你就是有那种调调。

在此例中,剧中其他人物正在讨论Chandler看起来不像异性恋者,Chandler对此感到不安,便询问Monica原因,而Monica回答说:“You have a quality.”在该语境下,Monica实际上是暗示Chandler本人的言行举止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因此,字幕中将“quality”翻译为“调调”就显得不伦不类,脱离了上下文的语义关系。更重要的是,“调调”一词本身在汉语中并不具备明确语义,缺乏指向性,过于网络化。即便从语言层面尝试建立“quality”与“调调”的等值关系,也难以成立。

更恰当的翻译应为:“你就是有那种潜质”或“你身上就是有那种感觉”。这样的表达不仅保留了原句中委婉但暗示性的语气,也更贴合汉语语境的表达习惯,提升了可理解性与自然性。

从该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对词义的误解、语境把握不到位、文化差异,还是译者自身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字幕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而影响观众对剧情与人物关系的准确理解。

2.3. 版权困境

字幕组完成翻译后,常见的问题包括直接售卖字幕文件牟利,或在字幕中添加广告以获取经济利益。字幕组最初的发展出发点是基于学习和兴趣的自发性行为,但随着其活动规模的扩大及内容的广泛传播,逐渐演变成对原作版权的侵犯。

字幕翻译中最主要的版权问题来源于所谓“授权字幕组”的灰色地带。一些字幕组在字幕文件或片源中标注“侵权必究”等字样,但其自身是否真正获得原始影视内容的授权仍属存疑。这类字幕即便标示“版权声明”,其内容仍常被他人擅自盗用、转载,且原字幕组对侵权行为往往无力维权。

更严重的是,未经授权的翻译团队所产出的翻译成果常被其他平台或个人盗用,原译者在缺乏法律保障的环境下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字幕组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用户对于盗版内容的容忍,使得整个字幕翻译行业陷入权责不清、难以规范的困境。

3. 困境之源

通过前文所述的字幕翻译案例不难发现,我国影视翻译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译者外语基本功薄弱,主要体现在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偏差;缺乏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知,尤其是在文学、历史、流行文化等方面;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语言服务行业内部的制度性短板,不容忽视。

3.1. 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具备优良翻译技术和丰富行业经验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体系仍主要依赖语言技能导向的课程结构,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与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脱节。多数高校仅设置一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相关课程,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训练模块。

穆雷,仲伟合(2013)指出,课程内容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反映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次编译审能力、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和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机制[7]。事实上,语言服务外包过程还涉及技术写作、网站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等多个交叉领域。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需掌握基础的口笔译能力,更应具备翻译技术、项目执行、本地化操作等多方面技能。

3.2.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语言服务教育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一方面,翻译教师不仅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动态,还需熟悉翻译项目技术流程、项目管理、工具使用等内容。然而,韩倩兰(2014: 107)指出,我国大多数翻译教师多来自传统外语专业,虽语言能力较强,但计算机软件操作水平普遍偏低,难以胜任高水平翻译技术教学[4]

对许多具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而言,授课内容已超出其知识结构,需要额外学习各类CAT软件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但由于缺乏系统教材,只能依赖网络资源进行零散学习,而一些软件的网络资源本就匮乏,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对软件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难以深入。可见,高校在构建一支“既懂翻译又懂技术”的复合型教学队伍方面亟待加强。

3.3. 教学内容滞后

在语言技术课程教学中,由于多数教师此前并无相关软件操作经验,常常只能“现学现教”,课堂内容停留在对CAT工具基本功能的演示层面,如语料库检索、文档格式转换、机器翻译辅助工具、术语管理与质量审校工具等。根据笔者教学实践观察,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演示往往占据整个课堂的一半时间甚至更多,留给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十分有限。

此外,由于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人文学科背景的学生对软件技术兴趣不足,课后缺乏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进度慢、遗忘率高,最终未能真正掌握可迁移的实用技能。

更为严重的是,教师由于长期置身学术环境,缺乏语言服务企业的项目实践经验,难以掌握翻译技术在信息化工作流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包括项目启动、翻译过程管理、译前沟通与译后质控等实际环节。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或过于笼统,或过于简单,难以与行业实际对接,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翻译项目中的具体技术任务。

3.4. 行业立法缺位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规范翻译行业的法律法规,现有法律仅在特定领域中提及“翻译”相关内容。在本研究中,通过在“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s://flk.npc.gov.cn) [9]中以标题搜索关键词“翻译”,结果为空;若以“翻译”作为正文关键词检索,搜索结果显示与翻译相关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法律援助条例》《外国人管理条例》等,主要涉及民族地区及外籍人士在诉讼中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整体来看,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法律条款数量稀少,分散于各类部门法规中,且对翻译行业中最核心的问题——如从业资格、翻译质量、权利义务等——未做出明确规定。

在法律缺位的背景下,翻译市场中出现的各类纠纷往往无法通过司法途径加以有效解决,只能依赖行业中介组织的非正式调解。此类调解一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与原则,另一方面缺乏强制执行力,导致译者及翻译企业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获得实质性救济。

总体而言,我国翻译行业当前仍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行业监管和司法救济机制尚未健全,翻译参与方的正当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要打破这一僵局,迫切需要将翻译行业立法提上议事日程,推动行业制度化、法治化发展。

4. 解决之道

4.1. 课程设置多元化

具体而言,高校可在翻译硕士课程中设立《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字幕与配音实践》《影视本地化技术》《跨文化传播与策略》等模块课程,强化技术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还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业界真实项目引入实践任务,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单一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既无法满足当前语言服务市场的实际需求,也会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技术时面临一定困难。事实上,翻译只是语言服务产业链中的一环。语言服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CAT软件的操作,还应了解相关技术工具的使用,如语料库建设与调用、术语管理、桌面排版与编辑等技能,这些内容同样不可忽视。

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海海事大学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物流翻译”“航运翻译”等具有行业导向特色的实践课程。这种面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缩短转型期。

4.2. 师资结构多元化

此外,高校可引进具备技术背景的行业人士作为兼职讲师,或以“导师制”形式与翻译硕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打通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壁垒。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举措,逐步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产学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为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探索以下几种具体路径:一是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翻译教师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通过“挂职锻炼”掌握行业最新需求;二是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用于资助教师系统学习CAT工具、语料库管理、本地化测试等新兴技能;三是依托现有语言服务企业资源,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展“企业项目进校园”活动,实现教学与项目实践同步融合。

在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服务高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专业教师应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高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翻译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语言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专业人士进校开展讲座、实训课程或行业分享,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初步了解企业运作的真实场景,有效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教师也可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真实需求与技术运用流程,进而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3. 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传统翻译人才的培养往往集中于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强调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掌握。崔启亮(2019: 11)指出,在快速发展的语言服务产业中,企业不仅需要具备翻译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兼具技术背景与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0]

然而,学术型人才通常不了解翻译行业尤其是语言服务产业中的项目管理流程与实际运作机制,也缺乏市场意识与团队协作观念,因此在进入行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相关的管理与实践工作。对此,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语言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强化学生对翻译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升整体语言服务水平。

高校可通过构建“专业 + 技术 + 项目”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打破学术型翻译教育的局限。例如,开设“翻译创业与接单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译者市场;组织“语言服务职业规划”专题讲座,邀请CAT工具工程师、本地化项目经理、语言审校专家等业界人士分享职业发展路径;建立校内“语言服务孵化基地”,为有意从事字幕、本地化及游戏翻译的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此外,可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翻译比赛、字幕大赛及本地化挑战活动,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明确自身兴趣方向,拓展职业通道。

4.4. 建立专业翻译管理机构

以字幕组为例,当前字幕组在翻译过程中频繁遭遇版权纠纷,亟需建立完善的行业管理机制,为字幕翻译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杨骥(2016)提出,我们可借鉴音乐版权协会的运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影视版权协会,并下设字幕组管理机构,对字幕创作进行统一管理与版权保护[11]

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建议成立“全国字幕语言服务联盟”,统一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该联盟可建立在线字幕注册系统,对字幕文件进行时间戳存证,明确翻译者署名权、使用权与传播权,提升维权效率。

该管理机构的建立不仅可有效规避侵权行为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还能通过法律与制度手段保护字幕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一旦字幕组完成注册,即可受该机构保护,拥有合法的翻译权限。在发生盗版、剽窃等行为时,字幕组可联合管理机构依法维权,增强行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该机制的运行也有助于推动外国影视作品的传播与本土影视行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此外,推动出台《翻译服务条例》,将字幕翻译纳入版权保护与行业管理的范畴;鼓励行业协会与司法部门协同制定“字幕翻译纠纷调解规则”,为字幕组提供法律援助机制,实现法律、技术与产业治理的三重保障。

5. 结语

在全球影视作品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字幕翻译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形式,不仅承担着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也深刻影响着观众对作品内涵与人物情感的理解。以《老友记》为例,这部经典情景喜剧中蕴含了大量美式幽默、文化典故与口语表达,翻译者若对语言、语境和文化缺乏深刻理解,极易造成误译甚至文化误读,削弱原作的艺术张力与情感共鸣。正如观众在笑点中感受到“六人行”间温暖与羁绊,字幕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这种情感能否跨越语言障碍而抵达观众心中。

本文通过剖析字幕翻译中的典型误区,揭示了当前字幕翻译人才培养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之间的错位,并提出了课程体系多元化、师资队伍实践化、行业管理专业化等一系列改进建议。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国观众在欣赏诸如《老友记》这类全球热播剧时,不仅听得懂台词,也“听得懂文化”;同时也让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时,能更清晰、更生动地传达我们的故事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 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J]. 东方翻译, 2016(4): 4-8.
[2] 罗惠. 《老友记》幽默语言英译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 389-390, 396.
[3] 吕玉勇, 李民. 陌生化和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解读[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6(6): 45-50.
[4] 韩倩兰. 语言服务视角下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37(4): 106-108.
[5] Gouadec, D. (2007) 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ttps://doi.org/10.1075/btl.73
[6] Jiménez-Crespo, M.A. (2013) Translation and Web Localiza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520208
[7] 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 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 中国外语, 2013, 10(1): 89-95.
[8] 李和庆, 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44-46.
[9]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EB/OL].
https://flk.npc.gov.cn/index.html, 2023-01-01.
[10] 崔启亮. 语言服务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杂谈[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2): 8-12.
[11] 杨骥. 影视字幕组翻译的版权困境及其应对[J]. 商, 2016(13):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