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基于2020~2024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从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维度剖析超语研究现状。研究发现:(1) 国内学者系统梳理了超语研究热点与动态,理论研究涵盖其理论基础、概念辨析等方面,超语教学研究聚焦外语教育应用,社会文化研究揭示其在社群互动等场景的作用。但存在理论整合不足、视角局限于传统领域的问题。(2) 超语研究多运用质性和混合研究方法,聚焦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堂,探究超语实践功能、师生态度认知及教学效果影响。但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样本场景局限、内容深度广度欠缺等问题。未来超语研究应强化理论整合、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推动该领域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core journals in CNKI from 2020 to 2024,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ranslanguaging from two aspects: non-empir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Domestic scholars have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translanguag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ranslanguaging covers aspects such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ual discrimination. The research on translanguaging teaching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sociocultural research reveals its role in scenarios such as community interaction.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perspectives to traditional fields. (2) The research on translanguaging mostly uses qualitative and mixed research methods, focus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lassrooms, and explores the functions of translanguaging practic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titude cognition, and the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s.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research method, limitations of sample scenarios, and lack of depth and breadth in content. In the future,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enrich research methods, 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and depth,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语言交际成为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语言的使用形式与交际模式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传统的单语视角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多语语境的需求,跨越语言边界的语言实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超语(translanguaging)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课题,提出了整合多语言资源的新视角,强调多语使用者如何灵活运用语言来实现意义的建构和跨文化交流。为呈现国内超语研究现状,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本文梳理国内超语研究动态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判,以期为深化国内超语理论探索和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2. 文献梳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的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及AMI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在CNKI中检索“超语”为主题词,经筛查,确定3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发表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4年8月。2020~2023年,有关“超语”的论文数量增长平缓,到2024年,“超语实践”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研究数量显著上升,达13篇,成果逐渐丰富。笔者将2020~2024年的样本文献划分为实证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和非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理论等)两类。其中实证研究10篇(27.02%),非实证研究27篇(72.97%)。
3. 研究内容
下面将从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37篇核心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
3.1. 非实证研究
非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理论阐述为主,大致包含对于超语研究热点与学术动态、超语的理论研究、超语教学研究、以及超语社会文化研究四个部分。
3.1.1. 超语研究热点与学术动态
近年来,超语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主题。国内学者围绕超语研究的整体状况,对超语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展现了超语研究的宏观态势与学术动态。在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方面,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方法回顾并总结了超语研究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许红花,2024 [1];贾涵,2023 [2])。秦永丽和王平(2021)通过分析超语的国际研究成果,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3]。此外,学者们还针对超语相关学术会议以及关键著作开展了综述以及评析,黄晓琴与辜向东(2024)展示了国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最新关注点[4]。郑咏滟和安宁(2020)在《语言意识与多语制》的书评中分析了该书对于超语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启发以及实践方面的指导价值[5]。
3.1.2. 超语理论研究
“超语”(translanguaging)这一概念最早由威尔士学者提出,其目的是描述双语或者多语使用者在交际期间灵活运用多种语言资源来构建意义的一种现象。Li Wei (2018)提出超语的“空间转向”,认为其实践本质是语言、认知与社会空间的动态交互[6]。
在超语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重点关注超语理论本身,涵盖其起源、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对比与辨析,以此深入挖掘超语理论内涵与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结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状况,将超语的理论研究划分为“理论基础与发展”以及“概念对比与辨析”两个主要方面。
在超语理论的基础与发展方面,学者们重点梳理了其理论框架与核心内涵。王初明(2024)通过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突出了语境在语言迁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7];鲍敏与李嵬(2022)基于访谈梳理了“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深入阐释了其核心观点与理论逻辑[8];李嵬与沈骑(2021)对超语实践理论进行了全面回顾与系统分析,详细探讨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脉络及未来研究方向[9]。在概念对比与辨析方面,研究者们聚焦超语与其他语言现象的异同以及其概念边界的明确。王俊菊与陈伟红(2022)探讨了超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哲学基础,通过对比分析超语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异同,进一步厘清了超语的理论内涵[10];王平(2020)则从语码转换与超语的对比入手,分析两者的关系与启示[11]。
3.1.3. 超语教学研究
超语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外语教育的具体应用及相关主体的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将国内学者的研究划分为“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及“教师与学生因素”两个主要方面。
在教学模式与实践方面,学者们着重分析了超语在具体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其优化路径。沈骑与陈智平(2024)指出了超语实践视角下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多体系融合的优化路径[12];在教师与学生因素的研究领域,王俊菊(2024)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探讨了超语写作的发展趋势,并强调培养学生超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性[13]。
3.1.4. 超语社会文化研究
国内学者围绕新媒体语言社群、语言治理等主题展开了对超语的社会文化研究。在新媒体语言的研究方面,宋旸与冯雨菡(2023)揭示了超语实践在社群互动中的关键作用[14];李宇明、刘鹏飞和任伟(2023)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语言的新特点及超语现象的表现形式[15]。在多语实践与文化研究领域,研究者着重分析超语如何促进多语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如,罗琭昕(2024)提出“语言匮乏”概念,从超语视角探讨语言治理问题,强调多语资源的优化利用[16]。
3.2.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的论文包括超语教学实践研究8篇、超语社会文化研究1篇。主要研究工具为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反思日记等。下面从研究方法、教学场景和研究侧重点三个维度梳理超语相关研究成果。
3.2.1. 研究方法
对于超语的研究主要分为质性研究和混合式研究。部分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超语实践现象。辜向东等(2023)运用NVivo 12 Plus软件对课程日志中的“超语实践” 进行开放主题编码与分析[17]。通过这种方式,详细揭示了“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的功能、形式及历时特征。深入挖掘超语实践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从学生的视角展现超语实践与知识建构的关系。此外,任伟、才华(2024)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ANOVA等方法,考察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教师、非通用语专业教师对超语教学的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结合已有研究调查中国英语课堂中超语态度使用的问卷,并对外语教师进行试测以调整问卷,综合量化与质化分析手段,剖析教师对超语教学的态度[18]。孙鑫、周雪(2022)采用课堂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和刺激–回忆性访谈收集数据,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教师超语行为进行编码操作,提炼主题,分析教师访谈数据[19]。这种混合研究范式,从内容语言融合的课堂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类型的教师超语行为的功能及特征。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综合了量化与质化数据收集与分析手段,依靠问卷调查收集量化数据,了解超语实践使用频率等信息,又借助访谈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超语实践的看法、感受等质化数据,剖析超语实践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多方面影响。
3.2.2. 教学场景
对于超语实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术英语课堂和跨文化交际课堂。关于学术英语课堂,赵焱、张旗伟等(2021)对教师与学生超语策略的运用情形,以及这些超语实践对学生增进理解、课堂交流和学习动力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剖析了学生对超语教学法的看法[20]。这类研究针对学术英语这一特定领域,为提高学术英语教学效果,合理运用超语实践提供了针对性建议。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宋旸等(2021)针对跨文化交际课堂展开研究,探寻在该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超语实践状况、学生对超语实践的态度,以及超语实践怎样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21]。通过研究找出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超语实践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学生对其的接受程度,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里更有效地利用超语实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3.2.3. 研究侧重点
超语实证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超语实践的功能与形式、师生对超语实践的态度与认知及超语实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在研究超语实践的功能与形式层面,学者们着重研究超语实践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呈现的形式。李丹丽、王艺蓓(2024)借助课堂观察和写作文本研究,运用主题分析法和微观发生法,发现超语在二语写作辅导中能提高内容学习、鼓励学习者参与、建立理解并提供情感关怀等,且形式多样,为二语写作教学给予了新视角[22]。辜向东等(2023)的研究详细说明了超语实践在学术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多种功能与形式,以及在课程不同阶段的历时特征,在师生对超语实践的态度与认知方面,学者留意教师和学生对超语实践的态度与认知。任伟、才华(2024)聚焦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对超语教学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高校外语教师整体对超语教学持积极态度,非通用语专业教师态度最为积极,且教师年龄、教龄与他们对超语教学的态度无较大关联,为理解教师对超语教学的态度提供了实证依据。在研究超语实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上,学者借助设置超语教学实验组和传统教学对照组,对比两组学生在各项语言能力测试中的表现,量化评估超语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如郑咏滟、邱译曦(2024)考察超语在全英文课程中知识建构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发现超语实践具有拓展认知框架、激发学习主动性、赋予自信和安全感等功能,为全英文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23]。李茨婷、张明明(2019)发现外教汉语语用发展和语用选择呈现复杂分化现象,与其社会文化适应过程相互作用,从语用学角度揭示了超语实践对外教学习和适应的影响[24]。
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超语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兴话题,学者们对其的研究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超语研究成果丰富,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理论整合与视角局限。当前非实证研究对超语理论各方面的探讨缺乏深度整合,各研究对于超语内涵、起源等阐述存在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且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社会文化等方面,跨学科研究较少,难以深入探究其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未来研究应强化理论整合,构建系统性更强的超语理论框架,同时拓展超语研究视角,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从不同学科视角深入研究超语现象,揭示其在不同领域的作用机制。
第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超语实证研究多依赖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实验法、大数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运用较少,难以准确揭示超语现象本质与规律。未来研究应丰富研究方法,引入更多定量研究方法,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语料中的超语现象,以便更清晰且深入地揭示超语规律。
第三,研究样本和场景有限。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超语的实证研究主要聚焦在学术英语课堂和跨文化交际课堂,研究对象和场景较为单一,研究结果不具备普适性。未来应扩大研究范围,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年龄段、教育背景下的超语实践,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第四,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不足。在研究侧重点上,国内学者对超语实践的功能与形式、师生态度与认知、教学效果影响等方面研究较为片面。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开展长期跟踪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超语实践的影响,构建更全面的研究体系。
致 谢
感谢吴白音那老师从选题到论文修改的全程指导,其严谨的学术精神与悉心关怀令人受益匪浅。感谢同门程雯涵同学在研究期间给予的无私支持,她独到的见解,让我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内蒙古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对超语教学的信念以及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NGHCZ24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