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证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OI: 10.12677/ml.2025.137773, PDF, HTML, XML,   
作者: 张宏文瑞: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实证研究综述Corpu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动态建构。但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在处理大规模语料时存在主观性强、代表性不足等局限性。随着计算语言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客观且可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本文聚焦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实证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其研究话题、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 在研究话题上,移民与难民、公共卫生、性别议题、政治术语等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2) 在研究理论上,既延续了经典的研究范式,又融入了跨学科理论,以拓展研究视角;(3)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及语言处理工具,以提升分析的深度与精确性。最后,本文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focuses on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within social contexts. However,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methods often face limitations such as subjectivity and insufficient representativeness when dealing with large-scale dat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big data technologies, corpus linguistics offers a more scientific, objective, and replicable approach to CDA. This paper reviews empirical studies on corpus-based CDA, focusing on research topic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 areas such as immigration and refugees, public health, gender issues,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2)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studies not only continue classical paradigms but also integrate interdisciplinary theories to broaden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3)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mixed-method approache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inguistic processing tools are adopted to enhance analytical depth and precision. Finally, the paper identifies current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文章引用:张宏文瑞.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证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806-81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73

1. 引言

将语言视为社会问题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批评话语分析是促进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起源于批判语言学,认为语言包含于社会背景之中,关注如何用语法或词汇表达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1]。与传统语言学不同,CDA的核心关注点并非将语言作为静态的语言实体,而是研究文本如何反映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语境在话语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并主张从语篇角度理解社会现实[2]。其理论框架融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认知理论和批判社会理论等多个学科的思想,为话语研究提供了多层次的分析视角。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的发展,CDA研究迎来了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的研究方法,强调语言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采用多种分析技术,包括频数分析、词语索引分析、搭配分析、关键词分析、n元分析、语义趋向与语义韵分析等[3]。西方学者最早开始使用语料库进行批评话语研究,并对该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Hardt-Mautner [4]在分析英媒报道中的欧盟话语时,发现传统CDA的文本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需求,首次引入了语料库,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Baker和McEnery [5]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难民话语,进一步推动了语料库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发展。国内在这方面虽起步稍晚,但进展迅速。国内最早系统阐述语料库方法在话语分析中运用的学者是马博森[6],他在研究中详细探讨了语料库技术如何为话语分析提供客观、量化的支持。此后,钱毓芳[7]以英国《太阳报》对本·拉登话语的建构为例,系统阐述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证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近五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与权威性,本研究检索了2020年1月至2025年5月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目标期刊来源于SSCI和CSSCI。数据检索采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功能结合布尔运算符AND进行筛选。在英文文献检索中,以“corpus-based/assisted”和“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为关键词,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研究领域限定在“Linguistics/language linguistics”;中文文献的检索则采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为关键词。最终得到中文文献17篇,英文文献27篇。旨在回答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国内外研究话题是什么?

相关研究理论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 研究话题

近五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在社会科学和传播研究中持续扩展,逐渐形成多议题的研究格局。无论是在国际层面关于移民、公共卫生、性别议题的探讨,还是国内学界围绕国家形象、政治术语及涉华报道的分析,相关研究均聚焦语言在意识形态传播与权力关系建构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话语实践背后的深层结构,展现出批评话语分析在解释复杂社会现象中的独特视角与现实意义。

2.1. 国外研究话题

移民与难民问题是国外学者长期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反应媒体常将难民他者化、物化,并将其与治安风险及经济压力相联系。Zibin [8]聚焦对叙利亚难民的政治报道,映射出难民在生存权保障与长期安置中的困境;Alcaraz-Mármol和Soto-Almela [9]通过分析西班牙新闻报道,揭示“难民”一词与“数量庞大”“失控”“经济负担”等词语频繁共现;Goldberger和Janík [10]则通过考察奥地利报纸中“移民”“难民”“庇护者”等术语的语义演变,反映了难民在身份认定、合法性建构与话语空间争夺方面的深层诉求。

公共卫生近五年来成为热点话题,虽然关注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现象:掌握话语权的机构通过语言影响公众对健康问题的理解。Brookes [11]通过语料库分析英国媒体对肥胖群体的态度;Xia [12]等探讨英语国家媒体通过特定表达引导公众看待疫苗安全;Lim [13]分析新加坡政府如何利用抗疫为理由,弱化隐私争议;Eberhardt [14]则揭露健康产业通过话语规范白人女性对身材的看法。

性别主题研究是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揭示媒体话语如何参与建构性别认知,并自然化性别不平等。Eberhardt [15]发现,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堕胎权案后,媒体话语在强调个人责任与自由选择的同时,掩盖了性别、种族与阶级不平等;Sun与Chałupnik [16]研究微博对女性医护的描述,发现其常被性别化呈现;Link [17]考察奥地利报纸中性别平等语言的使用情况,发现主流媒体更倾向采用包容性表达,反映公共意识的演变趋势;McGlashan与Krendel [18]则通过男性社区识别“男性领域”的典型词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语言如何服务于权力结构,并不断重塑性别关系。

译者与意识形态在近些年的批评话语分析中逐渐兴起,通常关注译者在文本中如何进行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的传播。Pan et al. [19]对比分析官方与个人译者对政治文献的翻译,揭示政府机构如何通过转换话语风格体现其对外宣传中的意识形态立场。Gu和Tipton [20]通过分析政府口译员的翻译实践发现,译员常使用“我们”等词语强化政府集体形象,助力传达官方声音、提升其合法性。Kotze [21]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如何通过推文讨论和塑造“译者”与“翻译”的概念,揭示这些概念在网络语境中如何参与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

2.2. 国内研究话题

形象建构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相关研究聚焦媒体如何通过语言形塑国家、地方与文化的对外认知。在国家形象方面,刘静轩等[22]分析西方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指出报道正逐渐趋于多元与客观。地方形象层面,曾建松与李奇明[23]以斯里兰卡媒体关于湖南的报道为例,强调地方文化形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文化形象研究中,张道振与罗嘉雯[24]基于英文新闻语料库发现,中医药在国际英文媒体中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上升,态度总体向好;相较之下,郝爽[25]对《纽约时报》关于京剧的报道分析表明中国在文化传播上需加强力度。

政治术语不仅是中国政策宣传与治理工具,更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关注西方媒体与智库如何理解、认知并重构中国的政策术语与战略倡议。刘曼[26]分析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认为其态度正逐步趋于理性与合作;许涌斌与高金萍[27]指出德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形式可拓宽类型;丁立与刘泽权[28]比较英美智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发现美国偏向竞争性解读,而英国整体态度较为积极。张寅等[29]则揭示美印智库在涉华话题中信息源较为单一。

涉华报道广泛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相关研究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刘鼎甲[30]研究疫情期间美国涉华报道,表明媒体话语深受政治与意识形态影响。任华与卢光盛[31]进一步分析美国关于中国湄公河政策的报道,认为其叙事视角主观,中国需调整话语策略以应对挑战。

3. 研究理论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在理论构建上展现出高度的融合性和多元性,逐步形成一个由多学科理论交叉支撑的理论体系。随着传统CDA理论基础与现代语料库技术的融合,研究在理论深化与方法创新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从理论维度来看,当前的研究大致延续了三种经典路径:Fairclough 的辩证关系路径、Wodak 的话语历史路径以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路径。

在语料库方法的支持下,这些理论模型不仅在实际研究中得到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也在跨语境比较与历时性追踪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解释力。例如,赵珞琳与毛婉怡[32]在Fairclough三维模型框架下,借助语料库技术探讨“网红”一词在文本层面与社会实践层面的呈现;Cammaerts [33]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结合语料数据,对英国右翼“反觉醒”话语进行历时性追踪;Peterssen与Soares da Silva [34]则以van Dijk的社会认知路径为指导,结合语料分析考察委内瑞拉总统危机中的政治话语实践。

另一方面,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不断加深,语料库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可验证性。Gómez-Jiménez和Bartley [35]结合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借助语料库分析《卫报》和《每日邮报》中无家可归者的报道,发现媒体表达方式随时间演变明显;Zeng和Ahrens [36]则基于大规模语料提出隐喻分析框架,揭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如何通过“战争”“保护”“战略”等隐喻构建政治与经济议题。上述研究表明,语料库不仅增强了话语分析的实证性,也拓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应用空间。

4. 研究方法

在理论框架的支撑下,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拓展与深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体系。语料库方法为CDA提供了坚实的定量分析基础,极大提升了语言研究的客观性、系统性与可重复性。研究者在传统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以混合方法为核心,辅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对比分析等多元技术路径,推动批评话语研究迈向数据驱动与技术融合的新阶段。

混合研究方法有效突破了传统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单一的局限,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与解释力。特别是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中,这一方法展现出独特优势。语料库方法强化了定量基础,使研究者能从大规模文本中识别词汇、搭配、语法等语言模式,避免主观片面解读。同时,需借助定性分析深入分析,强调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话语在社会语境中的建构。这种方法在语料选择、分析路径与理论建构上体现出高度灵活性,为揭示话语如何再现或挑战社会不平等提供了更坚实的依据。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工具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批评话语分析中。语言处理工具能够自动分析文本、提取关键主题,实现文本分类、情感分析、信息检索等任务,显著提升了语言研究的深度与效率,有助于处理大规模语料,也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技术手段。相关研究如熊建国[37]以自建英语洗钱新闻语料库为基础,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工具spaCy及Textacy和语法理论,逐层挖掘并分析话语中的隐藏偏见,验证了语料库方法在批评话语研究中的有效性;Coschignano et al. [38]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SocioFillmore,分析了2013至2021年间意大利新闻中关于移民的新闻报道,揭示了移民表述随时间和政治立场的变化;Wang et al. [39]使用主题建模,提取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词语,考察它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

在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下,对比分析也成为语料库辅助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方法主要包括跨文化对比与历时对比两类路径。前者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的相同主题话语,揭示不同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特征。如郭继荣和王馨苑[40]对比中美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报道,发现两国报道内容和态度截然不同;潘承君[41]对比本土大学英语教材和全球教材,分析两者文化主题和语域类型的差异。后者则研究话语在不同时间段的演变,如田绪军和李晓倩[42]分析中国外交话语的历时变化;Deng和Lin [43]分析“一国两制”表述的演变,发现其焦点从经济转向法律政治,并强调社会文化维度;Yu和Feng [44]研究自1997年以来《南华早报》中的中国形象变化,揭示了国家形象不同的呈现方式;Wei和Rong [45]揭示了英国政府在脱欧文件中对非欧盟移民的情感变化。

5.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近五年来,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受到了更多关注,丰富跨学科融合,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尽管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颇丰,仍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语料类型较为单一,对多模态话语的关注不足。随着社会交际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信息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话语的表现形式已远超传统的书面文本,逐步向多模态方向发展。图像、视频、语音、表情符号等非文本语言元素已成为当代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影响着信息的生产、传播与解读。然而,目前大多数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仍主要聚焦于新闻报道及官方文件类文字语料,而较少涉及多模态话语。

语料来源较为固定,缺乏对非正式语境下话语实践的关注。当前研究多依赖于新闻报道、官方文件等正式文本,而对日常交流及社交媒体等非正式语境中的话语关注较少。社交媒体上的语言使用互动性强,并通过表情符号及缩略语等形式传递态度与立场。非正式语境下的话语实践通常体现了公众的普遍认知,反映了群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忽视非正式语境中的话语特征可能导致对社会话语实践的理解不够全面,使得关注点过于片面。

研究问题较为单一,较少涉及语言情感分析。现有的相关主要关注关键词分析及话语策略等语言特征。情感在话语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倾向揭示媒体如何运用情感策略来影响公众感知和态度。媒体、政治话语以及社交媒体文本往往通过特定的情感策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不同情感倾向的话语可能强化群体偏见、激发社会共鸣,甚至影响政策辩论与决策过程。

6. 总结与展望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语料库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和可验证,通过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能够更客观、系统地分析语言模式及其背后的社会认知和权力结构。当前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已涵盖了诸如移民、公共卫生、性别、政治术语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路径成熟且研究方法丰富。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关键领域:

  • 拓展语料类型。目前大多数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仍主要基于书面文本,如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学术论文等。随着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对象,特别是整合多模态数据(如图像、视频、社交媒体互动)进行分析。例如,结合文本和视觉符号分析新闻报道如何塑造社会认知,或探讨社交媒体上的话语如何通过图像、表情符号等方式强化某种立场或意识形态。这种多模态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揭示话语在不同传播环境中的社会功能。同时,可考虑将语料库工具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多模态语料的批量处理与模式提取,从而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 丰富语料来源。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正式文本,但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已成为公众话语表达的重要场域,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语料来源,关注社交平台上的公众话语,研究其语言模式及情感建构。

第三,关注话语中的情感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情感倾向的语言表达如何影响公众的认知与态度。揭示话语如何通过情感策略影响社会认知、塑造群体认同。特别是在政治话语、媒体报道、社交平台等领域。情感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话语背后隐含的社会心理机制,揭示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更深层次的功能。

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拓展语料类型、丰富语料来源、关注文本情感分析等方面,以此可以更好地借助语料库资源,全面且深入地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201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Routledge.
[2] Fairclough, N. and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81, 258-259.
[3] 金碧希, 卫乃兴. 话语研究的语料库路径: 方法、挑战与前景[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1): 1-11, 144.
[4] Hardt-Mautner, G. (1995) ‘Only Conne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UCREL.
[5] Baker, P. and McEnery, T. (2005)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UN and Newspaper Text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4, 197-226.
https://doi.org/10.1075/jlp.4.2.04bak
[6] 马博森. 语料库与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32(3): 28-35.
[7] 钱毓芳. 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3): 198-202, 241.
[8] Zibin, A. (2020) A Corpus-Based Study of Metaphors Used to Describe Syrian Refugees in Jordanian Politico-Economic Discourse: A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Approach. Pragmatics and Society, 11, 640-663.
https://doi.org/10.1075/ps.17037.zib
[9] Alcaraz-Mármol, G. and Soto-Almela, J. (2020) Refugees’ Dehumanization in the Spanish Media: A Corpus-Assisted Study within the Semantic Preference Framework.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3, 791-817.
https://doi.org/10.1515/applirev-2019-0069
[10] Goldberger, M. and Janík, M. (2025) The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s,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Austrian News Coverage: 2010-2015-2020.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https://doi.org/10.1075/jlp.22111.gol
[11] Brookes, G. (2021) ‘Lose Weight, Save the NHS’: Discourses of Obesity in Press Coverage of Covid-19.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19, 629-647.
https://doi.org/10.1080/17405904.2021.1933116
[12] Xia, G., Chen, Y. and Lu, L. (2022) A Corpus‐Based Study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Coronavirus Vaccines. Complexity, 2022, Article ID: 4069896.
https://doi.org/10.1155/2022/4069896
[13] Lim, A. (2024) Tracing the Smart Virus in a Smart City: A Discursive Analysis of Singapore’s Early Pandemic Surveillance Response. Urban Geography, 45, 1780-1798.
https://doi.org/10.1080/02723638.2024.2336840
[14] Eberhardt, M. (2023) The Social Meaning of Abortion and the Perils of a Neoliberal Rights-Based Discourse. Gender and Language, 17, 250-272.
https://doi.org/10.1558/genl.24480
[15] Eberhardt, M. (2022) ‘You Probably Have a Parasite’: Neoliberal Risk and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Body in the Wellness Industry. Language in Society, 53, 47-69.
https://doi.org/10.1017/s0047404522000409
[16] Sun, X. and Chałupnik, M. (2022) Sacrificing Long Hair and the Domestic Sphere: Reporting on Female Medical Workers in Chinese Online News during Covid-19. Discourse & Society, 33, 650-670.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221096029
[17] Link, S. (2025) Gender‐Fair Language (GFL) in Austrian Tabloid and Broadsheet Newspapers: A Corpus‐Based Frequency and Contex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ttps://doi.org/10.1111/ijal.12717
[18] McGlashan, M. and Krendel, A. (2023) Keywords of the Manosphe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29, 87-115.
https://doi.org/10.1075/ijcl.22053.mcg
[19] Pan, F., Kim, K.H. and Li, T. (2020) Institutional versus Individual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olitical Texts: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34, 51-77.
https://doi.org/10.26034/cm.jostrans.2020.137
[20] Gu, C. and Tipton, R. (2020) (Re-)Voicing Beijing’s Discourse through Self-Referentiality: A Corpus-Based CDA Analysis of Government Interpreters’ Discursive Mediation at China’s Political Press Conferences (1998-2017). Perspectives, 28, 406-423.
https://doi.org/10.1080/0907676x.2020.1717558
[21] Kotze, H. (2025) Concepts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in Online Social Media: Construal and Contesta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18, 19-43.
https://doi.org/10.1080/14781700.2023.2282581
[22] 刘静轩, 张子轩, 于杰, 等. 多元与偏见: 西方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56(3): 23-29, 100.
[23] 曾建松, 李奇明. 区域国别经济文化互动语境下中国地方文化形象建构与接受——以斯里兰卡媒体报道中的湖南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23(4): 99-106, 127.
[24] 张道振, 罗嘉雯. 中医药对外传播中的形象建构——基于英语网络传媒语料库的考察[J]. 上海翻译, 2023(5): 24-30.
[25] 郝爽.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媒体对京剧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1978-2020)报道为研究对象[J]. 戏曲艺术, 2021, 42(3): 46-53.
[26] 刘曼. 日本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5): 108-113, 16.
[27] 许涌斌, 高金萍. 德国媒体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J]. 德国研究, 2020, 35(4): 151-167, 191.
[28] 丁立, 刘泽权. 美英典型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 情报杂志, 2021, 40(6): 102-110, 81.
[29] 张寅, 王宏俐, 李王莹. 美印智库中的“一带一路”形象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63-69, 110.
[30] 刘鼎甲.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4(6): 52-64.
[31] 任华, 卢光盛. 美国对中国湄公河政策的“话语攻势”: 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J]. 东南亚研究, 2022(1): 86-108, 154-155.
[32] 赵珞琳, 毛婉怡. 作为“容器”的网红——基于语料库的“网红”概念史研究[J]. 出版科学, 2024, 32(4): 86-98.
[33] Cammaerts, B. (2022) The Abnormalisation of Social Justice: The ‘Anti-Woke Culture War’ Discourse in the UK. Discourse & Society, 33, 730-743.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221095407
[34] Peterssen, S. and Soares da Silva, A. (2023) Polarising Metaphors in the Venezuelan Presidential Cri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3, 588-616.
https://doi.org/10.1075/jlp.22169.pet
[35] Gómez-Jiménez, E.M. and Bartley, L.V. (2023) ‘Rising Number of Homeless Is the Legacy of Tory Failure’: Discoursal Changes and Transitivity Pattern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elessness in the Guardian and daily Mail from 2000 to 2018. Applied Linguistics, 44, 771-790.
https://doi.org/10.1093/applin/amac079
[36] Zeng, W.H. and Ahrens, K. (2023) Corpus-Based Metaphorical Framing Analysis: WAR Metaphors in Hong Kong Public Discourse. Metaphor and Symbol, 38, 254-274.
https://doi.org/10.1080/10926488.2022.2158088
[37] 熊建国. 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语料驱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运用——以英语洗钱新闻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3(5): 10-19, 159.
[38] Coschignano, S., Minnema, G. and Zanchi, C. (2023) Expla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mplicit Means of Misrepresentation: A Case Study on Italian Immigration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213, 107-125.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23.06.002
[39] Wang, G., Liu, M. and Xin, Y. (2022) Categorisation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UN News on Climate Change. Social Semiotics, 34, 82-98.
https://doi.org/10.1080/10350330.2022.2052275
[40] 郭继荣, 王馨苑. 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建构——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为例[J]. 情报杂志, 2021, 40(12): 120-126.
[41] 潘承君. 语料库辅助的教材话语分析路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83-94.
[42] 田绪军, 李晓倩.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交话语主题词演变研究[J]. 中国外语, 2020, 17(2): 16-25.
[43] Deng, J. and Lin, Z. (2024) The Construction of Hong Kong SAR’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China Daily: A Corpus Assist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3, 874-895.
https://doi.org/10.1075/jlp.22021.den
[44] Yu, M.H.M. and Feng, D. (2023) From “Them” to “Us”? Th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Years 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4, 280-300.
https://doi.org/10.1075/jlp.22156.yu
[45] Wei, R.R. (2022) Agenc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n the Chinese Press: A Corpus-Based Diachronic Analysis. Text & Talk, 43, 357-379.
https://doi.org/10.1515/text-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