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数智技术的持续演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全面渗透出版流程,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本文基于“技术嵌入理论”,系统分析数智技术对出版行业的影响机制,探讨技术如何以规则、平台和系统的形式重构出版生态。编辑作为内容价值链的中枢角色,面临职业边界模糊、技术适应滞后、认知思维更新不足等现实挑战。研究从技术嵌入的视角出发,提出编辑能力结构的重构方向,并从教育、行业与个体三个层面探讨复合型编辑人才的能力建构路径,旨在为出版行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digital-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cal forces are comprehensively penetrating the publishing process, driving the industry through a profound and all-encompassing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Grounded in the “Technology Embeddedness Theo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digital-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reshape the publishing ecosystem, examining how technology redefines the industry as rules, platforms, and systems. As central figures in the content value chain, editors fac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blurred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lagging technological adaptation, and insufficient cognitive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embeddedness,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constructed framework for editorial competencies and explores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editorial talent from educational, industrial, and individual dimension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1. 引言
在编辑出版的实践中,编辑作为把控出版质量的关键主体,承担着知识甄别、价值判断、读者连接等多重职责,掌握着出版物的文化品位与社会导向。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技术嵌入理论”视角出发,数智技术不仅作为工具的介入出版流程,更以规则、平台和系统的形式深度参与到出版生态之中,对编辑角色、内容逻辑和组织机制形成结构性重塑。
技术嵌入理论强调,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社会结构和组织实践中,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在出版领域,这种嵌入性表现为技术对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全流程渗透。从大数据分析到智能算法模型,从专业生成内容(PGC)到用户生成内容(UGC)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内容生态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内容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重构了出版产业的基础逻辑,突破了传统出版的内容边界,更从根本上革新了出版的流程体系。因此,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编辑亟需构建新型能力体系,通过角色转型与能力升级,主动适应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
2. 数智时代编辑角色的结构性挑战
在出版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编辑群体正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技术重构职业角色、能力结构与工具系统脱节,思维模式转变滞后。
(一) 职业边界重构:编辑角色的分化与融合
算法推荐系统、内容生成工具与智能排版平台的普及,使得传统编辑的核心职能面临结构性调整,编辑的自我职业角色定位正向适应人机协同的趋势演化。[1]在出版流程各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式挖掘读者阅读信息以及社交媒体的讨论热点,并产出大量选题。智能审校系统却可以依托大模型,更加快速、更加精准地完成校对任务。在营销发行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秀的用户分析和更加科学的投流决策。例如,数传集团发布新媒体图书营销AI解决方案“书船”,其能通过平台数据实时追踪投放效果,智能匹配达人资源,有效提升投流精准度。这种变革并非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技术深度介入出版生态系统、重塑编辑职能边界的过程。编辑不再是单一内容加工者,而正在转型为具备人机协同能力与平台思维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新角色既要求编辑需具备“智能协作者”的技术适应能力,掌握AI工具的操作与优化技能,更需坚守“内容把关人”的文化责任,在技术赋能背景下强化价值判断与质量控制的核心职能。
(二) 适配断层:技术工具与主体能力的异步性
当前出版业智能化转型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快速迭代的数智工具与滞后的编辑技能体系之间存在显著断层。这一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编辑主体的数字化适应能力不足。尽管从业者普遍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但王钰对272名出版从业者的调研显示:54.6%的受访者属于AI工具轻度使用者,其中超半数坦言不熟悉内容生成机制,33%认为无需深入掌握。这种认知局限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往往难以有效驾驭智能选题、AI审校等新场景,只能被动接受技术输出,无法充分发挥人机协同优势。[2]其二,机构层面的制度化支持缺位。许多企业由于市场模式尚不成熟,数智化转型存在盈利周期长、商业化路径不明晰等问题,在数智化布局时犹豫不决,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3]丁毅对3587位从业者的跨机构比较研究发现:传统出版社中仅18.98%的单位系统推进智能工具应用,远低于报刊社和民营公司的水平。[4]上述困境正是由于技术不只是作为外部工具存在,而是在缺乏足够能力准备与制度适配的情况下,快速进入了出版核心流程,形成了“有工具无能力,有系统无生态”的失衡格局。
(三) 认知滞后:线性思维与系统生态的冲突
当前出版生态正在经历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6.7亿,数字阅读形态也从早期静态图文发展为有声书、视频解读、VR阅读等多元形式并存,用户信息接收方式从视觉主导转向视听融合,未来还将向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拓展。[5]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成为主流趋势,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获取信息,而是依托网络主动获取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并参与书籍的传播工作。在这种趋势下,内容传播效果体系也随之发生转变,逐渐由以文本质量为核心的单维度标准,向融合传播力、互动性与平台适配性的多维指标体系过渡,具备话题引爆力、社交分享属性和跨平台延展潜力的内容,越来越成为出版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这一系列变革深刻重塑了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对编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平台算法、分发机制与用户交互系统的介入已成为内容价值形成的一部分,编辑若仍以“内容即成果”的线性思维应对复杂传播结构,忽视用户参与和平台机制的联动逻辑,不仅难以适应新的内容消费习惯,也可能导致优质内容在数字生态中传播受阻,价值难以有效传递。
3. 基于技术嵌入的编辑能力模型建构
传统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编辑能力体系已难以支撑出版人才在智能环境下的有效实践。编辑必须超越“语言 + 经验”的单一模式,转向“技术 + 创新 + 判断”的复合能力结构。从“技术嵌入理论”视角来看,技术不仅介入出版流程,更深刻重构了知识生成路径与编辑的认知边界,因此,能力体系的更新应以技术理解为起点,以价值判断为终极落点。
(一) 技术理解能力
技术理解能力是编辑适应数智出版环境的前提基础。它不仅要求编辑掌握基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常识,更强调对整个出版流程中技术工具作用的系统性认知与跨角色协作能力。首先,编辑需理解数智技术在内容生产、加工与传播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通过AI文本生成提高初稿效率,借助自动排版工具优化版式设计,利用智能审校系统提升内容准确性等,都是编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理解平台机制如何影响内容分发逻辑,即算法如何决定图书或文章能否“出圈”、用户行为数据如何反馈至内容推荐系统等,从而在选题与结构设计阶段前置适配策略。其次,编辑还需具备流程协作意识。在出版流程高度信息化、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编辑需要与产品经理、前端设计、数据分析师、运营推广人员等跨专业团队协作,完成内容产品的“共创”。技术理解能力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沟通语言,决定了编辑在协作体系中能否具备话语权与执行力。
(二) 创新应用能力
数智创新能力要求编辑既能在选题策划中突破传统框架,又能在产品形态和传播链路上进行跨界整合与大胆尝试,打造具有差异化价值的出版成果。在选题阶段,编辑可利用AIGC、知识图谱等工具辅助分析市场热点、用户偏好与竞品结构,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科学性与响应力。例如,使用BooksGPT等选题分析工具,编辑可迅速获得某一领域中正在热议的问题、受欢迎的叙述方式及用户反馈模式,进而以数据为支点构建更具可行性与市场穿透力的选题逻辑。在内容开发与呈现方面,创新应用能力体现在编辑对多模态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通过整合图文、音频、视频、互动动画等元素,传统出版物可以转化为沉浸式学习资源或可交互的知识产品。
此外,编辑还应具备“内容 + 服务”的产品化思维。在出版不再止步于“出书”,而是延伸至社群运营、数字课程、平台共创的今天,编辑需要思考内容如何被延伸、如何转化为二次传播素材,甚至如何变成用户持续使用的“服务单元”。唯有将技术视为内容价值链的一环,编辑才能完成从“编校者”到“内容系统设计者”的身份转变。
(三) 价值决策能力
价值决策能力因此成为数智时代编辑能力体系中的“压舱石”。技术知识本质上是内容生产的赋能工具,而非价值替代品,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是其内容价值。内容的文化深度、价值导向与社会意义依然需要人类主观判断来把握。面对海量信息,不能盲目追随所谓“热词”、“爆款”、“转发量”,而应理解数据背后的用户心理与需求动因。尤其是在图书选题、栏目策划、封面设计等关键环节中,数据只能提供辅助,真正的选择仍需建立在编辑的专业判断之上。此外,生成式AI在提高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失实信息、歧义话语与价值扭曲等风险。在处理历史、政治、教育类图书时,编辑应主动行使“人工干预权”,在机器生成结果中筛选、判断、修正,以确保内容的合法性、导向性与审美品位。
基于此,编辑还应重申“人”的主导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技术不应代替判断,而应放大判断。具备价值决策能力的编辑,应在数智协作中明确自己的功能边界与判断使命,始终以内容质量、社会意义与用户价值为核心,防止陷入“算法裹挟”与“内容量化”的陷阱。
4. 数智编辑能力的协同培养机制
数智能力的培养无法依赖单一机制,而应从教育体系、行业平台与个体路径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多主体联动、多层次支撑、多元化发展的能力建构生态。只有在“学–用–研–变”的动态循环中,编辑的职业成长路径才能真正适配数智出版的逻辑结构,实现思维转变与能力跃迁的双重突破。
(一) 健全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
出版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行业的人才结构与能力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出版人才被赋予了复合型发展的新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应对新时代变革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内容与技术更新脱节、尚未打破单一学科视角以及学界与业界之间尚未构建起深度协同的人才共育机制。[6]基于此,出版类高等教育亟需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重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推动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步迭代,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如安徽大学搭建AIGC协同编辑实验室,将自然语言生成、智能算法等工具融入教学,通过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机协同编辑、数据驱动策划等新型能力。[7]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文本加工的局限,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 重塑出版机构的组织生态
编辑数智能力的培养虽始于教育,但最终需要在行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提升。首先,出版机构应推动岗位系统重构,打破传统编辑岗位的“职能孤岛”。在保留基础岗位如内容编辑、审校编辑的同时,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或部门,负责AI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推广等工作。[7]例如,一些出版机构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或部门,负责AI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推广等工作。其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同时加强在职编辑培养,实现人机协同,效益最大化。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发布的方正星空出版大模型深度整合了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私有数据资源,该公司还推出了方正智能编辑助手、方正鸿云AI工具集、方正智能审校V5.0等“智能+”系列工具,为编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支持。此外,行业协会和出版集团应发挥协同作用,构建“智库出版”体系,推动出版知识服务发展,建设良性发展的数智出版生态。
(三) 构建自我驱动的能力跃迁机制
尽管制度设计与组织平台为出版人才提供了外部支持,但真正决定编辑职业成长的,仍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在数智技术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构建自我驱动的能力跃迁机制,编辑才能完成从传统内容加工者向数智出版协作者的深度转型。首先,编辑需要主动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严谨的出版规范意识与良好的内容判断能力。这些仍是保障出版质量的根基,不能因技术发展而被忽视。同时,面对AI工具、大模型平台与数据分析系统的快速更迭,编辑还必须持续学习技术知识,提升对算法逻辑、平台机制与内容传播规律的理解与适配能力。总之,数智时代的编辑不能再仅以“编辑”为自限角色,而应成为具备终身学习意识、跨界融合能力与人机协作素养的内容系统构建者。唯有主动适应与主动创造并重,才能在数智浪潮中实现自我跃迁与价值突破。
5. 结语
回归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升级换代的本意是能够解决人类现实的需求和问题,而非直接取代人类的劳动岗位。数智时代对出版行业既是挑战,更是重塑内容逻辑、平台协作与人才结构的重大机遇。技术的演进不应被视为对人类编辑岗位的取代,而应成为拓展编辑角色、优化内容结构、释放创意潜能的重要工具。编辑作为连接内容、技术与用户之间的中枢节点,其价值不在于单一流程的执行,而在于对内容意义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判断。在未来的出版实践中,编辑应以系统性思维与创新性行动并重,推动出版向智能化、服务化与平台化协同转型,真正实现从“内容工匠”到“智能策划师”的跃升。
基金项目
跨媒体出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KYCPT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