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年亚文化体现了青年群体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表意追求,属于青年文化的一部分。青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以抵抗主流文化或支配文化为目的而创制、传播、消费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青年群体中的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结构尚待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充裕的空闲时间,思想前卫但缺乏辨别能力,心理脆弱又极易冲动,使他们极容易接受外界事物并受其影响。青年亚文化以温和的抵抗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消费领域,它们不像反文化那样直接、目标明确,也不像负文化那样处于社会失范状态,而更多的是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聚拢着青年大学生,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冲击着大学生固有的价值和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形成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青年亚文化,推动青年亚文化有效融入主流价值观,意义不言而喻。
Abstract: Youth subculture embodies the ideographic pursuit of youth groups to promote individuality and advocate freedom, and is a part of youth culture. Youth subculture, as a cultural form created, disseminated and consumed by youth groups for the purpose of resis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r dominating culture, i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life growth,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is still to be enriched, their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re not yet mature, they have a curious psychology for new things, they have plenty of free time, they are avant-garde in their thinking but lack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and they are psychologically fragile and impulsive, making them very easy to accept and b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things. Youth subcultures appear in the fields of entertainment,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gentle resistance, they are not as direct and goal-oriented as counterculture, nor are they in a state of social anomie like negative culture, but more as a supplement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ttracting and gatheri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ir unique charm, and influencing the ideological concepts, value orientation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subtle way, impacting the inherent value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is self-eviden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youth sub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ctively take measur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orm correct positions, viewpoints and methods when dealing with various value issues,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view youth subculture correctly,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 into mainstream values.
1. 引言
在文化开放的当代,每一个文化共同体都不能不受到来自不同共同体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中有的影响和冲击有助于主体文化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但也有的与之相背离[1]。在现代化进程的助推下,亚文化以其迥异于主流的价值特质,日益成为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塑造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样态,更深刻作用于其认知模式与价值塑造,成为他们回应现实矛盾的独特表达方式。作为文化演进中的双刃剑,亚文化既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无形中消解着青年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亟需以理性视角加以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承载着价值引领的时代使命,是构筑主流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阵地。面对亚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德育工作者须深入研判其生成机理与潜在影响,在精准把握青年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构建兼具包容性与引导性的教育策略,真正实现与青年群体的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最终培育出兼具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坚韧品格与奋斗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2. 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学理解析
2.1. 青年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2.1.1. 青年亚文化概念界定
“青年亚文化”作为复合概念,其研究路径可拆解为“青年文化”与“亚文化”双重维度进行考察。从术语源流看,“亚文化”概念雏形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的学术实践。风格传递一种重要意义的差异和建立认同——这是所有引人注目的亚文化风格的关键所在[2]。在广义维度上,其本质是特定群体通过文化符号建构的社会身份标识,这类群体或游离于既有社会规范之外,或形成独特文化区隔,亦可指向具有内聚性的社群组织。社会学理论将其阐释为成员共享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意义系统,包含特定行为范式、价值取向、生活实践及社交网络,这些要素既构成群体内部的认同纽带,又往往与外部文化体系形成张力甚至对立关系。在狭义层面,“亚文化”特指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次级文化形态,其中与主流价值契合的部分构成“同一性亚文化”,而与之冲突的部分则被界定为“偏离性亚文化”。需注意的是,亚文化与“反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前者以隐匿方式在边缘空间存续,通过创新符号表达对既有规范的不满,其抗争形式具有间接性与空间限定性;后者则直接挑战现存秩序,要求根本性的文化重构以实现政治诉求。这种差异决定了亚文化既保持与主流文化的共生关系,又通过独特的话语体系维系群体认同。
2.1.2.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现象梳理
1) 社会转型期青年文化主体性萌芽与文化反叛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剧变背景下,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其文化主体性开始觉醒。这一时期的亚文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性文化的选择性吸纳,通过服饰风格异质化(如喇叭裤、长发造型)和音乐类型多元化(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流行)等符号体系,构建起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身份标识。这种文化抵抗策略既包含着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也隐含着对传统规训体系的解构诉求,为后续亚文化发展奠定了结构性基础。
2) 媒介革命催生非主流文化形态与网络亚文化崛起
伴随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以“非主流”为表征的新型亚文化形态在青年群体中形成燎原之势。该文化实践呈现三重特征:视觉符号的极端化表达(奇异发型、另类着装)、听觉审美的差异化选择(独立音乐偏好)、语言系统的再造性创新(网络黑话体系)。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虚拟社群空间,实现了亚文化资本的快速积聚与裂变式传播,形成对主流审美标准的抵抗性场域,彰显出数字原住民的文化主体性建构诉求。
3) 社交媒体时代青年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媒介赋权
随着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型亚文化载体呈现爆发式增长。这类符号体系通过解构现实事件、重构语言规则,形成具有青年群体专属性的意义生产机制。“囧”“给力”等词汇的流行,本质上是青年亚文化通过媒介赋权实现的话语突围,既拓展了汉语表达的语义边界,更建构起青年世代的社会观察视角。这种话语实践标志着亚文化从边缘叙事向公共话语空间的渗透,形成对主流文化霸权的柔性抵抗。
4) 后现代语境下二次元文化的圈层化建构与文化融合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语境下,源自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完成本土化转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图景。该文化形态以ACGN产业为核心,通过虚拟社群运营、角色扮演实践、跨媒介叙事等策略,构建起具有强内聚性的文化共同体。值得关注的是,二次元文化正突破次元壁垒,通过IP开发、产业融合等方式实现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对话,形成文化工业体系中的新型共生关系,展现出亚文化在数字资本时代的生存智慧与适应策略。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相关内容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教化活动的重要场域,可依据存在形态划分为三个维度:其一为物态文化场域,作为精神文化物化形态的客观载体,其本质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产品体系。诸如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纪念场馆、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文化遗产地及历史建筑等物质实体,既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价值符号,又通过其空间叙事功能发挥着隐性教育功能。其二为制度文化场域,作为社会规范体系的制度化呈现,其生成于人类交往实践的制度需求,包含法律规范体系、道德伦理准则及组织纪律要求等正式与非正式规则。此类制度安排通过建构行为预期与奖惩机制,形成对主体实践活动的规约框架,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导向功能。其三为观念文化场域,作为深层精神结构的意识形态存在,其构成要素包括特定时空场域中形成的集体价值观、认知图式及信仰体系。这类观念形态作为社会心理的凝结形态,通过内化机制塑造着个体的思维范式与行为逻辑,构成文化认同的核心密码。从系统论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是涵盖物质载体、制度规范与精神观念的三维复合体,三者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文化生态。物态环境提供具象化的教育场景,制度环境构建行为约束框架,观念环境塑造价值判断标准,三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文化基底与意义生产空间。这种多维文化场域既为思想教化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又通过其内在价值导向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认知建构与价值选择。
3. 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表征透析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凡举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4]。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呈现出显著的发展态势,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与价值取向深刻形塑着青年一代的生活实践与认知图式。
3.1. 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态学考察
3.1.1. 网络青年亚文化
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已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谱系中最具辐射力的文化范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建构的虚拟场域,该文化形态以青年群体为传播主体,通过符号化表达构建起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意义系统。具体表现为:网络表情符号作为视觉化语言系统,实现着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网络流行语如“奥利给”“YYDS”等,通过隐喻化重构形成独特的语义网络,其中“YYDS”作为典型案例,其生成逻辑体现了青年群体对热点事件的符号化转译与再传播机制。
3.1.2. 二次元文化
该文化形态以ACG (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为核心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同人创作等实践形式,构建起具有独特审美范式与价值体系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其文化实践包含三个维度:视觉符号系统(如特定角色造型)、叙事话语体系(如架空世界观构建)以及社群交往规范(如“入坑”“产粮”等亚文化术语),共同形塑着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
3.1.3. 街头青年亚文化
作为都市青年亚文化的重要面向,该文化形态通过服饰风格(如oversize穿搭)、音乐偏好(如嘻哈音乐)、身体实践(如街舞)等符号系统,构建起反叛性身份标识。其文化逻辑包含双重面向,既通过差异化表征实现自我表达,又借助公共空间展示形成群体认同,体现了都市青年对标准化社会规训的抵抗策略。
3.1.4. 青年族群文化
基于特定兴趣图谱与社会联结形成的青年亚文化集群,如嘻哈文化、电竞文化、粉丝文化等,呈现出显著的圈层化特征。以嘻哈文化为例,其通过说唱音乐、涂鸦艺术、街头舞蹈等实践形式,构建起包含反叛精神、现实批判、自我表达等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电竞文化则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形成包含竞技规则、社群规范、价值认同的文化复合体。
3.2. 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时代特征
3.2.1. 文化形态的多元融合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显著的杂交性特征。这种融合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跨媒介融合(如ACG产业与影视产业的IP联动),二是跨文化融合,如本土化改造的“国风”二次元作品,共同构建起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3.2.2. 价值取向的悖论性呈现
网络青年亚文化同时蕴含着颠覆性与包容性的双重特质:既通过戏仿、解构等策略消解主流话语权威,又通过弹幕文化、同人创作等实践形成包容性话语空间。这种悖论性特征在爱国主义表达中尤为显著,如“祖安文化”现象既包含对规范话语的反叛,又暗含群体认同的建构需求。
3.2.3. 主体性的双重建构
马克思说“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5]。精神生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种潜在的自足性,青年亚文化通过个性化表征与反叛性实践,实现着青年主体的双重建构:在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差异化符号消费完成自我呈现;在公共领域中,借助亚文化实践参与社会议题,如“帝吧出征”事件展现的网络民族主义表达。
3.2.4. 技术媒介的深度嵌入
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存在论特征。技术赋权使得亚文化生产从“线下集会”转向“线上狂欢”,如虚拟偶像文化突破物理限制;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促使亚文化圈层进一步固化与分化。这种技术嵌入既拓展了亚文化的传播维度,也带来群体极化等潜在风险。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症候,其发展态势折射出青年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与价值重构。这种亚文化实践既包含着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性发展,也暗含着文化冲突的可能向度,需要以辩证视角进行文化治理与价值引导。
4.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影响的现状剖析
在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进程交织的当下,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的文化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青年群体,并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亚文化的特定风格允许通过对自我形象的精心设计来表达一种认同”[6],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对既有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也反映在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社会心态及行为模式的嬗变之中。
4.1.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影响的多元表现形态
4.1.1. 符号解构与意义重构:话语体系的革新
青年亚文化通过创造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话语体系,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隐性解构。例如,“佛系青年”“丧文化”等亚文化标签,以自嘲式语言消解了传统成功学话语的严肃性。这些标签背后,是青年群体对高压社会环境的无奈调侃,也是对传统价值观中“必须奋斗”“必须成功”等观念的质疑。同时,“弹幕文化”通过实时互动的碎片化评论,解构了单向传播的权威叙事。在弹幕中,观众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对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中“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不再是一家之言。这种符号游戏不仅改变了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他们对成功、奋斗等主流价值的认知。青年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而非盲目追求社会认可的成功标准。他们更加倾向于在亚文化社群中寻找共鸣和认同,而非在主流价值观中寻求归属感。
4.1.2. 行为模式创新:从“抵抗”到“共生”的转向
早期亚文化以“抵抗”姿态挑战主流秩序,如朋克文化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嘻哈文化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然而,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则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特征。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抵抗和反对,而是试图通过创新和融合,将亚文化元素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例如,“国风电音”将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其现代感和时尚感。“汉服运动”则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复兴传统文化,使得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汉服。这些实践表明,亚文化正在从对抗转向与主流文化的意义共建。他们不再将主流文化视为敌对势力,而是视为可以互动和融合的对象。
4.1.3. 价值观渗透: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性
积极影响方面,亚文化为青年提供了情感共鸣空间,缓解了社会压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亚文化社群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分享和寻求支持的平台。例如,“搭子社交”满足精准陪伴需求,青年可以在亚文化社群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朋友,共同度过难关。“学术酒吧”活动则将知识分享融入休闲场景,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然而,消极影响亦不容忽视。部分亚文化导致价值观扭曲,如“饭圈乱象”冲击公序良俗。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甚至进行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摆烂文化”则弱化奋斗精神,使得一些青年开始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4.2. 青年亚文化影响主流价值观的作用机制
4.2.1. 心理需求驱动: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
青年亚文化通过构建“想象共同体”,满足个体在身份认同、情感归属方面的需求。在亚文化社群中,青年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人,形成一种归属感。例如,“二次元”群体通过角色扮演、同人创作等方式,获得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动漫世界中的一员。“追星族”则在粉丝社群中实现自我价值确认,他们通过支持偶像、参与粉丝活动等方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种心理机制使亚文化成为青年应对现实压力的重要出口。在现实生活中,青年可能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而在亚文化社群中,他们可以暂时忘记这些烦恼,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4.2.2. 社会结构映射:代际冲突与阶层焦虑
代际差异理论认为,剧烈的社会转型会引发代际差异:其中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的更新与重组,中西新旧文化的激烈撞击交替,以及整个社会的转型等[7]。亚文化现象往往是社会矛盾的镜像。如“躺平”“内卷”等话语,实质是对教育资源不均、就业竞争激烈等结构性问题的文化回应。在教育资源不均的背景下,一些青年感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产生了“躺平”的心态。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青年感到无论自己如何奋斗,都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产生了“内卷”的焦虑。这种代际间的价值碰撞,折射出青年群体在快速社会变迁中的迷茫与诉求。他们渴望改变现状,但又感到无力回天;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但又感到被边缘化。这种矛盾和焦虑,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在亚文化社群中寻找共鸣和认同。
4.2.3. 技术赋能传播:算法推荐与圈层固化
安迪·班尼特指出:“互联网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它为青年开启了种种创造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大大超越了那些较为传统的媒体形式所关联的可能性。”[8]互联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加速了亚文化的传播与圈层化。算法推荐机制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内容。这使得青年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亚文化社群,从而加速了亚文化的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圈层固化的问题。如短视频平台的“信息茧房”效应,使青年更容易陷入价值观闭环。他们只能看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而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价值观认同,但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同时,弹幕、表情包等低门槛表达工具,则降低了亚文化创作的参与成本,进一步强化了其传播势能。这些工具使得青年可以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也使得亚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5. 青年亚文化有效融入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精神世界与社会心态的反映。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中,亚文化以独特的符号体系、圈层化传播模式和情感共鸣机制,形成了青年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的重要话语空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突破传统范式,通过构建参与式对话场域、重构具身化教育模式、营造协同化育人生态、完善发展型保障体系,推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5.1. 价值引领:构建参与式对话场域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主体性,要求双方在人格与地位上实现平等,这为破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灌输”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青年亚文化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需突破“自说自话”的传播范式,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对话平台实现价值共识的动态生成。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摒弃价值独白思维,转而以价值协商为逻辑起点,在平等对话中捕捉亚文化符号中的价值生长点。例如,亚文化中的“梗文化”“表情包叙事”等表达形式,本质上是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的符号化解读,其中蕴含着对公平、正义、认同等价值的朴素诉求。教育者可以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价值引导的媒介,如将二次元创作中的工匠精神提炼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这种对话机制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文化解码能力,更需构建价值共生的场域,使主流价值观在亚文化语境中实现“再语境化”,最终转化为青年内在的意义系统。
5.2. 教育创新:重构具身化教育模式
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激活青年的价值认同,需通过创设沉浸式教育场景实现具身学习。具身化教育强调多感官协同参与,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红色文化体验馆,让青年在模拟历史情境中通过肢体互动感知革命精神,这种“身体在场”的体验能够显著提升价值内化的效果。此外,具身化教育还需关注亚文化实践中的身体表达,如将街舞、滑板等青年喜爱的运动形式融入体育教学,在动作训练中植入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等价值元素。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知行分离的传统范式,将价值引导转化为青年可感知、可实践的身体经验。
5.3. 网络治理:营造协同化育人生态
政府需构建底线监管、弹性引导的治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宣扬暴力、色情等违法违规的亚文化内容实施“零容忍”打击;另一方面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柔性引导,将优质内容嵌入亚文化传播网络。平台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信息茧房,为用户推荐跨圈层内容,促进多元价值观的对话。青年群体则需通过自治组织参与治理,制定社群行为规范,实现自我教育与管理。这种协同治理体系既维护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又为亚文化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形成了政府监管、平台赋能、群体自治的良性互动。
5.4. 社会支持:完善发展型保障体系
当代青年处在加速主义的竞争型社会,青年亚文化其实也反映了青年群体背后的现实诉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支持体系深度融合。在生理与安全需求层面,需通过完善住房保障、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降低青年生活成本压力,削弱亚文化作为“心理代偿”的功能依赖;在爱与归属需求层面,应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交空间,如建设“亚文化主题社区”“兴趣社群联盟”,帮助青年构建社会联结,满足其情感归属需求;在自我实现需求层面,需完善“青年创新人才计划”,为亚文化创作者提供资源支持与价值认证,将职业成长与价值引领结合。此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嵌入亚文化场域,通过朋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青年心理压力。这种全链条保障机制使主流价值成为青年社会化进程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强加的规范,从而实现了从需求满足到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与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2024&Z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