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本思想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istic Though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摘要: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特别是针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当今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其核心思想“仁”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道德观的精华。《论语》中的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契合,二者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借鉴《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论语》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与方向。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the core carrier of Confucius’ thought,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wisdom,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al goals,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which have far-reaching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day’s young students. Its core idea “Ren”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morality. The humanistic ideology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losely matches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mmon goal of the two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moral and talented peopl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draw on the humanistic ideolog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humanistic though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new impetus and direction.
文章引用:董治. 《论语》人本思想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7): 639-64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7657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以古人之思想,树今人之观念;以古人之智慧,筑今人之知识根基;以古人之品质,立今人之德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及道德理念,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提供重要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迪作用[1]。《论语》作为儒学经典,历经千年,依然展现出巨大价值。其君子人格思想、修身思想、学习思想及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汲取《论语》人本思想的理论精髓,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丰富思想内涵,包括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及治国理政、教育教学等实践经验。研究《论语》人本思想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研究《论语》人本思想有助于丰富人本思想内涵,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转化,丰富当今社会的人本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论语》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本思想相契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有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论语》人本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践层面,研究《论语》人本思想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树立正确观念,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和亲和力。研究《论语》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传承优秀文化,也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论语》人本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研究分为对《论语》人本思想的探讨和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邓易难的《谈〈论语〉的人本思想》分析了“仁”如何体现爱人[3]。吴涛、焦亮、刘洋等学者探讨了儒家人本思想的内涵与现代价值[4]-[6]。姜曼在《〈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强调“人道”论述的影响[7]。韩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8]。杨云青、李海峰等研究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9] [10],赵媛和张丽娜剖析了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1] [12]。国外研究侧重《论语》的价值及哲学思想,如安乐哲称孔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13]。部分学者探讨了《论语》中的学习思想、育人思想、君子人格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启示。当前,《论语》研究在国内外成果丰硕,涉及多学科、多角度的解读,尤其在学习思想、育人理念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关于《论语》人本思想的研究仍显不足:国内学者多从思想文化视角探讨,缺乏对其内涵与内容的系统剖析,更少涉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及结合路径的深入分析。现有研究在全方位解读《论语》人本思想及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上存在明显空白。本文聚焦《论语》人本思想的内涵与内容,探究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启示,旨在为优化思政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3. 《论语》中人本思想的内涵

3.1. 《论语》中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及治国理政、教育教学等实践经验。研究《论语》人本思想,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哲学大辞典》将人本思想定义为以人为核心价值,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最高目标,主张一切服务于人。孔子最早提出并丰富了人本思想,至今广泛认可。西方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亦强调人的价值:前者源自古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于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中世纪神本主义,肯定个体价值;后者则批判吸收西方人本主义,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具体运用。中国传统人本思想虽与西方存在共通之处,但有显著差异:中国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将个人发展融入整体社会,强调社会和谐;西方则突出个人权利与尊严。继承发展各类人本思想,坚守“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主流。《论语》中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应结合《论语》的核心思想——“仁”。“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仁者爱人”是其基本含义,强调与人为善和爱人之心。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最高的生命价值标准,“仁”是一种超越现实物质生活的精神存在,是人的最高需要。孔子“仁”学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完善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因此,《论语》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并结合《论语》内容与人的发展,体现了《论语》中贯穿的人本思想。

3.2. 仁学中的人本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论语》中,“仁”既是人所拥有的行为品德,也是人最终因“仁”而成就的品质。“仁”的重心始终在于“人”,其首要关键便是“仁”。孔子将“仁”与德行观念结合,提出“仁者爱人”,体现了“仁”的道德内涵。孔子提倡的“仁”对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即“仁者,人也”,将“仁”与人紧密联系,凸显其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仁”作为价值规范,关注人的发展,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人“成人”。

《论语》中的“仁”学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人学体系,其核心是以差序伦理实践推动人的道德社会化。儒家以“孝悌”为道德之基,将家庭血缘亲情作为道德养成的基本场域,强调个体通过亲情习得责任与共情,从而逐渐拓展到社会伦理。“爱人”则体现为忠恕之道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定自我行为边界;另一方面则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动他人共同发展,区别于康德的绝对命令,体现情境化的道德判断模式。“为仁由己”彰显儒家道德哲学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既突出自由意志的先验性,又强调行动的实践性,使“仁”成为主体的道德存在方式。这种实践在具体人格上体现为君子之道,表现为“喻于义”的道德理性、“坦荡荡”的心理状态及“和而不同”的多元智慧。最终,“克己复礼”为个体道德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实践,指向“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实现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儒家人本主义体系。

最终,“天下归仁”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强调社会秩序合理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们幸福生活。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个人履行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个人幸福而努力。“仁”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以人为本,德之核心亦在于此。治理国家需拥护人民,形成和谐社会秩序。同样,有德之人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相通,以人为本的理念利于社会发展。

3.3. 礼学中的人本思想

《论语》中“仁”与“礼”密不可分,体现为“内仁外礼”:内在的“仁”是“礼”的精神根基,外在的“礼”则是“仁”的实践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仁”确保了礼仪的真诚与有效,礼仪实践则促进了内心“仁”的完善。《论语》以“仁礼”为核心开展德育,通过道德教化,使伦理准则转化为实际品德。“礼”涵盖了社会规范、制度秩序与仪式礼节,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其作用在于规范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营造社会和谐。“不学礼,无以立”表明“礼”是个体立身之根本,在社会生活中,能以“礼”待人,体现出群体认同的价值导向,有助于获得尊重,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校园环境中,“礼”表现为学生之间和谐共处、尊敬师长、爱护环境等日常文明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礼”的理念,促使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礼”并非仅限于外在规范,更深层次地构成了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梁治平指出,“礼”既指导个人修养,又是治家理国的根本,贯穿于各种社会制度与道德评价体系。《论语》中的“礼”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从礼貌行为与伦理道德两个层面理解,“礼貌”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修养;伦理道德则为行为提供正当性的判断依据,《论语》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个人应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4. 教育理念中的人本思想

《论语》蕴含的孔子教育智慧为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其核心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一理念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契合,体现了对传统人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突破了阶级藩篱,彰显了教育公平的普世价值。这种面向全体、机会均等的教育观,对当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原则强调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培养。这种个性化育人理念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创新,主张学思并重、知行合一。其“学而不思则罔”的辩证思维、“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躬行实践”的务实作风,以及“寓教于乐”的快乐学习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方法论体系。这些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对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汲取这些教育智慧,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发展需求、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实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最终达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目标。

4. 《论语》中人本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在本质上高度契合,二者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其成长需求,增强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及文化修养。这与儒家强调的个体价值关怀和人文教化思想本质一致。

《论语》体现孔子“仁”“礼”为核心的伦理与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重视人格完善与道德实践。这些思想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一致,均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目的。孔子提出“内仁外礼”,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关注学生内在道德意识的培育和外在行为规范的养成,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行合一。此外,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原则,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榜样引导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内在契合,均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为目标。

孔子的“六艺”思想提倡全面发展,这一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拓展,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综合素质培养。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一致,二者共同强调道德修养与实践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5. 《论语》中人本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论语》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具有深厚的育人智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论语》的人本理念能够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营造,到教师教育方式的优化,再到学生个体成长路径的引导,《论语》中关于尊重人性、重视德行修养的思想,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5.1. 学校层面的“文化育人”价值

学校是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阵地,应坚持德育为先,积极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以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其中《论语》的人本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德育为先”“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等儒家教育理念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回应其成长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及文化修养。《论语》体现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和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5.1.1. 用“德育为先”的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论语》人本思想高度关注学校的道德教育职能,将学校视作培育能够治国理政、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域。当今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行的趋势,这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以“仁”的思想为核心,结合《论语》中所体现的道德教育方法,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校园德育氛围的营造,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思政课等多种形式,弘扬“仁”“礼”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认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作用,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通过这些措施,将“德育为先”的理念真正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1.2. 用“文以载道”的方式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论语》人本思想蕴含的“成人”目标、“成人”内容和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深远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并汲取《论语》人本思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仁、义、孝、礼、信”等核心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处理社会关系应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论语》中的这些核心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论语》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经典诵读、主题讲座、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仁”“礼”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内化这些价值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专题讨论、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论语》中的道德哲理,增强他们的道德感悟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其内涵和效果。

5.1.3. 用“以文化人”的力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孔子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倡导以积极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人格,即“以文化人”。高校应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论语》中人本思想的育人潜力,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打造富有儒家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经典诵读、文化长廊建设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日常化地熏陶学生;二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积极引入《论语》相关内容,借助生动案例与故事,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认同;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制作主题微视频,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交流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这些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水平。

5.2. 教师层面的“教学相长”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高水平引导和教育。《论语》人本思想中关于教育者的理念和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学相长”是一个核心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自我提升。本文将从“默而识之”的学习态度和“吾无隐乎”的教学态度两方面,探讨《论语》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启示。

5.2.1. 以“默而识之”为学习态度夯实教师知识积累

孔子重视教师的学习态度,强调及时思考、反思、总结,这在《论语》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论语》人本思想中的积极学习态度,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知识积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不断学习先进思想理论,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实现对学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默而识之”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教授学生,还要在课后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种态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例如,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还应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知识等多领域的知识。通过广泛的学习,教师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努力,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5.2.2. 以“吾无隐乎”为教学态度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孔子强调教育者要具备诚意,以开放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为《论语》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原则,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与行为习惯。“吾无隐乎”表明教师在教学时要保持透明、坦诚的态度,以增进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关注自身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与教学能力。通过持续学习与反思,创新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5.3. 学生层面的“人之为仁”价值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思想“仁”不仅是孔子哲学的基石,也是学生内在涵养提升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重要指导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论语》人本思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

5.3.1. 内在价值——学生内在涵养的提升

以“仁”为中心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孔子强调“仁”,即以人为本,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仁”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的一部分,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循仁德原则,做到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宽容待人,从而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以“君子”为人格追求,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强调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具有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学生以君子人格为目标,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论述,学生可以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和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以“明道”为基本的认知引导策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孔子曾指出,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明”,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清晰分辨善恶是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明道”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勤于思考,善于从书本知识中提炼出适用于自身的智慧,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

5.3.2. 外在价值——学生外在行为的规范

以“礼”为约束,提升学生道德品行。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学生应学习和践行的道德品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践行“礼”的规范,使他们在行为举止上做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通过对《论语》中礼仪规范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从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以“知行合一”理念,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孔子主张“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地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道德品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具体行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德,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6. 《论语》中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6.1. 学校借鉴《论语》人本思想,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渗透性和突出的主体性,这些特点要求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具备更高标准。具体而言,政治性强调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思想性体现教育理念的深入性,渗透性表现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主体性突出教育对象的核心地位。《论语》人本思想则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互为补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论语》人本思想,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整体效果。

6.1.1. 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目标。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明确活动开展、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内容。最后,确保资源供给,包括教学场地、教材、设备等物质资源,以及教师等人力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依托这些资源,通过新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教学更便捷、轻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与评价机制。要创新监督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监督环节中的作用,尊重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推动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同提升。在评价体系创新方面,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着重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课堂表现、课后任务完成、教学效果等内容,从而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构建“德能并重”的高校思政教师发展体系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态势。引进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确保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教育效果显著。提供长效机制,支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提升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科技化、信息化应对能力。注重教师队伍作风建设,严明纪律,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培训,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6.1.3. 筑牢“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抓教育主阵地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借鉴《论语》人本思想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充实教育内容,赋予其新的内涵。开设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还应涵盖人格培养、礼仪规范等素质教育课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现实,结合社会背景和学生实际,开展贴近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借鉴《论语》人本思想,重视知行统一,强调道德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

6.2. 教师立足《论语》人本思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强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体现了师德师道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孔子提出教师应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质,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他主张师生之间应以平等态度进行互动交流,而非强加己见;同时强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自身模范行为引导学生。立足《论语》人本思想,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6.2.1. 推进“守正创新”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

面对科技进步和文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孔子提出“寓教于乐”法,现代教师应探索新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或电影,引导学生讨论,从中获得教育启发;将课本故事通过生动讲解传达;带领学生欣赏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需关注学生的实践行为,强调“知行合一”。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文化场所、实地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6.2.2.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之为人”为核心,立足学生本质属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视为平等个体,鼓励师生互动交流。同时,认识到学生的社会属性,结合时政热点,使课堂内容更贴近现实。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人”。

6.2.3. 弘扬“身正为范”的师德示范效应

孔子强调教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自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示范,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教学中融入广博知识,使学生受到激励。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道德示范者,应以礼貌、尊重等道德准则引领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明确自身角色,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应以优雅教学姿态、规范教学语言和和蔼教学态度感染学生;课后,积极回复学生问题,做到以身作则,确保教学行为规范,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6.3. 学生运用《论语》人本思想,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人只有产生需求,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实现途径。同理,学生只有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这种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教育目标。《论语》人本思想中关于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观点,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6.3.1. 深化“内省自修”的思政学习能力培养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学生应依靠自己,自觉树立自我教育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所必需的重要途径,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知识,并及时将其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此外,学生还需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挥自身长处,同时积极反思并改进不足之处,将其转变为自我提升的推动力。自我管控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需形成自己的约束准则,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化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6.3.2. 践行“尚德崇学”的思政学习态度培养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倡导学生保持谦逊的态度,既能虚心向优秀者学习,也能在发现他人不足时及时反躬自省。因此,学生应当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修养、实现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在课堂中认真参与教学活动,课后则及时反思学习内容并积极实践,从而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资源,发掘校园中如校训、文化宣传栏等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理论知识储备,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6.3.3. 构建“知行互促”的思政学习新范式

“学思结合”是《论语》人本思想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是实践锻炼。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要做到“切问而近思”,在生活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通过反思和改进自身行为,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实现自我提升。

7. 结语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载体,其人本思想在历经千年后仍具重要道德教化作用。本文通过对《论语》文本的研读,明确其核心内涵,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及联系,并探讨《论语》人本思想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发现,《论语》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优化运行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主阵地作用、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榜样作用。本文旨在借鉴《论语》人本思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01).
[2]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N]. 人民日报, 2023-03-16(01).
[3] 邓易难. 谈《论语》的人本思想[J]. 东北师大学报, 2006(4): 41-44.
[4] 吴涛. 传统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5] 焦亮. 传统儒家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硕士学位论文]. 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2008.
[6] 刘洋. 早期儒家的人本思想[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7] 姜曼.《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8] 韩沛.《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9] 杨云青.《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蕴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0.
[10] 李海峰, 张洁, 曾友谊.《论语》对新时代教师课程育人的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 2022(9): 68-73.
[11] 赵媛.《论语》君子人格思想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5(2): 86-90.
[12] 张丽娜.《论语》修身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21.
[13] [美]安乐哲, 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 比较哲学视域[M]. 余瑾,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