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地国际化是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整合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以非跨境流动方式融入教育全过程,进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模式[1]。在地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核心内涵可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在教育内容革新维度,在地国际化聚焦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将全球知识体系与多元文化要素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场景,助力学生搭建起国际化的认知框架。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依托国际文化交流节、跨国学术研讨会等多样化活动载体,为本土学生、国际学者及留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深度交流,深化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与包容意识,营造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资源整合策略上,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包括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引入权威教材资源以及汇聚国际学术专家资源等,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生态系统。而这些实践的最终指向,是培育出具备全球化战略眼光、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还能在推动社会经济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地国际化教育凭借其在地性、普惠性和全面性优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途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与国际性,但地方院校缺乏足够的国际教育资源,需通过在地国际化来弥补,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地国际化是地方院校在有限资源下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增强学生跨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且契合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课程建设是在地国际化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土性与国际化的平衡直接决定教育目标的实现。
目前在地国际化研究主要聚焦于剖析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主要关注在地国际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理念阐释的基础上,构建在地国际化的理论框架,分析其学术趋向与实践内涵的逻辑关系,完善在地国际化理论体系[2]-[4]。金芳英和陈灿总结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强调在地国际化教学模式可弥补传统教育不足,提升学生国际理解与跨文化能力[5]。刘宝存和苟鸣瀚分析了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关键经验,指出在地国际化注重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在本土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6]。任令涛认为数字技术为在地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能够以技术赋能、权利赋能、价值赋能等方式推动在地国际化的发展[7]。从现有研究来看,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关键在于将国际化与本土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国际素养[8]。中国高校在地国际化实践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教育的协同发展[9]。中国高校通过教学方法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及英语教学等方式实施课程国际化,旨在吸引国际学生、提升校园国际化程度及满足“双一流大学”要求。然而,硬学科中的课程国际化实践更具挑战性,需克服资源限制和教师层面的实施障碍[10]。美国高等教育强调需通过课程重新设计来培养全球公民,重点关注一年级课程基础、留住多元化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提供全球公民意识途径。这要求院校从内部实施国际化,通过国际视野的多种形式课程,使学生具备全球竞争力[11]。少数学者关注了在地国际化课程建设,张彦华提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当前存在过度功利化的绩效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足以及学科本位化倾向等问题,应探索特色化的课程绩效考核,强化跨学科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12]。王展硕和赵岑分析了高校在地国际化的隐性课程体系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师生互动等多方面,对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13]。
以上研究缺乏对在地国际化主体学生群体需求及课程评价的定量测度与客观分析,相关策略的科学性与适应性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的学生评价,探究对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维度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建设及特色化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高校及其旅游管理专业概况
衡阳师范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南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属于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入选“湖南省2011计划”、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48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日制在校学生2.3万多人。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3年,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省“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2年被确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湖南省数字文旅现代产业学院等。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职称、博士教师占比分别为83%和42%。该专业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课程7门。目前,该专业将“具备国际视野与在地服务能力”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专业中有3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经历,开设了《旅游英语》、《旅游市场营销》(双语)等国际化课程,并且与国际品牌酒店与旅游景区开展专业实践。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量表,共有题项15个,来源于课程评价相关文献[14]-[16]及学生访谈,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7,其他分量表介于0.826~0.906之间,均超过0.8,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第一志愿三个题项。
2.3.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对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收集到161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获得155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6.3%。有效问卷中,女生129人,占83.2%,男生26人,占16.8%,女生相对较多,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相符。从所在年级来看,大一占16.8%,大二占27.1%,大三占23.9%,大四占33.5%,大四学生相对较多,主要是考虑大四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较多且经历了专业实习。第一志愿方面,第一志愿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93人,占60%,非旅游管理专业62人,占40%,第一志愿学生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源中有一部分为中职对口招生和定向师范生。此次调查样本的性别、年级、第一志愿分布情况与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相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研究结果
3.1. 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维度结构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了解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结构特征。样本数据的KMO值为0.917,超过了0.9,说明研究的效度很好。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的近似卡方为1595.722,自由度为105,显著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课程评价的15个题项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有共同因素存在。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最大方差方法提取出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3个公因子(表1)。因子1在“教学中涉及到国际化理论、教学中有丰富的国际化案例、教学中涉及到专业英语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公平、考核侧重于平时考核”这6个题项上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且与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的评价有关,故命名为“教学内容与考核”。因子2包含了“授课教师具有留学的背景、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融入了新媒体技术、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等5个题项,主要反映了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师教学水平和上课所使用的的教学方法,故命名为“教学水平与方法”,因子3包含“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了我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3个题项,反映的是课程学习之后所带来的效果,故命名为“课程效果”。题项“具有较高的双语教学能力”在两个因子上都存在较大负荷,予以删除。
Table 1. Factor analysis of courses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表1. 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因子分析
序号 |
|
因子1 |
因子2 |
因子3 |
|
教学中涉及到国际化理论 |
0.742 |
|
|
|
教学中有丰富的国际化案例 |
0.589 |
|
|
|
教学中涉及到专业英语内容 |
0.644 |
|
|
|
考核形式多样化 |
0.779 |
|
|
|
考核过程公平 |
0.671 |
|
|
|
考核侧重于平时考核 |
0.796 |
|
|
|
授课教师具有留学的背景 |
|
0.742 |
|
|
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
|
0.733 |
|
|
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
0.722 |
|
|
教学中融入了新媒体技术 |
|
0.683 |
|
|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
0.637 |
|
|
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
|
|
0.851 |
|
提升了我的国际化视野 |
|
|
0.775 |
|
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 |
|
|
0.769 |
注:因子载荷低于0.5的不予显示。
3.2. 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特征
由表2可知,学生对于衡阳师范学院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分值在3.27至3.74之间,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在地国际化课程的评价较好。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中,教学水平与方法的均值最高(3.68),教学内容与考核的均值其次(3.65),课程效果的均值最低(3.31),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最为认可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方法、最不认可课程效果。在教学内容与考核维度中,考核过程公平(3.69)和教学中涉及到专业英语内容(3.69)均值较高,说明学生对考核公正性及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认可度较高;在教学水平与方法维度中,教学中融入了新媒体技术(3.74)均值最高,表明学生对新媒体技术融入教学非常认可;在课程效果维度中,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3.27)和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3.33)均值为所有题项中最低,说明学生对于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较低。标准差方面,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两个维度所包含题项的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学生在以上两个维度的评价上稳定性较好 ,但课程效果维度包含的3个题项的标准差均大于1,说明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
Table 2.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courses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tourism management
表2. 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均值与标准差
维度 |
均值/标准差 |
维度 |
均值/标准差 |
维度1:教学内容与考核(3.65/0.94) |
教学中涉及到国际化理论 |
3.63/0.94 |
考核形式多样化 |
3.61/0.94 |
教学中有丰富的国际化案例 |
3.63/0.97 |
考核过程公平 |
3.69/0.90 |
教学中涉及到专业英语内容 |
3.69/0.94 |
考核侧重于平时考核 |
3.63/0.93 |
维度2:教学水平与方法(3.68/0.94) |
授课教师具有留学的背景 |
3.61/1.08 |
教学中融入了新媒体技术 |
3.74/0.93 |
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
3.67/0.97 |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3.66/0.96 |
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3.67/0.92 |
|
|
维度3:课程效果(3.31/1.02) |
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
3.33/1.08 |
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 |
3.27/1.10 |
提升了我的国际化视野 |
3.34/1.15 |
|
|
3.3. 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
通过方差分析测度学生的个人因素对其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影响。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课程效果三个维度在性别与第一志愿方面的显著性均均大于0.05,说明不同性别、不同志愿学生的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与方法和课程效果三个维度的评价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表3可知,课程效果在年级变量上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高于0.05,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的显著性检验低于0.05,说明以上三个维度的学生评价因年级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组内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学内容与考核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与大二学生在教学水平与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与大三学生学生在教学水平与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师教学水平与方法上的均值差异最大,大四学生的均值差异较小。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年级越高的学生其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维度的评价越低。
Table 3. One-Way ANOVA of grade level differences in courses 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表3. 所在年级对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平方和 |
df |
均方 |
F |
显著性 |
教学内容与考核 |
组间 |
4.842 |
3 |
1.614 |
3.372 |
0.020 |
组内 |
72.269 |
151 |
0.479 |
总数 |
77.110 |
154 |
|
教学水平与方法 |
组间 |
3.958 |
3 |
1.319 |
2.614 |
0.043 |
组内 |
76.222 |
151 |
0.505 |
总数 |
80.180 |
154 |
|
课程效果 |
组间 |
3.511 |
3 |
1.170 |
1.134 |
0.337 |
组内 |
155.898 |
151 |
1.032 |
总数 |
159.409 |
154 |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在地国际化课程学生评价的维度结构
在地国际化课程的学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课程效果三个维度。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维度主要包括教学中涉及的国际化理论、教学中丰富的国际化案例、教学中涉及到专业的英语内容、考核的多样化、过程的公平性、平时考核的侧重,该维度是学生课程评价的最重要维度。教师教学水平与方法维度主要包括授课老师的留学背景、较高的英语水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技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效果维度包括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水平三个要素。
4.1.2. 在地国际化课程学生评价结果较好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在地国际化课程评价总体结果较好,三个维度中,对教学水平与方法的评价最高、教学内容与考核次之,对于课程效果的评价最低。具体而言,学生对于在地国际化课程评的教学方法融入了新媒体、教师具有较高的双语教学能力、考核过程公平、涉及专业英语等方面较为认可,但对于在地国际化课程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和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最不认可。因为课程中涉及的专业英语不够或实践运用不足,使学生认为在地国际化课程的英语水平提升作用有限。而课程缺乏真实的多元文化互动场景,只通过课堂授予难于让学生有效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使得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较低。
4.1.3. 在地国际化课程学生评价主要受年级因素影响
性别和第一志愿这两个因素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和课程效果这三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所在年级这一因素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所在年级越高,对在地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教学水平与方法评价越低。因为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增强,对课程要求更高,更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而教学内容与方法可能未能及时更新,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课程的重复性,使得高年级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教学内容和案例,从而降低了评价。再加上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压力,高年级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求职准备上,对课程的投入和关注度减少,进而也会影响对课程的评价。
4.2. 对策与建议
第一,教学内容与考核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课程学生评价的关键构成。专业教学团队需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前沿案例、利用在线资源获取国际前沿理论,确保国际化内容更有深度与广度。课程考核方式需多样化,确保过程公平,合理分配平时考核权重。同时,在地国际化课程的内容需要紧密追踪行业与国际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第二,教学水平与方法对在地国际化课程质量影响显著。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出国深造或参与国际培训以提升英语及双语教学能力;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强化新媒体技术运用,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条件允许的话,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招聘一些具有全球化意识、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教育背景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人才,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第三,应着力改进在地国际化课程效果,提升学生课程满意度。教学团队可举办本地化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开设线上国际前沿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性旅游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增加英语实践机会(如英语角、国际学术交流等),提升学生英语运用水平。
第四,年级差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需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与需求制定分层教学方案,低年级着重基础培养与兴趣激发,融入基础跨文化知识与在地案例;高年级侧重知识深化与拓展,强化国际业务实践与前沿理论知识掌握,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反馈在地国际化课程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引入更多互动式、项目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压力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平衡学业与就业准备。同时,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实习,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疫情时代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项目编号:XJK22BGD002);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旅游市场营销(双语)》(湘教通〔2021〕28号)。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