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边城》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在湘川交界一座名为茶峒的小镇里老渡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悲剧故事,借“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心灵的澄澈纯净。沈从文先生以优美的文风,描写人物形象、心理活动体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美,因此文学类文本《边城》的一大特点就是内容中出现了许多体现小说文化背景的方言熟语,如“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一定有话说。”、“对付仇敌必需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需用刀。”等等,从而使得《边城》语言风格亲切自然,感染力较强,为读者展现独特的湘西文化[1]。因此《边城》原文具有很高的翻译价值。民俗文化翻译是不同地域间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文化翻译的难点所在[2]。所以翻译时译者需要在确保理解《边城》方言熟语含义以及熟悉《边城》创作背景、实现准确翻译的同时,注意翻译时汉语和维吾尔语两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语义和文化意象层面存在的细微差异,翻译难度较大。
美籍意裔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 1995年在翻译学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首次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3]。韦努蒂通过考察梳理西方翻译界300年的翻译实践,发现几乎完全受“流畅”的翻译策略的主导,将译文语言本土化,把外国文本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价值观中。归化旨在将原著语言进行本土化,以目的语为导向,运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表达原文内容,在这种以归化法为标准翻译法的文化社会中,原文本应独有的文化属性被悄然抹去。对于这种以归化法为标准翻译法的做法,韦努蒂持质疑态度,并极力推崇“尽量不打扰读者的译法”——异化翻译理论,以保留译本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独有的文化属性。异化理论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采用原著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其翻译目的在于保存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原著的文化特色。
目前翻译学界在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文化负载词等方面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对如汉译维这样的具体语言翻译译本中体现出一定文化特征的文本翻译研究尚未有过多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对维吾尔语译本《边城》中方言熟语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经典著作的维吾尔语译本翻译工作。
2. 《边城》维吾尔语译本中方言熟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边城》过程中,面对小说中体现湘西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方言熟语,译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并考虑读者的接受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4]。《边城》中大量的方言熟语,向读者展现了湘西文化独有的魅力。但翻译过程中汉语和维吾尔语两者之间时常存在词汇语义空缺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各种方言熟语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节基于“归化与异化”理论,以《边城》维吾尔语译本中部分句段为研究对象,结合《边城》原文语境,对译文本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刻体会这两种翻译策略的差异。
2.1.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能够尽可能减少源语的陌生感,以读者为中心,把源语中一些晦涩、生硬的表达进行本地化翻译,便于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5]。在翻译《边城》时,为了更好的让读者理解原文中出现的目的语缺失的文化意象,一些情况作者会考虑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
(1)“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6]
“itiŋiz uni tonumɑj qɑwɑptu!” [7]
“狗不识吕洞宾”出自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吕洞宾害怕哮天犬关在法宝“布画”中会被化成灰,出于善心把它放出来,结果却被咬伤。文中二老傩送引用这一典故,调侃昨天翠翠误解了他的意思,表示自己是出于好意邀请她。
如果直接翻译成“吕洞宾”,有可能会给维吾尔语读者造成困扰:读者有可能会疑惑“吕洞宾”是谁?还是指二老傩送,在上文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人,给读者在理解原文上造成不必要的困难。
针对句子中的“吕洞宾”,翻译时应采用归化策略,将“吕洞宾”直接翻译成维吾尔语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u”即“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这句话译为:“itiŋiz uni tonumɑj qɑwɑptu!”此外还有:
(2) “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一定有话说。”
“iʃ bolmisɑ u jɛrgɛ bɑrmiʁɑnsiz”
“无事不登三宝殿”意义是指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一定有事请才会来”。这句话出现在中寨人与爷爷在街上的对话中,爷爷认为中寨的人“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一定有话说!”以打探关于二老婚事的口风。
在维吾尔语中缺少与“无事不登三宝殿”类似的概念。译者应在准确理解“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含义同时,考虑维吾尔语作为翻译目的语是否存在相应的文化意象的问题。因此为了让维吾尔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翻译该句时译者采用归化策略。译为:“iʃ bolmisɑ u jɛrgɛ bɑrmiʁɑnsiz”
2.2.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是指一种在翻译上尽可能不打扰作者,以源语的表达习惯来传达原文内容,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采用异化策略可以保留译本原著的语言风格,使读者领略到原著的语言特色、文化价值,扩展读者视野。因此译者在翻译方言熟语一类体现文化属性、风土人情的词语时,应视情况多采用异化策略。
(1) “对付仇敌必需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需用刀。”
这句熟语描述的是“船帮”的风气:简言之,当对付敌人和交朋友时都会用身上的短刀来打交道。这是“边城”当地船帮文化特有的风俗习惯,“刀”这一物件在该句中被赋予了敌、友等社会关系的象征性功能,体现出了湘西文化背景下群众心理层面对于人际关系爱憎分明朴实的价值观念。为了让维吾尔语读者完整地了解这一具有湘西特色的风俗习惯,译者采用异化策略,向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方言熟语,从而促进文化交流。最终译为:“ɛʃɛddij dyʃmɛngɛ tɑqɑbil turuʃtimu piʧɑq, ɛl_'ɑʁinɛ boluʃtimu piʧɑq iʃilitilɛtti.”
此外,《边城》中翠翠在焦虑心情下对傩送说:
(2) “悖时砍脑壳的。”
“beʃiŋni jɛrsɛn”
这句方言今天依然为湘川等地的人们所用。翠翠在河岸边等待自己的爷爷时,邂逅了傩送,傩送邀请翠翠前往家中等待,但翠翠之前听到的“妇人丑事”,再加之等待时焦急的心情,表达了愤怒情绪:“悖时砍脑壳的!”这句中文意是:去见刽子手,也就是砍脑壳的意思。体现了翠翠十分焦急的心情,同时也刻画出活泼可爱的翠翠人物形象。这句翻译采用了以湘西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方法,用“beʃiŋni jɛrsɛn”表达湘西文化“砍头”的口语风格和文化内涵。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使用与“悖时砍脑壳的”相同含义的维吾尔语常用口头语,汉译为:“你去死了吧”。保留湘西世界中原汁原味地骂人方式,形象地表现女主人公翠翠的羞愤,保留了原文的地域文化色彩。
3. 《边城》维译本中方言熟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相比于翻译策略更加具体,翻译策略作为在某个语境下翻译时施行的某种准则需要通过相应的翻译方法进行体现。《边城》中的方言熟语体现了小说湘西特色的文化内涵,译者通过正确采用翻译策略对文中的方言熟语进行翻译,本节将《边城》维译本中翻译方言熟语所用的译法进行了梳理:
3.1. 直译法
直译指翻译时既要忠实地传达出源文内容,又要保留源文的形式和风格,力求将源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8]。这种译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文语言形式的完整,体现原著蕴含的文化背景,让译文读者更完整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深刻体会原著的文化内涵。
例如上文提到的这句:
(1) “对付仇敌必需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需用刀。”
“ɛʃɛddij dyʃmɛngɛ tɑqɑbil turuʃtimu piʧɑq, ɛl_'ɑʁinɛ boluʃtimu piʧɑq iʃilitilɛtti.”
这是在对“船总”的两个儿子充当船只上的伙计时,船帮的风气的描写:简单来说就是,当对付敌人和交朋友时都会用身上的短刀来打交道。这也是当地船帮文化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叙述)译者基于向译入语读者介绍颇具湘西特色的风俗习惯的目的,且不妨碍译入语语言的表达习惯的前提下,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通过直译法进行翻译(议论),译文在句法结构和语序上适当地调整,已尽量靠近了原文内容,完整保存了原文语言的风格特点。
此外还有:
(2) “有些过渡乡下人也携了狗上城,照例如俗话说的,‘狗离不得屋’,一离了自己的家,即或傍着主人,也变得非常老实了。”
“bɛzi dihqɑnlɑrmu ʃɛhɛrgɛ kirgyʧɛ itini ɛgɛʃtyrylwɑlʁɑndi, konilɑrniŋ gepi bojʧɛ, <'it øjdin ɑjrilmɑsliqi kerɛk>'idi.”
该句为描写边城中当地社会的情形。其中“狗离不得屋”为湘西“俗话”,描写狗的特质——狗十分依赖自己家以及狗的领地意识,该句也比喻人对自己家庭的依恋感,体现出湘西农村群众对于客观现象的认识。作为典型的方言熟语,“狗离不得屋”应使用直译法译为:“it øjdin ɑjrilmɑsliqi kerɛk”,实现保留原文风格的翻译目的。
3.2. 逐词翻译法
逐词翻译法是异化翻译策略下的一种翻译方法,相比于直译,逐词翻译在语序上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译者将原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
(1) “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ot hɛmmɛ jɛrdɛ køjidu, su hɛmmɛ jɛrdɛ ɑqidu, ɑj bilɛn jultuz hɛmmɛ jɛrdɛ joruq, hɛmmɛ jɛrdɛ muhɛbbɛt bɑr.”
在这句俚语出现之前,叙述了天保、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并且兄弟两人都知道了彼此对翠翠的爱意。但这件事对于边城百姓来说不稀奇,因此当地百姓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对于爱情的看法“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火”“水”与“日月”皆为自然界中的常见景物,其四散和各处可见的特点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认知体验[9]。译者首先需要准确理解这句俚语,用现代汉语理解为:“爱情就像火、水还有太阳月亮这些具体的物质,在任何地方都产生并被找得到。”译者根据句子的原意,在异化翻译策略下,逐词逐句进行翻译,在确保读者能够按照维语的阅读习惯正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这句俚语形式上的完整,达到了翻译的目的。经译者翻译后该句用维吾尔语表述为:“火在所有地方都会燃烧,水在任何地方都会流动,月亮和星星在所有地方都会明亮,在任何一处地方也都会有爱情。”
3.3. 套译法
套译法是意译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借用目的语中的惯用语替换原文词句进行翻译。
(1) “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的好。”
“jɛm jemisɛ eʃikim, tezrɛk ʧɑpsɑ eʃikim.”
这句俚语的意思字面意思是:主人既希望他的马儿(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人犁地的牲畜)吃草料吃得少,给主人省钱,又要求他的马儿能够高效率地从事生产活动。”我们可以将该句意思引申为:人们既希望一件事情能够朝好的一面发展,又不想为这件事付出努力。意在告诉人们不能妄求在一件事上占尽好处。同“熊掌与鱼,不可得兼”的含义类似。本句对于“马儿”一词译者采用归化的策略,因为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产活动中,人们会更多使用毛驴作为生产工具。因此译者将马儿翻译成:“eʃikim”,这个词原型是“eʃɛk”意义是“驴子”,加名词第一人称后缀成为“eʃikim”。在这一点上,译者更多考虑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如果将“马儿”翻译成“马”即“ɑt”,读者是否存在不易理解“马儿”该词表达方式的问题,无法产生联想无疑将影响读者阅读的感受,为了减少该问题的影响,译者采用意译法中的套译法,借用维吾尔语中的“eʃɛk”,将“马儿”译为“eʃikim”即“我的驴子”。
(2) “气候既到了中夏,半夜里不冷不热,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
“jɑz otturisi bolʁɑʧqɑ, jerim keʧidɛ hɑwɑ issiqmu ɛmɛs, soʁuqmu ɛmɛs idi.ulɑr qisqɑ jɛŋ mɑjkɑ kijip, ɑj nuri jorutup turʁɑn døŋlykkɛ ʧiqip, ʃu jɛrniŋ ɑditi bojiʧɛ nɑhɑjiti sɛmimijlik wɛ oʧuq_joruqluq bilɛn jyzi eʧilmiʁɑn qiz yʧyn nɑχʃɑ ejtɑtti.”
《边城》“一二”节内容大老和二老彼此明白对方的对于翠翠的心意,于是兄弟二人想出了“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的办法来决出胜负。于是“气候到了中夏”他们就去给“黄花女”唱歌。这一段主要描述的是边城追求爱情的习俗。句子中出现了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如:“黄花女”“初生之犊”等。翻译该词时需考虑到文化意象存在的差异,读者是否能够理解词义等问题。“黄花女”指:“未出嫁的女子”,“黄花女”这一词实际上出自于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化妆习俗“贴黄花”,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一日躺卧在含章殿檐下,其时,阵阵微风,传来扑鼻清香。 原来檐下几株腊梅盛开,寿阳公主醉于花下,微风吹落花瓣,落在公主面额上,公主任其自然,然而经梅花渍染,公主脸上留下斑斑花痕。拂拭不去。对镜观之,越发娇美可爱。从此,人们常取梅花,粘在前额,以助美观。人们称此为“梅妆”或“梅花妆”。然而,梅花不是四季皆有的,于是人们在非梅花季节便用黄色花粉代替腊梅。这种花粉叫做“花黄”[10]。如使用直译法翻译“黄花女”,应翻译为“seriq gyl ʧeŋi bilɛn girim qilʁɑn qiz”,直译法虽然翻译出了“黄花女”一词原本的含义,却不具备翻译出《边城》小说语境中当地人所说的“黄花女”——“未出嫁的女子”这一含义,阻碍读者理解原文内容中“黄花女”一词。因此通过套译法将“黄花女”译为“jyzi eʧilmiʁɑn qiz”即维吾尔语词汇“处女”,避免了采用直译翻译无法达到的翻译效果。
3.4. 解释法
解释法是意译法其中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某些不可直接将源语译为目的语的词句上,通过直译无法准确表达意义而通过意译则容易显得译文冗余时,译者应运用解释法进行翻译,以增强文章可读性。
(1)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
“qorumɑ ɑdɛmniŋ jejiʃi yʧyn tɛjjɑrlinidu, nɑχʃɑ ɑdɛmniŋ ɑlŋliʃi yʧyn ejtilidu”
这是一句俚语,《边城》“一五”章节中,爷爷问翠翠有人给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翠翠表示唱的好听她就会听三年六个月,随后爷爷使用了“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这一句俚语让翠翠清楚懂得唱歌人的心意。“要人吃”“要人听”的这种方言的表达习惯并不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因此翻译这句主要采用了归化策略,通过“…yʧyn…”为了某件事而进行某种行为动作,“tɛjjɑrlinidu”是维吾尔语中动词“准备”的被动式的表达形式,而“ejtilidu”中“ejt”意为:“唱”,因此“ejtilidu”也是动词“ejt”的被动表达形式。我们从此可以看出译者采用意译法中的释义法,翻译出:“炒菜是为了人吃而准备,唱歌是为了人听而唱。”译者通过这种译法,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语义的通顺流畅的目的放在了第一位,这有助于读者完整准确理解这句俚语含义。
以及
(2)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个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uni kim biliptu,nemilɑ degɛn bilɛn, jɑχʃi_ jɑmɑnliqini øzliri bilʃɛr. hɛrkim nemini jɑχʃi kørsɛ, ʃuni jɛjdu, kemɛ tygimɛndin qeliʃmɑjdu.”
该句出现于《边城》第十章,出现于翠翠寻找黄狗时听到妇女们聊到了二老时的情形。妇女们将翠翠和富贵人家的姑娘进行比较,对二老选择“撑渡船”家境的翠翠感到困惑。“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含义相似,意义为:“每个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该句展现傩送淳朴、真诚的人物形象,文化层面展示了湘西群众选择伴偶时秉持着坚持个人选择,不为世俗欲望而改变的爱情观念。“牛肉”、“韭菜”等表示食物含义的名词背后具有表达“选择”的含义,这一种文化意象在维吾尔语中存在缺失的问题,因此译者运用解释法,通过调整句式以及用词,直接译出汉语白话的含义,即“不管怎么说,是好是坏自己才会知道。”使得维吾尔族读者较容易地理解这种湘西地区带有一定文化意象的方言熟语。
(3) 老船夫说:“等他来时你说:老家伙听过了笑话后,自己也说了个笑话,他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二老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bowɑj bu ʧɑqmɑqni ɑŋlɑp øzimu ʧɑqʧɑq qilidi, u:<hɑrwɑ bilɛn ɑtniŋ joli ɑjrim,hɛr qɑjsisi øz jolidɑ mɑŋidu, ʧoŋ oʁul hɑrwɑ jolidɑ mɑŋsɑ, uniŋʁɑ dɑdisi igɛ boluʃi kerɛk. ɛlʧilɛr kelip mɛn bilɛn bu iʃini rɛsmij dejiʃsun.ɑtiniŋ jolidɑ mɑŋʁɑnʁɑ øzi igɛ bolsun, keʧiktiki egiz jɛrgɛ ʧiqip, syjsyjgɛ ɑtɑp yʧ jil ɑltɛ ɑj nɑχʃi ejtsun>dedidɛŋ_dedi.”
老船夫对前来的人表达了对于孙女翠翠婚事的想法,巧妙地使用了这一句方言“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来比喻大佬、二佬各自追求“翠翠”的方式,分别体现出传统的明媒正娶的提亲方式和通过唱歌示爱的自由恋爱方式,具有相当文化内涵。作者通过使用方言熟语进行故事描写,展现了我国近现代时期湘西地区传统文化与新式文化以婚姻形式为具体路径的相互杂糅的微观例证。
从保留《边城》译原文风格的角度来看,该句本应最好使用直译法,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风格,但原文当中“是”一词的翻译需要注意,应将该词“应该进行某一动作”的延伸义准确翻译。如使用直译法译为:“harwa degɛn harwa joli, at ɑt mɑŋidiʁɑn jol”这样就会造成读者误解原文意义。因此翻译时,该句应采用解释法译为:“hɑrwɑ bilɛn ɑtniŋ joli ɑjrim, hɛr qɑjsisi øz jolidɑ mɑŋidu”即——“车和马的路是分开的,任何一个都要走自己的路”,准确表达了“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的真正含义。
4. 结语
通过分析维吾尔语译本《边城》中方言熟语的案例,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体会译者在翻译文学译本时的方法和思路,丰富了维吾尔语学习者的翻译实践经验,巩固维吾尔语翻译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方言熟语的翻译策略,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两种语言之间词汇、句式上的异同。综上,译者基于各类方言熟语的含义,采用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边城》的原文风格在《边城》维吾尔语译本得以保留,同时兼顾维吾尔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保证译文本有较强可读性。《边城》维吾尔语译本,从文学译本的角度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