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家”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语言作为特定文化认知的产物,背后反映的是人类认知的共性,而这也是隐喻思维共性的基础,而英汉的重合概念隐喻则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不少研究从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入手,均表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概念隐喻方面的共性和个性,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而较少研究从“家”入手,以语言学、文学以及文化视角进行过较为全面的分析,如周红英(2011)把语言及其背后的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并从中西方文化模式中寻求这一变异的根源[1]。我们认为,“家”这一含义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的共同的认知域和共同用法仍有可探索的空间,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分析“家”在英汉语言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探讨英汉民族对于“家”认知路径的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本研究的汉语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和《现代汉语词典》;英语语料主要来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语料库、培根词汇、剑桥词典、朗文词典、新牛津词典以及《当代英汉习语大词典》。
2. 汉语中的多义词“家”以及英语中与“家”对应的词
2.1. 汉语中的多义词“家”
多义词一般指同时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词,在读音不变的情况下,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通常有一定的联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关系。一词多义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是词义演变的必然结果,汉语“家”也是一个多义词,我们查阅了词典中关于现代汉语中“家”的各个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家”的义项为[2]:
家1 jiā:1) 家庭;人家;2) 家庭的住所;3) 借指工作的处所;4)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者具有某种身份的人;5)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6) 学术流派;7) 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8)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9) 人工饲养或培植的(和“野”相对);10) 饲养后驯服;11) 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事业单位等;12) 姓。
家2 jia:1) 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2) 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
家3 jie:同“价”
以及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3]:
1) 后缀:表示在某种学问的研究中或在某种活动中有成就的人。构成名词。“家”不轻读。
2) 经营某种行业。多见于白话。
3) 专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
4) 用在指人的名词后边,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家”轻读,常弱化成jie
结合相关分析“家”历时词义变化的文献[4],整理分析后得到如下关系图1:
Figure 1. The semantics of “jia” in Chinese
图1. 汉语“家”语义整理
2.2. 英语中与“家”对应的词
Lavor (1973: 242)概括范畴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学研究的话,我们可以说语言学研究就是关于范畴的研究”[5]。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对周围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人类所有认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此范畴化对人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对英语中与“家”对应的词主要进行了分析,英语中与“家”对应的词有home、family和house,而这三个词对应的意义则各有不同,英语中和家庭、家人有关的含义没有被home涵盖,和汉语不同,而是由family代理。而英语中的house一词多用来指代场所,这一点在house所组成的短语中有很好的体现。这里不多赘述,下面我们将会把三个词以及他们和汉语的对应分开来进行分析。
2.2.1. Home
home和汉语“家”一样,也是从住所义发展而来,古英语中词源ham本义为住所、居住地、房屋以及村庄等,衍生到现在许多词中,现代英语home表达的全部范畴和感觉是属于其本身和一些日耳曼语同源词的概念,而在大多数印欧语言中没有任何一个单词能够涵盖这个概念[6]。
我们整理了多本英语词典中home的义项以及词性[7]-[9],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的方面:
(1) home可以作名词,主要表示① 房屋:包括“家,家庭”;“住所,房屋”;“可出售的住宅”;“用于照顾某人或动物的场所”;“定居地”;“安置某物的地方”。② 重要的地方,源点或终点:包括“故乡,本国”;“产地,发源地”;“大本营”;“主场,东道主”;“最后的阶段”。③ 让人感到熟悉亲近:“自在,放松”;“平安”;“自如,稳操胜券”;“喜悦”。④ 封闭的地域:“城镇”;“国家”。⑤ 真实,真相。
(2) home可以作副词,主要表示:① 回家;在家。② 终点:“抵达终点,结束”;“完成,达到目的”;“击中要害”;“使人明了”
(3) home可作形容词,主要和其名词意义相关,包括:① 与家有关的:“家的,家庭的”;“家制的,家用的”。② 本国的,国内的。③ 东道主的,在主场比赛的;总部的。
(4) home可作动词,主要包括:① 移动:“返回”;“(动物凭本能)归巢,返回”。② 目标:“朝目的地移动”;“瞄准”;“聚焦于,以……为中心”。③ 家养:(把动物)养作宠物。
Lakoff和Johnson (1980)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隐喻将具体的经验域映射到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映射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概念隐喻在各个语言中普遍存在,表达了语言现象后的语言本质[10]。人类的认知过程主要基于人类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物质特性,这些特性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互动的结果。隐喻是一个跨域的过程,由以上home的概念总结可以看到,home的概念从空间域跨越到了时间域、情感域等,如home sweet home (指某人外出一段时间后还家的愉快心情)。
如果把家视为人类生存空间的一个射线的起点的话,狭义上“家”以外的活动空间是相对无限的,那么“家”的范畴如何界定则具有了封闭性。家是人们的居所,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许多旅途的终点,人需要“回家”,需要休整和新的出发,因此home在英语中拥有了类似“终点”“源点”时间节点的隐喻,词性也发展出动词、副词。家由客观的空间而演变为我们情感上依赖的空间,最终也可以演变为一种单纯的情感,所以提到家情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英语中,home意味着每个人熟悉的地方,以及熟悉这种情感本身。
2.2.2. Family
在英语中family词源拉丁语familia“家庭仆人,家庭中的仆人”,因此也包括“家庭成员,房地产,财产;家庭,包括亲戚和仆人”,又是从famulus“仆人,奴隶”中形成的抽象名词,其起源不详[11]。和home发生的隐喻不同,family在更抽象的层面,用于描述具有和“家庭”“血缘”有着共同特征和行为的一类东西,或者用来描述像家人一样紧密联系的一群人:
(1) family可作名词,主要表示:① 关系密切的群体:“家庭(尤指父母和孩子组成)”;“有亲属关系的人,(有共同祖先的)家族,氏族”;“孩子,子女(尤指年幼)”。② (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一类东西:“派别”;“犯罪团伙,犯罪家族”;“生物学上的‘科’”;“数学上的‘族’”;“语言学中的‘语族’”。
(2) family偶尔也可作形容词:老少咸宜的[7]-[9]。
转喻与隐喻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看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否在同一个域中进行,转喻在同一域中而隐喻是一个域向另一个域的映射;第二,看投射是双向还是单向,双向是转喻,呈现在同一域中因视觉不同而转换,单向则是隐喻。可以说,“域”是区分两者的关键[12]。family的意义中体现出相关性,以家庭代替子女,以整体代替部分,又比如把家庭的亲密关系用于比喻亲密的群体;同时又体现出相似性,比如映射到一些非人类的生物世界上或者语言上以来表达其谱系关系。family强调指由血缘、婚姻或法律纽带连接起来的一群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后又把这种关系映射到其他域中。
2.2.3. House
古英语中hus指的是“住所、庇护所、设计用作居住的建筑物”,源自*hūsan的原始日耳曼语(也包括古诺尔斯语、古弗里斯语hus、荷兰语huis、德语Haus),起源不明,可能与hide (动词)的词根有关[13]。哥特语中只有gudhus一词表示“寺庙”,字面意思是“神的房屋”;而表示“房屋”的通常词汇是razn [14]。
出现“家庭,包括祖先和后代,尤其是贵族家庭”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左右。十二星宫的意义追溯到14世纪晚期。专门指大学和学院的意义(1530年代)也适用于建筑物和学生的集体,这种双重意义在早期用于宗教团体(14世纪晚期)中也有出现。立法意义追溯到16世纪40年代,“商业场所”的意义则出现在16世纪80年代。剧场中的“观众席”意义可以追溯到1660年。作为一种舞厅DJ音乐风格,可能源自Warehouse,这是芝加哥一家据说起源于这种风格的夜总会[13]。
现代英语中house的意义比较丰富,主要有[7]-[9]:
(1) house可作名词,主要包括:① 人或动物的住处:“房屋,住宅”;“动物的笼舍”。② 团体:“住在房子里的一家人”;“皇室,王室,名门望族”;“家族”;“(学校里为进行体育比赛而分的)组”;“宗教团体”;“学院”。③ (有特定用途的)建筑:“大楼,大厦,尤其是办公楼”;“仓库,马车房”;“法院;电影院”;“歌剧院”;“观众席,观众”;“表演”。④ 政府:“议院”;“辩证的发起方”。⑤ 与商业有关的:“公司,机构”;“出版社”;“商号,商行”;“证券交易所”;“饭店,客栈”;“主人,经营者”;“妓院”。⑥ 音乐:“豪斯音乐,货仓音乐”。⑦ 黄道十二宫之一,室宿。
(2) house可作形容词,主要包括:① (动植物)家养的,养在室内的;常在室内的;侵入室内的。② 医院:住院的;常驻的。③ 团体的:“公司的”;“机构的”;“协会的”;“(乐队,组合等在俱乐部等别的场所)常驻的,定期表演的”。
(3) house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提供场所,按人和物分为:① 提供住所。② 容纳;装入;使固定在(插座或榫眼上)。
语言的体验性,挑战了语言天赋说和自治观。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语言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而这些认知会在语言层面上表现出来,且语言符号遵循“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王寅,2005) [15]。house和home本义都与住所有关,按理说二者的身体经验应该相同,而后二者的意义却往不同的方向发展。通过以上义项的列举,我们不难发现,house多指具体的、物理意义上的“房屋”或“住宅建筑”。通常指一个独立的建筑物,且与特定的用途联系在一起,甚至在这些特定用途的意义上进一步引申出其他意义。house与home相比不带有感情色彩,仅描述建筑本身。home指一个人居住的地方,但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强调归属感、安全感或情感联系,不一定是物理建筑,可以是任何让人感动“家”的地方(公寓、故乡、甚至虚拟空间)。
2.2.4. 小结
Leech把语义分为七种类型,包括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其中概念意义是人们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核心要素[16]。对比英语中home,house和family三者的不同,发现其意义都与“家”有关,但各自核心意义的差别很明显,所反映的侧面和重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概念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对比以上概括的语义和部分语料,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它们的核心意义,在英语中,family通常是指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home用来指代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家人,或是屋内的某个熟悉空间,或是某人出生或童年时居住过的地方。当你想要谈论某个地方或建筑物本身时,应使用house一词:
(1) My house is the blue one on Main Street. I own a house in Shanghai (自拟)。
house指建筑物的用法在英文中还有一些延伸,比如招牌菜、招牌酒在英文中通常也用house表示:
(2) Anyone wondering about the house specialty would probably be directed to one of the huge corned beef or pastrami sandwiches。(“The Detroit News: Stage Deli offers an endless menu of delights”)
(3) Even with the typical 10 percent case discount, the Germain is going to set you back $220 after taxes. That’s not an affordable house wine for every house. (“Drink: KULERS UNCORKED: How to pick a house wine for home”)
house也有与家庭紧密相关的用法,不过也和其表示处所的特点有很强的关联。比如:“the head of the house (一家之主)”“master of the house”“housewife (家庭主妇)”“housework (家务)”。
3. 英汉“家”语义对比
3.1. 共同之处
3.1.1. 生活空间
“家”在英汉语中诞生之初就表示人类的居所的意思,在这点上英汉语的相似性显而易见。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的发展,“家”最初可以指代人类家庭生存生活的小空间,后来发展为可以用来表示空间上更为广阔的、思维上更加复杂的人类的生存生活空间,两者的语义均从核心家庭空间扩展至更广阔的社会范畴。例如,英语中的“hometown”(家乡)、“homeland”(祖国),汉语中的“国家”“家国天下”,均将政治疆域纳入“家”的隐喻范畴。
英汉不约而同把国家这一政治区域范围划到“家”的认知概念中,但不同的是,英语用“家”来说明国家、地区的情况缺少感情色彩的参与,更多是客观描述,比如
home有指“国内,地方”的语义。而汉语中用“家”来指代“国”几乎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中,在社会生活、日常用语中都有很强烈的表现,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国”和“家”的一系列词汇化结果,以及“家”义素的消退。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家”上的情感色彩的差异并不是绝对化的。英语表述如“back to the homeland”常蕴含依恋之情,而汉语“国家”一词中“家”的义素在现代汉语的使用语境中逐渐消退,更侧重政治实体而非情感纽带。这种差异反映了文化内部的动态性。
3.1.2. 重要源点、终点
家是人们的居所,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许多旅途的终点,人需要“回家”,需要休整和新的出发,因此“家”在英汉语中也拥有了类似时间节点的隐喻,而终点又会生发出一些相关的意象,比如(以下部分例句引自《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17]):
(1) The enemy plane homed in on the arms factory and destroyed it with one bomb.
(瞄准目标)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2) She opened the game with a home run.
(本垒打:棒球术语,是指击球员将对方来球击出后,击球员依次跑过一、二、三垒并安全回到本垒的进攻方法,系棒球比赛中非常精彩的高潮瞬间。)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3) It’s taken three months, but we’re on the home straight now.
(事情的最后一部分)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4) Liverpool and Chelsea are home and hosed. But as the Anfield side face their 10th match of the competition already, won’t they run out of steam?
(赢了,成功地完成了)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5) 他们一见着我,就叫我在车上唱,叫我站着唱“马寡妇开店”。当时我就哭了,哭了也要唱,唱到他们满意了才算完。我心里想唱戏的人是苦到家了,往后再也不敢出门了。在青岛受的是汉奸走狗们的更大的侮辱,更多的气,可是更怕车站和火车上的这一关,也不敢回天津。
(《人民日报》)
(6) 庄筱绵:“我们系跟你们系那是半斤对八两,我们系男生比你们还少,哪来什么对手?而且,我听说你们从市男篮请的教练,是不是真的啊?”薛超:“没错,可是这样压力就更大了,要是再拿不到成绩,丢人可就丢到姥姥家了。”
(网络语料《能不忆当年》)
英语中“家”由名词发展出动词乃至副词,家既可以是终点,也可以是对终点的寻找和对目标的锁定,还可以将这种过程整体概念化,比如本垒打。
终点的范畴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还可以辐射到与终点相近的过程中的最后一部分,而这整个过程也在由终点衍生出的一系列事物中被观察到,进而加入了人们的情感。一件事情走到终点,走到最后的部分,也就意味着完成,完成则融合了情感,如喜悦。而汉语中的这类例子不多,我们想到了“到家”。宗守云(2014)认为“到家”是终点义到极致义的演变,并认为这一隐喻受到佛教禅宗“圆满”义的影响[18]。
3.1.3. 亲近熟悉
家由客观的空间而演变为我们情感上依赖的空间,对于英汉民族以及文化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在两种社会中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思乡思家之情在英语中也有体现,如homesickness (悲伤,痛苦)。在英语中家意味着幸福、安全、愉悦以及放松,汉语中也有“宾至如归”的说法。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住处,也是家人、家庭。家由客观的空间而演变为我们情感上依赖的空间,最终也可以演变为一种单纯的情感,所以提到家情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英汉语中,家不约而同地意味着每个人熟悉的地方以及熟悉这种情感:
(1) We can not afford to assume that we are home and dry until the votes have been cou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平安无事,稳操胜券)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2) He closed the deal successfully and was home free.
(摆脱紧张与压力,松了一口气)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3) Home, sweet home
(指某人外出一段时间后还家的愉快心情 该习语源出英国一首流行歌曲)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4) 这次茜茜送花,下次小宝准备开个花店//@涉际女装:真的是我家茜茜送的,跟小宝没有关系,该买票的赶紧买去吧
(网络语料/微博)
(5) 如果孩子在学步期间跌倒了,很少见到美国家长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扶起孩子,关切地去问摔着没有,他们会笑着招着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认为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须经过的一步。而我们则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长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让孩子长在蜜罐里,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线上比别人差。
(《人民日报》)
例(4)中的“我家”已经不是指家庭中的某个人,而是用其冠以说话者喜欢的事物,表示一种亲昵的态度,多在网络用语中出现。例(5)中的“别人家”和例(4)一样都不表示家中的某事物,在一定语境下表示一种和“自己家”相对的概念,说明说话者认为这个其他人的某事某物与自己的相比,更具有某种优点,是一种心理上的远近对比。这两例的用法都与说话者的主观认识有关。
3.1.4. 小结
尽管两种语言在相似隐喻概念的实现方式上存在客观差异,但二者都基于人类共同的知觉、心智、情感,以及我们与物质环境的交互等这些自然经验去认识体验“家”这一事物的概念范畴,而二者表现出的相似性说明的是自然经验具有普遍性的一方面。
3.2. 不同之处
3.2.1. 汉语
在汉语背景下,我们能显而易见地找到“家”许多与辉煌的农耕文明相关的意象,比如:家禽、家畜、家兔、家蚕、家鸽、家燕、家花等,这里的“家”是和“野”相对的意思,而这种意象在英语home和family中很少用到。
(1) 新时代农民将种植和饲养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作物和家畜,生产出具有疗效的蛋白质。Old MacDonalds will raise crops and livestock that have bee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o produce therapeutic proteins.
(《21世纪最热门的10种职业》)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培养的一种体重很重、多脂肪的家猪。Heavy, fat-producing domesticated pig developed in the U. 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3) 本文概述了我国家猪可感染的寄生虫的品种、感染传播方式,探讨了实验小型猪寄生虫学净化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This review introduced the species and transmission of pig parasites in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parasite purif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mini-pigs.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大部分汉语中的对应词在英语中不翻译“家”这一部分,而是直接根据语境理解;或者采用domesticated来表示家养或家产。
“家”由“宀”和“豕”组成,“宀”形似屋顶,“豕”在古代指猪。家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伴随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牲畜是剩余产品中很丰富的一部分。猎来的野生动物除了被直接食用或使用外有了剩余,人类便采取人工饲养的方式将其进行储存。而在这些储存的动物中,猪既不能像牛一样为人类的日常劳动提供帮助,又不用来参加祭祀,所以被人类完全地饲养在住所之中。这种普遍的思想行为使得猪具有了一般剩余产品的性质,猪在原始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主要的私有财产,用其来衡量家庭经济情况,我们猜测猪可能因此被先民选中作为家的标志[19]。
3.2.2. 英语
上文提到,home有令人感到熟悉、舒适的意义,而在英语里,home还带有平平无奇、品质不佳等义。“nothing to write home about”在英语中意为“平凡无奇”:
(1) By western standards, the singing was nothing to write home about, but the movements and gestures on stage are like ballet, and are very impressive. ([Personal letters of a visiting academic in China and in Brazil (addressed to his family)])
(2) “To your beauty,” he said, though my looks at the time were nothing to write home about, “coupled with the birthday of the King of Bulgaria.” (Nobody’s business. Gilliat, Penelope.)
再比如“家常便饭”:
(3) A man buys a woman dinner, she invites him over for a home cooked meal. It’s a two way street, when done correctly.
(“Chivalry—Whether or not it’s dead, it’s not for us regular men.”)
同时,home的这一意义还体现在homely上:
(1) The hotel was homely and comfortable.
(朴素的,朴实无华的) (《剑桥词典》)
(2) ON the eve of the Swinging Sixties, Britain was still a homely and quirky sort of place.
(朴素的) (《The Daily Mirror》)
(3) Feeling less than made me become promiscuous, hoping I could land a partner with sex, because I knew I was homely and only worth what I could do in bed.
(相貌平平) (“Daily Kos: Akin - but not for any of the reasons he and his like believe”)
homely源于中古英语hom“家”,14世纪后期表示“属于家庭的,国内的”,后出现表示“朴素的,未装饰的,简单的”的意义,又将这个意义扩展到“外表朴素,没有特别美丽的特征,粗糙”等[20]。
3.2.3. 时间性与空间性差异
王文斌(2013)指出,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是具有时间性特质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具有空间性质的语言。在不同时间条件下,英语表达事物的行为、动作或状态均需借助动词的不同形态来表达,这种表明其时间以及与事物其他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时间关系,具有突出的语法意义,在英语的语法构建中具有强制性,而汉语没有。汉语是一种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语言,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比如本文主要研究的“家”这个字。在汉语中,就本质而言,表达事物的名词得到格外的重视,表达活动或行为也常被看作具有实体性质的事物。沈家煊(2010)也认为,在汉语里,动词属于名词包含的一个次类[21]。总而言之,英语是时间性强的语言,而汉语是空间性强的语言[22]。
汉语中“家”的语义网络呈现强空间性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其以空间容器为核心的原型意义。从字形演变看,“家”由“宀”和“豕”组成,“宀”形似屋顶,“豕”在古代指猪,构成一幅“家”的空间景象(见图2)。“家”本义指物理居住空间与家族聚居单位,其语义延伸也始终围绕空间包容性展开,如“家族”“家门”“家业”等词,强调血缘与代际延续;“家丑不外扬”体现家族作为封闭容器的私密性;再比如“本家”“分家”反映核心与分支的空间关系,“一家之主”突显权力核心的位置等。
Figure 2. (From left to right) The Chinese character “家” (jia) in Oracle Bone Script, Bronze Inscription, and Small Seal Script
图2. (从左到右)汉字“家”甲骨文、金文、小篆
而英语将home、house通过单纯的(居住)场所与带有情感链接的居住地区分开,有其本身时间性特征的原因。“homecoming”(归家)、“homestead”(定居)等词隐含位移过程,这是;谚语“Home is where the heart lies”(家是心之所向)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回归终点,而house则没有这种用法。
3.2.4. 小结
通过探究英汉两种语言中“家”的个性,我们发现,两种语言中的“家”概念意义都和自身的文化有很紧密的关联,都能从各自的文化中找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两种文化对“家”的不同认知,英汉“家”语义在空间扩展、情感投射、节点隐喻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二者都根植于人类共享的具身体验和基本认知机制,而差异则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及语言本身的类型学特征。这种对比印证了语义既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产物,也是特定文化编码和语言系统塑造的结果。汉语“家”以空间包容性为核心,英语“home”则以时间体验性为本质,并在用词上得到区分,这一差异本质上是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在基本范畴词中的体现。
4. 结语
“家”作为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承载着丰富而复杂的语义内涵。这一概念不仅指向物理居住空间,更蕴含情感归属、文化认同与社会关系等多重维度。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家”的语义网络构建体现了人类通过身体经验认识抽象概念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对空间、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概念化差异。
通过探究英汉两种语言中“家”的个性,我们发现,两种语言中的“家”概念意义都和自身的文化有很紧密的关联,都能从各自的文化中找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两种文化对“家”的不同认知,从总体上看,汉语中的“家”是更为积极的存在,而英语中的“家”则包含一部分消极的印象,我们认为,这与两者截然不同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相关。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观,崇尚个人的自由、独特性等方面;而以东方为代表的价值观,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则表现出把亲近的人视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更强调个人作为群体成员的责任。这就与“家”的概念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了,因为家正是集体主义民族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