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常用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研究
A Study on the Semantic Shift of Common Neutral Nouns in Modern Chinese
DOI: 10.12677/ml.2025.137783, PDF, HTML, XML,   
作者: 郑 佳, 徐艳华: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中性名词语义偏移构式偏移义Neutral Nouns Semantic Shift Construction Deviation Meaning
摘要: 语境在推动语义变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多出现在具体语境中。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是指词义内部色彩成分的变化,即在感情色彩上,从中性向褒义或贬义移动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从语境中提取构式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分类及其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本文对中性名词的分类,发现中性名词发生语义偏移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肯定构式与否定构式的积极或消极偏移具有相对性;第二,中性名词的积极和消极偏移具有同一语义层面的平行性;第三,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系统内部具有选择性、顺序性;第四,语义偏移基本构式的可推导性和能产性源于语言的组合性和聚合性。
Abstract: Context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semantic changes. Semantic deviation of neutral nouns often occurs in specific contexts. The semantic shift of neutral nouns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color components within the meaning of words, that i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moving from neutral to commendatory or derogatory in emotional color. B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s extracted from the context,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semantic deviation of neutral noun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eutral nouns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semantic deviation of neutral nouns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devi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tructions is relative; Seco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iations of neutral nouns have the same semantic parallelism; Thirdly, the semantic deviation of neutral nouns is selective and sequential within the system; Fourth, the deriv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deviation are derived from the 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language.
文章引用:郑佳, 徐艳华. 现代汉语常用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883-89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83

1. 引言

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现象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这一研究最早由吕叔湘先生提出。他在1983年《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了一篇名为《中性词与褒贬义》的文章,首次指出了这一语言现象,为中性词语语义的偏移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中性词的语义偏移是跨语言的普遍现象。邹韶华和沈家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中性名词的偏移数量并非少数,而是相当可观。也就是说,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词汇选择,即使原本中性的词,在某些情境中也会因心理倾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感情色彩偏移。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指的是那些原本不具备明显褒义或贬义的名词,在特殊语境中可能会产生偏褒或偏贬的意义。这种现象不涵盖偏义词,因为偏义词属于词汇语义的演变,而不是感情色彩方面的偏移。

目前对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情况缺少整体性研究、对中性名词语义偏移机制研究不够全面。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向探讨中性词的语义变化:单个中性词的语义偏移、中性词在特定结构中的新意义,以及其变化机制和动因。吕叔湘、邹韶华、江蓝生、杨憬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性词语义偏移进行了研究,他们各有侧重地强调了语义偏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吕叔湘的理论从宏观入手,邹韶华的语频效应理论[1]具有实证基础,江蓝生的构式内外语义偏移理论具有系统性,杨憬从程度语义学视角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等。然而,这些理论在解释中性词语义偏移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吕叔湘的理论缺乏对具体语境的分析,邹韶华的语频效应理论忽略了主观评价的作用,江蓝生的“如意原则”和杨憬的“V + N中”结构分析具有抽象性。因此,研究中性词可以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法,以便更加全面地揭示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内部机制和动因。

国外学者对于中性词的语义研究重点集中于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波丽安娜假说”(Pollyanna Hypothesis) [2]。“波丽安娜假说”即“乐观假说”,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J. Boucher和C. E. Osgood提出,这一假说被广泛用于语言学领域解释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现象。假说指出,在人类感知、记忆和表达时倾向于关注积极、正向的信息,在交际过程中减少或排除不愉快的话题或报道,以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1999年Bradley和Peter J. Lang在研究中指出,词汇语义偏向标尺肯定一端的原因,正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顺利进行而减少或排除不愉快的话题[3]。这与“波丽安娜假说”所强调的积极偏见是一致的,即人们倾向于使用积极的词汇来促进交流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但二者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假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把语言现象看做抽象并且难以把握的心理活动;其次,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于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都有一个共同观点:中性词语的语义大多偏向积极意义。本文将结合束定芳已收录的“零度(中性)名词”[4],详尽查找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的常用中性名词[5],以邹韶华指出的“V + N”构式中动词“有、是、像、够、算、成、来、出”等为判断依据来筛选符合本研究需要的中性名词,并讨论中性名词不同的语义偏移情况,旨在进一步探究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的形成机制及演变路径。这不仅打开了研究词汇语义偏移现象的新视角,也为词典编纂和教学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2. 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的不同类型及偏移特征研究

通过量化分析发现,中性名词在与某些特定动词V (例如:有、是、够、成、真等)和程度副词D (例如:很、很 + V等)组合后,会形成基本结构:V + N中(中性名词)/D (程度副词) + N。通常情况下,同一中性名词同时存在肯定和否定构式,但有一些例外情况:① 仅存在肯定结构而无否定结构 ② 仅存在否定构式而无肯定构式 ③ 在形式上没有显著的结构特征。根据邹韶华概括出三个基本原则[6]:(1) 语义上的积极性原则;(2) 结构上的常用可省原则;(3) 规范中的习性原则,部分中性名词因为构式使用的频率偏高而省略V或D,使构式义逐渐凝固在单独的中性名词N中形成偏移义,而无构式的中性名词多为具体语境下的特殊用法,其偏移义的褒贬色彩多是比喻义所赋予的,因其在语境中经常使用导致中性名词发生语义偏移,进而使中性名词本身附有隐含的褒贬色彩。《现汉》已经收录大部分中性名词的偏移义,但不具有全面性,基于研究收录的中性名词,本文将其语义偏移情况分为三大类:基本构式偏移、特殊构式偏移、无构式偏移,并分为肯定、否定构式以及构式产生的积极、消极偏移(相对而言)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但每种类型都存在个别特例,以下部分会进行详细说明。

2.1. 基本构式:V + N中(中性名词)

2.1.1. 肯定构式偏移

中性名词在搭配如“有、是、够、成、真”等特定动词时,常会使整个构式的语义发生感情色彩的偏移。研究表明,多数中性名词偏向积极意义,也有少部分发生消极偏移或双向偏移(在语境中既可偏向积极,也可偏向消极)。鉴于学界已深入探讨过典型的积极偏移现象,本文将集中探讨部分少见的消极或双向偏移的特殊情况。

(1) 肯定——消极偏移

“意见”本来指“对某件事特定的看法或想法”,但由于常与动词“有”一起搭配使用,“有意见”这一表达逐渐偏向消极意义,意指“不满或反对的想法”,例如:我对这种做法有意见。邹韶华提出“语境频率联想”[6],认为“修饰说明成分的性质因频繁使用于被修饰说明的成分,即使不出现时也可能使被修饰说明的成分获得该性质”,随着“有意见”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意见”偏向消极意义的词义逐渐加深,因此《现汉》已单独设立义项收录新的词义——(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如:人家对他的意见很多,即人家对他不赞同的看法有很多。

但是有一些词的词义在语境使用中也发生语义偏移,如:情况,“有情况”表示“发生了什么(不希望发生的)事”且使用频率较高,《现汉》收录“情况”的词义为:① 情形 ② 军事上的变化,泛指事情的变化、动向,没有收录“有情况”构式中产生的消极义,我认为《现汉》收录偏移义的标准有待明确。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上对于中性名词的特殊用法,如“狗”,网络流行“你这个人真狗”,“真狗”这一构式有“不靠谱、很差劲”的意思,表示对某人的不满或批评,多用于熟人或好朋友之间的调侃,与“意见”类不同的是,当“真”不与“狗”组成构式时,“狗”单独不具有偏移义,只有进入评价性语境[7]中组成构式时才具有消极义,同样地,积极义也是如此,像“种——有种,中国——很中国,春天——很春天,东北——够东北,地方——很地方等等”我认为这类中性名词需要在特殊语境中使用,语境使用频率不够高,结构不够凝固,在语境中形成的构式义具有临时性,目前还不足以收录为新的义项,但这些构式的语义偏移现象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2) 肯定——双向偏移

这一偏移现象占少数,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味道”/“味儿”(见表1),两者存在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核心语义基本相同,因此放在一起讨论,“味道”既可以描述食物的滋味,也可以表示气味,还可以形容事物的趣味性,“有味道”这一构式既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表示贬义。

Table 1. Interpretation of “taste”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1. 《现汉》释义“味道”

词语

收录

词性

词义

词例

构式

味道

未收

名词

① 味

这个菜~好 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

有味道

② 气味

他身上有一股难闻的~。

③ 指趣味,情趣

这个连续剧越看越有~。

1) “有味道”/“有味儿”表褒义

a. 妈妈做的菜真有味道,我爱吃。

这道菜有味儿,让人回味无穷。

b. 妈妈新做的蜜糖,味道纯正。

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道鲜美,是全家人的最爱。

这种散装茶叶的味道不好。

指趣味,情趣

c. 这个散文读起来很有味道

这幅小品画很有味儿

2) “有味道”/“有味儿”表贬义

气味

d. 牛奶有味儿了,说明它变质了。

有味儿了,吃了会闹肚子的。

根据《现汉》可知,“味道”的词义②气味,配例为“他身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明显偏贬义,根据上文d中两个例子可知,当“味道”义为“气味”时多偏向贬义,且经常口语化表达为“味儿”/“有味儿”。当“味道”义为①味、③指趣味,情趣时多偏向褒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b中三个例子不需要与“有”组成构式就可以表示褒、贬义,“有味道”/“有味儿”在日常使用中可褒可贬,使用频率较高,所以在某些语境中语义逐渐出现双向偏移,加上受其他表评价的成分修饰,上文b例句中的“味道”受“纯正”和“鲜美”修饰偏褒义,受“不好”修饰偏贬义,故而“味道”在某些语境中可以单独表示褒、贬义。除了“味道”外,还有少数中性名词“想法、来头、新人”等也出现了双向偏移的语言现象。

2.1.2. 否定构式偏移

否定构式的偏移通常与肯定构式呈现相对关系,且在同一语义层面上具有平行性。在否定构式中,否定词可以位于动词(V)或副词(D)之前,也可以直接使用否定词如“没”或“不”等而省略V或D。根据江蓝生的“如意原则”[8]和杨憬的“向好心理”[9]可知,大部分肯定构式下的中性名词语义偏移都是偏向积极的,对应否定构式下的语义偏移多偏向消极,同理,小部分中性名词肯定构式下消极偏移对应的是否定构式下的积极偏移,这里对有规律的语义偏移情况不做讨论,双向偏移(味道、味儿)上文已经提到,否定构式偏移的对应情况也不再赘述。这一部分重点论述特殊的否定构式偏移,即肯定构式、否定构式下语义偏移不具有对称性的中性名词——东西(见表2)、意思、肚子。

Table 2. Interpretation of “thing”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2. 《现汉》释义“东西”

词语

收录

词性

词义

词例

构式

东西

(xi)

已收

名词

① 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语言这~,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咱们写~要用普通话……

肯:小/老/是个什么东西

否:不是(个)东西

② 特指人或动物 (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老~|笨~|这小~真可爱。

在此语境中,“东西”这一名词具体指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定义为: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②专指人或动物(通常带有厌烦或喜爱的情感),其中第二个定义为语义偏移后的构式意义。当使用肯定构式“小东西”时,语义往往呈现积极偏移,常用以表达对小朋友或某事物的爱意和亲切,例如:

小东西依旧眯着眼睛,配合的摆摆头,做出一副享受的模样。《末世之精灵弓箭手》

邵越照顾“小东西”时,因疏忽导致其被开水烫伤。《我是太阳》

当肯定构式为“老东西”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从构式的偏移机制看,“老东西”带有一种评价性语境,“老”与“东西”结合后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对长辈不满时可能会用“老东西”表达愤怒或不满,“是个什么东西”同理。整个构式的语义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中性甚至略带尊重的意味转变为带有贬义的骂人话,常作为詈(lì)词(指用于辱骂、侮辱或贬低他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来使用。

例1 “没有忘记他的人只有两个吧,一个是大秋,一个是林德贵那老东西”。孙犁《白洋淀纪事》

例2 “老东西,你真是作死,老子今天弄死你!”。《我成了一本功法秘籍》

例3 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以“老东西”闻名,但其中真品极少,大多数是仿品或新活。

例4 老物件(老东西)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感情、记忆甚至历史和人文的载体。《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

“老东西”既可以作为骂人话(例1、例2),也可以用来形容老旧的东西(例3),还可以象征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例4)。此外,苏醒的歌曲《老东西》中,“老东西”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但作为詈词使用表示贬义的占比更大一些,带有强烈的讽刺和不满。否定构式“不是(个)东西”是一个汉语短语,也属于詈词,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人的愤怒、不满或轻蔑,带有强烈的侮辱性。例如:

别怪我骂人;他实在不是(或真不是)东西!《汉译英常用表达式经典惯例》

这家伙!真不是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东西”进入构式后语义偏移不具有对称性,肯定构式可以向积极和消极偏移,而否定构式只有消极偏移,没有与肯定构式形成语义关系的平行对称。

Table 3.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3. 《现汉》释义“意思”

词语

收录

词性

词义

词例

构式

意思

已收

名词

①语言文字等的意义;思想内容

节约就是不浪费的~

肯:有/够意思

否:没/不够意思

②意见;愿望

大家的~是一起去

③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这不过是我的一点儿~。你就收下吧!

④某种趋势或苗头

有点儿要下雨的~

⑤情趣;趣味

这棵松树长得像座宝塔,真有~

“意思”(见表3)在肯定和否定结构中的语义偏移不具有对称性。肯定结构中无论发生积极偏移还是消极偏移,其否定构式都倾向传达无聊或没有趣味的负面含义。杨憬指出,“够意思”从原先表示语言文字等的意见、愿望、趣味等中性义转变为表达“赞美达到一定水平”的积极义,在特定情况下,还衍生出[+厚道]、[+耿直]等属性义[9]。而“有意思”这一构式则需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1) 当说话者对某人表现出幽默感或有趣的行为时,通常会用“有意思”来表达赞赏或肯定。

例如:

“人生嘛,总得找点有意思的事做,比如把沙漠变成花园。”(改编自励志故事)

“哈哈,小丫头你可真有意思啊!”(外国动漫)

2)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思”也可能带有讽刺或不满的意味,尤其在一些轻松或幽默的对话中,这句话可能被用来调侃对方,但这个构式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经常与副词“真”搭配,组成“真有意思”的构式。

“你可有意思,自己什么都说却不允许别人口是心非。”

“你这个人可真有意思,你们男人可有意思。”《第十八回 东君空去》

3) 还需要特殊说明一点,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的肯定构式与否定构式必须发生在同一语义层内,其相对性才有效,否则无法进行偏移构式的对应,如“有肚子”(见图1)。“肚子”在《现汉》的释义为① 腹的通称 ② 物体圆而凸起像肚子的部分,那么“有肚子”则指的是某个人或动物腹部较突出,形容肚子肥大或者饭量较大,值得注意的是,《现汉》中收录了“大肚子”〈口〉,名词释义为① 饭量大的人(用于不严肃的口气) ② 肚子肥大的人,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那么“有肚子”和“大肚子”的否定构式为“没(有)肚子”和“没(大)肚子”,带有积极色彩。

但是在某些文化中,“肚子”还象征财富、物质条件或思想器官。例如,在俄语中,“肚子”可以比喻一个人的财富或物质条件,在希伯来语和古埃及语中,“肚子”常被用来象征计划、思想和智慧,如此,“有肚子”可以指一个人有财富、有智慧,否定构式则相反,从跨文化视角重新解读词语有利于更全面地研究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背后的规律。

“有肚子”有两种释义方法,分别对应两种否定构式,必须在同一语义层面进行平行比较才有意义,故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具有语义平行性。如肯定构式“有肚子”释义为身体肥胖时为消极偏移,对应“没肚子”中的“肚子”只能释义为腹部、圆而凸起之义,而不能释义为财富、智慧之义。

Figure 1. Semantic comparison between “with stomach” and “without stomach”

1. “有肚子”与“没肚子”的语义比较

2.2. 特殊构式偏移

2.2.1. 特殊肯定构式:(摆、装、小、老、是个/块等) + N中

语言中的基本构式都是可推导的,而在使用过程中构式会在一定动因的作用下发生不可推导的情况。[10]少数中性名词带有特殊构式,如“架子”、“孙子”、“人物”、“材料”、“东西xi”等,其构式分别为“有/摆架子”、“装孙子”、“是个人物”、“是块材料”、“小/老/是个什么东西”,其中“东西”已在否定构式偏移部分中详细论述,这类中性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占少数,但独具研究价值。

(1) 架子 “架子”在《现汉》中的释义为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架势;姿势。“摆架子”形容一个人自高自大、装腔作势或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对待他人,为特殊构式中的消极偏移,其否定构式为“不摆架子”或“没架子”,为特殊构式中的积极偏移。《现汉》中已经收录该构式的偏移义: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这一语义在语境中使用范围较广、频率较高,在具体语境中有特殊含义。

职场

在人际沟通中,有些人可能因地位或权力较高而表现出傲慢的姿态。例如:

老板就喜欢对员工摆架子,好像自己高高在上。

请不要因为自己的权力或地位而对别人摆架子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中的摆架子现象经常表现为官员在工作中不尊重下属,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例如:

古代官员若摆架子,会失去民心和朋友,最终导致失败。《史记·魏世家》

第七,官僚们喜欢装腔作势,摆架子,做官样文章,一句话,“像煞有介事”。

社交场合

在社交活动中,有的人可能通过展示自己的身份或地位来显示优越。例如:

她对服务员摆架子,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不要因为自己的外貌或身份而对他人摆架子

品牌营销

在品牌营销中,“摆架子”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一些品牌借助优质产品和高端定位来打造奢华的品牌形象。

文学与历史

在文学作品中,“摆架子”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

林之洋因摆架子而被他人嫌弃,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削弱个人魅力。《镜花缘》

李云龙虽然是一位将军,但他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因此深受部下爱戴。《亮剑》

名人的反面教材

那位明星在公开场合总是摆架子,让人觉得很傲慢。

这位演员在片场总是对工作人员摆架子,导致气氛紧张。

(2) 孙子 “孙子”在《现汉》中解释为:儿子的儿子。但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用语的流行,“孙子”也常被用作反讽和戏谑的词汇,带有侮辱或辱骂的意味。在北京话中,“孙子”已经从原来的亲属称谓转变为辱骂对方或含有贬义的词语,表达对某人的不满、蔑视或小人之意。“孙子”可单独使用表示消极义,也可进入构式使用,最常见的构式为“装孙子”(例1、2),以卑微、谦恭的样子来奉承讨好或蒙骗他人,此外,还有“龟孙子”/“龟孙儿”讽刺性更强的消极构式,多用来形容卑鄙无耻的人(例3),“孙子”一般不使用否定构式“不装孙子”,不符合语言使用的习惯。

例1 “他对事物最严厉的批评是:‘甭装孙子!’”《钟鼓楼》

例2 在领导面前总是装孙子,背后却对同事指手画脚。

例3 老孙头骂孙志刚:“你这个龟孙儿,你家才是贫困户!”。

(3) 人物 “人物”既是偏义复词,也作为中性名词使用。偏义复词指的是两个语素并列时,整个词的意义偏向其中一个语素,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逐渐弱化,仅起陪衬作用,“人物”是偏义复词的典型代表,由“人”和“物”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其中的“人”的意义保留,而“物”的意义则逐渐失去意义,成为陪衬。《现汉》中对“人物”的释义包括:① 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② 特指重要人物;③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④ 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这些释义中更加凸显“人”的意义而“物”的意义逐渐弱化。许红菊[11]认为在某些语境中,“动静”和“好歹”在语境中临时偏特定的状态,即“动的情况”和“不好的情况”。在“有/无 + N”结构中产生“情况”义后,进一步发生了语义偏移。因此,我认为“人物”在语境中偏指“人”,在此基础上进入“是个 + N”结构发生语义偏移。因此,分析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要有顺序性,一般在词义演变稳固的基础上发生语义偏移。若一个词属于偏义复词,则应在词义稳固后才会发生语义偏移现象。

是个人物

圣地亚哥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

拿破仑是一位改变世界的人物

“人物”本身是中性的,但在某些语境中可能会发生语义偏移,其偏义构式为“是个人物”,有时也可以直接表达偏移义,都属于中性名词的积极偏移。如“他是个人物”,《现汉》中的①、②释义均为偏移义,表示具有特殊地位或能力的人。此外,“人物”还可以跟“大”、“小”搭配分别构成肯定构式的积极偏移和消极偏移,“大”和“小”在构式中表示程度量级的增加和减少,“大人物”表示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人,而“小人物”则指没有人气、不起眼的人,两个构式在同一语义层面上也具有相对性。

(4) 材料 《现汉》对“材料”的释义中已经体现出积极的偏移义,即比喻适于做某事的人才,构成肯定构式中的积极偏移,“是块材料”在语境中最为常见,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肯定和赞美之情。例如,当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邻居会说:“你家孩子真是块材料”,表达对孩子成才抱有极高的期望,与“栋梁”之义相近,又或者某人在传统技艺上颇有建树,别人会称赞他“是块材料”,来表达对其技艺高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2.2. 特殊否定构式:欠 + N中

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表现在具体的语境中,而语境表现出词义具有选择性[12],这表明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同样具有选择性,其偏移义就是中性名词的语义在具体语境中选择的结果。张莉、邹朝倩[13]认为词的褒贬色彩是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上表现说话人对于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词义内容,也就是说一个概念义只能选择一个偏移义(语义发生色彩义偏移的构式义)。见图2

Figure 2. Semantic selection mechanism of neutral nouns

2. 中性名词的语义选择机制

Goldbergren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且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14]。中性名词“火候”(见表4),进入语境后形成否定构式中的消极偏移“欠火候”,“欠火候”在释义①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中的意义没有独立于词语本身形成构式义,故不在讨论范围内。所以“欠火候”的构式义是在释义②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的基础上产生语义色彩偏移的,褒贬色彩是附着在概念义②上使,其构式义是指做某事的程度不够、不到位,形容事物未达到理想状态或标准。通过语境分析发现“欠火候”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且经常与“尚”搭配,“尚”在构式中起加深程度量级的作用。

例如:

(艺术)他的演唱技巧欠火候,这也使得他的歌听上去有些瑕疵。

(教育)本班同学对于英语的熟练程度欠火候

(政策)燃料电池乘用车规模化发展欠火候

(管理)一线指挥部建设还有差距,主要是统筹功能发挥欠火候

……

Table 4. Interpretation of “fire”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4. 《现汉》释义“火候”

词语

收录

词性

词义

词例

构式

火候

已收

名词

①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

烧窑炼铁都要看~|她炒的菜,作料和~都很到家

欠火候

②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

他的书法到~了

③比喻紧要的时机

这儿正缺人,你来得正是~。

2.3. 无构式偏移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无构式偏移的中性名词(见表5)“新人、饭桶、走狗、好歹、小丑、阎王、支柱、脊梁、栋梁、花、老虎、泰山、泡沫、乌云、曙光、钉子、大炮、花瓶、狂澜、地狱、菩萨、天堂、仙境、末路”等,这类中性名词在语境中基本不需要进入构式就可以发生语义偏移,或积极或消极,且积极偏移和消极偏移的数量相当,相差较小。偏移后的构式义多是比喻义所赋予的,那么语义演变过程中中性名词的比喻义与语义偏移的形成是否具有某种关联呢?

中性名词的比喻义(有固定的褒、贬色彩义)和偏移义呈现出顺序性,即比喻义优先于偏移义。比喻义是词语通过比喻修辞手法而形成的固定意义,词语的比喻义是否具有褒贬色彩,主要取决于其本义的感情色彩及具体语境。探究比喻义与词语感情色彩的关系,就要了解词语的比喻义在不同语境中变化的具体机制,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语义变化的类型、语境的作用、比喻和转喻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一般来说,褒义词的比喻意义倾向于传达正面情感,而贬义词的比喻义则多表现负面情感,中性词的比喻义可能不带有情感或因语境而变化。因此,并非具有比喻义的中性名词都会发生语义偏移,只有在具体语境下比喻义带有或褒或贬的色彩时,中性名词才会发生语义偏移现象,故中性名词的比喻义与语义偏移的形成具有先后顺序性。如:乌云,原指黑云,后用来比喻① 黑暗或恶劣的形势或② 妇女的黑发,但是本文所讨论的中性名词由比喻义发生语义偏移的情况只有①,同理,该类无偏移构式的中性名词语义偏移情况都如此,符合上文提到的语义选择性机制。如下表:

Table 5. Classification of unstructured deviation

5. 无构式偏移分类表

中性名词

偏移类型

《现汉》是否收录偏移义

新人

积极

未收

饭桶、走狗

消极

支柱、脊梁、栋梁、花、泰山、曙光、菩萨、天堂、仙境

积极

已收

好歹、小丑、阎王、老虎、泡沫、乌云、钉子、大炮、 花瓶、狂澜、地狱、末路

消极

除比喻义以外,本文介绍的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现象均发生在基本义之上,在基本义形成并固定下来以后,中性名词进入到具体语境才会临时(多数情况)或永久地(语用频率高)发生语义偏移,即基本义优先于偏移义,也体现出中性名词偏移系统内部的顺序性。

3. 中性名词语义偏移构式的可推导性与能产性

通过量化研究语义偏移现象,发现产生语义偏移的构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可以从语言的组合性和聚合性角度[15]来解答这一问题。刘大为认为构式具有可推导性和能产性[10],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多源于构式,所以同样具有可推导性和能产性,那么是否可以说中性名词语义偏移构式的可推导性与能产性源于语言的组合性和聚合性呢?“有、是、够、成、真、很等”与中性名词组成构式在具体语境中发生语义偏移,这个构式相当于一个组合,是可以推导使用的。根据量化研究发现,可以将中性名词分为身体部分、描述人的相关属性的名词、度量类名词等类别[4],这些不同的类相当于语言中的不同聚合,为构式的形成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以下结合“有 + N中”这一结构进行说明,见图3

Figure 3. Deriv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Have + Neutral nouns” structure

3. “有 + N中”结构的可推导性和能产性

“有 + N中”结构中,这里的“N中”是“身体部位”类的中性名词,如:脸蛋、面子、身材等等属于同一聚合,聚合中的词几乎都可以和“有”搭配形成构式,也可在“有”前加程度副词“很”来加深语义程度,整个构式就是一个组合。同理,当中性名词是度量类名词时,同样具有可推导性和能产性,如“(很)有 + 效率”、“(很)有 + 水平”、“(很)有 + 价值”等等,这样就为中性名词产生语义偏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语言中的基本构式在理论上是可推导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构式出现不可推导的情况[10],所以这里排除特殊情况下的偏移构式。综上,认为中性名词的基本构式具有可推导性和能产性源于语言的组合性和聚合性具有一定合理性,即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具有组合性(V + N构式)和聚合性(核心特征相近的中性名词)。

4. 总结

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基本构式“V/D + N中(中性名词)”占据多数,且多呈现积极偏移,但也有少数例外。本文将中性名词分为三类:(一) 基本构式偏移;(二) 特殊构式偏移;(三) 无构式偏移。前两类中细分为肯定构式、否定构式偏移,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具体分类如下:

() 基本构式偏移:V + N中(中性名词)/D + N中

1) 肯定构式偏移(偏移后的语义积极占多数)

V (有、是、够、成、真等) + N中

D (很、很 + V等) + N中

2) 否定构式偏移(偏移后的语义消极占多数)

(没、不、不 + V等) + N中

() 特殊构式偏移

1) 特殊肯定构式:(摆、装、大、小、老、是个/块等) + N中

2) 特殊否定构式:欠 + N中

() 无构式偏移(偏移后的语义偏积极、消极、积极或消极)

1) 某些中性名词在语境中具有修辞义

2) 特定语境中的特殊用法(临时)

通过分析上述偏移现象,总结出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有如下特点:第一,肯定构式(积极/消极偏移)–否定构式(积极/消极偏移)具有相对性。细分为以下两类,常见偏移类型(积极–消极、消极–积极、无–无)和特殊偏移类型(消极–消极、双向–双向、积极–无、消极–无)。第二,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必须发生在同一语义层面,具有平行性。如:“有肚子”的使用。第三,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表现出选择性和顺序性。语境表现出词义具有选择性,根据语境变化,具有多重意义的中性名词会倾向于表达某一特定意义。如:“欠火候”的使用。此外,中性名词偏移义的形成呈现出顺序性,本文指出中性名词在比喻义(有固定的褒、贬色彩义)形成以后才会发生语义偏移现象,即比喻义优先于偏移义。第四,中性名词的基本构式具有可推导性和能产性源于语言的组合性和聚合性。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具有组合性(语境中的构式)和聚合性(中性名词的分类),特殊情况除外。

参考文献

[1] 邹韶华.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 Boucher, J. and Osgood, C.E. (1969) The Pollyanna Hypothesi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8, 1-8.
https://doi.org/10.1016/S0022-5371(69)80002-2
[3] Bradley, M.M. and Lang, P.J. (1999) Affective Norms for English Words (ANEW): Instruction Manual and Affective Ratings.
http://www.uvm.edu/pdodds/teaching/courses/2009-08UVM-300/docs/others/everything/bradley1999a.pdf
[4] 束定芳. “有 + 零度(中性)名词”结构的认知和语用阐释[J]. 当代修辞学, 2018(6): 48-5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6] 邹韶华. 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的类型及成因[J]. 外语学刊, 2007(6): 61-65.
[7] 张治. 汉语中性格式的语义偏移[J]. 汉语学习, 2008(3): 48-53.
[8] 江蓝生. 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的类型和动因[J]. 中国语文, 2022(4): 387-400.
[9] 杨憬. 程度语义学视角下的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3.
[10] 刘大为.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J]. 当代修辞学, 2010(3): 7-17.
[11] 许红菊. “动静” “好歹”非偏义复词说——兼论反义复词的中性词语义偏移现象[J]. 语言研究, 2021, 41(1): 77-85.
[12]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第六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13] 张莉, 邹朝倩. 汉语词汇褒贬色彩辨识及名词褒贬色彩附着语义点[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6(1): 41-48.
[14]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