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西风颂》诗歌意象研究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pproach to the Poetic Images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DOI: 10.12677/ml.2025.13778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圣鸿: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西风颂》诗歌意象意义构建Conceptual Integration Approach Ode to the West Wind Poetic Images Meaning Construction
摘要: 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情感而精心构建、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观统一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中以西风为代表的意象是理解该诗歌的重要载体。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究《西风颂》中的意象意义建构,旨在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力和解释力,为赏析诗歌及诗歌意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诗歌。
Abstract: Poetic images are an artistic scene or realm that unifies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meticulously constructed by poets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to express certain aesthetic ideals or emotions, and infused with the poet’s emotion and thoughts.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a poem by the British Romantic poet Shelley,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romanticism. Among them, the images represented by the West Wind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em. By applying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meaning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cognitive and interpretive power of poetic images b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pproach,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poetry and poetic images, and helping readers understand poetry.
文章引用:黄圣鸿.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西风颂》诗歌意象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7): 895-90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7784

1. 引言

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曾对诗歌做出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意象是诗歌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理解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诗歌的灵魂。庞德[2]曾提出著名的“意象说”,即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活体。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的情景与诗人的主体审美情感而产生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诗人借以传递主观情感的载体[3],从语言学视角探索诗歌意象极为重要,从语言本质出发挖掘文字背后的奥秘。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相对较少研究以概念整合理论探究诗歌语言。

鉴于此,本文以雪莱的《西风颂》诗中的各类意象为研究主体,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分析意象的意义构建,以期为诗歌意象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以及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和解释力。

2. 概念整合理论

自概念整合理论提出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基于Fauconnier [4]于1985年提出的心智空间(Mental Space1) [5]。心智空间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而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人类运作概念的媒介,是意义的加工厂。它可具体描写为“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age/Packet)”,当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时,为达至当下的理解和行动而临时构建,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且与长期图式知识(或叫“框架”)和特殊知识密切相关。它具有“结构性、互通性、无限性、临时性、变化性、选择性、整合性”等属性,这为研究概念的“生成、变化、模型”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方式。心智空间主要在短期记忆中运作,形成固化的心智空间后就可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当人们加工和融合多个概念时,就会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多种相关信息,将它们置于短期记忆中进行整合运作。

从心智空间发展为概念整合理论起源于Ronald Langacker教授举办的一个晚间研讨会,Turner提及一些棘手的语言实例,例如某些例子存在隐喻映射,也存在心理空间连接(mental space connections),却还是无法解释该语言现象。Fauconnier和Turner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处理语言问题的方式、识解(construal)和意义建构都是通过假设和大量的整合来完成的[6]

Fauconnier和Turner心智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Fauconnier和Turner [7] (2002)合作出版了“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我们思考的方式:概念整合及人类心智的潜在复杂性》”一书完整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包含输入空间之间的对等成分关系的跨空间映射和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选择映射。四个空间的整合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fundamental schematic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1. 概念整合网络的基本图示

概念整合是由四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认知主体有选择地将两个或更多的由来自于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所构成的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提取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空间,类属空间能保证相关要素得以运作对应性映射;然后将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融合空间,它包含了类属空间里的类属结构以及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结构。

当两输入空间中相关要素在类属空间的作用下建立了对应性映射关系之后,就被映射到融合空间之中,它为组织和发展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这些信息可能合成较大的要素,即将相关事体要素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体或事件(如图中连接输入空间与融合空间的内侧两条虚线);也可能仅从一个输入空间进入融合空间而成(如图中连接输入空间与融合空间的外侧虚线所示);还有可能在融合空间中涌现出一个带有新创特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叫“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是经过整合过程后呈现出来的新概念。“新创结构”通过并构(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精细(Elaboration)三个过程得以发展。

概念整合理论就包含五个主要特征:类属空间、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投射、新创结构和事件整合。Coulson [8]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组用于组合来自不同域的概念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涉及不同认知主体的各个域之间的理解。同时在概念整合中语义变化似乎是与认知加工直接相关的语言使用的自然结果[9],涉及语言意义的转化和转变。概念整合是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是意义构建的普遍模式。且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10]。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意义是在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动态地建构起来的,因此该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的机制和过程,如文学分析、艺术分析、文体学和诗学[11]。基于此,用概念整合深入挖掘《西风颂》诗歌语言的意义构建有一定的合理性。

3. 诗歌意象研究

Lewis [12]指出每首好诗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意象组成的整体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符号元素。Gosetti-Ferencei [13]探讨了意象与诗人所构建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意象为读者产生并打开了对世界的感觉或体验,意象与世界的关系是对世界的启示或揭示。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带领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世界。诗歌意象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包括表意、修辞、语篇连贯及知识传播等语用功能[14]、兴发功能[15]、情感功能[16]。诗歌是通过呈现意象所代表的一个世界的方式来展现诗人的境界。诗人们是在诗歌中呈现营造一种情境、氛围,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情境中,唤醒读者的情感。由此可见,意象在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作用。

诗歌是诗人在情感的推动下在想象的空间里组合意象的过程[17]。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将一定的情感通过各类意象表达出来,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诗歌意象是诗歌的主导构成成分,诗歌意象是以日常语言的词语为物质外壳和载体的,它自始至终不能摆脱、丢掉日常语言中的词语[18]

同时诗歌意象有多种分类方式。诗歌意象有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之分。通过描绘自然界独特图景,诗人的山水抒情诗与人类的精神体验相协调[19]。根据人的感觉方式,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动觉意象。按诗人选取及安排意象的方式,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单一意象;比喻意象;描述意象;象征意象;同感意象。按照组合方式,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分叠加意象;并列意象;拼合意象;辐射意象[20]

刘芳[21]在前人对诗歌意象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将诗歌意象语言的组合方式分为:承续式,跳跃式,叠加式,对比式,辐射式。承续式组合是指诗歌意象语言依据某种较为确切关系,如时间的、空间的、思维的、情感的等等而组合在一起。跳跃式组合,亦被称为并置式组合,是指诗歌意象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和跳跃。诗歌意象语言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并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连词、介词等。诗歌意象语言之间表面上看来互相脱节、毫不相干,实际上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类似电影“蒙太奇”艺术。叠加式组合是指诗歌中不同的意象语言重叠复现相同或相近的深层意蕴,指向一个中心思想。对比式组合是指通过两组或几组精心选择的意象语言组合,在内涵、色调、形状、氛围等方面,或互为对立,或互为映衬,从而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辐射式组合是指诗歌中以一中心意象语言或诗歌主题思想为焦点,其他众多意象语言都围绕这一中心意象语言或主题思想由内向外扩展,或者由外向内聚拢,表现为一种思绪的流动和事件的延续,诗歌主题也随着意象语言的线性发展而延伸,在递进中得以完成。诗歌的鉴赏离不开诗歌意象的分类,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

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学科探讨诗歌意象。Shaw [22]探讨了复杂语言的多感官融合方式,研究发现心理意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主观体验形式,它构建和创造秩序,具有强大的记忆和超记忆潜力。Brandt和Brandt [23]从认知语义学和符号学的框架研究诗歌意象,建议尽可能直接地将普通文学阅读和认知研究联系起来,关注和探索诗歌文本中发生的意义昌盛,而不是仅仅用诗歌来说明认知语义学中的某些概念。Kao 和Jurafsky [24]计算机方法比较获奖诗人和业余诗人所采用的风格和内容,研究了诗歌技巧的元素,如情感语言和意象。Awan和Khalida [25]通过对意象、符号和诗歌探索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歌主题。每首诗歌所采用的意象或同或异,因不同的组织方式造就了诗歌的独特性。Hanauer [26]论证了诗歌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认为诗歌是一种围独特性的认识论原则构建的话语,诗歌在促进多元文化和理解人类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雪莱的经典诗作《西风颂》进行解读,试回答以下问题:(1) 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析《西风颂》中各类意象的生成过程?(2) 这些意象在概念网络中如何进行跨域映射与融合?(3)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下,《西风颂》背后折射怎么样的认知机制?

4. 概念整合理论对《西风颂》诗歌意象的阐述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写于1819年,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面对欧洲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和深受振奋。在一场暴风雨的触发下,《西风颂》应运而生。《西风颂》全诗共有五个小节,雪莱巧妙地运用各类意象营造出恢宏气势,含韵深远。《西风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有但不限于王佐良,江枫,傅勇林,徐翰林,查良铮,郭沫若,曹明伦。本文选取王佐良先生的译本,选取的标准是:1) 诗意:理解透彻,忠实达意;2) 诗艺:逼近原作,不失灵活;3) 语言:形象传神,通俗易懂[27]。根据刘芳(2008) [21]对诗歌意象语言的组合方式的分类,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诗歌意象的认知过程并探讨其形成机制。

4.1. 概念整合理论对辐射式意象的解读

辐射式组合是指诗歌中以一中心意象语言或诗歌主题思想为焦点,其他众多意象语言都围绕这一中心意象语言或主题思想由内向外扩展,或者又外向内聚拢,表现为一种思绪的流动和事件的延续,诗歌主题也随着意象语言的线性发展而延伸,在递进中得以完成。在《西风颂》中,诗人以西风为中心意象开展,且每一小节都存在西风意象。因此,西风是全诗的核心意象,呈现鲜明的辐射式特征。现以《西风颂》第一小节为例进行阐述。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吴伟仁[28] 2013: 46)

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

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一呵,

你让种子长翅腾空,

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

像尸体躺在坟墓,但一朝

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

驱使羊群般蓓蕾把大气猛喝,

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

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王佐良[29] 2012)

在《西风颂》中,诗人在一开篇就写道“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奠定了西风的核心意象地位,后续的意象构建围绕西风开展。在第一小节中诗人提到了西风、秋气、落叶、种子、土壤、坟墓、东风、大地等自然意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以西风为代表的自然意象为输入空间1的内容。概念合成理论强调源域空间和目标空间的相似性对应成分的映射。因此,根据以上的自然意象,“西风”这一意象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展示强大的威力,西风在自然中推陈出新的力量。雪莱在1819年创作了《西风颂》,正值欧洲国家工人革命运动盛行的特殊时期,这对当时的欧洲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30]。革命的本质是打破旧的、腐朽的制度和思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诗中雪莱赋予西风“摧毁旧势力的革命力量”,西风在诗中所展现的推动力与革命的推动力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西风像革命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大地,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因此西风使人联想到强大且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

“落叶”被狂野的西风一扫而空,显得萧条落寞,让人想到资产阶级政府的腐朽和衰败。“种子”代表的是新生命、新希望,是革命力量的必然产物,“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场所,是孕育新生命的温床,“东风”是唤醒沉睡的大地的力量,带来生命的复苏,使人产生联想的内容属于输入空间2的内容。认知主体是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因此,输入空间1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意象和输入空间2映射来的元素在类属空间里经过整合形成了抽象的框图结构即意象与特性的对应——从源域输入空间1中提取抽象西风等意象,又从目标域输入空间2中提取具体代表含义,这种对应的结构关系映射到整合空间里经过并构、完善和精细形成层创结构即诗人构建了一个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西风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元素,而是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力量;枯叶和种子也不再仅仅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成为了旧秩序和新生命的象征。而东风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昭示着新生命的诞生和复苏。通过认知主体根据生活经验和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使得意象产生新含义,帮助诗人表达希望能够借助西风的力量扫荡心中对腐朽势力的痛恨和不满的思想感情,如图2所示。

Figure 2. Interpretation of radiant images 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2. 概念整合理论对辐射式意象的解读

4.2. 概念整合理论对叠加式意象的解读

叠加式组合是指诗歌中不同的意象语言重叠复现相同或相近的深层意蕴,指向一个中心思想。现以《西风颂》第二小节为例进行阐述。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

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

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 Thou Dirge

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

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

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rust: O hear!

你激荡长空,乱云飞坠

如落叶;你摇撼天和海,

不许它们象老树缠在一堆;

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

只见蓝空上你驰骋之处

忽有万丈金发披开,

象是酒神的女祭司勃然大怒,

愣把她的长发遮住了半个天,

将暴风雨的来临宣布。

你唱着挽歌送别残年,

今夜这天空宛如圆形的大墓,

罩住了混浊的云雾一片,

却挡不住电火和冰雹的突破,

更有黑雨倾盆而下!呵,听我的歌!!

该小节运用了云雾、暴风雨、电、冰雹、天和海等自然意象,共同描绘了自然景观,营造了一幅西风冲破暴风雨的雄伟气势的画面,为输入空间1的要素。“云雾”飘忽不定,象征着被压抑或即将到来的变革。而西风吹散云雾,预示着旧秩序的瓦解和新时代的开启。云雾的变化无常,也隐喻着社会变革的复杂性。“闪电”势不可挡,使人联想到闪电的光明和巨大威力,象征着革命势力的浩大。且“闪电”也昭示着西风的即将到来。“冰雹”是在西风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冰雹”同样威力巨大,但会给大地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因此,“冰雹”使人想到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各种挑战和考验。西风带来的“暴风雨”冲刷着大地和自然,具有洗礼、净化或滋养的作用,象征着对旧有观念和制度的冲刷和革新。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为输入空间2的要素。认知主体有选择地提取部分信息,将两个输入空间存在的某些共性和相似性映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提供输入空间中两个不同域但具有相似性存在的平台。接着输入空间1的部分元素与输入空2中的元素共同投射到融合空间形成了新的层创结构:表达诗人对旧势力的憎恨和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云、雨、电、冰雹等自然意象的组合相互叠加、相互辉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与西风这一核心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变革、力量和希望的世界,如图3所示。

Figure 3. Interpret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in concept integration theory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叠加式意象的解读

5. 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分析了雪莱的《西风颂》中的诗歌意象。通过对诗歌中西风、土壤、暴风雨、闪电、云雾等意象进行概念整合分析,发现诗歌意象创造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诗人借助对西风的描绘表达对革命力量的赞颂。Silk [31]提出了“互动”概念,研究了诗歌意象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诗歌的意义和氛围。在《西风颂》中,西风、落叶、种子以及雷电等意象在互动中获得意义,尤其西风的语义发生了变化,是对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反映。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将西风与革命力量和斗争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作为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内容,在类属空间将相似性概念进行整合,从而使得融合空间中的新的概念得以构建,形成新创结构。运用整合理论为框架研究以西风为代表的意象的意义构建,提供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解释的可能案例。同时也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力和解释力,为赏析诗歌及诗歌意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帮助读者获得关于诗歌的更深刻理解。

基金项目

由重庆交通大学–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翻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JDLHPYJD2023005)及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与传播”(JDDSTD2022010)资助。

NOTES

1对于Mental Space这一术语的翻译,参考王寅. 2021. 认知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华兹华斯. 抒情歌谣集序言[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2] 庞德. 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 孙晓艳.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诗歌意象探析——以花意象为例[J]. 昌吉学院学报, 2018(4): 44-47.
[4] Fauconnier, G. (1994)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4582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155-182.
[6] 杨波, Turner, M. Gilles Fauconnier教授的遗产: 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及其他——Mark Turner教授访谈录[J]. 外语研究, 2022, 39(5): 27-33.
[7] Fauconnier, G. and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Basic Books.
[8] Coulson, S. (2006) Conceptual Blending in Thought, Rhetoric, and Ideology.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187-210.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197761.2.187
[9] Grygiel, M. (2004) Semantic Change as a Proces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Annual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 285-304.
https://doi.org/10.1075/arcl.2.10gry
[10] 王懿. 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 安徽大学学报, 2006, 30(5): 92-95.
[11] 张辉, 杨波. 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 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 7-14.
[12] Lewis, C.D. (2011) The Poetic Image. A & C Black.
[13] Gosetti-Ferencei, J. (2012) The World and Image of Poetic Language: Heidegger and Blanchot.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45, 189-212.
https://doi.org/10.1007/s11007-012-9217-x
[14] 佟秋华. 论古典诗歌意象的语用功能[J]. 学术交流, 2020(6): 183-190.
[15] 曹元甲. 诗何以兴?——论诗歌意象的生成机制及其兴发功能[J]. 东吴学术, 2020(5): 34-39.
[16] 刘春芳, 高新华.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意象的情感功能[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3): 235-239.
[17] 吴胜军. 诗歌意象和概念整合理论——以意象派诗歌为例[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0(6): 229-231.
[18] 刘芳. 论诗歌意象语言符号的生成[J]. 平顶山学学报, 2014, 29(6): 102-105.
[19] Matyoqubova, T. (2023) Poetic Imagery of Nature. Theoretical & Applied Science, 118, 521-524.
https://doi.org/10.15863/tas.2023.02.118.43
[20] 李顺春. 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3(1): 99-102.
[21] 刘芳. 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22] Shaw, G. (2008) The Multisensory Image and Emotion in Poetr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 175-178.
https://doi.org/10.1037/1931-3896.2.3.175
[23] Brandt, L. and Brandt, P.A. (2005) Cognitive Poetics and Ima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9, 117-130.
https://doi.org/10.1080/13825570500171861
[24] Kao, J. and Jurafsky, D. (2012)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Style, Affect, and Imagery in Contemporary Poetry. Proceedings of the NAACL-HLT 2012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for Literature, Montréal, 8 June 2012, 8-17.
[25] Awan, A.G. and Khalida, Y. (2015) New Trends in Modern Poetry. Journal of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3, 63-72.
[26] Hanauer, D. (2003) Multicultural Moments in Poetry: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ique.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60, 69-87.
https://doi.org/10.3138/cmlr.60.1.69
[27] 黎昌抱.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28] 吴伟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29] 王佐良. 英国诗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30] 张蔚. 《西风颂》象征手法解读[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5): 161-162.
[31] Silk, M.S. (2006) Interaction in Poetic Image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arly Greek Poe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