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小说家有自己的家乡。进入20世纪,以乡村题材为代表的小说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外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深远影响,对于构建中国民族文学的外译范式具有深刻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曹乃谦的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基于山西乡村,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作品的有力组成部分,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这部作品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乡土特色,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小说描写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雁北地区“温家窑”村民的生活状态。曹乃谦多写乡土之事,语言也多用雁北地区的方言土语,他认为“方言土语表达得准确,写起来顺溜”[1]。这部小说共包含30件事情,书中人物都是乡村百姓,淳朴却愚昧。并在这些故事中,插入了15首“要饭调”,以及对婚丧嫁娶等民俗民风的描写,使得这部小说读起来朴素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乡土小说多描写地域风情、民间习俗、民俗文化,其中大多着墨在地域风情与民俗文化的描写。乡土小说最显著的标志是浓郁的乡土语言。汪宝荣称,乡土语言应有“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地方惯用语及俗谚熟语等”几个组成部分[2]。文学作品里形成了固定的乡土语言,称作“文学方言”[3],以乡土为题材的故事与以方言为特色的语言结合后则构成乡土小说[4]。
本文基于变译理论框架,以陶忘机的英译版《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译者如何灵活运用变译策略,进行山西乡土特色的小说的翻译?变译理论的运用,为我国乡土小说的外译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增强话语权,同时让中国文化更好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2. 变译理论及中国乡土小说概述
变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的广阔领域中,变译理论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灵活多变的策略,为译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以陶忘机翻译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为例,他巧妙地融入了变译理论的精髓,运用了多种策略,精准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还为译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2.1. 理论概述
黄忠廉教授在2001年正式提出变译理论。该理论是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而提炼出的思想体系。该理论将翻译活动划分为全译与变译两大类别,其中全译力求保全原作内容与形式,而变译则涉及对原作的取舍和改造[5]。变译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目标需求为中心,即译者和读者;二是对全译的变化;三是对原作内容进行了部分的变化;四是更加凸显原作的实际应用价值[6]。
全译,是指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完全相似。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它寻求译文在形式和韵味上更符合原文,几乎不允许对原作进行改动。采用全译策略时,译者对原作内容进行了全部翻译。从理论上讲,译者都能采用该策略翻译,读者也都能读,没有任何障碍,绝不会造成不良后果[5]。然而,译作的真正目的是服务读者,读者的需求就是市场的需求,所以全译与市场需求之间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明显的偏差[5]。变译起源于古代的佛经翻译。变译要求译者要站在作者和目标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意味着译者有权为读者呈现最重要的信息以及符合目标读者的兴趣所在。总之,翻译变体要求的是变化和效率,其核心在于其灵活多变的手段。
变译通过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八种策略,和十二种变通手段,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变译原作相关内容,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读者的需求。其中,“增”是指在目标文本上增加必要信息,使读者更完整地获取信息,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深入理解所译内容,知其价值之所在。“减”则是在不影响全文语义的基础上,去掉无意义的信息,目的在于让有用信息的价值进入读者的视野。“述”,即叙述,即译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原作所表达的核心信息的意思,不计较字词对应,基本上破坏了原作的形式。目的是基于原作内容,在变译中表现为求粗略是其特征。“编”是指译者根据需要编选原文中的一段话,或者重新排版句式编排,让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缩”则是指译者把原文的内容进行浓缩,改变了原有的形式,让译文更加简洁可读,读者能很快领悟其精髓。
变译理论在多个维度展现出其创新价值。吴自选教授认为,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促使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转变,使翻译更加符合现代审美[7]。方梦之等(2020)指出,变译理论体系有利于构建学术理念、话语体系及研究方法[8]。邵璐(2022)认为,变译理论在哲学方面进行了辩证地理解[9]。变译理论不仅影响了翻译学科,彰显了其理论价值;还对许多领域有极大的贡献,如新闻传播、文化交流、国际政治等,促进了实践活动的生根发芽[10]。虽然变译理论允许译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修改,但变译并非任意为之,其运用是一种高超的艺术[11]。
2.2. 变译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实用性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里面有大量的方言,乡土气息浓郁。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山西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乡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2]。这些方言不会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反而会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振奋[13]。陶忘机认为:“如果我把非标准的普通话翻译成非标准的英语,我 会受到指责”,因而“用标准的美式英语来理顺语法和翻译”(Balcom 2006: 128) [14]。即译者为了目标读者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翻译了这个小说,这也符合变译理论的读者化的目的。
3.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英译文本的变译策略分析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陶忘机(John Balcom)的英译本There’s Nothing I Can Do When I Think of You Late at Night为例,主要通过细致分析“增、编、述、缩”的具体策略,揭示陶忘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灵活多变的变译手法,融入变译理论的精髓,精准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为译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既忠实又富有魅力的“温家堡”之境。
3.1. 增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读者缺乏原文的文化背景,就会对特定的文化元素感到困惑和迷茫。为了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作品中要增加一些内容。添加的内容一般包括解释(向读者解释语言背后的含义、引文和历史信息)、评论(译者对翻译内容的评论,如观点、评论,以帮助读者轻松理解)和写作(在翻译作品中增加一些与该词相关的信息)。添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隐藏的含义。《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作者以乡土化的语言,朴素自然的笔法,生动描绘了中国传统乡村朴实无华的生活的本质,文中有大量对乡土、地域、民俗和历史的描写,因此阐释的变译方法贯穿始终。
例1:黑旦说:“狗日的亲家来搬了”。
译文:Blackie said, “That fucking In-law is here for you.”
分析:黑旦看见他的亲家来接黑旦的媳妇,去亲家家里住一段时间,黑旦心里很难受,在心里骂骂咧咧,他一直在对自己进行心理建设。原文“狗日的”是粗俗骂语,骂亲家。译文直译为“fucking In-law”,保留了粗俗感。这样让读者感受到黑旦心理对亲家的厌恶之情。但译者增译了“for you”,清晰地指明了亲家“搬”的对象——黑旦的女人,使目的更明确,避免了英语读者对“搬”具体指什么的困惑。也解释了前面黑旦为什么那么憎恨他亲家,这是对动作目的的补充解释。
例2:锅扣大爷又叫人们从野坟地给抬回来了
译文:Uncle Pothook had to be carried back again from the wild, overgrown graveyard.
分析:锅扣大爷每次喝完酒,醉醺醺的,喝到不省人事,就往坟地里跑,一待就是一晚上,村民经常把锅扣大爷抬回来。译文增译了“had to be”和“overgrown”。“Uncle Pothook had to be…”暗示了“锅扣大爷醉酒”这是一种无奈或惯常的行为,点出了村民对锅扣大爷的照顾或无奈。“overgrown graveyard”描述了“野坟地”的荒凉、杂草丛生的景象,为读者增添了画面感和氛围,帮助英语读者理解环境的荒凉和人物的悲凉。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解释为什么“从野坟地给抬回来了”?这是对环境状态和行动必要性的补充。
3.2. 编
编,即编译,先编后译。指译者通过选择、合并、重排和添加等方式重新排列或重组原作的情节或故事情节的编辑,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仅举几例。这个策略包括编选(选取整理)、编排(重新排序)、编写(整理材料写成译文)。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有大量的口语化乡土化用语,为了保证翻译作品更具可读性,编译了许多文中的短句成长句,在意合的语境中增加了连接词。
例3:黑旦犹犹疑疑地返转了身。亲家轮起大巴掌,照驴屁股就是一下。驴蹄子圪噔噔噔地踩起了乱碎的点儿。
译文:Blackie turned back with hesitation. The In-law raised his large hand and slapped the donkey on the rump. The donkey perked up, brayed, and trotted off.
分析:黑旦不想让自己的媳妇去亲家家里,但又无可奈何。所以,他“犹犹疑疑地返转了身”。亲家很高兴,迫不及待想带着黑旦媳妇回家去,所以“轮起大巴掌,照驴屁股就是一下”。原文动作顺序是:黑旦转身–亲家打驴–驴蹄子乱踩。译文编排了最后一句:“The donkey perked up, brayed, and trotted off.”(驴子精神起来,叫了一声,小跑起来)。这比直译“踩起了乱碎的点儿”更符合英语对动物受惊后反应的描述逻辑(先惊起,叫,再跑动)。译者将这一系列的视觉意象转化为“perked up, brayed, trotted off”的动作序列,长句编成了短句。而且增加了连接词“and”,译文更流畅自然。读者从这些译文动词上,也能分析出黑旦和亲家的动作和心情。
3.3. 缩
“缩”的策略的运用,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以实现对原文中长句和复杂结构的精炼处理。如果原创作品充斥着令人困惑的内容,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译者需要简洁用语。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译者对原文中的长句进行了简化处理,使译文更加凝练了。
例4:球,去哇去哇。人家少要一千块,就顶是把个女子白给了咱儿。球,去哇去哇。横竖一年才一个月。中国人说话得算话。黑旦就走就这么想。扭头再瞭瞭。黑旦瞭见女人那两只萝卜脚吊在驴肚下,一悠一悠的打悠悠。黑旦的心也跟着那两只萝卜脚一悠一悠的打悠悠。
译文: Shit, off with you. By taking a thousand less, they really gave you the woman. Shit, off with you. Anyway, it’s only for one month a year. We Chinese always keep our word, thought Blackie as he walked back. He turned around for another look. Blackie saw his woman’s feet swinging back and forth like two turnips down around the donkey’s belly. Blackie’s heart was swinging back and forth, like those two feet that looked like turnips.
分析:黑旦不想让自己的媳妇去亲家家里,但又无可奈何。他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人家少要一千块,就顶是把个女子白给了咱儿”。通过把媳妇“租”给亲家的方式,让亲家把女儿嫁给黑旦的儿子当媳妇。原文黑旦的心理活动包含两次重复的“球,去哇去哇”及后面的理由。译文浓缩了心理活动,保留了核心逻辑:“By taking a thousand less, they really gave you the woman”(概括“少要钱等于白给”的心理活动)和“Anyway, it’s only for one month a year. We Chinese always keep our word”(强调“时间短和守信”的心理活动)。缩略了重复的感叹词“球,去哇去哇”和“就顶是把个女子白给了咱儿”的心理活动的重复表达。对“脚”(比喻成“萝卜脚”)和“心”(比喻成“打悠悠”)的比喻则基本保留并稍作整合。整体黑旦“租媳”的信息和心理活动的核心保留,但行文更简洁。
3.4. 述
述,即转述,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对应,侧重于将原作的主要内容或关键部分以译者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通过舍细节,粗略传达整体内容和核心信息,使译文通顺流畅,易于读者理解(黄忠廉,2002a)。中西方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文尤其以四字格、谚语等见长,但却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采用转述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接受原作内容,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接受度。
例5:一阵云卷过去了。一阵雨浇过去了。一阵冷蛋砸过去了。狗子又出了树,想下去看西洋景。可是锅扣和三寡妇早走了。
译文:Black clouds rolled overhead. A cloudburst passed; a hailstorm passed. Dog came out from under the tree again to watch the hanky-panky, but Uncle Pothook and Widow San were already gone.
分析:这个叫狗子的年轻人在后山无意中看到锅扣和三寡妇在后山崖头下通奸。狗子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即山西方言中的“稀罕事”,能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一件事。“西洋景”既指有趣新奇的事,又指见不得光的私密事。而“Hanky-panky”原意是“愚弄”,在英语语言中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尤指通奸),这里很明显采用了转述文章的意思的方法,语言自然地道,将这一表达意译过来,使得目标读者能明白其中的要义,也为译文增添可读的功能。
例6:村人们说,赤脚板儿医生不行就问个大仙爷看看。愣二妈摇头。
译文:The villagers all said that if the barefoot doctor was of no use in such a case, the local shaman ought to be consulted. Leng Er’s mom shook her head.
分析:愣二发疯了,看医生和喝药都不管用。周围邻居怀疑愣二是“鬼上身”。于是村里人建议愣二妈找一个神婆“施法驱鬼”。“赤脚板儿医生”,就是走街串巷的郎中,被转述为更通用的“barefoot doctor”。“问个大仙爷看看”,就是请神婆施法驱鬼,这个句子包含动作(问、看)和对象(大仙爷),被转述为“the local shaman ought to be consulted”(应当咨询当地萨满)。译文没有保留“问”和“看”的具体动作,而是概括了其目的(咨询一个神婆)。又怕英文读者不知道“神婆”的文化背景,于是将“大仙爷”译为文化功能对等的“local shaman”(即巫师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这是将这些俗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的转述。
4. 结语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是中国乡土文学里耀眼的巨作,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曹乃谦被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赞称为“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乡村的风貌习俗,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本研究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陶忘机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变译理论在中国乡土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价值,为翻译理论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陶译本通过灵活运用“增、编、缩、述”等策略,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成功译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翻译经验和启示,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魅力,也促进了国际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