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守岁活动探微
A Micro-Exploration of Vigil-Keeping Activi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DOI: 10.12677/ojhs.2025.133036,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关键词: 唐代守岁民俗文化Tang Dynasty Vigil-Keeping Folk Culture
摘要: 守岁是指在农历除夕晚通宵守夜以迎接新年。作为一项在唐代盛行的传统活动,守岁被视为重要的新年仪式。基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守岁活动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唐代的守岁活动是送旧迎新的节点,不仅展现了唐代丰富的民俗和社会风貌,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意义与现实价值。
Abstract: Vigil-keeping refers to the custom of staying awake all night on Lunar New Year’s Eve to welcome the coming year. As a prevalent traditional activ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vigil-keeping was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New Year ritual. Against the social backdrop of the Tang Dynasty, vigil-keeping evolved new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diversified in content. Serving as a juncture of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ing in the new, these activities not only reflected the rich folklore and social custom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carried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文章引用:王雨. 唐代守岁活动探微[J]. 历史学研究, 2025, 13(3): 295-299.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5.133036

1. 引言

农历除夕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守岁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相信在除夕晚通宵守夜能够驱除邪灵,祈求新年平安顺遂,因而守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朝代,在百业兴旺、思想昌明的时期,人们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举办节日活动,守岁活动亦是人们在安定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寻求精神慰藉或欢乐的方式之一。在唐代,守岁不仅是宫廷中和文人雅士之间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与民间的庆祝活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守岁形式的多样化。此外,古代社会重视家族传统,家族成员在除夕夜共同守岁,是家族传统在唐代的延续,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综上,唐代守岁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反映了当时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家族观念的特点。本文拟将有唐一代的守岁文化作为考察对象,探究守岁活动在唐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从文化意涵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去梳理唐代守岁文化的意义。

2. 守岁活动的由来

除夕是中国农历腊月的最后一晚,是总结旧年展望新年的节点日期,守岁活动也是其中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格外受到重视。

晋人周处风土记中介绍蜀地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谓之守岁”[1]。《东京梦华录》如是定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2]。守岁又有“熬年”之称,相传与古时的猛兽“年”有关,所以要守更待岁。除了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外,在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守岁”二字的是《管仲》中:“万乘之国,守岁之满虚,乘民之缓急,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然后万乘可资也”[3]。但这里守岁并非守夜迎新的意思,而是指年景的丰歉。在南朝文学家徐陵编选的上自汉魏、下迄梁代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收录了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在除夕与妻子守岁时写下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4]。营造了夫妇二人静待新年曙光的温馨氛围,亦可见守岁活动由来已久。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5]。得益于先进的生产力与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唐代的守岁活动演变出了更加热闹丰富的守岁形式,守岁也在此时成为更普遍的共同年俗。

3. 唐代守岁活动的具体形式

唐代除夕夜守岁的活动之一就是燃灯烛,是十分富丽奢华的。在《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则贞观时期除夕夜守岁的盛况:“太宗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6]。王建《宫词》中也描述了相关的场景:“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7]。丁仙芝《京中守岁》中“守岁多燃烛,通宵莫掩扉”[7]和储光羲的《秦中守岁》中“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7]都描绘了这一习俗,唐人希冀通过通明的灯火求得来年的顺遂。唐太宗还命人将隋炀帝的皇后萧后请来共同观赏热闹的场景,太宗问及今夜的陈设布置与隋炀帝当年相较哪个更加盛大时,萧后答道:“隋主每当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沉香甲煎之香,旁闻数十里。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又殿内房中,不燃膏火,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又有明月宝夜光珠,大者六七寸,小者犹三寸。一珠之价,直数千万”[6]。从中体现隋唐时期对除夕夜守岁的重视及其奢靡程度。

饮酒和写诗也是唐人守岁的重要活动,皇帝、群臣及文人对除夕守岁的诗作也集中反映了守岁活动的情景。在宫廷内,皇帝会赐宴群臣,共同守岁,例如中宗时就召集中书门下、学士、诸王和驸马等大臣“入阁守岁,设庭燎,置酒,奏乐”[8]通过饮酒欢聚一堂,谢良辅诗言:“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7],雍陶更是在《酬李绀岁除送酒》中表达了守岁时喝酒的迫切。同时,饮酒也是在为守岁时作诗助力。有学者统计,在《全唐诗》中收录了“岁除”“除夜”“守岁”为题的诗共五十余首[9]。唐初,太宗写诗记述守岁,表达了对新年新气象的期盼,如《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7]。以及《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7]。高宗也作《守岁》诗:“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花馀凝地雪,条含暖吹分。绶吐芽犹嫩,冰□已镂津。薄红梅色冷,浅绿柳轻春。送迎交两节,暄寒变一辰”[7]。都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除皇帝外,群臣文人更是纷纷作诗抒发一定的情感,使赋诗成为守岁文化的主题之一。例如骆宾王《于西京守岁》中的“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7]两句,可以看出在守岁之后进入了新的一年;张说《钦州守岁》中“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7]。刘绮庄《共佳人守岁》以“残妆欲送晓,薄衣已迎春”[7]的状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有其他多样化的守岁活动。例如张说的《岳州守岁二首》:“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7],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唐人也通过歌舞和放爆竹来作为守岁的活动。张说的《岳州守岁》中“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7]。就反映了当时除夕守岁时唐人歌舞的场景。“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7]。可见文宗时亦有在守岁时放爆竹的习俗。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唐人也会为守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家庭成员共同清扫房屋、整理家具等。为了营造氛围,人们也会在家中进行装饰,就贴年画而言,“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人们开始在纸上印门神,印出来的门神不仅能驱鬼,而且还具有观赏、装饰价值”[10]。增添了守岁的喜庆气氛。守岁过程中饮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唐代人们会准备胶牙饧、五辛盘,椒酒、柏酒等,这些既是唐人在元日中典型的节日饮食,同时也是除夕守岁的饮食必备[11],以示团圆和美好的祝福。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中“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7]。两句不仅表明守岁时人们会进行一些游戏,还会共饮柏叶酒用以除去邪气。在唐代,人们也会在除夕夜进行一些祭祀仪式,称为“傩仪”,《新唐书·礼乐志》中介绍了这种宫廷祭祀仪式的目的:“逐恶鬼于禁中”[12]。再如元和十三年岁末进行的这一祭祀活动:“以旧例驱傩,侲子等。金吾将军以下,并具襕笏引入合门。谨案。大傩者,所以驱除群厉”[13]祈求国运太平并表达对先祖的尊敬之意。

通过诸多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人们丰富的守岁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祈福,也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与家庭生活的情感交流。

4. 唐代守岁活动的意义

(一) 文化意义

唐代的守岁不仅是表层上的行为活动,其背后也蕴藏着唐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构成了唐代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代守岁活动强调家庭团聚,共同祈福的意义。守岁活动在唐诗中多有体现,一方面守岁文化成为创作实践中的主题,另一方面守岁诗又为我们传达了唐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说明了守岁活动对于珍重亲情的寓意:“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乃是人家所乐者”[14]。守岁通常是家人团坐,共同迎接新年,这样的场景更容易使唐代的游子引发思乡之情,如白居易在客居长安守岁时作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7]。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中表达了守岁夜思念亲人的情感:“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7]。韦庄也感慨:“岂知新岁酒,犹作异乡身”[7]。这些守岁诗,无不体现中国古代重视家庭人伦与亲情的这一文化心理。直至今日,家人团圆,共同守岁仍是重要的风俗,在文化内涵上与唐代的守岁活动具有共通之处。

此外,守岁还需要人们通宵,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唐代人们会在守岁的过程中抒发自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珍惜时光的展望。孟浩然在与乐成张少府(子容)共同守岁时,除了进行点烛、宴席、歌曲、饮酒、游戏等活动之外,更感叹道:“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7]。一年一年的过去,时光不再。韦庄在《岁除对王秀才作》中也觉时光流逝飞快:“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7]。罗隐在《岁除夜》中守岁时谈珍惜时间:“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7]。张说在《岳州守岁》中发问:“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7]。展望明年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守岁,守去了旧年,守来了新的阶段。唐代的人们在守岁的节点中,向外重视家庭,向内反思自身光阴与人生的历程,时人的亲情和时间意识从中可见一斑。

(二) 现实价值

“传统民俗节日既是民众在某一特定时日的生活状态,又凝聚着这一群体的文化心理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传承了本民族民众丰富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仪式等物质文明,又承载着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等精神文明”[10]。唐代的守岁活动具备多样化的形式,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南宋以后这种守岁的文化传统逐渐淡化了,宋人对此评论道:“古来除夕,合家团坐达旦,谓之守岁。此事不知废自何时,前此四五十年,小儿尚去理会,今并不闻矣”[14]。然而除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唐代的守岁活动对我们当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能够提供一些现实借鉴意义。

守岁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守岁活动,人们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唐代,守岁活动承载了丰富的内容,如点燃烛火以祈福,饮酒作诗以抒情,年画祭祀以除邪,游戏饮食以团圆等,这些传统的元素透过守岁活动得到传承,那么在新的时代下我们也应当以新的形式将之延续。唐代的守岁活动强调亲人团聚,在守岁时家人共度,祈求新年平安幸福,这体现了唐代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弘扬团结和睦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借鉴。其次,守岁活动也是人们之间社交互动的重要机会,在唐代,人们会与亲友共同参与守岁,庆祝新年的到来,这种社会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唐代守岁文化在当时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探究唐代守岁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乔继堂, 朱瑞平.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542.
[2]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10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206.
[3] 管子∙卷22 [M]. 四部丛刊景宋本.
[4] 徐陵. 玉台新咏∙卷8 [M]. 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5] 徐杰舜, 主编. 汉代风俗史(隋唐∙五代宋元卷)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195.
[6] 李昉. 太平广记(第5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1815.
[7] 中华书局编辑部, 点校.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8] (宋)司马光, 编著, (元)胡三省, 音注. 资治通鉴∙卷209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6630.
[9] 刘宁. 唐代诗歌中的长安过年风俗及文化述论[J]. 唐都学刊, 2019, 35(2): 5-10.
[10] 李翠华. 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中山大学, 2010.
[11] 林文娟. 唐代除夕节俗与诗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12] 新唐书∙卷16. 礼乐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92.
[13] 王溥. 唐会要∙卷71, 十二卫[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5: 1284.
[14] 袁文. 瓮牖闲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