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视角下女性肥胖群体标签化现象的文化阐释与对策研究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Labeling Phenomenon of Obese Female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Media
DOI: 10.12677/jc.2025.137186, PDF, HTML, XML,   
作者: 段阿倩: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网络媒体标签化文化阐释Online Media Labeling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摘要: 网络语言中女性肥胖群体标签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和道德交织的产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审美观的影响,广大网友根据身材的肥胖给予该类型女性污名化的象征。本文通过网络媒体的视角,深度阐释这一标签化现象背后产生的机制、特征,并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从个人、社会以及网络平台相互建构的层面提出引导网络社会空间、社会风气营造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解决污名化标签现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和谐风气的网络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The stigmatization of obese female groups in online language is a product of the interweaving of society, culture, and morality. Influenced by the aesthetic view of Western capitalism, the majority of netizens have stigmatized this type of woman based on their obe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media,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ains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behind this stigmatizing phenomenon.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this social phenomenon, it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line social space and social atmosphere from the level of mutual construction among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online platform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lessons for solving the stigmatizing labeling phenomenon, guid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online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段阿倩. 网络媒体视角下女性肥胖群体标签化现象的文化阐释与对策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7): 1297-130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7186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群体逐渐形成新的语言土壤。在这种土壤之中,群体凭借集体性的意识,通过语言词汇的构建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既产生了有利的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网络语言的攻击性词汇就是这种不利方面的主要体现。当代中国物质条件与社会风气都在向好发展,对女性“美”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与扩大,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体重污名现象及其讨论却广泛存在。本文通过网络媒体的视角,深度阐释这一标签化现象背后产生的机制、特征,并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从个人、社会以及网络平台相互建构的层面提出引导网络社会空间、社会风气营造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解决污名化标签现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和谐风气的网络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现象的产生机制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和道德交织的产物,不同社会存在不同的污名方式,同种污名方式在不同社会的生成机制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女性肥胖群体面临的体重污名主要是由互联网网络舆论的割裂、男性对女性的“凝视”选择以及消费主义对肥胖的反面塑造共同建构的。

1) 互联网网络舆论的割裂延伸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的社会现象是互联网网络舆论割裂延伸的产物。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意见表达和观点的集合,为污名化提供了发酵的土壤。这种相对化的匿名形式,有了让拥有不同观点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喜恶对一些网络个体或者群体随意评论的渠道,由此,往往会产生相对夸张的极端表达,甚至会直接进行人身辱骂和攻击。[1]现如今,网络社交平台对女性容貌和身材的讨论常常成为焦点。平台大规模制定这种对女性容貌和身材的标准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获取。因此,一些长相秀美、身材苗条的个体和团队IP实现了长期的爆红,并通过流量带货的变现形式来实现整个商业的运作。正是互联网平台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标准化制定使得大多数人对肥胖女性产生了一定的反向认识,并将这种对肥胖女性的厌恶进行了相应的象征化处理,从而出现了各种极具反社会性的互联网用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互联网用词的出现正是说明了网络媒介主体性选择出现了问题,网络媒介话语擅长用人们对于事物价值判断的二元性,塑造和鞭笞某种女性群体形象,割裂平等和谐的网络话语秩序。[2]也可以说正是互联网网络舆论的割裂延伸为这种群体性被恶意标签化的现象提供了产生的空间条件。

2) 男性对女性的“凝视”选择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凝视”选择。“凝视”一词是源于社会学对于个人行为的解读,是指无需通过暴力或物质限制,仅凭审视目光的隐性手段,就能使个体自我约束,成为自身行为的监督者的行为方式。[3]长期以来,女性身体都是男性凝视行为的重要客体,是基于男性审美趣味出发,为了迎合男性欣赏需求的主观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充满了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另一方面,这种看似主观性的选择,也成为了男性对女性自我意识崛起自我掩盖的重要方式。随着近年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积极发声,要求打破男性凝视的桎梏,争取身体自由与自主权利。网络上充斥着“女孩必须要瘦”等话语也是男性通过污名化他人来满足自己,在同被污名群体的比较中确证自己的主要表达。这些男性群体将女性身材作为凝视的形象化,掩盖他们的对女性崛起的恐惧。在这种形势中,女性处于社会凝视下,不可越界。一旦越界就意味着不标准、不正常,不仅要服从纪律还要服从规范,并且要自己驯化自己的身体。这些看似是自愿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被迫的。总体而言,男性对女性的“凝视”选择为这种群体性被恶意标签化现象提供了产生的生理条件。

3) 消费主义对肥胖的反面塑造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的社会现象更加是一种消费主义对肥胖的反面塑造。女性作为经济独立的个体,其购买能力在不断地提升。资本主义消费市场抓住了这一重要讯息,对女性消费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引导。随着互联网网络的普及,电商平台获得消费市场的青睐。它们将这种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了符号性和标签性的处理,因此,产生了“女性身体被物化为符号并被大众所消费,她们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是消费的客体”[4]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流行下,对女性“胖”和“瘦”进行了二元对立的划分,赞扬“瘦”的女性形象,而贬低“胖”的女性形象,于是也出现了在消费供给端差异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胖女孩在选购服装、健身等微观层面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以服装选购为例,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适合胖女孩的服装款式相对匮乏。一方面,许多服装品牌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迎合所谓的“标准身材”,而忽视了胖女孩的需求。另一方面,胖女孩在选购服装时,还常常受到来自销售人员的不友好对待。一些销售人员可能会因为顾客的体型而表现出不耐烦或轻视的态度,甚至会直接推荐一些质量较差或款式过时的服装。此外,胖女孩在选购服装时,还面临着价格方面的压力。由于适合胖女孩的服装款式较少,一些品牌会利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状况,提高相关产品的价格。这使得胖女孩在购买服装时,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才能获得相对合适的穿着体验。这种不平等的购物经历,不仅影响了胖女孩的自信心,还加剧了她们对购物的抵触情绪。并且当前一些网红服装店“女装尺码越来越小”,《中国妇女报》指出:这是在推崇瘦到极致的审美,是在“缩水”本该多样的穿衣自由,是无言中对女性的一种“身材霸凌”。衣服应该服务人,而不是束缚人。一味地迎合“畸形”审美,用越做越小的尺码去桎梏审美,只顾误导消费者的商家,终会被时代和更多的顾客所抛弃。[5]换而言之,消费主义对肥胖的反面塑造为这种群体性被恶意标签化现象提供了产生的社会逻辑。

3.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现象的社会特征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现象是由所产生的网络环境、生理原因以及社会逻辑所共同建构,并产生了异质性的社会特征。道格拉斯认为污名是人类对危险进行道德评判的行为模式,其表现形式因文化背景而异。[6]女性肥胖者因偏离特定文化中对正常外表的界定而被污名化的现象需要回归日常生活场景,才能了解其深层的社会特征。

1) 成为男性社群认同下的“承受不当指责的对象”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将互联网视域下身材肥胖的女性建构成为了社群认同下的“承受不当指责的对象”。在追求内部纯粹性的社群认同中,面对重大社会矛盾或外部冲击时,人们常会怀疑内部有人与外敌勾结,并通过集体暴力攻击这一对象来缓解矛盾、消除恐惧,实现团结。[7]当男性地位受到冲击开始向女性展开抨击时,女性则将肥胖与道德缺失、规训惩戒等隐喻关联,并将其建构为一种“危险物质”,在寻找“指责对象”的心理驱动下,为肥胖者贴上“问题”标签,以此释放内心的恐惧。从而导致了女性群体之间的内部撕裂,形成了“内卷身材”等一系列现象。这一类女性群体被迫承受来自其他女性的歧视怨恨,因为她们需要一个“指责对象”,需要有人来承担自己不幸的责任,而不论这个“人”是否真的有“问题”。肥胖女性在面对同为女性的指责下,将男性的“凝视”选择转变为羞耻感,并成为了互联网下沉默的大多数。

2) 导致女性肥胖群体自我形象和尊严的挣扎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导致了互联网视域下身材肥胖的女性成为了自我形象和尊严挣扎的矛盾体。由于肥胖的“可见性”,身材成为了大多女性自我形象和尊严的比较载体。那些肥胖的女性由于处于比较的底端,经常受到取笑、贬损、孤立、拒接、无视、霸凌。[8]这些外部的负向性反馈都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不被尊重、认可和接纳,形成了矛盾纠结的内部心理,产生了对社会的怀疑和对自我的怀疑。更有甚者,这种心理的自卑感还可以演变成为其他践踏尊严的娱乐和消遣方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污名现象。比如贾玲导演的电影《热辣滚烫》,片中她展现了胖女孩性生活的片段从而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胖女孩“不可能”被性骚扰,“不应该”被睡,这也解构了大众文化中的身体话语,充斥着恶意的偏见,更加深了肥胖女性的羞耻感。

3) 形成女性肥胖群体负面影响的外部扩张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放大了互联网视域下身材肥胖女性的负面影响,并呈现向差序格局外部扩张的趋势。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不同。[9]在差序格局中,个体周边亲友可分为外层亲友和内层亲友。外层亲友与个体的情感和利益互惠程度较低,而内层亲友则与个体关系紧密,情感交流深厚。[10]基于此,内层亲友污名的伤害高于外层亲友污名,更高于网络陌生人的污名。内层亲友的污名化对女性肥胖群体的伤害更大,是因为他们与肥胖群体关系紧密,可能也会产生对他们的连带污名。比如:很多肥胖女性群体的男朋友会认为自己的女朋友很胖,带出去会让他们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因此,当最亲近的人对体重表达负面看法时,女性肥胖群体不仅要面对外界压力,还会陷入自我认同的矛盾,这种否定会加剧羞耻感,进一步放大内心痛苦。此外,也会影响到老板、上司等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的看法。

4.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去标签化现象的实践路径

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是一种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实现其去标签化的目的,结合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以及平台三个层面去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包容多元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环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女性群体应该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发声

在自我层面上,女性肥胖群体应该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发声。一方面,女性肥胖群体可以参加社会活动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闪光点。这既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身体观念也有利于缓解由于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肥胖女性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开设个人生活账号,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美食探索、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种转移性分享来缓解自己对身材的焦虑,并且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己的社交信心。还可以参与一些集体性活动,来提高群体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参加由互助社群举办的公益活动来接纳自己的身体以及树立多元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讨论之中,为保障肥胖女性群体权益积极献言献策,敢于发声,向社会传递自己的诉求和声音,从而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创建女性身体议题的讨论小组,以及其他的形式空间,通过这种集体性发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对诋毁和抹黑女性身体的言论进行回应,善于利用法律给予的权力对此情况进行回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

2) 社会层面构建多元文化审美体系,凝聚社会合力

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建构多元化的审美体系来凝聚社会合力,共同实现对肥胖群体的正确认识。首先,应该在多维空间内加强对肥胖的科学宣传。比如在一些重点的学校社区以及其他的社会空间,经常性地加强对年轻人肥胖问题的科学引导。向青少年普及肥胖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并非是个人意志或行为的产物。通过对肥胖形成原因的深刻阐释,可以帮助人们在认知层面上将对某一群体肥胖的恶意偏见,从性别问题转化成身体健康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论。另外,在公共政策的完善方面,有关卫生部门可以加大对肥胖女性群体的关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实施。比如通过法律的形式,禁止就业形势中对肥胖女性无差别地限制和区别对待,坚决抵制这一用人标准。还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需营造包容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摆脱身材焦虑,树立“美无定式”的健康观念。也应适当引导孩子保持正确的身体观念;既不要过度地仇视肥胖的周围人,也不要过度地担心自己的身材,使其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心态。

3) 社交平台层面应秉持主场意识,筛选优质内容

在社交平台层面,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群体发声的重要场所,应该秉持积极主观的主场意识,筛选过滤优质的内容和资源。然而当前这些网络平台却往往成为了网络暴力滋生的重要土壤。因此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环境营造。一方面,可以加强网络平台对相关内容的审核机制。因为内容审核机制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内容管理的缺失和缺位,从而导致相关不良社会言论的产生和发表,并导致社会负能量的发酵,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社会风气。对于女性肥胖群体而言,这种带有标签化的攻击性语言其本身就是贬义的,作为平台,需要及时地对有关女性污名化的词汇进行相关的禁言,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处理和规范,防止消息内容的扩散化。另一方面,建构相关的制度,还需要弘扬正确的多元思想。网络平台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媒介,在思想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积极地引导女性追求多元化的“美”,而不是以单一标准来衡量女性的美与否,应更多地提倡女性去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优良的社会品质,网络平台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需要向消费者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思想。

5. 结论

网络媒介话语中,女性肥胖群体标签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和道德交织的产物。这种标签化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网络舆论割裂的社交平台、男性对女性凝视选择的生理倾向以及消费主义对肥胖的反面性塑造所共同建构出来的。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成为男性社群认同下的“承受不当指责的对象”,二是导致女性肥胖群体自我形象和尊严的挣扎,三是形成女性肥胖群体负面影响的外部扩张。女性肥胖群体网络标签化是一种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加以正确的引导以实现其去标签化的目的。在自我层面上,女性肥胖群体应该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发声,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应该积极地向社会传递自己的诉求和声音,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建构多元化的审美体系来凝聚社会合力,共同实现对肥胖群体的正确认识,在多维空间内加强对肥胖的科学宣传。在公共政策的完善方面,有关卫生部门加大对肥胖女性群体的关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实施。在社交平台层面,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群体发声的重要场所,应该秉持积极主观的主场意识,筛选过滤优质的内容和资源,强化审核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弘扬多元文化思想,积极引导女性追求多元化的“美”。

参考文献

[1] 王晨阳. “她看”: 微博语境中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提升表现与困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2.
[2] 韩卓玎. 性别政治视域下网络媒介的符号暴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4.
[3] 杨先顺, 潘莹耀. 被凝视的女权奇观——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权广告解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 34(2): 25-29.
[4] 靳琰, 王莉. 网络时代女性身体符号消费的内涵与逻辑[J]. 现代传播, 2012, 34(9): 116-118.
[5] 中国妇女报. 曹静: 妇女报评女装尺码越做越小: 迎合畸形审美[EB/OL]. 2023-05-25.
https://news.hsw.cn/system/2023/0525/1627688.shtml, 2525-06-24.
[6] 苗大雷, 夏铭蔚. 风险社会中的污名现象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湖北人”污名的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2): 41-51.
[7] 敬川. 从“毒药猫”到“毒药猫理论”——王明珂《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读后[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5): 109-113.
[8] 宫贺, 刘子聪, 熊慧, 等. 我生病, 丢了谁的面子?以“脸面”为路径的叙事分析与病耻感的转化机制[J]. 国际新闻界, 2023, 45(7): 93-113.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4-26.
[10] 张肖蒙. 隐秘建构与无声反抗: 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4): 61-6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