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为响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育人与价值引领的双重需求,应从资源构建、技术创新与主体培育三方面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资源构建层面,以“仁爱”“忠诚”“礼义”等核心价值为统领,依托儒、道经典与历史典型,运用情境化课程设计实现价值认同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结合;在技术创新层面,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三维建模等手段,将传统文本与礼仪场景可视化、互动化,并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即时反馈,显著提升教学实效与参与体验;在主体培育层面,通过完善师范教育、在岗培训及评价激励机制,持续增强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传播能力。三者相互支撑,构建起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生动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lifelin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egrating 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new era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In response to the dual demands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advanced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from three aspects: resour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ubject cultivation. At the resource construction level, with core values such as “benevolence”, “loyalty”, and “propriety”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relying on Confucian and Taoist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exemplars, value re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cultivation should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hrough contextualized course design. 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by leveraging virtual reality, augmented reality, and 3D modeling, traditional texts and ritual scenes should be visualized and interacted, and integrated with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s and immediate feedback,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t the subject cultivation level, through improving teacher education, on-the-job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he cultural literacy and dissemination capabil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 three aspects support each other, forming a systematic and operational practical path, and injecting vivid and profoun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nd tal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引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文化的角度看,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教育史。中华文化无论是传承、变迁还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始终与教育相伴相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儒家“仁爱”“礼义”到道家“道法自然”,从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到传统故事的智慧启迪,这些文化瑰宝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关键环节,肩负着传承文化、引领价值的重任。2019年10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从2019年11月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到2024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都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路径、制度保障等进行系统设计[3]。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不仅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回应,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2.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必须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时代命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经典思想体系及道德实践资源,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有机整合。
2.1.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并融其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是培养具有中国气质、体现中国精神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使然[4]。当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正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在不断践行着将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而有效地融合。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极申报建立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比如贵州师范大学建立了“贵州蜡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秦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内江师范学院建立了“峨眉武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5]。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忠诚”“礼义”“诚信”“和而不同”等,构成了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追求和社会规范。这些价值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目标与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例如,“仁爱”理念强调关怀他人、推己及人,与社会主义提倡的“友善”相呼应;“礼义”则强调社会秩序与尊重他人,与“法治、公正”观念存在内在关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塑造,也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提供了价值范式。教育者可通过课程讲授、案例分析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传统价值理念内化为思想认同、外化为行为准则,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导与行为培养的三重融合。
2.2. 解析儒家、道家等经典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尤其是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儒家思想以“仁政”“修身”“忠恕”“中庸”等为核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如《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体现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国家治理的价值路径,对于当代高校强化青年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启示意义。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思想,倡导顺应自然、反对强制干预,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学者选择辽宁、江苏、广东、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西、贵州等9省(区)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对“‘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持“无所谓”(占20.5%)、“不赞同”(占5.9%)、“非常不赞同”(占0.9%)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6]。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集体主义、国家观念的同时,也需兼顾个体心理的调适与人文关怀。将道家思想中关于“内省”“平和”“自持”的理念嵌入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学理化的分析与跨文化对话,可以将这些经典思想“活化”为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与哲学厚度。
2.3. 借助历史人物与传统故事强化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彰显理想人格与道德精神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屈原“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林则徐“严以律己、忠于职守”的家国担当。这些人物形象在历史传承中已成为文化记忆的象征,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与道德引领力。典故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化穿透力,彰显着思想与情感“聚合体”特征[7]。比如,明代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8],突出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利用这些历史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场景化、情境化、叙事化的教学方式,如影视作品、纪录片、虚拟现实互动展示等手段,增强传统故事的现实亲近性与情感沉浸感,使学生在认知层面理解文化、在情感层面认同价值、在行为层面践行信念。比如上海高校育人阅读联盟每年举办主题活动,倡导广大教师、专家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通过阅读使青少年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9]。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简单化、符号化的“道德说教”,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3. 数智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1.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可视化与互动化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追求的不是‘机器’代替人,而是人机交互和融合,以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0]。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方式逐步实现从静态文本向动态可视化的转变。传统文化中的典籍、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借助数字媒介可被转化为图像、动画和交互式体验。例如,将《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与历史场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重现古代学堂,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同时,互动化技术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探究者,能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实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时代活力,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新时代学生认知方式之间的有效对接。
3.2. 构建“智慧思政课堂”推动文化资源精准传递
数字技术可以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建设,以平台形式整合学术、社会和实践等各方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11]。“智慧思政课堂”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传播。通过构建大数据支持的教学平台,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与学习进度,智能推送与之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红色文化视频、古籍导读、节日民俗等,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东南大学为例,东南大学依托秉文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结合第二课堂课程化培养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打造了“二十四节气文化耕读体验”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把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设想[12]。同时,借助云平台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课堂教学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优质文化资源得以跨地域传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平化与普及化。数字化语境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要契合教育对象信息获取的内容和途径偏好,算法推荐“能够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精准识别和推送网络用户所需要的信息”[13]。此外,多媒体课件、智慧黑板、教学管理系统等工具的应用,使课堂组织更为高效、教学反馈更为即时,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从“被动传授”到“主动吸收”的转变。智慧思政课堂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传播提供了保障。
3.3. 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兴趣偏好、价值取向等信息,教育者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接受特点,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讨论内容,可识别其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教学资源。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技术加持下,能够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数字空间产生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广覆盖、大范围的集聚,进而靶向追踪教育者全周期、多尺度的教育教学过程,了解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基础、情感状态,全方位、多视角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智能化推送最佳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实时、动态、个性化指导,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打造“私人订制”的精准供给体验[14]。另外,人工智能辅导系统还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反馈机制,实现从“统一灌输”到“个性引导”的教育转型。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智能化、柔性化,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
4.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文化素养的理论认知与价值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道德理念、治国理政智慧和人格修养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教育主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价值认同,是其在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和思想引导的前提。当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碎片化、标签化的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与深层价值共鸣。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必须回归文化的根脉,深入把握儒释道等思想体系与当代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要求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高度契合,这要求思政教育主体既要具备文化的历史视野,又要具备价值整合的能力,以实现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统一。
4.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文化素养的能力结构与实践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知识积累和理念认同上,更体现在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教学内容、教育语言和育人方式的能力结构上。这种能力结构应包括文化内容的理解力、融通力与传播力,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神、国家意识与个人修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与思想引导之中。即便专家学者通过交叉合作研究建构起了细致、系统、应用性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教育资源,但具体应用还是要依靠广大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应用成效[15]。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以文化人、以文育德的能力,善于运用传统典籍、历史人物和节日仪式等具体素材,构建具有文化深度的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此外,应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如通过数字平台、艺术创作等多元手段拓展文化传播路径,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现代转化,推动“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4.3. 构建多层次培养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文化素养系统提升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基础[16]。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文化素养的系统提升,需要建立覆盖职前教育、在岗培训与长期发展的多层次培养机制。从高校师范类院校课程设计入手,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设立传统文化素养模块,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教学设计能力。在职后发展方面,可通过校内研修、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构建持续更新的教师成长平台,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学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增强其内在发展动力。政策层面上,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形成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素养培育长效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