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理解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总结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成果,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总体研究情况概览
近年来,学界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化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表明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持续关注。一方面,陈国新等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超的《现代性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郭强的《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徐奉臻的《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等著作在农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具体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张晓庆的《理解晚年马克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年版)、杜晓霞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研究》(九州出版社2023年版)、李宏民的《马克思主义100个关键词》(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等著作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阐释,特别是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时,都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作为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从期刊论文数量上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发现,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论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增加,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内容更加深入。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学界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举办了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由南京财经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等多场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为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3.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根植于特定的理论传统和历史条件之中。
1.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方法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综合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肖芳和李安增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剖析层面切入,指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走社会主义大农业之路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继承[1]。王丰与邹学荣将视野拓展到历史维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演进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来源”[2]。在此基础上,王丰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理论形成过程认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探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并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理论[3]。贺敬垒则将这一理论创新置于更宏大的时代语境中考察,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既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回应,也是为“国际工人运动寻求现代化新出路”的实践探索[4]。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方法论分析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为其现代化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刘日明指出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可能性的生成立场上”开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这种方法论使马克思能够科学地揭示现代化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5]: p. 6)。汪曙光认为马克思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分析了西欧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揭示了“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及实现的基本路径、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性、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现代化的整体性”([6]: p. 54)。
2.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性分析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现实基础。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全面批判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批判既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的历史作用,又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杨金洲强调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的物质力量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正是这种辩证的批判方法使马克思能够在肯定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深刻揭示其内在矛盾,为构建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7]。张娜指出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现代性思想的扬弃中,获得了“以资本与理性主义双重批判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立场”。[8]臧峰宇认为“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肯定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9]: p. 39)。刘日明指出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这种多维度的批判为构建新的文明形态奠定了基础([5]: p. 5)。漆思和梁文巧强调马克思在肯定资本文明面的同时,“对资本逻辑实体形态、关系形态以及文明形态的非正义展开了深刻批判”[10]。
第二,德国的特殊国情和后发现代化困境激发了马克思早期的现代化思考。国内学界认为德国的特殊历史处境促使马克思深入思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杨增岽和修政指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并将其概括为两大核心议题:“后发国家如何追赶时代”和“如何基于国家的特殊性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这一问题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马克思早期探索现代化思想的开端”[11]。李嘉谊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出发,强调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认为德国具有走后一条道路的理论可能”。这里的“后一条道路”指的是非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对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探索[12]。袁蓓则从思想史的宏观视角,将马克思对“德国式的现代问题”的回应置于市民社会思想谱系中考察,认为这一理论视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视野参照和路径启示”,揭示了马克思早期现代化思考的当代价值[13]。
第三,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宏观历史背景。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是在人类历史从相互隔绝的民族历史向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宏大背景下形成的,为分析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性与特殊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李岫指出“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欧洲工业革命,发现“工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经济和社会从此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进入了‘世界历史’共同体状态”[14]。顾海良从历史演进角度追溯了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他指出“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世界历史’命题,在19世纪70年代‘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中得到重要补充”,展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15]。汪信砚和陈思齐通过分析《共产党宣言》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考察了“世界历史展开中的社会空间,即世界市场的开拓所塑造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世界历史转变的空间特征[16]。
(二)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的主要议题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构成了当代中国理论界的重要学术领域。学者们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未来社会构想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围绕现代化本质、路径与目标三个核心维度的研究格局。
1. 现代化的本质
第一,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本质。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始终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核心本质,为探索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丁洁从现代化的本质维度切入,明确指出“马克思设想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需要实现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意识层面等的转型,揭示了人的现代化的多维度特征([17]: p. 11)。王国坛和侯明辰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本质与现代化关系的认识,他们指出“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并强调“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18]。刘方平从价值目标角度阐释,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现代化“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人的发展确立为现代化的终极追求[19]。王传玲从理论视域角度强调,马克思追求的是“一个理性、自由、解放、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状态[20]。刘方平则从当代实践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守正创新”,强调了这一核心思想的当代价值[21]。
第二,现代化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作为理解现代化的核心框架,为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饶静安、贺立龙和孙晓凤认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强调现代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22]: p. 12)。周璐和刘日明认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和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明确了生产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23]。杨与时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型互动模式([24]: p. 40)。
第三,现代化是社会形态的整体性变革和历史性进程。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将现代化理解为社会形态的整体性变革和历史性进程,将现代化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历史进程中考察,揭示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丁洁指出,“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需要实现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意识层面等转型”,揭示了现代化变革的整体性特征([17]: p. 10)。饶静安、贺立龙和孙晓凤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现代化是动态的概念,其产生具有历史前提,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强调了现代化作为历史过程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22]: p. 12)。汪曙光认为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包括“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及实现的基本路径、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性、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现代化的整体性”,全面展现了现代化的历史规律性([6]: p. 54)。臧峰宇指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9]: p. 39)。
2. 现代化的路径
第一,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不仅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更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韩升与李斌指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生基础、基本特性、全面危机,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病理学”诊断,并构想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图景[24]。刘日明认为,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前提、本质真相和来历,把握到了社会主义得以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社会现实([5]: p. 5)。漆思与梁文巧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马克思正义思想指引下实现社会正义的现实道路,社会主义能够超越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 p. 17)。
第二,“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系统论证了后发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跨越式现代化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必然性,是后发国家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指南。杨与时指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探索在19世纪70年代“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中得到重要补充,认为后发国家可以通过跨越“卡夫丁峡谷”加速建设现代化([24]: p. 40)。杨增岽与修政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可以概括为“后发国家如何追赶时代”和“如何基于国家的特殊性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两大问题,这是马克思早期探索后发国家如何“跨越”进入现代化的开端([11]: p. 173)。李嘉谊从哲学角度阐释,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两种现代化道路,并通过对后发国家社会现实的具体分析,认为后发国家具有走后一条道路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可能([12]: p. 27)。宋培基认为,马克思晚年“跨越设想”中的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它成为了当代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根据[25]。
第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刘硕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中“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26]。樊文翔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论”作为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7]。王丰、邹学荣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大工业脱胎于工场手工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2]: p. 53)。宋培基研究马克思“跨越设想”时指出,马克思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成果来实现跨越式发展([25]: p. 47)。
3. 现代化的目标
第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始终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和最高价值目标,为正确理解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论指引。丁洁明确指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一般要求作了深刻的论述,认为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17]: p. 9)。王传玲认为马克思所推崇的现代性所追求的是一个理性、自由、解放、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目标,是人的高度发展与解放([20]: p. 14)。张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在充分肯定主体性自由的基础上,破除唯主体性的浪漫色彩,通过关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8]: p. 25)。金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着眼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回归于人本身,从而在人的各种关系的“真正的共同体”中确证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彰显出实现人的解放的人学价值[28]。
第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的生态目标。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由之路,为构建生态文明新形态、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引。于舟、万立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实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要求[29]。陈春燕、赵继伦指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将生态理念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维度[30]。于萍、马湘芊指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休闲思想的论述富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休闲样态,“人类同自身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解”相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态休闲的必要条件[31]。
第三,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是现代化的社会目标。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将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为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李巧巧认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强调必须追求人类的普遍利益,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32]。侯衍社、靳东超认为“真正共同体”的目标趋向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本质[33]。金帅指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回归于人本身,从而在人的各种关系的“真正的共同体”中确证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彰显出实现人的解放的共同体价值([28]: p. 45)。
(三)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价值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为解决具体领域现代化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学界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在农业、城市、国家治理等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不仅具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意义,更为解决各具体领域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刘硕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现代化思想中“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26]: p. 82)。樊文翔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论”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起点论”相结合,为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在科学技术发展、土地制度完善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意义([27]: p. 5)。王丰、邹学荣认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要求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演进,为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区域实现三大途径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参考([2]: p. 53)。刘晓薇指出,马克思现代化思想重要认识了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为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提供了历史观基础[34]。汪信砚、陈思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变迁中的社会空间,为协调城乡平衡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16]: p. 33)。邵发军指出,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探索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35]。杨长福、金帅认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城乡关系理论内在统一的思想奠基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本源[36]。
2.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和文明价值
国内学界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世界历史意义和文明价值的深入研究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更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现实指导力,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汪曙光认为,马克思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阐释了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性及实现的基本路径([6]: p. 54)。杨建国认为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点出发,可以正确看待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解决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37]。杨与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后发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体现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全人类的现代化事业贡献了发展智慧([24]: p. 39)。李嘉谊认为马克思区分了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两种现代化道路,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12]: p. 27)。
4.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的研究评析
系统对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总结国内学界的研究成就,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空间,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提供基础。
(一) 已有研究成绩
1.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逐渐深化
整体而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二三二”的格局,构建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完整体系。第一个“二”是从理论基础、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基础;第二个“三”是学界从现代化的本质、路径与目标三个核心维度把握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基本框架;第三个“三”是学界从现实意义与文明意义两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现代化的双重内涵。同时,学界充分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认为对“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回答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核心主题;同时,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跨越式发展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2.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视野日益丰富
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体现在历史视野、世界视野、领域视野、实践视野四个维度,并逐渐呈现多维融合的特点。一是历史视野。国内学者主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追溯其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从《德法年鉴》时期到《资本论》时期,再到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演进脉络。二是世界视野。学者们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置于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背景下考察,深入研究了“世界历史”思想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揭示了现代化进程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三是领域视野。研究涉及农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多个具体领域,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广泛适用性。四是实践视野。学者们注重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3.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方法逐步优化
国内学界的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一,文本文献研究法。学者们深入挖掘《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的现代化思想,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第二,历史分析法。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置于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比较研究法。一方面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与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比较,彰显其批判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相比较,揭示其当代价值。第四,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解。
(二) 进一步研究展望
1. 研究内容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有待加强。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整体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的系统把握。需要进一步整合早期、中期、晚期的现代化思想,构建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对马克思恩格斯后期著作中现代化思想的挖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恩格斯晚年对现代化问题的新认识等研究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不足。现有研究多是对某一方面的单独阐释,缺乏对本质、路径、目标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分析。第四,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当代转化研究需要深化。如何将其经典理论转化为解决当代现代化问题的具体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2. 研究视野可以进一步拓宽
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虽已涵盖多个视野,但仍存在拓展空间。首先,国际比较视野需要加强。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本身和中国实践,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经验研究不足。需要加强与拉美、非洲等地区现代化实践的比较研究。其次,文明交流互鉴视野有待拓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需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探讨其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再次,数字化时代视野亟需开拓。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新特征,需要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最后,生态文明视野需要深化。虽然已有学者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但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现代化思想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
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有待深化
一是要增强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新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计量研究等,但要避免机械套用,确保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适配性。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分研究过于理论化,脱离现实问题;部分研究又过于实用化,理论深度不足。需要在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之间找到平衡,使研究既有学理深度又有现实关怀。三是要提升国际对话能力。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与国际学术界的对接,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增强中国学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最后,四是要强化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服务于解决真问题,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真正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对解决当代现代化难题的指导作用。
5. 结语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学界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学界已经围绕理论基础、历史背景、主要议题、价值意义等多个研究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论深度和现实价值。对此,我们应进一步从加强整体性研究、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方法等宏观维度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新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研究,在国际比较中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世界意义等具体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阜阳实践研究”(FSK2024021);2022年校级二十大精神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发展图景及实践方略研究”(2022ESD01ZD);2024年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探索研究——以《资本论》为中心的考察”(2024CKJB03);阜阳师范大学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策略研究”(编号:FNU24xscx002)阶段性成果;阜阳师范大学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研究”(编号:2024CXJB06)阶段性成果。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