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1]。202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既是社会人才需求转变的推动,又是我国教育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转变的教育布局。
2.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职业教育思想既站在了世界前沿,又根植于中华大地[3]。他一生致力于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实业救国,其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师资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等,不仅构成了其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精髓,更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典范与思想资源[4]。
2.1. 职业教育师资观:敬业乐群 公而忘私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是黄炎培先生致力教育事业、教育报国的集中体现。他在生活、工作和办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敬业乐群、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无不展示其“心有大我”的无畏气概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无私精神。黄炎培先生一生中三次为革命事业流亡,历经艰险,却从未放弃过救国救民,正如他自己在《八十年来》自序中说:“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5]。早年他回乡开办了川沙小学,因学堂经费极为困难,他不取分文薪水,靠乡试中试“朱卷”收入维持十分清苦的生活。在担任浦东中学校长时,也只取月薪40元[6]。更是在之后为使中华教育社按照计划运转和工作,多方奔走为教育社筹集经费,而自己却长期居住于上海南市一所小楼的厢房中,从不添置家具,卧室即是会客室[7]。黄炎培先生与职业教育社的同志更是异常节俭,提倡节俭办学,充分利用好每度电和每滴水,用过的信封也要再循环使用[7],其“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2.2. 职业教育人才观:知能并重 人格完整
“知能并重、人格完整”是黄炎培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黄炎培先生要求创办职业教育应坚持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涉及多方面内容,主要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及相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以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主的科学[7]。提倡学生应该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技能提升,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挣脱传统作坊学徒制的科学理论缺失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操作薄弱的困境。黄炎培强调:“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7]”教育目标应聚焦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经济发展需要。
2.3. 职业教育教学观: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黄炎培师承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其“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思想的提出,是对杜威思想的继承与延申,更是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而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正是其集中体现。黄炎培在《怎样办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7]“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教育工作需要遵循的科学规律。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亦有类同之处。1936年,黄炎培对此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总结:“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到此种境地,须手脑并用。”[8]在其引领下,黄炎培先生主张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操作中启智求知。
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视域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国务院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要求[9]-[11]。2022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12],该标准主要面向职业教育,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从认定等级、基本条件和分类条件等方面做出了规定[13],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借鉴上述政策文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和相关标准,结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确定为一下几点。
3.1. 具有“敬业乐群、无私奉献、行为示范”的师德师风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学校教书育人靠的是教师的不懈努力。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模仿性,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需以德为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道德和学习榜样。
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师资观”强调教师要:敬业乐群、无私奉献。《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文件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如下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立德树人,弘扬劳动楷模、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人师表,关爱学生[14] [15]。基于此,“双师型”教师应该树立高度的职业自觉性,秉持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在工作岗位中竭尽所能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学习黄炎培先生“无私奉献,躬亲实践”、“心有大我”的无畏无私的敬业精神。
3.2. 具备扎实理论与一线教学实践技能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升华的重要途径。黄炎培先生曾亲眼目睹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实践及生活与劳动相脱离的现状。因此,他非常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强调要使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启智、润心”。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在早期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常任调查干事时就到多地进行过探访基于此,他在江苏省教育会内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主张,并赴国内外多地考察。
他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强调要培养“知能并重、人格完整”的学生,注重“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认为要培养“知能并重”的学生,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是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又懂得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16]。所以,“双师型”教师得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和研究本专业领域的优秀著作与学术成果,为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筑基。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双师型”教师应该深入一线幼儿教育的实践场所,增强专业实践技能,了解一线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况。
3.3. 建构“科学化、多样化与层级化”专业资格标准
黄炎培先生要求创办职业教育应坚持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涉及多方面内容,主要包含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及相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以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主的科学[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17]。甘肃省关于印发《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文件中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做出了“4个基本标准、3个业绩标准”的规定,其标准具体清晰可操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提供了科学化依据。因此,依据黄炎培先生的思想和相关正文规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必须科学明确,并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层级划分,采取“以高带低”的方式,逐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层级化管理。其中,要以中级和高级职称为目标,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明确规定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资格标准,包括对教师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养规定。
4. 黄炎培职业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
现实困境
4.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高素质教师队伍、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也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F学院学前教育系教师总计47人,理论课程教师30人,其中应用教研室14人,基本原理教研室16人,还有一人为系主任助理、艺术类课程教师11人、3名教务员老师(不负责授课),1名系主任及2名系主任助理。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仅为8人,仅占总人数的16.7%。初级职称教师数量为33人,占总人数的68.75%。教书队伍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博士研究生较少,整个学院无教授,讲师仅8人,中等职业技术职称及以上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Table 1. The structure of the faculty of F College
表1. F学院教师队伍结构
类别 教研室 |
|
总量 |
应用教研室 |
基本原理教研室 |
美育教研室 |
总数(人) |
41 |
14 |
16 |
10 |
学历 |
博士 |
0 |
0 |
0 |
0 |
硕士 |
41 |
14 |
16 |
11 |
职称 |
教授 |
0 |
0 |
0 |
0 |
副教授 |
0 |
0 |
0 |
0 |
讲师 |
8 |
1 |
3 |
4 |
助教 |
33 |
13 |
13 |
7 |
专业 |
教育学 |
7 |
4 |
3 |
0 |
学前教育 |
34 |
11 |
13 |
0 |
其他 |
11 |
0 |
0 |
11 |
4.2. 理论知识与一线教学实践技能脱节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广博且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一线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实践教学经历和能力是培养黄炎培先生所说的社会化人才的关键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必须有双师型教师,然而,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只接受过相关专业的理论训练,最多只掌握了笼统的实践能力,缺乏与所教科目完全对应的娴熟操作技能[18]。如表1所示,F学院理论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历,基本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但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一线幼儿园教学经历不足。同时艺术类教师则为艺术类硕士学位,相较而言,缺乏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学前教育专业一线幼儿园的实践经历,不了解一线幼儿园的实践操作,更多以艺术学的思维和逻辑培养准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与形式流于表面,忽视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了解,大部分教师缺少一线幼儿园的实践和工作经历,导致实践教学能力较弱,。教师队伍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偏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难以培养黄炎培先生所说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大众期望的社会化人才。
4.3.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制度的缺失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文件中确定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标准,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同时从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合作、科学学研究等多方面做出了规定,其中,特别强调教师的校企合作能力和一线实践教学能力。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标准,至今未有定论,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未做出明确说明与规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多地还是参考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去评估,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认定制度。
5. 黄炎培职业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
实现路径
在当前形势下,依托黄炎培先生的“敬业乐群”“知能并重、人格完整”“学做合一”等职教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用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服务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要求,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5.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9]。首先,学院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贯彻学习文件精神。例如甘肃省关于《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甘肃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本标准之一为:具有高尚包含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的师德师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值观,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14]。学院教师应该认真参考相关文件,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同时,要积极学习黄炎培先生“敬业乐群、无私分享、行为示范”道德品质,树立“敢为人先、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坚定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决心。
严把教师准入门槛,优化师资结构。要严把教师准入门槛,既吸纳海内外优秀硕士毕业生们也要立足实践,招聘具有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尤其是具有幼儿园从业年限的资深教师。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状况,灵活地聘请行业内专家、教授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秉持“立足理论、重视实践”的原则和思路,引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幼儿园优秀教师、院长等在学院任职、兼职,增强学院教师与一线教师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逐步改善师资结构。
5.2. 增强“校企协作”,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黄炎培职业教育实施方针之一即为“职业教育社会化”,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黄炎培力求使职业教育的一切设施都适合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力求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依靠社会力量来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构筑有利于教师实践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共同体文化引领与文化自觉,整合教师培养资源[20]。有研究者曾指出,见习或实习只能让教师获得一些工作场域外的所见所闻,和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不够规范的简单操作技能。但无法产生对一线岗位工作的深刻认识,更不可能获得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19]。“双师型”教师需要在从事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与企业、产业对接,积累一线产业实践经验,即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线教学实践的可能,也能为教师去一线幼儿园授课提供便利。高校应与一线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高校教师定期进入幼儿园观察与学习,并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教师这一工作,也能为培养适应一线幼儿园需求的人才奠基。只有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教师才有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可能。学院大部分教师由于实践教学皆能的缺少,无法进行双师型教师的晋升与认定,尤其是艺术类教师,非常缺乏一线幼儿园的实践教学技能。协同教学模式的搭建能够为教师开辟新的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也能为学院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终培养符合一线需求的社会化人才,而非扎根高校,闭门造车。
5.3. 建立“双师型”教师分类定级与奖励机制
一方面建立物质激励机制,荣誉赋能[21]。对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提升视角教学技能的教师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形成“名利双驱”的激励效应。为贡献突出的“双师型”的教师在管理、考核薪酬福利和科研经费等方面实施照顾倾斜[1]。给与表现优异的“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团队更多物质奖励,促进其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职称评定与培训体制。提供“双师型”教师职业晋升与培训计划,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职称评审应该向具备扎实理论、较高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且教学科研中成绩优异的教师倾斜,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与获得,应该严格其标准和考核规定。
基金项目
论文系四川旅游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2024年课题成果:(项目标号:HYP-C-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