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及其应用
Compi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ses of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坚守中国情怀。汇编系统性、代表性、多模态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结合英语课程类型和单元主题,从案例库中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
Abstrac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elps broade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horizon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adhere to Chinese senti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ile a systematic, representative and multimodal case libra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combine the types of English courses and unit themes to select cases from the case library in a targeted manner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m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of English course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宏国, 黄瑜锋.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及其应用[J]. 教育进展, 2025, 15(7): 936-9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71306

1. 引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不忘初心,坚守中国情怀,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当前,学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经验进行总结。张芳等[1]、于七龙等[2]、王子乔[3]分别对《生物制药》《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和《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刘曲和朱晓梅则是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痛点,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域出发,总结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师资建设和党建引领四个方面给予针对性改革建议[4]。此外,暴琰琰等以国内某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该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实施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5]

综上,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和使命担当,结合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课程,尤其是英语课程的特点,本文另辟蹊径,指出汇编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是助力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路径,重点探讨汇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必要性及其汇编原则和应用。

2.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必要性

2.1. 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习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涵。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

2024年9月,习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文章[8]。在文中,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文章还强调,要注重教材建设,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因此,无论是从哲学理论基础,还是从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制订来看,在中外合作办学以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总结和汇编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建立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2.2. 现实依据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9]。因此,在现实操作层面,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人文性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课时长、面向广等特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

此外,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过程中,其学生主要在境内接受本科阶段的教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在境外学习,学生必然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与价值观冲突。因此,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开设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特征,汇编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有着现实意义。

3.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实践

对照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7],为实现“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双重并举目标,具体分三个阶段来汇编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

3.1. 加强和深入课程思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阶段

首先,整理和汇编并进一步深刻学习和领悟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论述和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精神。这些讲话和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我们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整理和汇编并领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和教学单位关于课程思政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的政策和文件。这些文件和政策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通过细致梳理相关文件,明确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同时,及时关注和了解各级教育部门的最新动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践始终与国家教育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再次,学习国内主流媒体和核心期刊杂志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文章。这些论述和文章不仅反映了课程思政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也为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因此,通过定期阅读、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课程思政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关注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和评价,借鉴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水平。

3.2. 汇编英语课程思政案例阶段

汇编具有系统性、代表性且呈现多模态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3.2.1. 案例收集与素材筛选

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实践中,案例收集与素材筛选需从多维度,多渠道进行系统性采集。

首先,基于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层面的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在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从历时和共时视角穿插对比和比较英汉词法和句法的共性和差异,较为客观地反映英汉语言事实,一方面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避免二语习得偏误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多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增强汉语语言的文化自信。语言知识的课程思政案例丰富,如有关古代哲学家的“名实之辩”,管子的“凡物载名而来”的语言观要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派观点早300多年,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观要比柏拉图的规约派观点早100多年;在讲解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时,引入东汉许慎编写的巨著《说文解字》,帮助学生们不仅了解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的编写体例和语言思想,更掌握汉字的造字法,学会欣赏汉字的字形之美和文化内涵。

其次,基于英语课程语言技能层面的课程思政案例汇编。英语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需要以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英语语篇为抓手进行训练。据此,我们将语篇按照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教育、健康、科技、社会、文化等主题进行分类,并在这些大类中进一步细分,如文化的子类别包括服饰、饮食、建筑、艺术等,饮食文化又可以再分为食材、烹饪方法、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等。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熏陶,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如习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0]

第三,基于“线上 + 线下”英语课程文化知识的课程思政案例汇编。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课程思政从线下延续到线上,从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会议精神、政策和文件、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等模块汇编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和资源库。

3.2.2. 案例分类与体系构建

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实践中,案例分类与体系构建是实现案例系统化应用的必要环节。基于课程特性与教学目标,可构建三大类框架,包含课程类型,主题类型与教学环节。

按课程类型分类,可涵盖通用英语、学术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等类别。通用英语聚焦基础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案例,如通过英汉词汇构词法差异解析汉字所蕴含价值观;学术英语侧重国际学术写作中的本土研究方法表述案例;跨文化交际则关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仪规范案例。

按主题类型分类,则可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文化传承模块整合京剧脸谱英译、书法术语国际表达等案例,助力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符号的英语转译技巧;社会发展模块选取脱贫攻坚成就英文报道、科技创新成果国际传播案例。

按教学环节分类,划分为输入型与输出型案例。输入型案例融入听力、阅读素材,如选用BBC关于中国非遗保护的报道并配套价值观对比练习;输出型案例侧重口语、写作任务中的中国故事表达,如设计“用英语介绍徽州古村落保护”的演讲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库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完成内容建构。该三维分类框架既契合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又通过主题与环节的交叉渗透,实现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案例库的系统性应用与建设。

3.2.3. 案例库建设实施细则

搭建基于系统资源的线上案例库平台,通过“主题–难度–适用课程”的标签化检索设计,实现案例的精准匹配与高效调用,同时支持教师进行案例上传、共享及互评,形成动态化的资源共建机制,及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版等最新政策文件、冬奥会与进博会相关英语素材等热点事件内容,确保案例库的时代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构建质量审核流程,教师团队按“思政性 + 专业性”标准完成案例初稿的筛选提交,其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外语学院专家组成课程思政专家组进行价值观导向的联合审核,最后将案例在试点班级进行教学实践检验,依据学生课堂讨论深度、作业产出质量等反馈意见优化后再正式入库,通过数字化管理与多层级审核的有机结合,保障案例库的系统性、规范性与教学适用性。

3.3. 探索构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践体系阶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传授语言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构建一套既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又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设计融合式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而非简单叠加。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搭建英语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优秀教师等参与,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分享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拓展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和融合;同时,平台还可以作为展示学生英语学习成果和思政实践项目的窗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再次,强化英语教师思政素养培训。教师是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对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提升其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培训内容应包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读、思政教育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创新等。通过培训,使英语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掌握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应用与实践

汇编出系统性、代表性且呈多模态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库,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英语课程类型,以及英语课程单元主题,要有针对性地应用所汇编的案例库,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效果。

4.1. 案例选择与整合的实施标准

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应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系列标准。首先,案例要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应与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能够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中,同时又能体现思政教育元素。其次,案例要具有时代性。案例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价值观念。第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某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或价值观念。第四,案例要具有教育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教师思考人生、社会和道德等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同时指导教师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4.2. 教学理念与评价体系的转型实践

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评价。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用“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课程教学,本身就是在践行“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基于“产出导向法”,课程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尤其是学术英语听说、阅读和写作任务为驱动,以课程思政案例为促成,以英语口语和写作形式产出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实践中掌握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出导向法重视课程教学以及思政案例应用效果的评价。课程将形成性和终结性、显性和隐性、师生和同伴评价结合,凸显学生思政评价指标,树立学生“成才先成人”意识。

4.3. 教材与教学资源的更新整合

加速教材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一是进行教材内容重构,英语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将课程思政案例融入教材,修订或更新现有教材。英语教师组成团队,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学习,丰富和共享课程思政案例和资源库,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和观摩活动,组织研讨,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在教学和课程目标、课堂组织等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挖掘英语教材思政元素,并把课程思政案例汇编适时引入和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引领学生价值观。二是加强混合式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可依托国家级英语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学生充分利用规划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和慕课平台,在教师的促成和帮助下,积极建构自己的英语知识和综合技能体系;通过班级群、网络教学平台等线上方式推介与英语课程以及主题相关的国家政策、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等思政资源和案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英语口语、演讲和英语写作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国元素。

4.4. 学生思政素养提升与效果检验

提升学生素质,检验思政效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是英语知识的接受者,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对象和主体,也是课程思政案例的有力充实者。学生接触到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接受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素材的多重输入之后,能积极主动在各种类型英语演讲和写作中融入中国元素,树立和表达正确的价值观,并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提供更多课程思政案例和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库。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用学术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观点、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著名期刊出现更多的中国学生名字和中国学术观点,检验课程思政案例应用效果,乃至“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

5. 结语

本研究从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必要性、原则、路径到应用原则与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过程中,注重案例思政性、互动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力求形成具有系统性、代表性、针对性并呈多模态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也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通过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与评价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和深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安徽省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2023jyjxggyjY037);安徽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新团队”(2024xjzlgc034);安徽大学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A)II”(2024xjzlgc055);安徽大学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建设及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24xjzlgc325);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课程思政案例汇编的建设及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24jyxm0080)。

参考文献

[1] 张芳, 徐春蕾. 课程思政融入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中外合作)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50): 81-84.
[2] 于七龙, 薛宏, 周杨.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引进课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系统测试与质量管理”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44): 137-140.
[3] 王子乔. 课程思政视域下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研究[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5): 105-111.
[4] 刘曲, 朱晓梅.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06-109.
[5] 暴琰琰, 蒋骥达, 江晶晶.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3, 35(3): 109-115.
[6] 央广网. 习近平谈高等教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 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EB/OL].
https://m.cnr.cn/news/20161209/t20161209_523317031.html, 2025-06-03.
[7]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5-06-03.
[8] 习近平.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 求是, 2024(17): 4-10.
[9]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0]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